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參與網絡公共生活的狀態的調查——網絡暴力現象探究

2020-11-30 子語梵歌

關於參與網絡公共生活的狀態的調查

——網絡暴力現象探究

[摘 要]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網絡暴力隨之產生、甚至愈演愈烈。為了探究網絡暴力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今天這樣的,小組在整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典型實例進行了分析,並且通過問卷、採訪等方式進行實地調查,回答了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其表現形式及危害,還有身邊人對網絡暴力的了解程度。這次研究旨在對如何構建和諧網絡環境給國家、媒體以及廣大網友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同時也讓我們自身對如何運用網絡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關鍵詞] 網絡公共生活網絡暴力安全 人肉搜索 文明和諧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一種醜惡的現象也隨之產生了。網絡罵戰、人肉搜索、威脅恐嚇……從2001年開始,網絡暴力現象便開始在我國初露端倪,時至今日,它已經釀成了無數悲劇,直接由網絡暴力導致的死亡率雖無法統計,但因網絡暴力造成持續性精神創傷的受害者卻不計其數。根據微軟發布了的DCI(Digital Civility Index,數字文明指數)調查報告,全球平均網絡指數是65,中國得到67分,排名第八,處於中遊水平,可見我國的網絡環境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而對網絡暴力這一現象的理論研究也絕不能輕視。

一、網絡暴力的定義[1]

網絡暴力是一種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它是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網絡暴力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約束、法律等手段進行規範。[2]

二、網絡暴力的表現

1、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

2、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的行為,它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

3、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

三、網絡暴力的危害

為博取大眾眼球,網絡暴力加害者往往顛倒是非,小事化大,混淆網民視聽,使人難辨真假。基於這個基礎,被顛倒是非或被誇大的事實,及其容易引起不不理性的網民的衝動,口無遮攔的對當事人進行謾罵,甚至在網上公布當事人的個人信息,從而侵犯當事人的權利。一起起惡劣的網絡暴力事件,潛移默化的影響了長期泡在網上的眾多網民的道德價值觀、最終阻礙和諧社會的構建。

四、網絡暴力的產生原因

4.1 成因分析——問卷數據研究

那麼,對現代社會影響如此惡劣的網絡暴力是因何產生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設置了一組調查問卷[3],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

第9題 您認為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多選題]

從本問題得到的數據中可以看出,網絡的匿名性是最重要的原因。這種身份匿名性使得現實生活中本該遵守的規範和約束都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網民在發表言論時不必擔心後果,也就無需為自己的言論承擔責任。其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輿論監督的錯誤使用,網民在對一些醜惡現象口誅筆伐時往往會失去理智,上升到網絡暴力的程度。而對缺少合理的發洩出口這一點,在另一個問題中得到了映證:

第4題 您是否會把生活中的情緒帶入網絡 [單選題]

從本問題中可以看到,每個人在上網時都會或多或少地帶入自己的情緒,煩悶的情緒在生活中找不到宣洩的出口,網絡就成為了釋放的最好的途徑。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網民的年輕化,尚且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容易被一些媒體精心設計的輿論導向利用,衝動之下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網絡暴力是網絡發展的附屬品,它根源於網絡自身的特性(即匿名性),網民的年輕化和網絡營銷的商業性則更導致了這種現象的愈演愈烈。

4.2 成因分析——群體心理研究

在對網絡暴力進行研究時我們發現,網絡暴力是一種群體行為,往往由發帖討伐者開始,隨後引發大量跟帖附議者,最終社會影響不斷擴大,事態越來越難以控制,最終給受害人造成難以彌補的心理傷害。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指出的,群體具有衝動易變急躁的心理特徵,易受暗示和輕信,而且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會無意識地受到群體行為的影響[4]。在網絡時代,網民就是一個群體,而且是一個極易衝動的不理性群體,身處這個群體中的我們,很難保證不被集體情緒煽動。試問,當大量的轉發淹沒了真相,有誰能保證自己依然秉持理性的態度看待事件?而當自己的情緒難以找到宣洩的出口時,又有多少人能夠保證自己不把這種情緒釋放到網絡中呢?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或是有意或是無意地成為網絡暴力的加害者和幫兇。實際上,當一個人無需為他的言論負責時,無所顧忌的種子就已經埋下了。一旦這種無所顧忌被想要炒作的媒體利用,悲劇就會發生,一場網絡暴力的慘劇會再一次上演。

4.3 成因分析——國情;現實動因

以上所進行的研究可適用於世界範圍內的網絡暴力,具體到我國進行研究,就要聯繫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網絡暴力」的現狀、成因及其應對策略》一文中指出,「以市場化取向為首要目標的改革開放,導致了經濟社會重效率輕公平的脫序性發展,加劇了社會認同的分化,致使弱勢群體對強勢群體抱有一種偏見,並形成『有錢人缺德,有權人不公』的思維定勢。」網絡的迅速發展為他們發洩這種情緒提供了出口,可以說,網絡暴力是一種「弱者的武器」。

