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9月19日凌晨消息,在人民日報社教科文部昨日召開的「讓網絡遠離暴力」主題座談會中,來自高校、青少年網絡協會等領域的多位專家展開了討論,有專家稱「網絡暴力」的法律定義與「性騷擾」一樣難以界定。
「網絡暴力」是最近一個非常熱門的詞,但它至今沒有一個明確定義。有專家認為,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
自從「銅須門」事件、「虐貓事件」之後,網絡暴力愈演愈烈。包括後來的「姜巖事件」、「後媽」事件等,參與網民數量非常大,不僅在網絡上聲勢浩大,還造成對當事者現實生活的衝擊。
來自網民的道德審判及謾罵,往往給當事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影響。有專家指出,網絡暴力開始挑戰傳統的社會道德和法律底線,希望運用法律、文化以及道德的手段加以制止。
但到底哪些行為才屬於網絡暴力?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法學家李顯冬表示,網絡暴力這個詞在媒體學與傳播學可以這麼叫,但法學上目前沒有「網絡暴力」的說法,它就像另外一個很熱門的詞「性騷擾」一樣沒法給予嚴格的法律定義。
「我曾參加北京市婦女權益保護法的起草,題目是性騷擾,與網絡暴力類似。當時反覆考慮,怎麼能夠把性騷擾這樣一個對婦女界,對於社會上大家討論的很大的問題落實到婦女權益保護的法律問題中來,還試圖建立一些制度,但後來發現性騷擾這個概念太廣了,太難界定。」李顯冬說。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社會學專家周孝正認為,暴力文化在我國根深蒂固,治理網絡暴力就要切斷暴力鏈條。不切斷暴力鏈條不行,暴力一代傳一代,已由現實發展到虛擬。他還拿「人肉搜索」舉例稱,參與「人肉搜索」的網民都認為目的是偉大的,就不擇手段,這是多年來中國人文精神欠缺的一個反映。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傳播學專家匡文波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沒必要過分地誇大網絡暴力的嚴重程度,更沒必要把網際網路妖魔化。
「其實網絡暴力沒我們想像的嚴重,只是個別人違反道德的行為,通過網際網路傳播放大了。比如罵人,現實生活中罵人知道的人很少,網際網路上罵人大家都知道了。所以,沒必要把網絡暴力的嚴重程度過分誇大。」匡文波說。(全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