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三皇廟遊記
說起「三皇廟」,我自然就想到「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所謂「三皇」:天皇—太昊伏羲、地皇—炎帝神農氏、人皇—黃帝軒轅氏。其實,在中古歷史上,「三皇」並非真正的帝王,他們是太古時期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以其聰明睿智、先知先覺帶領遠古先民擺脫茹毛飲血走向刀耕火種,從原始蒙昧走向文明開化,從原始部落走向九州統一,將華夏大地從遊牧推進到農牧並進的社會。他們是距今7000年-5000年時代文明的集大成者,為太古文明社會的創新進步、文明發展、和諧統一、造福於民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正因如此,後人追尊他們為「皇」,尊奉他們為華夏人文始祖,敬奉他們為「神靈」,並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永續傳承。由此可見,「三皇聖德」惠澤綿長,是滋佑當今中國富強的源泉,也是三皇文化之精髓所在。
戊戌之年,盛夏時節。我走進孝義,走近三皇廟。遠望三皇廟宇群,藍天白雲之下,古柏參天,紅牆綠瓦,殿宇層疊,廟貌華美,古樸典雅,巍峨壯觀,豪氣一派。
據《孝義縣誌》記載,三皇廟不僅是一處元代古建群,而且是國內罕見的一座三皇廟群。一座寺廟供奉三皇同殿,不僅為我們龍的傳人、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提供了朝拜的聖地,也為我們研究三皇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尤其歷代政要、書法名流親筆題書的碑匾、楹聯,猶如冠上明珠、錦上添花,為三皇廟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光彩,增厚了歷史的文化底蘊,更為南來北往朝拜者提供了理想的旅遊勝地。2004年6月10日,三皇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1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2月,被山西省旅遊局公布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孝義三皇廟,亦稱聖祖廟,位於孝義市三皇路南端的賈家莊村內。始建於元朝,具體時間不詳。明、清年間多次擴建修葺。現存主殿仍保持元代遺構,其餘皆為明清重建。寺廟坐西向東,南北寬59米,東西長84米,為兩進院一偏院布局。山門、樂樓、正殿坐落在由東到西步步登高的主軸線上。進山門為一進院,南側建有曲折碑廊數楹,北側為下院;向西登21級青石臺階進二門,為垂花雕柱懸山頂結構。過二門為二進院內院,迎面正中為坐西向東的三皇大殿,正對面為坐東向西的樂樓。從整體上看,一進院空闊,北角設磚券山門,二進院北角設掖門為一、二進院出入通道,兩進院落自然地平落差較大,故掖門前設踏步緩解人流通行。布局完整合理,小巧玲瓏;工藝匠心獨具,科學嚴謹;設計理念超前,日久彌新。令人驚奇的是,我們的古人在700多年前就能將現代建築的聲學、立交、橋路、抗震技術、安全通道、消防排水等技術巧妙地運用於廟群基建之中,真是妙不可言。各種懸塑、雕塑、繪畫藝術都達到登峰造極的水準,彰顯了極高的文化品位和科研價值。真可謂:
青磚灰瓦,古色古香古驛道;
楹聯匾額,庭院深深有祥瑞;
晨鐘暮鼓,歲月更迭留瑰寶。
木雕、磚雕、石雕,華麗而不失典雅;
石階、碑廊、戲臺,古老而獨具韻味;
皮影、木偶、碗碗腔,又幾幕曲終人散。
【山門】為磚券平頂山門,下有門洞通行,上有閣樓觀景,鐘鼓樓設置於閣樓南北兩端。仰望山門,正中上方或雕刻或懸掛三個匾額,最下方雕刻著遒勁有力的「三皇廟」匾額,是明萬曆十年十月四川按察使梁明翰贈;最上方懸掛金光璀璨的「三皇廟」橫匾,字體老道,蒼勁有力,是山西省著名的歷史學家、書法大家姚奠中先生的墨寶;正中間懸掛「朝聖門」匾額,意味著老百姓們皆是前來朝拜「聖祖三皇」。
山門有醒目的一副楹聯:
書三墳養民以禮深滋古代文明流思遠,
藝五穀興國以農更佐當今富強惠澤豐。
此聯是對「聖祖三皇」豐功偉績的高度概括,意在提醒我們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要以敬重恭敬之心走進三皇廟,朝拜「聖祖三皇」。我久久佇立廟門外,靜心觀賞品讀著,看到鐘鼓樓,我想起了「晨鐘暮鼓」,頓感時光易逝,人生苦短。活在當下,理應且行且珍惜,痛並快樂著!