五、網絡暴力的案例分析

5.1 網絡暴力的受害群體——明星群體

眾所周知的是,許多明星名人都已經成為了網絡暴力的受害者。袁姍姍曾經被無數網民要求滾出娛樂圈,範瑋琪在閱兵期間曬娃遭網民圍攻,明星的一舉一動在網絡時代被無限放大。我們在翻閱他們的微博時,經常可以看到網民對他們的長相、行為、談吐甚至是人品進行肆意的嘲諷或是攻擊,由此可能引發粉絲的維護,最終上升到一場粉絲與粉絲之間或是粉絲與路人之間的大罵戰,汙言穢語充滿了整片屏幕。

5.2 網絡暴力的受害群體——普通群體(社會大眾)

普通人也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比如我們採訪到一位同學,僅僅因為在一位明星的微博評論中複製黏貼了一個段子,就被近千人發微博私信辱罵。可見,隨手的一句評論,可能招致的是無法想像的噩夢。

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對「你在網絡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一問題,有66%的人選擇了「網絡看客,不參與,不評論」。作為網絡看客,就絕對安全嗎?答案是否定的。在這個媒體「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時代,任何一個普通的行動都可能被捕風追影,上升成為大新聞,引發全民謾罵甚至人肉搜索。比如2010年12月8日,陳女士和一名環衛工人因口角打起來。經調解,陳女士賠了環衛工人500元錢。然而,事情經過被網友發到網上,同情環衛工人的網友將陳女士店面位置、老公的電話號碼、車牌號碼等信息進行了公開,陳女士頻頻受到電話辱罵,生意也受到影響。

5.3 案例分析結論——網絡暴力與輿論監督之間的關係

我們在網絡上大肆發帖討伐的時候,看似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維護正義,但只看到了真相冰山一角的我們,更有可能被所謂的「正義」誤導。有時輿論監督與網絡暴力僅僅有一線之隔,僅憑所見到的事情表面,去對別人進行「審判」與「制裁」,導致的是對人心無法彌補的傷害。每個人都是複雜的,抓住一點片面的真相去惡意攻擊,誰都可能十惡不赦。在這樣一個時代,你我都可能成為加害者,但你我也可能成為受害人。我們的網絡環境,遠遠談不上文明和諧,甚至談不上安全。

六、對網絡暴力的解決措施建議

那麼,如何構建一個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呢?

6.1國家層面

國家要加強網絡管理的宣傳教育,相關部門加快立法,嚴格執法,如果網絡暴力已經發生,就一定要及時疏導大眾情緒。

6.2大眾媒體層面

媒體營銷的商業性是商品經濟發展帶來的弊端之一,應當盡力克服。媒體人在報導新聞時,應儘量客觀全面,還原事實真相,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判斷,不要為了炒作而刻意隱瞞或誇大部分事實,煽動大眾情緒。

6.3網民層面

網民自己也應當儘量做到成熟理智,對待事件有自己的判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用社會主義道德規範言行。

而針對網絡實名制這一措施,我們組認為還是有待商榷的,有兩點原因,一是實施難度太大,二是它破壞了網絡的根本特性即匿名性,可能會造成更多現實生活中的惡性事件,引發更多的悲劇。

七、結語

通過對網絡暴力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網絡暴力是網絡發展的附屬品,它是大眾媒體商業化的利益產物,是大眾情緒肆意發洩的極端出口,是文明建設尚不完善的惡果。它不僅影響個人的道德觀構建,也影響和諧社會的建成。要把我國建設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網絡環境的文明與和諧,是達成這個目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國的網民形象更是國家形象的一部分,關係著世界對我國的看法。提升網民素質,抵制網絡暴力,應當各個主體群策群力,共謀大計,更應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八、參考文獻

期刊

1.李採薇:《網絡暴力形成的原因及防治對策研究》,《新聞研究導刊》,2017年13期

2.遊富廷:《網絡暴力解讀》,《科技信息》2010年34期

3.吳偉:《淺析網絡暴力成因》,《新聞研究導刊》,2015年15期

網絡材料

1.吳永芝、陳朝領:《「網絡暴力」的現狀、成因及其應對策略》,《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誌社官方網站,2013年

2.周寧寧:《論網絡暴力的社會危害及治理》,中國知網學位論文社會科學Ⅱ輯,2010年

3.常樂:《中國網絡暴力的社會根源與社會規範研究》,中國知網學位論文社會科學Ⅱ輯,2017年

4.百度百科:網絡暴力

[1]目前,對於網絡暴力學術上還沒有統一的界定,人們對於網絡暴力的界定多處於習慣上的認識。

[2]來自百度百科:網絡暴力(社會現象)

