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社會性死亡?別讓它再毀掉更多的人了

2020-12-23 亞馬遜Kindle

社會性死亡,該詞最早出自託馬斯林奇的《殯葬人手記》,書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死亡有多重意義。聽診器與腦電波儀測出的,叫「肌體死亡」。以神經末端與分子的活動為基準確定的,叫「代謝死亡」;最後是親友和鄰居所知的死亡,稱為「社會性死亡」。而現在網絡上的含義多為在公眾面前出醜的意思,沒臉見人,只想地上有條縫能鑽進去的程度。


在各大論壇與交友平臺,社會性死亡一詞可謂熱度不減,某平臺討論小組人數在限定之後竟然達到了23.6萬,對於大部分人「社會性死亡」多半用於發生糗事與人分享時的調侃與自黑,多作為中性詞出現。一起來看看網友的社會性死亡瞬間吧!

(圖片來源於微博)

(圖片來源於微博)

(圖片來源於微博)

(圖片來源於微博)


這是網友們一些社會性死亡的經歷,但在一些社會性問題中社會性死亡的傷害遠不止於此,面對當中處刑的情況時,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呢?

小K給大家幾點建議:

1、將錯就錯

犯錯了就按錯誤的方式繼續下去。在一些社交的場合當中,我們可能會因為錯認人或者錯誤會錯意等方式造成尷尬的局面,這時候如果道歉反而會讓場面更加的尷尬,那還不如直接繼續錯誤下去,再找機會緩解尷尬。

2、學會自黑

自黑也不失為一種環節尷尬的方式。有些時候,在公共場合,我們可能會因為一些失誤或者認知上的不同,做出一些讓自己尷尬的事情。這時候就可以用自嘲的方式來緩解。實例:有一次在商場當中由於沒有注意看表示,結果走錯進了男廁所。剛走進去,就有人喊:「這裡是男廁所。」一瞬間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了。最後就假裝自己是個盲人,表示自己就看不見所以走錯了,輕鬆的緩解了尷尬。總體來說化解尷尬的萬能句子用起來是很簡單的,只要能夠通過幽默的方式來轉移注意力,尷尬的場面一般都能夠得到緩和的。

3、危害到權益時,懂得運用法律

在明年,也就是2021年元旦節當天《民法典》將正式實行,《民法典》中對於網暴和人肉洩露他人信息的人做出了相關規定——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民法典》在不影響民眾在網上提出合理訴求的前提下,對於造謠、網暴、人肉和傳播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而不是去限制大眾的發言發聲。面對網絡暴力我們要勇敢用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4、努力自己救場。

說實話,如果遇到了尷尬的時候,千萬不要等著別人出來給你解圍,而是首先要懂得自食其力,你可以用不高明的手法去圓過去,但請不要寄希望於他人,不然你可能會失望的。畢竟錯誤是自己造成的,尷尬應該自己化解。



如果想進一步地了解社會性死亡,小K推薦給大家這本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社會心理學領域排行榜首位,評分8.2的佳作。群體的共同意志潤物無聲般的取代了個人意志,使個體在無意識的自覺狀態下順利完成從外物到內化的轉變,這就形成了群體無意識行為。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自1894年始,寫下一系列社會心理學著作,以本書最為著名;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響的,也是這本並不很厚的《烏合之眾》。作者論述在傳統社會因素毀滅、工業時代巨變的基礎上,「群體的時代」已經到來。書中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影響。《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觀點新穎,語言生動,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佳作。


關注 @亞馬遜Kindle,讀書與不讀書,人生大不一樣!用Kindle,拒絕打擾,感受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相關焦點

