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傳清華美院一女生(網稱「學姐」)發帖表示,一男同學(網稱「學弟」)在食堂裡對其「性騷擾」,摸其臀部。該學姐將學弟個人信息公布在社交媒體上,並說要讓他先在朋友圈「社會性死亡」。此事發酵後,不少網友嚴厲譴責該學弟。隨後,事態反轉,經查看監控後證實,學弟只是背包無意擦到學姐,並不存在「鹹豬手」。事後,學姐通過輔導員對學弟表達歉意。(11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
這是一起網絡反轉事件,所謂的「性騷擾」只是誤會,最終由監控視頻證明乃是無意擦碰,雙方則以「互相道歉」的方式達成和解。而在此次網絡事件裡,「社會性死亡」一詞頗為引人注目,順利「出圈」成為大眾流行詞彙,其所蘊含的意義和後果,令人不寒而慄。在網絡資訊時代,讓一個人在朋友圈「社會性死亡」,實則就是對其進行全面的「圍剿」,乃是一種赤裸裸的網絡暴力,需要予以警惕,不要輕易使用。
據網友考證,「社會性死亡」出自託馬斯·林奇的《殯葬人手記》。作為網絡語,其含義多為在公眾面前出醜的意思,已經丟臉到沒臉人見,只想地上有條縫能鑽進去的程度,被稱之為「社會性死亡」,和另外一個網絡語「公開處刑」的含義比較接近。顯然,網絡時代的「社會性死亡」,就是通過網絡曝光一個人的醜聞,令其遭到網絡圍觀和譴責,進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無顏立足於網絡之上。
可見,這是利用網絡的傳播效力和評判力量,發動網友對一個人進行「網絡審判」,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人肉搜索」,將其個人信息公諸於眾,進而上演辱罵、嘲諷等網絡暴力。由於網絡對現實社會具有很強大的影響力,網絡上的「社會性死亡」亦會映射到線下,對其工作和生活構成負面影響,嚴重者甚至會釀成自殺自殘的悲劇,此類事件已經上演多次。
在此次「性騷擾」事件裡,「吃瓜群眾」成為不可忽視的主角,由開始的嚴厲譴責「學弟」,到發生反轉後,立刻調轉槍口轉為譴責「學姐」,他們都非常積極主動,將二人的個人信息全部挖出來,包括姓名、照片、專業等,均曬在網上,並施以網絡暴力攻擊,肆意發洩各種非理性情緒。顯然,如果任由事件發展下去的話,「學姐」「學弟」恐怕都要遭遇「社會性死亡」,被迫告別網絡,甚或在線下銷聲匿跡。
如今,大家都依賴於網絡生存,工作與生活離不開網絡,一旦遭遇「社會性死亡」,必將舉步維艱。由此可見,「社會性死亡」是一種威力巨大的網絡「武器」,其對個人造成的傷害難以估量,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警惕網絡暴力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人人都握有麥克風的時代,在網上曝光、批評一個人非常容易,隱匿在網絡背後的「鍵盤俠」,自認為是社會正義的化身,肆意發起網絡暴力攻擊,絲毫不顧忌話語對他人的傷害。豈不知,網絡角色隨時可能逆轉,射出去的「子彈」,極有可能反彈回來,給自己造成傷害。網友們不要輕易被網絡輿論左右,應保持理性思維和獨立思考,冷靜看待網絡事件,仔細思考後再做判斷,切勿出口傷人。
來源:尚法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