最近,浩瀚星空中又增添了幾個響噹噹的名字,三顆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小行星獲得命名:
7月30日,在上海大學舉行「錢偉長星」命名儀式暨紀念活動,緬懷錢偉長院士的生平業績和卓越科學貢獻。
8月31日,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博物館舉辦「吳汝康星」命名儀式暨紀念活動,紀念吳汝康院士為中國古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做出的卓越貢獻。
9月8日,在國家航天局舉行了「吳偉仁星」命名儀式,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的傑出貢獻。
「錢偉長星」「吳汝康星」「吳偉仁星」軌道圖 | 圖源:紫金山天文臺
而前不久的一部熱播劇《三十而已》中正好有一段關於小行星命名的情節引發不少議論:富家太太不惜花重金想買一串小行星命名權作為寶貝兒子的成人禮。人們在唏噓片中有錢任性的王太太富人思維的同時,也帶來對小行星命名的關注。那麼小行星究竟是如何命名的呢?真的能像劇中那樣,只要肯花錢,就能買下小行星命名權嗎?
視劇《三十而已》劇照
下面我們就一起聊聊關於小行星命名的那些事。
命名權
首先,小行星是唯一一類可以由發現者提名,並經國際組織審準,從而得到國際公認名字的天體。你要想獲得一顆恆星或者一個星系命名權,連門都沒有!能夠獲得小行星命名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公認的一項殊榮,正是在於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
小行星的發現者雖然具有提名權,但必須經過由全球小行星/彗星研究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CSBN)的審核確認。
從臨時到永久
小行星候選目標發現之後,還需要至少兩個晚上的觀測數據。上報給國際小行星中心(MPC)之後,如果能被確認不是任何一個已知的小行星,即可獲得一個具有國際統一格式的臨時編號,如2007 KC9,相當於一個臨時身份證。
要想取得「永久居留」,需要確定其軌道。通常需要在四次「回歸」中被觀測到,並且確定了較高精度軌道參數的小行星,才會由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公告確認,獲得一個國際永久編號。只有獲得了永久編號的小行星才可以被命名。
觀測數據越多,覆蓋弧長越長,計算出的小行星軌道參數就越精確,做出的軌道預測也就越精確。這個確定軌道的過程可能需要花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
例如,「錢偉長星」,2007年5月16日發現(2007 KC9),2011年7月獲得永久編號283279;「吳汝康星」,2010年8月7日發現(2010 PY63),2012年3月獲得永久編號317452。
命名權也有窗口期
按照現行的規定,一顆小行星在獲得永久編號之後,其發現者獲得10年窗口期給這顆小行星起名。過了這個窗口期,發現者就失去優先提名權了。
《三十而已》劇中情節發展:女主顧佳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上個好學校,想盡辦法去滿足富家王太太給兒子買小行星命名權的心願,終於在國外的一個論壇上發現了一家公司,他們可以提供小行星發現者讓渡出來的命名權。不過,這只是影視作品中的演繹,事實上,發現者的提名權是不能讓渡的。
命名規則
臨時編號由三部分組成(以2007 KC9為例):
2007:發現年份;
K:第一個字母表示發現的(半)月份。A表示1月上旬,B表示1月下旬……Y表示12月下旬(不使用字母「I」,因為容易和數字「1」混淆,同樣原因,車牌中也沒有「I」)。
C9:第二個字母和後面的數字聯合表示該半個月之內發現的順序號。如2007 KC9是2007年5月下旬發現的第(3+9x25)=228顆。其中,A表示第一顆,B是第二顆……Z是第25顆,A1是第26顆……Z1是第50顆……(不使用字母I);
有些情況下,也使用緊湊格式,如J96T01V,其中J96表示1996。
小行星臨時編號命名規則對照圖
永久編號很簡單,表示這顆小行星軌道確定時的自然序號,截至2020年9月10日,這個序號已達546077。
獲得命名後的小行星的名字由兩部分組成:前面一部分是一個永久編號,後面一部分是一個名字。如「吳偉仁星」的全名(281880)Wuweiren。
早期小行星的命名多選取古希臘或古羅馬神話故事中的人物,而且通常為女神,比如,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叫塞雷斯(1 Ceres,穀神星,1801年1月1日發現),之後有諸如:帕拉斯(2 Pallas,智慧女神雅典娜),朱諾(3 Juno,婚神星)和維斯塔(4 Vesta,灶神星)等。
穀神星、灶神星和厄洛斯的比較 | 圖源:NASA/JPL
第一顆以男神命名的小行星厄洛斯(433 Eros):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和戰神阿瑞斯(Ares)的小兒子。更為人熟知的倒是他在羅馬神話中那個手拿弓箭的調皮小男孩——丘比特(Cupid),為維納斯(Venus)和戰神馬爾斯(Mars)所生。
從那時起,逐漸形成了主帶小行星以女神名字命名,而軌道特別的以男神命名的模式。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小行星被發現,科學家們很快意識到這種模式不可持續,需要新的規則。後來小行星的命名逐漸可以用特定人物、地點、組織或事件的命名,如「(1802)張衡星」「(2045)北京星」「(4431)何梁何利」「(23408)北京奧運」等。
小行星命名一經命名,則由國際天文聯合會小行星中心公告(每月發布一期)各天文組織,成為國際性的永久命名。所以對提名有明確嚴格的要求:
不長於16個字符(包括空格、連接符等,但不能是數字);
最好是一個單詞;
可發音(以某種語言);
非攻擊性、侮辱性詞彙;
避免與已獲得命名的小行星或者自然衛星過於相似;
政治/軍事人物或事件的提名必須在其本人死亡或事件發生後100年才允許;
不鼓勵用寵物名字;
不允許純商業或以商業性質為主的命名;
特殊類型的小行星還有另一套專門的命名規則,不再詳述。
所以,「可口可樂」「肯德基」之類應該是沒可能作為小行星的名字的。否則,N年後的某天我們聽到「據天文學家介紹:2222年2月2日,可口可樂將有可能撞擊地球!」大家感受到的應該不是恐慌,而是喜感。
隨著望遠鏡巡天技術的不斷發展,發現的小行星越來越多,僅獲得永久編號的已接近55萬顆,其中已正式命名的不足5%。這麼多小行星,全部經由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顯然不太現實。近年來,小行星命名便多了一條新規則:每個發現者或小組每兩個月只能提名兩顆小行星。如此一來,發現了大量小行星的大型巡天項目(如ATLAS、Pan-STARRS1等)所發現的絕大多數小行星都不可能在10年的窗口期內完成有效提名。物以稀為貴,也確實沒必要把每顆小行星都命名了。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只要肯花錢,就能買下小行星命名權嗎?
