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網絡暴力法律定義與性騷擾一樣難界定

2020-12-04 中關村在線

  新浪科技訊 9月19日凌晨消息,在人民日報社教科文部昨日召開的「讓網絡遠離暴力」主題座談會中,來自高校、青少年網絡協會等領域的多位專家展開了討論,有專家稱「網絡暴力」的法律定義與「性騷擾」一樣難以界定。

  「網絡暴力」是最近一個非常熱門的詞,但它至今沒有一個明確定義。有專家認為,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

  自從「銅須門」事件、「虐貓事件」之後,網絡暴力愈演愈烈。包括後來的「姜巖事件」、「後媽」事件等,參與網民數量非常大,不僅在網絡上聲勢浩大,還造成對當事者現實生活的衝擊。

  來自網民的道德審判及謾罵,往往給當事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影響。有專家指出,網絡暴力開始挑戰傳統的社會道德和法律底線,希望運用法律、文化以及道德的手段加以制止。

  但到底哪些行為才屬於網絡暴力?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法學家李顯冬表示,網絡暴力這個詞在媒體學與傳播學可以這麼叫,但法學上目前沒有「網絡暴力」的說法,它就像另外一個很熱門的詞「性騷擾」一樣沒法給予嚴格的法律定義。

  「我曾參加北京市婦女權益保護法的起草,題目是性騷擾,與網絡暴力類似。當時反覆考慮,怎麼能夠把性騷擾這樣一個對婦女界,對於社會上大家討論的很大的問題落實到婦女權益保護的法律問題中來,還試圖建立一些制度,但後來發現性騷擾這個概念太廣了,太難界定。」李顯冬說。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社會學專家周孝正認為,暴力文化在我國根深蒂固,治理網絡暴力就要切斷暴力鏈條。不切斷暴力鏈條不行,暴力一代傳一代,已由現實發展到虛擬。他還拿「人肉搜索」舉例稱,參與「人肉搜索」的網民都認為目的是偉大的,就不擇手段,這是多年來中國人文精神欠缺的一個反映。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傳播學專家匡文波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沒必要過分地誇大網絡暴力的嚴重程度,更沒必要把網際網路妖魔化。

  「其實網絡暴力沒我們想像的嚴重,只是個別人違反道德的行為,通過網際網路傳播放大了。比如罵人,現實生活中罵人知道的人很少,網際網路上罵人大家都知道了。所以,沒必要把網絡暴力的嚴重程度過分誇大。」匡文波說。(全智)

