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都有自己的立場嗎?我覺得有。但人的立場是固定不變的嗎?我認為不是。人是社會人,是環境的產物,多多少少都會受環境的約束與影響。從前形成的「烏合之眾」是人類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的一種聚集狀態,他們的意見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與誘導,通過處於同一有限空間內的傳遞,將某些情緒放大。
但當我們進入信息化時代以後,烏合之眾最活躍的地方轉移到了社交網絡平臺,催生出一波又一波的網絡暴力。他們躲在屏幕背後熱血沸騰,振振有詞,不見理性的聲音,只有大眾的狂歡。「網絡暴民」由於其發言成本低、聯合成本低、殺傷半徑大而突顯出強大的威力。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神轉折」劇情裡的「公交墜江事件「。重慶市長江二橋上一輛公交客車墜入長江中,這起罕見的事故,打破了周末的平靜。事故讓人痛心,也令不少人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而就在事故真相和救援情況牽動人心的同時,輿論場上卻掀起了另一重漣漪——對於事故另一方小轎車女駕駛員的群嘲和譴責。此事輿論發酵過程中突顯著非理性群體徵候。
這種群體反應的直接原因,源自最初網絡上流傳的一則信息:「據傳,事故系一女司機駕駛的紅色私家車橋上逆行所致。」加之事件最初流出的照片,一名女性坐在被撞壞的小轎車前,甚至從照片可以看出女司機穿著高跟鞋,不自覺地強化了一種「女司機肇事」的公共印象。正是這些夾雜細節的傳聞,迅速讓整個事件的輿論重心轉向為對於女司機的網絡「圍毆」。
這體現出公眾容易受到情緒化語言的影響,進而做出決策。就在大家熱火朝天轉發消息的時候,當日下午,@平安萬州 發布的警情通報顯示,「經初步事故現場調查,系公交客車在行駛中突然越過中心實線,撞擊對向正常行駛的小轎車後衝上路沿,撞斷護欄,墜入江中。」也就是說,初步查明的事件原因,並非如一開始流傳的「小橋車逆行致公交車墜河」。
這一反轉看似突然,回過頭來看,實則本不該發生。一方面,事件的最初權威回應,也即@平安萬州 發布的第一次警情通報中,只是透露大巴車與小轎車在橋面發生碰撞的細節,並強調「事故原因正調查中」,並未對事件定性,更無「逆行」字眼。
但另一方面,不少媒體的跟進報導中,都引述了「萬州區政府回應 :確有此事,系小車逆行與大巴車發生碰撞導致」這一細節。正是這一官方聲音,進一步「坐實」了「女司機肇事」的輿論推演。
此事網絡傳播和公共討論過程中對於「女司機」標籤的過於放大,同樣值得反思。不知從何時起,「女司機」就成了一個隨時被拎出來解剖乃至歸罪的概念。這一方面是一種公共偏見,將女司機視為天然的「不靠譜」;另一方面是在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女司機」樹為歸罪的靶子,仿佛只要有女司機參與的事件,都可以歸因到她們身上。且不說女司機是不是不靠譜,本就缺乏客觀證據,更重要的是,現代社會的公共討論,依然動輒以性別先行說事,既顯示了長期以來的性別歧視,也未必不是一種智力偷懶。
當大家在這一事件中充當「烏合之眾」時,沒有人去理性分析判斷事件性質的標準是什麼,就拿這起事件來說,即便是警方二次通報後,依然有類似於「但她的確穿了高跟鞋」的言論。這種「完美受害者」論與長期以來女司機的汙名化合流,不僅對當事人造成了巨大的二次傷害,讓眾多「女司機」躺槍,也帶偏了事件的公共焦點,助長了網絡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