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會學 | 古斯塔夫 · 勒龐:《烏合之眾》

2021-01-19 狐說


人活著都有自己的立場嗎?我覺得有。但人的立場是固定不變的嗎?我認為不是。人是社會人,是環境的產物,多多少少都會受環境的約束與影響。從前形成的「烏合之眾」是人類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的一種聚集狀態,他們的意見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與誘導,通過處於同一有限空間內的傳遞,將某些情緒放大。

 

但當我們進入信息化時代以後,烏合之眾最活躍的地方轉移到了社交網絡平臺,催生出一波又一波的網絡暴力。他們躲在屏幕背後熱血沸騰,振振有詞,不見理性的聲音,只有大眾的狂歡。「網絡暴民」由於其發言成本低、聯合成本低、殺傷半徑大而突顯出強大的威力。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神轉折」劇情裡的「公交墜江事件「。重慶市長江二橋上一輛公交客車墜入長江中,這起罕見的事故,打破了周末的平靜。事故讓人痛心,也令不少人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而就在事故真相和救援情況牽動人心的同時,輿論場上卻掀起了另一重漣漪——對於事故另一方小轎車女駕駛員的群嘲和譴責。此事輿論發酵過程中突顯著非理性群體徵候。

 

這種群體反應的直接原因,源自最初網絡上流傳的一則信息:「據傳,事故系一女司機駕駛的紅色私家車橋上逆行所致。」加之事件最初流出的照片,一名女性坐在被撞壞的小轎車前,甚至從照片可以看出女司機穿著高跟鞋,不自覺地強化了一種「女司機肇事」的公共印象。正是這些夾雜細節的傳聞,迅速讓整個事件的輿論重心轉向為對於女司機的網絡「圍毆」。

 

這體現出公眾容易受到情緒化語言的影響,進而做出決策。就在大家熱火朝天轉發消息的時候,當日下午,@平安萬州 發布的警情通報顯示,「經初步事故現場調查,系公交客車在行駛中突然越過中心實線,撞擊對向正常行駛的小轎車後衝上路沿,撞斷護欄,墜入江中。」也就是說,初步查明的事件原因,並非如一開始流傳的「小橋車逆行致公交車墜河」。

 

這一反轉看似突然,回過頭來看,實則本不該發生。一方面,事件的最初權威回應,也即@平安萬州 發布的第一次警情通報中,只是透露大巴車與小轎車在橋面發生碰撞的細節,並強調「事故原因正調查中」,並未對事件定性,更無「逆行」字眼。

 

但另一方面,不少媒體的跟進報導中,都引述了「萬州區政府回應 :確有此事,系小車逆行與大巴車發生碰撞導致」這一細節。正是這一官方聲音,進一步「坐實」了「女司機肇事」的輿論推演。

 

此事網絡傳播和公共討論過程中對於「女司機」標籤的過於放大,同樣值得反思。不知從何時起,「女司機」就成了一個隨時被拎出來解剖乃至歸罪的概念。這一方面是一種公共偏見,將女司機視為天然的「不靠譜」;另一方面是在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女司機」樹為歸罪的靶子,仿佛只要有女司機參與的事件,都可以歸因到她們身上。且不說女司機是不是不靠譜,本就缺乏客觀證據,更重要的是,現代社會的公共討論,依然動輒以性別先行說事,既顯示了長期以來的性別歧視,也未必不是一種智力偷懶。

 

當大家在這一事件中充當「烏合之眾」時,沒有人去理性分析判斷事件性質的標準是什麼,就拿這起事件來說,即便是警方二次通報後,依然有類似於「但她的確穿了高跟鞋」的言論。這種「完美受害者」論與長期以來女司機的汙名化合流,不僅對當事人造成了巨大的二次傷害,讓眾多「女司機」躺槍,也帶偏了事件的公共焦點,助長了網絡暴力。