  •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社會性死亡梗的出處了解一下
    社會性死亡梗的出處了解一下 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最近是被羅冠軍在微博中提到的,很多人在了解了他的事情之後,都不是很懂社會性死亡到底是有什麼含義,為什麼羅冠軍要說社會性死亡呢?下面小編帶來: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含義 社會   原標題: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這個詞最近被羅冠軍的微博提到,很多人看過他的微博後表示不懂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小夥伴們知道嗎?下面小編給大家解釋一下社會性死亡的意思,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哦。這個詞最近被羅冠軍的微博提到,很多人看過他的微博後表示不懂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小夥伴們知道嗎?下面小編給大家解釋一下社會性死亡的意思,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哦。
  • 當「社會性死亡」成為網絡熱搜
    這個挨打的人,如此耿直,又如此讓人尷尬,大家不打他一頓都說不過去。站在我們寫作者的角度看,人的「社會性死亡」時刻是耐人尋味的,它比純粹的美好時刻或醜陋時刻更吸引我。當個人在社交場遭受挫折、誤解或打擊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複雜。我認為,複雜性是小說很重要的特質。人在這麼複雜的社會,要想一直保持「正常」和「體面」太難了。
  • 探究「社會性死亡」背後的輿論生態、道德法律
    以手中的個人信息為籌碼,謀求讓別人「社會性死亡」是否合乎程序正義?是否可能誤傷無辜?這些問題的答案自然殊為可疑。可在事情的反面,「社會性死亡」卻也常常是受欺凌、受侮辱、受損害一方最後的掙扎。在某種意義上,「社會性死亡」之所以會被當成一件「武器」,並非是因為它真有威力多麼巨大,而很可能是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它是弱勢一方僅能拿出的「武器」。
  • 評論:「社會性死亡」不能成為傷人利器
    在網際網路上,我們需要的永遠都是真實、真誠、溫暖、理性的聲音,這一點,無論網絡技術發展得多先進、網絡生態進化得再多元,都不會改變。12月1日《法治日報》聚焦了近日引發廣泛關注的「社會性死亡」話題。在最近一樁與此有關的「清華學姐事件」中,清華大學一女生稱自己在學校食堂被一名學弟性騷擾,隨後發布朋友圈曝光了學弟個人信息,威脅要其「社會性死亡」。
  • 「社會性死亡」或許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
    當人們說出「我社會性死亡了」的時候,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顯然和「我要讓你社會性死亡」裡蘊含的意圖截然不同。也正因如此,我不再敢輕易地界定和使用這個概念,轉而對其背後的一些東西思考起來。其實,早在最近這場爭議巨大的校園風波之前,我在網上常混的圈子裡,就已經發生過好幾次由疑似性侵、性騷擾和情感糾紛導致的「社會性死亡」事件。
  • 帶你了解社會性死亡的真面目
    網際網路環境下,網民獲得了更多的自我表達權,這種表達權讓他們開始尋找一種方式讓自己獲得更多的自我認同。社會壓抑的環境之下,人們亟需一種方式來進行自我情緒的表達,尋找社會認同。網絡社區的建立成為了滿足他們需求的重要平臺。人們用社會性死亡來進行自我解嘲實際上正是人們尋找自我認同感的重要體現。
  • 網絡暴力頻發,人們應該如何面對社會性死亡?
    社會性死亡是用輿論和語言暴力摧毀擊垮一個人的所有心理防線,心理防禦機制差的人會接受這個有毒的心理暗示,心理防線全面崩潰,會有自傷自殘自殺的糟糕行為。一、如果被潑汙水,你有理有據有條有理地發聲明自證清白。
  • 時評|「社會性死亡」也是網絡暴力,需慎用
    而在此次網絡事件裡,「社會性死亡」一詞頗為引人注目,順利「出圈」成為大眾流行詞彙,其所蘊含的意義和後果,令人不寒而慄。在網絡資訊時代,讓一個人在朋友圈「社會性死亡」,實則就是對其進行全面的「圍剿」,乃是一種赤裸裸的網絡暴力,需要予以警惕,不要輕易使用。據網友考證,「社會性死亡」出自託馬斯·林奇的《殯葬人手記》。
  • 獵奇丨我在「社會性死亡」小組,被上萬條屍體笑到就地出殯
    如今在網絡海洋還多了一個死法——社會性死亡如何理解社會性死亡?它是一種較為慘烈讓人腳趾抓地的「死法」處於心理上死亡瀕危狀態有屍體頭目這麼重申道:「在除去親密關係的人類面前它往往讓當事人老臉一紅但還是能勉強厚著臉皮解釋完案件的起因經過掙扎一番獲得傾聽者的同情票再進入復活區畢竟這種令人尷尬窒息的事情地球上每一秒鐘就有可能發生30件