[3]調查問卷題目設置見附件

[4]出自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第一卷第二章

相關焦點

  • 傳媒觀察丨環境、個體、行為:網絡輿論暴力的成因
    哈爾濱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劉巖芳和碩士研究生仇婷在《傳媒觀察》2018年第7期刊發文章,將網絡輿論暴力與三元理論相結合,探究網絡環境、網民的認知、網絡輿論暴力三者之間的關係,從而研究網絡輿論暴力形成的原因和機制,為網絡輿論暴力的預防與治理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 面對網絡暴力,自訴很無力,公訴有威力
    受訪者供圖  被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口吐芬芳」「問候家人」;  被質疑、被「人肉」、被曝光生活缺點和道德瑕疵;  一瞬間成為花邊新聞的主角,成為被消費的談資……  這些情節幾乎每天都在網際網路場域發生,構成當下網絡暴力的冰山一角。
  • 從街頭「惡作劇」到網絡暴力,這個展覽用藝術思考社會與人的關係
    25歲的韓國藝人雪莉日前自殺,引發關於網絡暴力的熱議,韓國甚至有望出臺這一事件在引起人們反思的同時,也提醒著人們,網絡空間已經是公共空間的一部分。 敏感的藝術家早已關注和思考這一點。
  • 對網絡輿論中群體極化現象的研究
    【關鍵詞】網絡群體;群體極化;環境分析;公共領域;監測坐標國際先驅論壇報以《以鍵盤為武器的中國暴民》為題,激烈抨擊中國網民的暴民現象,雖然網絡戰爭隨處可見,但這種現象在中國拉響了警報,因為這種行為在過去會導致暴力事件,使人想起「文化大革命」時期學生暴打老師和民眾的那段歷史。
  • 每日精點|網絡暴力,豈能傷害之後一笑而過
    關注每日熱點 精選精闢觀點1、「破圈」,讓更多人珍視和保護測量等公共設施據報導,各省份近10年普查測量標誌12.3萬座,狀態完好的有8.1萬座,納入普查的測量標誌損毀率達34%。點評:測量、監測、觀測等公共設施裡藏著國家的天文地理「密碼」,無數的科研人員通過解讀這些「密碼」助力國家建設、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保護這些公共設施,當務之急是要讓知識「破圈」,即通過多種途徑,讓外界了解其重要性,在全社會營造保護這些公共設施的濃厚氛圍。
  • 李詠,被網絡暴力攻擊近2年
    原標題:李詠,被網絡暴力攻擊近2年目前李詠的微博評論區已被設置為「不能評論」狀態。明星資本論(ID:mingxingzibenlun)梳理發現,致使李詠遭遇網絡暴力的原因主要為兩件事。
  • 專家稱網絡暴力法律定義與性騷擾一樣難界定
    新浪科技訊 9月19日凌晨消息,在人民日報社教科文部昨日召開的「讓網絡遠離暴力」主題座談會中,來自高校、青少年網絡協會等領域的多位專家展開了討論,有專家稱「網絡暴力」的法律定義與「性騷擾」一樣難以界定。  「網絡暴力」是最近一個非常熱門的詞,但它至今沒有一個明確定義。
  • 網絡社會學 | 古斯塔夫 · 勒龐:《烏合之眾》
    從前形成的「烏合之眾」是人類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的一種聚集狀態,他們的意見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與誘導,通過處於同一有限空間內的傳遞,將某些情緒放大。 但當我們進入信息化時代以後,烏合之眾最活躍的地方轉移到了社交網絡平臺,催生出一波又一波的網絡暴力。他們躲在屏幕背後熱血沸騰,振振有詞,不見理性的聲音,只有大眾的狂歡。
  • 基於網絡社會特性的中國網絡社會有效治理
    因此,對網絡社會的有效治理已成為當前治理體系中的重要部分,決定了整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由於網絡社會的產生是一個新現象,因此,需要在對其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謹慎制定科學的治理策略,需要解決好以下四個層面的問題。 一、充分認清網絡社會的實質和特性 網絡社會是作為人類歷史中前所未有的新現象和新社會組織形態。對網絡社會的治理首先要建立在對其實質和特性的了解基礎上。
  • 2008網絡流行語:很黃很暴力、雷人、囧
    即便你是從不上網的絕緣體,也可以在生活中學會這些新潮說法,更何況從網絡流行語衍生出的產品,已遍布大街小巷,你不得不承認,網絡文化已經形成一種新的風向標,正在與傳統的精英文化相互抗衡。「很黃很暴力」央視新聞聯播中播出的一段新聞竟然會引發出一句網絡流行語———「很黃很暴力」。北京市海澱區張姓小學生採訪中說道:「上次我上網查資料,突然蹦出一個窗口,很黃很暴力,我趕快給關了。」
  • 探究網絡評論中的二元對立框架與形象塑造