相關焦點

  • 向性騷擾開槍
    為什麼受到了性騷擾,很多人卻甘心做沉默的羔羊?在採訪中,我們了解到,48%的人認為是羞於啟齒,害怕不被周圍的人理解。其次,有22%的人認為目前的法律環境不支持,找不到更好的解決方法。10%的人認為自己的事情沒有必要讓別人知道。另外,還有一些人是害怕受到報復。因此,目前並沒有一個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和法律環境能夠給遭受性騷擾的受害者提供足夠的支持,這也是迫使很多人無奈忍氣吞聲、保持沉默的主要原因。
  • 時評|「社會性死亡」也是網絡暴力,需慎用
    最近,網傳清華美院一女生(網稱「學姐」)發帖表示,一男同學(網稱「學弟」)在食堂裡對其「性騷擾」,摸其臀部。該學姐將學弟個人信息公布在社交媒體上,並說要讓他先在朋友圈「社會性死亡」。此事發酵後,不少網友嚴厲譴責該學弟。
  • 反「性騷擾」不能只是紙上開花
    作者:鄧海建   新修改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中明確規定:「禁止對婦女實施性騷擾。受害婦女有權向單位和有關機關投訴。」這是我國首次將性騷擾列入現行法律的框架內,令人鼓舞。但將性騷擾列入現行法律的框架內,從自然到應然還需要更明晰的尺度和更詳細的詮釋,畢竟,缺乏可操作性的良法很可能只是「紙上開花」。    目前當務之急是確定「性騷擾」的含義。
  • 面對網絡暴力,自訴很無力,公訴有威力
    2020年7月,杭州市民谷女士就被一個充滿惡意的「玩笑」擊中,深受網絡暴力傷害的她決定拿起法律武器和造謠者抗爭到底。  經過半年多的發酵,從行政處罰到刑事自訴再到目前被正式刑事立案,公權力嚴肅介入這起網絡謠言。除了關注案件本身的進展,不少人也在思考,公訴是否真能成為網絡暴力頭頂高懸的利劍?
  • 什麼是針對婦女的暴力?|科普
    >5.性騷擾是什麼?根據聯合國給出的定義,性騷擾是指任何具有性意味、可合理預期或認為會對他人造成冒犯或羞辱的不受歡迎的行為。性騷擾可涉及任何口頭、非口頭或肢體性的行為,包括書面和電子交流,且可能發生在相同或不同性別的人之間[1]。
  • 堅決向性騷擾說不
    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指以性慾為出發點的騷擾,以帶性暗示的言語動作,或者宗教儀式。 針對被騷擾對象,通常是加害者肢體碰觸受害者性別特徵部位,妨礙受害者行為自由並引發受害者抗拒反應。 性騷擾表現形式尚無統一界定,在很多國家,性騷擾是一種不法的行為。
  • 大學生書法展作品被指抄襲 專家:抄襲與臨摹難界定
    12月1日,羅小平對北青報記者稱,他已經了解到網傳其作品被學生抄襲一事,中國書協也已於近日聯繫羅小平詢問其原作發表情況。羅小平認為,宋某某的作品「全盤在抄,形式和我的一模一樣,這樣確實不好」。羅小平對北青報記者介紹,他的原作完成於三年前,作品還參加了第三屆草書展,目前作品應該沒有在其他地方發表過。
  • 網絡暴力頻發,人們應該如何面對社會性死亡?
    社會性死亡是用輿論和語言暴力摧毀擊垮一個人的所有心理防線,心理防禦機制差的人會接受這個有毒的心理暗示,心理防線全面崩潰,會有自傷自殘自殺的糟糕行為。一、如果被潑汙水,你有理有據有條有理地發聲明自證清白。
  • 關於參與網絡公共生活的狀態的調查——網絡暴力現象探究
    網絡罵戰、人肉搜索、威脅恐嚇……從2001年開始,網絡暴力現象便開始在我國初露端倪,時至今日,它已經釀成了無數悲劇,直接由網絡暴力導致的死亡率雖無法統計,但因網絡暴力造成持續性精神創傷的受害者卻不計其數。
  • 法律用語的相對解釋
    [1]下面從概念界定、確切原因、主要根據以及操作步驟四個角度,對法律用語的相對解釋做簡要的闡釋。  一、相對解釋的概念界定  關於相對解釋,張明楷教授曾下過這樣的定義:「所謂相對解釋,是指為了闡明刑法用語的真實含義,而將相同用語作不同解釋的方法。」
  • 關注桂林「打工妹」:性騷擾 難以啟齒的憤怒
    社會沒能為受害者提供寬鬆的輿論環境,就連她們自己也認為遭性騷擾就是失貞失節,因而羞於啟齒。有些受害者從家人、社會和工作等方面權衡利弊後,面對現實的枷鎖愈發有口難言。而打工妹往往學歷不高,除了默默忍受,她們幾乎想不到更好的辦法。  訴諸法律舉證不易。隨著公民法律意識的日益覺醒,過去有的受害者也曾試圖通過法律途徑尋求保護。
  • 性騷擾教育要避免「歸因謬誤」
    對女性的性騷擾問題已經在中國社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學校裡也有了這方面的教育,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讓人憂慮的是,有些地方竟如此界定「性騷擾」:「女性在公共場所穿著暴露,乃至衣不遮體,對男性是首當其衝的性騷擾。」「女性舉止不端,或搔首弄姿,或動作誇張,惹人眼球,容易使男性想入非非。」這樣一種界定,會造成對問題的認知誤導,把受害者一方變成性騷擾的始作俑者,而性騷擾的一方則成了受害者。這樣界定性騷擾,先已誤導性地預設立場:是女方挑逗在先,男方才被誘使犯錯。
  • 專業解析:球場暴力,法律並非對你束手無策
    對此,小編近日先後走訪了多位法學教授、公安部門法制工作者等相關專家,試圖在還原該事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競技體育暴力事件中的司法介入和法律懲處給予探討和解析。在此,也懇請我懂用戶在評論區給予交流指正。 (圖)發生於土耳其賽場上的球場暴力事件 《辭海》將球場暴力定義為:因球類競賽誘發的,由運動員、球迷或相關人員參與的,具有明顯違背體育規範的身體攻擊行為
  • 華裔女僱員稱投訴性騷擾遭摩根史坦利不合理解僱
    中新網7月18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報導,當地時間17日,前摩根史坦利財務顧問(女性員工)正式起訴摩根史坦利幾位前僱主稱,她因投訴主管對她的性騷擾行為而遭到摩根史坦利的不合理解僱。公司方面以「破壞職業機會」為由將她解僱,而對騷擾行為避而不談。
  • 美網絡封殺川普引「言論自由」爭論,推特、臉書等網絡巨頭被批...
    《紐約時報》10日稱,Parler的命運現在已經成為關於言論自由以及網絡巨頭是否權力過大的全國性辯論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共和黨眾議員努尼斯稱,蘋果、谷歌、亞馬遜等針對Parler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反壟斷法,也違反了有關保護公民權利的法律。
  • 直播帶貨「翻車」要不要負法律責任?消費者權益由誰保護?
    記者在網際網路投訴平臺發現,針對直播帶貨的投訴包括品質沒有保障、虛假宣傳、一直不發貨、售後退款難等問題。來自中消協5月發布的《「五一」小長假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監測期內,共收集網絡購物類負面信息66798條,網紅帶貨、直播帶貨成為網絡購物新方式,虛假髮貨、商品質量問題、售後服務問題反映較為集中。湖南的沈女士經常通過直播買鮮花。
  • 北師大副院長被曝性騷擾:讓女生喝帶迷藥的茶 最早受害時間在十年...
    當下輿論有兩種主張傾向,一是加大懲戒力度,為性騷擾入刑;二是對性騷擾者進行心理或化學治療。兩者都較難實現。首先,性騷擾者不會主動接受治療,精神水平較為原始。而其中的反社會型、無情型人格障礙者,他們內心不具備基本的社會道德,冷漠無情,沒有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極端自私,持續作案直到老年生理與心理能量的自然降低。
  • 科學界定假劣藥——新修訂《藥品管理法》假劣藥定義呈現四大亮點
    在此次《藥品管理法》修訂過程中,對假劣藥定義的修訂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為假劣藥「瘦身」的呼聲頗高。筆者認為,這次新修訂《藥品管理法》對假劣藥的定義更加科學、合理和準確,主要呈現四大亮點。亮點1 取消按假藥論處和按劣藥論處概念新修訂《藥品管理法》取消了按假藥論處和按劣藥論處的概念,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