  • 你們年紀都不小了,做了一輩子的職業規劃卻成為社會性死亡的社畜
    社會性死亡,其含義多為在公眾面前出醜的意思,已經丟臉到沒臉見人只想地上能有條縫能鑽進去的程度,被稱之為"社會性死亡",和另外一個網絡語"公開處刑"的含義比較接近。職場多年,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學會不爭不搶不問不答的工作習慣了。
  • 「社會性死亡」分級表,你有過幾級經歷?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
    關於死亡,會有很多種細分,有自然死亡,也有非自然死亡......如今在網絡海洋還多了一個死法——社會性死亡 如何理解社會性死亡?它是一種較為慘烈讓人腳趾抓地的「死法」,處於心理上死亡瀕危狀態。有屍體頭目這麼重申道:「在除去親密關係的人類面前,做出了無比尷尬丟臉的行為,只想入土為安,這便是社會性死亡。」
  • 「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是什麼梗?
    近兩年,「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漸漸風靡。它說的是當眾出醜以至於沒臉見人的狀況。清華大學《清新時報》報導稱,豆瓣ID「@嘿嘿嘿嘿嘿嘿嘿」的用戶在小組發帖分享一件自己「社會性死亡」的事件。微博#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話題下的「畢業後第一次參加公司聚餐」樓主給畢業論文導師發了消息,收到了老師「之後見了再說」的回覆,心中納悶。
  • "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到底是個什麼梗?
    近兩年,「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漸漸風靡。它說的是當眾出醜以至於沒臉見人的狀況。清華大學《清新時報》報導稱,豆瓣ID「@嘿嘿嘿嘿嘿嘿嘿」的用戶在小組發帖分享一件自己「社會性死亡」的事件。
  • 《尋夢環遊記》觀後感:面對「死亡」教育,中國家長別再保持緘默
    二、人總要學會如何告別 世上的每一個人都必將經歷一場「死亡」。 不能正確教孩子如何清楚「死亡」這個概念其實是非常殘忍的事情。 也許家人現在會覺得維護了孩子的童真,但以後他會遇到更多的「死亡」。他身邊的人總有一天都會一一離他而去。 如果是不怎麼親近的人還好,如果是爸爸媽媽呢?
  • 社會性死亡?聽起來很可怕,了解之後我先釋然,後害怕
    要說2020年的網絡熱詞還挺多這不,前幾天突然聽了一個詞「社會性死亡」開始以為是多麼嚴重的死亡方式了,但其實不是老規矩,先上乾貨巍:qmyd007說簡單點,就是當眾出醜,特別尷尬,感覺人雖然活著,但是已經沒臉見人了,在社會中「本人已死,有事燒報紙」其實大家自嘲的成分居多,不管是真是假,博大家一樂,來感受一下@Sakura
  • 高三女生跳河身亡,遺書曝光:大人們,別再...
    大人們強勢、無理,孩子再不滿意,也只能聽話…… 比如,那個被媽媽扇耳光後跳樓的孩子,他在同齡人面前如此受辱,之後可能要承受長期非議,這無異於他的一場「社會性死亡」。 而很多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 他們自己肯定不願受此屈辱,但他們不知道其實孩子更不願意。
  • 諾如病毒,我們如何應對它?
    諾如病毒,我們如何應對它?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這幾天直接接觸了病人,那麼非常容易被感染;如果沒有接觸到病人,那可能是接觸的人已經沒有症狀了,但仍在排毒;如果接觸的人沒有感染過,那可能他摸了被病毒汙染的地方,之後傳給你孩子了;如果你寶寶最近都沒有出門,那可能是你從外面帶回來的;如果你們最近都沒出門,那可能是吃了被汙染的蔬菜或者水果等等等等。
  • 被抖音毀掉的歌曲,曾經單曲循環,現在卻不願意再聽到
    被抖音毀掉的歌曲,曾經單曲循環,現在卻不願意再聽到近兩年抖音真的是越來越火,還記得最開始關注抖音是因為那些技術流,感覺很厲害的樣子,現在卻變成段子的世界了,這跟其他的短視頻軟體還有什麼區別?如果有一個人拍攝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就會有一群人跟風模仿,如果一首歌好聽,大家就都會拿這首歌錄段子,再好聽的東西,聽多了都會覺得膩,小編承認最開始覺得好聽確實是對作者的肯定,那麼之後聽得多了,就會覺得膩了,甚至有些很經典的歌曲也成了網友們攻略的對象,或許很多人跟小編一樣吧,明明自當初超喜歡這首歌,可是等到爛大街的時候,就開始反感。
  • 微信取消兩分鐘內刪除功能 網友:不用擔心「社會性死亡...
    微信取消兩分鐘內刪除功能 網友:不用擔心「社會性死亡」了  Winnie Lee • 2020-07-22 14:05:10 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