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裡面有個重要指標叫周轉率,恰好模具廠是屬於周轉率比較高的行業。就拿這個手機模具廠來說,模具廠的利潤微薄,假設毛利率為5%,不算開模(開模都另有模具費),從接單後訂料到生產交付,周期一般是2周,理想狀況下一年能周轉24次。舉個例子:理論上投入10萬原材料,一年流水能達到240萬,毛利潤是12萬。所以基本在2008到2012年開模具廠做手機殼和手機套的人都或多或少賺了些錢。
當然,這類周轉率比較高的行當(特點投入小,產出大),十分考驗經營能力。因為一單往往毛利率只有1~3個點,稍不注意這一單就虧損了,所以總體上風險不小;一旦周轉率慢下來,也許訂單還在賺錢,但是毛利潤總額將無法再支持運營成本。比如上文的模具廠的例子,如果出貨周期從2周變成3周,年毛利潤就直接少了三分之一,這少掉的三分之一可能就是企業一年的純利潤,所以製造業中小企業主管理不善時容易導致業績大滑坡,甚至做了一年才發現手裡並沒有賺到錢。
再者,由於門檻低,前幾年大批人湧入此行業。買幾臺注塑機招幾個技工就能開始接單,競爭漸漸激烈,低端產品的利潤率逐漸下降,習慣了賺快錢賺大錢的部分小企業主,逐漸無法適應。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掙到的利潤,可能還無法支付技工的工資和自己期望消費。於是,一些老闆選擇轉行,關掉工廠賣掉機器去做民間放貸。所以綜上,製造業總體並不是無法賺錢,而是對精益經營,技術和品質要求太高。而參雜在這裡面的問題有很多,這裡列舉幾點說明:
1、企業所有者自身的局限性。不可否認,90年代出來的那批開工廠的,基本都是從家庭小作坊出發,受到自身的眼界或者說是遠瞻性的限制,不懂得不進則退的道理,有了錢就覺得可以一本萬利,失去了進取心。
2、工人素質無法達到要求。現在大部分工廠內擔任主力生產任務的依然是那些四十歲左右的老員工。雖然整個大環境都在說招人難,但其實工人不難找,難找的是好的員工。舉例說明,一些年輕的新工人,發完工資就不見蹤影,等錢花得差不多了,才回來幹活;新工人一進場,開口工資就要4K+,但幾乎什麼也不會。等到工廠好不容易把新人培養熟練,可能對方隨時拍拍屁股就走人了。有些企業利潤低,賺的錢還不夠給員工下一年加薪 ,留不住有經驗的工程師和熟練技工。
3、中介炒廠租:前兩三年,隨著深圳房價暴漲,嗅覺靈敏的資本向廠房租賃領域滲透,廠租跟進暴漲,部分地區幾乎找不到直接房東,而中介不僅炒高租金,還大量虛增面積,變相加租、抬高水電費,成本節節攀高。
4、政策因素:美國90年代的科技風暴影響至今,國家一直在大力倡導高新技術行業,科技行業,政策上大多也是對製造龍頭企業的扶持,中小企業能得到的實惠其實很少。
一、流程不完善
流程是企業日常運營的基礎。一個企業的效率低下,首先應檢查:
1、企業的流程是否合理;
2、能否有改進的地方;
3、進的可能性有多大。
檢查流程首先要檢查流程系統本身。流程系統絕不是簡單的業務鏈條,而是複雜而封閉的循環系統,就像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
1、運轉是否暢通?如責任組長任性拒單等。
2、運轉是否閉合、斷裂、梗塞?如現場抱怨擅自處理不上報。
3、有沒有冗餘和不夠的地方。如終檢有沒有執行等。
4、是否已格式化、規範化。如接車、交車、報價、跟單無規範、無考核標準等。
5、流程上流的是否是企業的個性和特色(企業文化)。即員工的言行舉止及服務品質,這才是競爭對手不可輕易複製的。
二、制度不支持
檢查管理制度是否真的支持流程及流動的內容,制度是否充分尊重人文情懷。過嚴,大家會變著法子鑽制度的漏洞,甚至集體對抗;如:遲到一分鐘都要扣錢或執行雙重標準、外返扣款無標準無溝通確認等。過寬,約束力又不夠。 嚴寬均是相對的,決定與價值取向,任何違背「以顧客為導向」和「人性」的制度都是不合理的。
三、監管不到位
1、監管方法缺失,如靠人管人或拉幫結派等。
2、監管越位或錯位,如直屬經理不管不問,老闆一竿子到底等。
3、監管失職,如明知作業不規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
4、監管崗位素質低,溝通能力太差或將包容和寬容混為一談。
5、監管者本身處事不公正,沒有原則,再好流程和制度也會死,上梁不正下梁歪。
四、技術管理素質不匹配
全員全流程質量控制思想領悟不深,還是以為有一個技術棒的廠長就全廠無憂了!資源整合,各盡其能。嚴格控制外返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所以預防工作很重要,問診-預檢-方案審核-配件控制-作業控制-終檢-交車檢驗-陪同交車,一步不能少!
五、員工素質不高
什麼是品?品就是職業道德。什麼是質?質是指與崗位有關的自然屬性,包括:職業意識、知識、技能、智慧、資源等。職業意識是指在崗人員應該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和怎麼幹(崗位職責和崗位考核標準)。"等我做模具發財了,就和你離婚........"效率低下主要與員工的品質有關。一個品質很好的員工,其工作效率可能是一般員工的兩倍、3倍、甚至10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工作質量不一樣。
布置同樣的工作,質地優異的員工可能一天之內就完成了,而質地差的員工非常努力,卻一周後才完成,而且工作質量根本不可能與質地好的員工同日而語。僅從花費的時間量來說就有7倍的差距,更不用考量質的差距了。但在長期平均主義思想的支配下,同崗位員工之間顯然不可能有7倍的薪金待遇,自然那些質地優秀的員工會逐漸流失,沉澱下質地一般的員工。留下的員工雖然職業道德很好,非常努力,都很忙,但企業的整體工作效率卻很低下。可以說現在的代工廠和加工企業,能活到現在的,基本上都有一兩手絕活。剩下的不是準備轉行,就是真正沉下心願意待在製造業一頭走到黑的。有些學者認為目前的轉型就是要淘汰掉低附加值的小型企業,扶植高附加值的高新科技企業,後半句我認可,但是前半句卻大錯特錯。製造業的結構是金字塔形的,沒有下遊哪來上遊?況且低附加值的小型企業也是能發展成龍頭企業的——例如富士康。
所以造成寒冬的原因總結來看就是行業利潤低且透明,惡性價格競爭是便飯;經濟低迷,人民幣升值,外單外貿成交量越來越少;廠房越來越貴,還要抱著錢去各處求租;物料成本和物價水平越來越高,進而縮小利潤空間;陷入沒有業務不敢投錢買設備,不買設備接不到單的死循環;工資年年漲還是用工荒,工人說翻臉就翻臉,動不動就勞動局見;收款難回款速度慢,供應商一層拖一層的貨款.....
有不少人也在嘗試通過電商和開發市場等途徑在謀求轉型,不過依然很艱難。中國製造業目前處於高速發展和變化的時期,不斷有工廠倒下去,又不斷有企業在這個階段站穩腳跟越做越強。亂世出英雄,這就是一個行業洗牌,固化的過程,它不斷地在背後推動你向前走。變化同時意味著機會,一個嶄新的寡頭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