【三皇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頂,前廊式結構。殿明柱間闢板門,次間設直欞窗。板門為錛戧而成,門扇背有錛紋。門設有門釘三路、五枚,且於門撥斜上方各設一枚,共計32枚,現存有28枚。轉角鋪作為單下昂四鋪作計心造,裡轉單抄偷心造,其下昂為真昂造。殿之廊柱施以自然彎材,整體構架自然、粗糙、簡潔、合理,殿內仍保存元代結構。像這樣原址、原貌、廟群保存完好的三皇廟,專家共識國內罕見。
殿門正上方掛有「三皇大殿」匾額,為原山西省委書記李立功親書;殿門上方還掛有一副考究精製的「三皇廟」豎匾,貼金淺淡,字跡模糊,為明萬曆450年前,明嘉靖進士、四川按察使司梁明翰先生(孝義人)親筆題寫敬立。梁明翰身居高位,跋山涉水,回歸故裡祭拜,說明他對「三皇始祖」是何等的虔誠與尊崇;殿門外兩根紅油明柱刻有一副隸書楹聯:
俾哉定乾坤開貿易興嫁娶聖德浩浩芳留千古,
大矣統華夏教稼穡立醫藥神恩泱泱惠澤萬方。
此聯,字體穩健,凝重飄鬱,這是山西省著名楹聯專家、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趙望進先生之佳作。
殿內正面供奉的是天皇—太昊伏羲、地皇—炎帝神農氏,人皇—黃帝軒轅氏。傳說,伏羲氏為上古「三皇」之首,生於天水。創八卦,作網罟,制嫁娶,養牲畜,制弦瑟,創契文,制曆法。首貫九州,德澤萬裡;神農氏,生於姜水。藝百穀而興農事,嘗百草而療民疾,養蠶繅絲,燒制陶器,創日中為市,開貿易先河,被後人尊為農業、醫藥之神;軒轅氏,複姓公孫。演武修文,施行德政,創立五行,製造器皿,發明音律,使役牛耕,被炎黃子孫尊奉為「人文初祖」。殿內兩側配祀古代10大名醫,左側是岐伯、淳于意、韋善俊、華佗、葛洪;右側是雷公、張仲景、皇甫謐、孫思邈、扁鵲。南北牆上繪製著行醫的善舉事跡,只是彩塑和壁畫的年代似乎很近,歷史價值不高。山牆繪有「行醫圖」壁畫,色彩明豔,線條清晰。
在一進院南側碑廊處,現存石碑有:清乾隆七年《重修三皇廟建兩廊神祀碑》、清乾隆五十八年《增修財神牛馬神祀碑》、大清道光九年端陽《增修三皇廟並金妝聖像碑》、大清道光九年孟夏《重修三皇廟碑》、中華民國十年《重修三皇廟新建文昌奎星樓並改修樂樓碑》等,這些碑文是對賈家莊村人文環境、古風民俗、經濟狀況和文化涵蘊僅有的文字記載。走近二進院,但見有兩株國家一級保護的參天古柏,雖經700餘年的滄桑歲月,但是依然挺拔直立,樹身滋潤,樹冠翠綠,生機怏然。
【耳殿】位於正殿兩側,北側耳房為馬王閣,南側耳房為財福殿,均為磚木結構,硬山頂式。馬王閣供奉牛馬王,舊時農業以牛耕為主,故多俸祀牛馬以求耕牛繁衍,五穀豐登。馬是古代交通工具,對古人出行意義重大因此被神話,從春秋時期其四時供奉馬王神,歷代沿襲;財福殿為磚木結構,硬山頂式,供奉的是財神仙,民間指使人發財的神仙,民間有正財神、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和武財神爺等說法。
【樂樓】位於三皇大殿正對面,坐東向西,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臺高1.7米,單簷卷棚頂式。前後臺隔架和頂棚全為彩畫木式組成,臺口四周有木、磚、石雕刻清代遺構。臺口上方高懸民國八年所刻「海市蜃樓」匾額,字跡端莊,雍容大氣,由晚清書法名家、汾州舉人秦龍光所書。仰視樂樓天花板,只見銀光四射的方塊玻璃上,彩繪著水滸人物108將,神彩各異,栩栩如生,據說這是100多年前譽滿汾州的「玻璃戲臺」,曾有過「不為看戲為看臺」的轟動效應。