    本文採用案例分析法,試圖通過對近五年來在自媒體中熱傳的網絡評論,探究這些文章中敘事手法,並就受眾對類似話語陷阱的解讀、淡化社會誤解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 形象塑造;二元對立;情緒宣洩;階層對立 【正文】 當科學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社會生產和生活模式必定會迎來一場革命。
  • 網絡民粹主義的政治危害
    在許多公共事件中,網絡民粹主義將原本普通的事件標籤化、妖魔化,仇官、仇富、仇知識,通過扣帽子、製造謊言、散布謠言、渲染、煽動甚至謾罵、威脅等方式,壓制不同聲音,最終形成網絡民粹主義事件,對現實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從「空巢」心態到「集群」行為:「空巢青年」現象透視與網絡映射
    他們熱衷於公共社會話題,願意傾注時間和精力參與社會組織生活,表現出自信努力、有理想、有擔當的一面。但社會轉型期利益與價值取向的多元多樣化推動著網絡族群的多元化發展,網絡族群文化作為網絡社會新型亞文化樣態,受到虛無主義、實用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新自由主義等各類社會思潮的影響[13]。
  • 網絡暴力:披著數字隱形衣的為所欲為
    很多網友們比較暴躁屬於戾氣比較重的一類人動不動就跟人起衝突實在是不利於網絡環境的和諧發展。這類人呢把日常生活中的不如意不順暢都通通發洩到了網絡上別問為什麼問就是慫生活裡他們也不能跟大家舌戰群儒搞不好會被人揍一頓。迫不得已他們只好拿出手中的鍵盤使出畢生絕學來惡意中傷別人通過傷害別人來得到快感來尋求所謂的心理平衡。通過網絡去對他人實施暴力是不可取的我們應當去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網絡環境和諧人人有責。
  • 網絡意見領袖與社會輿論的引導
    行至網際網路Web2.0時代,隨著自媒體的崛起,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得以不斷增長,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網絡意見領袖開始跳出專業領域進行跨界言說,尤其是在社會公共事件傳播中,包括商業大亨、娛樂明星、學者知識分子等在內的各界名人皆積極參與其中,或是轉發擴散傳播訊息,或是解讀事件傳遞觀點。
  • 回顧丨陳霖:現象 理論 視角——當代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述評
    2006 年由秦州(紫竹)撰寫的《網絡「客」文化》可謂國內較早集中介紹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的著述[1],張炳富等人的《廣州青少年網絡生活調查報告》則是較早系統地調查青少年網絡生活狀況的報告[2]。 此後,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總體呈現正向增長的趨勢。
  • 公共網絡:群體開放式創新商業模式應運而生
    人民自己可以控制智慧型手機和休閒時間的流向,而能夠讓每個人智慧型手機和休閒時間產生價值的地方只有公共網絡,因為公共網絡:人民是股東。公共網絡源起與《智能社會》問世公共網絡的發展是市場選擇的必然趨勢。在10年前,公共網絡發起人高金波在給企業做戰略諮詢的時候發現一個趨勢性問題:即石油--內燃機--汽車會被電力--電池--電動汽車所取代。
  • 網絡新聞文風的二元性
    根據中國新聞網報導,臺灣的一項調查統計顯示,有12%的青少年在色情網站上透過網絡的匿名交易獲得各式種類多樣的色情光碟。據另一項調查顯示,某網站一個月的社會新聞中,內容與性有關的佔33.75%,涉及犯罪案件的佔25%,奇聞佔16.25%,這三項共佔全部內容的75%;而民生新聞與弘揚社會正氣的新聞所佔的比例不足10%。除了黃色新聞,體育與娛樂圈的八卦新聞也相當「吃香」。
  • 羅一笑事件:網絡上的「虛擬參與」加大了社會的疏離感
    支付寶事件餘波未平,羅一笑事件又在社交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短短幾小時間,公眾就經歷了由同情轉發到揭露真相再到悲憤宣洩的全過程。這把社交網絡上的媒介參與問題拋給了我們,為什麼社交網絡上的事件能調動公眾如此強烈的情緒?在文化研究學者劉昕亭看來,這種虛擬參與感背後所透露的滿足感,是一種通過別人而獲得的自我滿足。
  • 從"教授門"事件看網絡語言暴力的警示
    網絡的語言暴力的問題,很有必要提到學術爭鳴的「議事日程」。    語言暴力,是這次事件的「焦點」。動不動就問候對方的老媽,動不動就問候人家的祖宗十八代,這些年,網絡「語言暴力」的例子,可謂屢見不鮮。先是匿名的語言暴力,然後是名人之間真刀真槍的罵戰。連一些作家、學者和教授,也不惜放下身段,大打出手,加入文化大PK的行列。好象不會幾句粗言爛語,就不夠光明磊落,就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