相關焦點

  • 大眾心理學奠基之作——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古斯塔夫·勒龐,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有著「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之稱。其代表作《烏合之眾》在世界各地備受讚譽,影響力深遠而廣泛,被譽為大眾心理學的奠基之作。享有盛譽的《烏合之眾》01我們慣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來強調大眾在智力上的優勢,事實說明,任何獨立的個體都會比「群體」更聰明,而最不靠譜的也往往是大眾的智慧。
  • 《烏合之眾》:你有沒有無形地被群體潛規則?勒龐解析群體心理!
    《烏合之眾》群體心理的觀點《烏合之眾》是法國古斯塔夫·勒龐所著,主要致力於群體時代的大眾心理研究!
  • 大眾心理學《烏合之眾》讀後感
    《烏合之眾》首先不得不佩服作者勒龐,一百年多年前寫的有些東西放到現如今依然適用,有的甚至高度吻合,看來時間並沒有過多的改變群體的心理。其次,個人認為作者部分觀點過於極端批判,有與現實矛盾之處(後續展開)。
  • 讀書|《烏合之眾》,一本被弗洛伊德視為當之無愧的名著的書
    精神學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稱:「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咱們看看本書講了些什麼:先看結論:在文明誕生之初,一群野蠻人,他們是烏合之眾。在漫長的歲月裡他們形成了一個種族,在遺傳的作用下日益穩固,這群人變成了一個民族,這個民族又有能力擺脫它的野蠻狀態。在這個階段,一種包含著各種制度、信念和藝術的新文明便誕生了。
  • 《烏合之眾》這本書,應該怎麼讀?
    他當時在帖子裡推薦了一些書,別的基本上都忘記了,唯獨對這個《烏合之眾》卻記得清楚。為什麼呢?一個原因是書的名字當時很特別,給我模糊印象派的感覺,很莫奈。反正當時,我給寫到一張紙上,怕記不住。本著不懂就找度娘的學習方法,這次還是有所收穫的,對勒龐和這本書有了新的認識。《烏合之眾》這本書首次出版居然是在1895年。我們把1895年橫向對比一下,那麼1895年的中國是啥樣子的呢?1895年,是清光緒二十一年。
  • 社會學吧群學精讀會擴招啦!
    社會學吧群學精讀會是由社會學吧打造的線上讀書會,2017年共有50人參與,分成兩個小班同時進行。
  • 全國2013年4月自考社會學概論真題_備考指導自考_自考報名_中國...
    《社會的構成》5.社會學的管理功能之一表現在A.預測性功能 B.幫助人們合理選擇C.社會批評 D.提供模式6.在社會學研究方法論中,對社會行動過程及結果予以主觀意義理論的方法是A.實證主義方法論 B.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法論C.人文主義方法論 D.後現代主義方法論7.問卷的主要類型有A.結構式和非結構式
  • 網絡社會學需要全新的概念體系
    ,在中國社會學會網絡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會長會議暨專家論壇上,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中國社會學會網絡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會長何明升表示,網絡社會學需要全新的概念體系,這是架構其知識體系的基礎。學者圍繞網絡社會學學科建構、網絡社會學研究視角拓展以及網絡社會學未來推進策略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宏觀網絡社會學側重研究網絡社會整體的結構功能,比如網絡超有機體系統、網絡表達機制、網絡生活機制、網絡生產機制等.而微觀網絡社會學則是對網絡社會事實的個別研究,比如網絡流行語、『朋友圈』、網絡輿情、網絡權威等。
  • 是「吃瓜觀眾」還是「烏合之眾」,網絡時代如何「站隊」?
    文/雲峰疫情防控期間,幾個網絡熱點事件走進大眾視野,為網民的封閉生活增添了一些談資。這些事件精彩的往往不僅僅在於事件本身,還在於網民針鋒相對的狂歡式評論。由於網絡匿名化特點,其評論極具攻擊性和煽動性,貼標籤、站隊、人肉等網絡言行往往會生產一批「烏合之眾」,從而造成反噬現實的惡果。
  • 網絡社會學|克萊·舍基:《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文/林嘉盈作者克萊·舍基被譽為「網際網路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銳的觀察者」,是一位致力於研究網絡科技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美國作家。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移動終端、社交網站的發展和普及,具備新能力的群體正在形成,人們有了更大的、更複雜的社交網絡,同時更容易互相找到,也更容易被公眾審視。現在的網際網路,隨處可見的是一種「石頭湯」模式。網際網路使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的代價降低了而且大眾化了。
  • 關於參與網絡公共生活的狀態的調查——網絡暴力現象探究
    為了探究網絡暴力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今天這樣的,小組在整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典型實例進行了分析,並且通過問卷、採訪等方式進行實地調查,回答了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其表現形式及危害,還有身邊人對網絡暴力的了解程度。這次研究旨在對如何構建和諧網絡環境給國家、媒體以及廣大網友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同時也讓我們自身對如何運用網絡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 未成年人網絡行為調查的社會學意義
    未成年人網絡行為調查的社會學意義 2019年11月21日 08: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斌豔 字號 內容摘要:「網絡社會學」的概念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
  • 大使說 | 勒龐這隻「黑天鵝」會不會飛上天?
    勒龐被取消歐洲議會議員的司法豁免權。法國媒體報導,歐盟反欺詐局報告顯示,作為歐洲議會議員的勒龐在2011年至2016年,先後為她的保鏢和一名助手在歐洲議會掛空職領餉。更嚴重的是,2015年她在維特上發布3張與「伊斯蘭國」有關圖片,其中一張是斬首美國記者詹姆斯·福利圖片。她因涉嫌發布暴力圖像,受到法國檢察機關調查。
  • 北境雄獅——古斯塔夫二世
    同樣丹麥的失利,使得帝國軍打到了波羅的海,這對古斯塔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於是在英法的資助下,古斯塔夫率軍出戰。4、馬革裹屍1630年7月,古斯塔夫率領1.4萬大軍登上德意志土地。而此時的古斯塔夫孤立無援,因為德意志新教聯盟一方面被打怕了,另一方面對古斯塔夫缺乏信心,擔心他又是另一個克裡斯蒂安,使得他們不敢聲張支持古斯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