國際天文聯合會官網給出明確的答案:不能!
並給出獲得小行星命名權的最佳建議:走出去,發現一顆!(「Go out and discover one!」)
從中華星到中國星
這是一個小行星命名言必及之的典故。
1928年10月25日,一位旅美求學的中國青年在美國葉凱士天文臺發現一顆小行星(臨時編號為1928 UF),這是第一顆由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這位青年學子感懷祖國,隨即將其命名為中華星(1125 China)。
不久,青年回國效力,成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拓荒者之一,但卻再也沒找到這顆小行星的蹤跡。直到1957年10月30日,青年在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了一顆軌道酷似1125的小行星(臨時編號1957 UN1)。雖後經證實這顆小行星並非1125,但20年後的1977年,當這顆小行星的軌道被精確確定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破例將「1125 China」給了這顆新發現的小行星。而原本以為失蹤了的1125號小行星,卻在1986年被再次觀測到(臨時編號 1986 QK1),並於1988年被重新命名為中國星(3789 zhongguo)。
這位青年就是後來連任42年紫金山天文臺臺長的張鈺哲先生(1902-1986)。從「中華星」到「中國星」,寄託了老一輩天文學家的悠悠赤子情和拳拳報國心。
1955年1月20日,張鈺哲領導的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了建臺以來的第一顆小行星1955 BG,後來獲得永久編號為3960號。這是中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因此也叫「紫金一號」(後以香港婦女界著名人士查劉璧如女士名字命名)。
隨想
起個響噹噹的名
給飛過我們頭頂的星
捎著我們的寄託和崇敬
在宇宙深處閃耀 穿行
附:部分獲得命名的小行星(除特別標明外,均為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
〇 古代科學家
張衡星(1802 Zhang Heng),1964年10月9日發現(1964 TW1),1978年8月命名。
祖衝之星(1888 Zu Chong-Zhi),1964年11月9日發現(1964 VO1),1978年8月命名。
一行星(1972 Yi Xing),1964年11月9日發現(1964 VQ1),1978年8月命名。
郭守敬星(2012 Guo Shou-Jing),1964年10月9日發現(1964 TE2),1978年8月命名。
紫金山天文臺於1964年發現的這四顆小行星是第一批以中國人名命名的小行星。張衡星常被認為是第一顆以中國人名命名的小行星。同期公告的還有張鈺哲星。
〇 現代科學家
張鈺哲星(2051 Chang),1976年10月23日發現(1976 UC,哈佛大學天文臺),1978年8月命名。
戴文賽星(3405 Daiwensai),1964年10月30日發現(1964 UQ),1994年5月25日命名。
楊振寧星(3421 Yangchenning),1975年11月26日發現(1975 WK1),1997年5月25日命名。
錢學森星(3763 Qianxuesen),1980年10月14日發現(1980 TA6),2001年12月21日命名。
〇 地名
北京星(2045 Peking),1964年10月8日發現(1964 TB1),1979年7月命名。
江蘇星(2077 Kiangsu),1974年12月18日發現(1974 YA),1979年7月命名。
南京星(2078 Nanking),1975年1月12日發現(1975 AD),1979年7月命名。
以上這三顆星是第一批以中國地名命名的小行星。我國現設的所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以及絕大多數的省會城市均已獲得小行星命名。
以下這幾顆星都與紫金山天文臺的觀測站所在地有關:
紫金山星(3494 Purple Mountain),1980年12月7發現(1980 XW),1993年11月命名。
盱眙星(4360 Xuyi),1964年10月9日發現(1964 TG2),2003年8月命名。
姚安星(175633 Yaoan),2007年10月9日發現(2007 TF184),2009年12月命名。
柴達木星(199947 Qaidam),2007年4月16日發現(2007 HR7),2013年11月命名。
建三江星(207723 Jiansanjiang),2007年9月11日發現(2007 RC148),2017年3月命名。
〇 大學
北京大學星(7072 Beijingdaxue),1996年2月3日發現(1996 CB8,北京天文臺),1997年8月18日命名。這是第一顆以國內大學命名的小行星。
南京大學星(3901 Nanjingdaxue):1958年4月7日發現(1958 GQ),2001年8月4日命名。
〇 你可能想不到的
寬容星(8992 Magnanimity),1980年10月14日發現(1980 TE7),2001年10月9日命名。這是為紀念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罹難者的三顆小行星之一,另外兩顆分別為同情星(8990 Compassion,1980 DN,捷克Klet天文臺)和團結星(8991 Solidarity,1980 PV1,歐洲南方天文臺ESO)。
參考資料
https://www.iau.org/public/themes/naming/
https://minorplanetcenter.net//iau/info/HowNamed.html
https://minorplanetcenter.net//iau/lists/MPNames.html
封面圖源:pixabay
來源: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