近年來,孝義市打造以「三皇廟」為中心的「三皇廟景區」,是國家級4A級旅遊景區,包括三皇廟、民俗展覽館、晉商古驛道及文化交流、研究和培訓中心等,總面積29萬平方米。其中,民俗文化展覽館:賈家莊村史展示廳、農耕器具展覽廳、古典桌椅展廳、古典家具展、偉人圖像展廳、剪紙產業基地、皮影雕刻基地、孝義傳統文化展演團演藝廳等,主要反映孝義農耕文化的發展歷程,是農耕文化保護和傳承、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文化和傳統文化研究的重要載體;晉商古驛道:賈家莊段包含16座古院落,歷史悠久,承載豐富,較好地展現了三晉古文化、古建築特色,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為「歷史文化街區」;文化交流、研究和培訓中心:主要開展皮影、木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研究,先後組織參加了「中非民間合作論壇」開幕式表演和「華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並赴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進行表演交流。
孝義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盛夏時節,我走近三皇廟,親眼目睹了歷史文化傳承、弘揚紅色精神。斑斑駁駁的牆磚,衰朽破損的廟門,渾黃模糊的對聯,盡顯時間摧殘下的滄桑。三皇廟祭拜活動連年繹縷,香火旺盛,經久不衰,展示了一種崇祖制、彰功德、尊傳統、勵心志的人文情懷與美好願景。2017年孝義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傳習中心搬遷至4A級景區三皇廟北側中式仿古二層大院內,設置了展示體驗區、傳習展演區、產品展銷區、數位化保護成果觀賞區、集中展演區五個功能區域,佔地面積3000餘平方米。以知識性、觀賞性、體驗性為特色對外免費開放。以4個國家級項目和9個省級項目為主體,將57個非遺項目以圖文並茂形式集中展示;同時還收集了皮影、木偶、碗碗腔、賈家莊婚俗、蘇家莊年俗等實物2000餘件予以展示。特別是將《孝·義千秋》和《賈家莊漢民族婚俗》《孝義皮影》等製成文化旅遊宣傳片集中展示;設立皮影、木偶、碗碗腔傳統樂器和農耕文化體驗項目,讓遊客零距離體驗製作技藝和樂器演奏。自去年展館開放以來,累計接待觀眾和遊客3萬餘人次,開展非遺項目展演300餘場、傳習活動500餘場次,開發製作皮影、木偶、剪紙作品3000餘件,打造了孝義特色文化旅遊又一張靚麗名片。
綜觀三皇廟,我認為孝義三皇文化具有六大特點,值得學習弘揚:一是規模宏大。整座廟群有大小房屋120餘間(含民風民俗展覽8個展室);二是歷史悠久。廟群始建於元代成宗帝開元三年(1297),距今已有720餘年的悠久歷史;三是建構堅實。三皇正殿是無根殿,歷經多次強烈地震毫髮無損;四是祭祀奇特。一廟三皇,同殿供奉,堪稱稀世珍寶;五是景觀秀美。所有建築棟、杆、梁、架、亭、臺、樓、閣均為丹青彩繪,美倫美奐;六是建築科學。匠心獨具。三皇廟古老的建築、寺廟、人文、農耕等多元文化,處處散發著誘人的傳統文化氣息,沁人肺腑。既是歷代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朝拜之聖地,也是廣大遊客,穿越歷史,感受文明,最理想的文化旅遊勝地。真可謂,三皇文化傳千古,道教倫理耀九洲,而今漫遊三皇廟,受益匪淺樂悠悠。
【本文參閱資料】
《孝義縣誌》《汾州府志》《呂梁市鄉鎮志》(孝義卷)、《山西通志》《呂梁地區志》《魅力孝義》以及散見於網絡一些有關三皇廟的圖文資料等。
END
作者:解德輝
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關注
呂梁市新聞辦官方微信「呂梁發布」
覺得不錯請分享
原標題:《【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㊷】孝義三皇廟遊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