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山西省生態環境廳向孝義市人民政府發出通知,對其實施區域限批。通知指出,進入秋冬季,孝義市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在全省縣市區排名倒數第一,六項汙染物中PM2.5、PM10、SO2、NO2、CO均排名倒數前十以內,且同比不降反升,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惡化。同時,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整改任務落實不力,違規建設焦化項目問題嚴重,處置不力,決定暫停孝義市新增大氣汙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
在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最後收官之際,孝義市被區域限批確實令人側目。從近期部分省、市陸續發布重汙染天氣橙色預警情況看,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複雜性、艱巨性和反覆性,仍需引起高度重視。
毫無疑問,全國範圍內實施總量減排和汙染防治攻堅戰以來,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有了大幅下降,總體大氣環境質量有了顯著改善。但一些群眾仍不能理解,今年初新冠疫情最嚴重時,大部分企業、汽車、工地和絕大部分餐館都停了,為什麼還會出現嚴重霧霾?進入秋冬季後,部分省、市為完成攻堅戰任務,幾乎使出渾身解數,但為何再次遭遇重汙染天氣過程?
出現這一現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儘管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較過去有了顯著下降,但仍然大幅超過許多城市的大氣環境容量,導致這些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基礎非常薄弱和不穩定。同時,大氣環境容量也是根據氣象條件變化而變化的,當遇到較強雨雪或冷空氣時,大氣擴散條件好,大氣環境容量會明顯增加。反之,當遭遇較長時間靜風、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時,大氣擴散條件急劇惡化,大氣環境容量也會顯著減少,大大加劇大氣汙染。
持續、大幅減少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是長期、穩定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堅實基礎。但影響大氣環境質量的因素複雜,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空間布局、農業生產、末端治理、城市管理、執法監管等都對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有重大影響。經過持續多年的總量減排和近年來逐步推廣的超低排放改造,工業企業末端治理所能貢獻的減排量已相當有限,未來的減排空間主要來自產業、能源、運輸結構的改善和國土空間布局的優化。
但從2019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產業結構統計數據看,生鐵、粗鋼、焦炭、有色、水泥、平板玻璃等產量同比大都明顯超過或接近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的數據,「兩高一資」產業結構調整任務依然艱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特別強調,要順利實現「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這不僅關係到我國經濟能否成功轉型升級,實現從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跨越,同時事關生態環境保護能否從末端治理為主的治標階段,邁向標本兼治以治本為主的嶄新階段。
從孝義市被區域限批這一事件看,我國不少地區要持續穩定改善環境質量依然任重道遠。不能有絲毫懈怠和驕傲自滿,應繼續負重前行、再接再厲,在「十四五」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同時,全力配合國家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戰略,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