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57字,
閱讀需4-5分鐘。
古斯塔夫·勒龐,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有著「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之稱。其代表作《烏合之眾》在世界各地備受讚譽,影響力深遠而廣泛,被譽為大眾心理學的奠基之作。
01
我們慣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來強調大眾在智力上的優勢,事實說明,任何獨立的個體都會比「群體」更聰明,而最不靠譜的也往往是大眾的智慧。
02
無意識本能不但主宰者有機體的生活,而且主宰著有機體的智力活動。
03
由於慣性思維,我們會多少認為智力超凡的人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也依舊是出類拔萃。但是事實告訴我們:同一種族的人都有著某些普遍的性格特徵,這種差異不會因智力上的差距或後天的教育而有絲毫變動。所以,一個種族中的大多數人在同等程度上所具備的相關特徵,也就變成了群體的共同屬性。
04
一個鞋匠和一個數學家,在智力上縱然有天壤之別,但從性格角度分析,他們的差別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說是找不出任何差別。
05
被群體情緒傳染的個人,他會感覺自己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力量,然後任憑這種陌生的力量左右,由於心頭瀰漫的壯懷激烈的情感,他的行為背離日常習慣,與他獨立生活時判若兩人。
06
我們的潛意識都酷似潘多拉的魔盒,被打開便意味著釋放出大量本能性的衝動力量。
07
理智的個人都有著明確的目標去做每件事情,但是群體人卻時常茫然無知。正如生物本身有自己的行為目標,但構成生物本身的細胞,卻沒有目標一樣。
08
群體,無論是哪一個群體,都只能說他們更像一個原始人的烏合之眾。
09
群體中沒有不可能的概念,他們認為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做,沒有什麼目標是不能實現的。
10
群體的共同行為舉止還會造成一種正義的錯覺,無論是多麼慘絕人寰的暴行,群體人都不會認為自己邪惡,反而堅信自己負有替天行道的使命。
11
群體通常總是處於那種期待關注的狀態中,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12
群體只有簡單、極端的感情,對於別人提出的任何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要麼全盤接受,要麼全盤否決。也就是說他們要麼把這些意見視為絕對真理,要麼就看成絕對謬論。所以控制群體的本質,只能用暗示的辦法誘導,而不能用合理的信念解釋。
13
就觀念而言,群體總是落後於博學之士和哲學家好幾代人。
14
凡是能夠打動群眾靈魂的人,無不有著狂熱的信仰。諸如隱士彼得、薩伏那洛拉、馬丁·路德等。
15
最大的聲望,通常都是屬於死者,即那些對我們不再構成威脅的人。
16
在不知不覺中支配著人們頭腦的暴政,才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為你無法同它作戰。
17
群體的討論可以加強群體中多數人同意的意見,促使原來秉持這種意見的人們更加堅信不疑。就會形成:原先群體支持的觀點,討論後會變得更加支持;而原先群體反對的觀點,討論後反對的程度便會更強。最終,群體的意見會出現極端化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