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的文人墨客,似乎都對月亮是情有獨鐘的,翻開「唐詩」、「宋詞」,描寫月亮的句子隨處可見,比如,「床前明月光」、「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月上柳梢頭」、「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等等等,一時半會兒,我們大概數也數不過來;總之,月亮儼然已經成為古人心中的一種情結了。
那麼,我們所能看到的月亮的形狀,在每一個月份裡,都是會發生有規則的變化的,用「地理學」或者「天文學」的話說,那叫「月相」,「月相」者,月亮之相也。關於月亮在不同的時間的不同稱呼,你能想到幾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吧!
新月
「新月」是一個特定時間的月亮的稱呼,即農曆的每月初一,換句話說,也只有農曆初一晚上的月亮,才能叫做「新月」。「新」,有「開始」之意,而每個月的第一天,顯然就是「初一」,所以「新月」這樣的稱呼,是很有科學道理的哦。
朔月
農曆的每月初一,叫做「朔日」,「朔日」當天的月亮,就稱為「朔月」。我們剛剛在上面說到,「新月」是初一的月亮,而現在我們又說到,初一這一天的月亮叫做「朔月」;事實上,這當然並不矛盾,因為,「新月」就是「朔月」,「朔月」也稱「新月」,它們是同一時間月亮的不同稱呼罷了。
滿月
與「新月」相同,「滿月」也是一個特定時間的月亮的稱呼,農曆的初一叫「新月」,而農曆的十五,就叫「滿月」。「滿」,就是「圓滿」,農曆十五這一天,月亮是最圓最滿的。
望月
農曆的每月十五(事實上,農曆小月為「十五」,大月為「十六」),稱為「望日」,而「望日」這一天的月亮,當然就叫「望月」,這一點,與「朔日」的月亮叫做「朔月」的道理,是完全相同的。另外,我們也能夠發現,「滿月」和「望月」都是農曆十五(或十六)的月亮,顯然,這其中的道理,與「新月」「朔月」一致。
晦月
農曆每個月的最後一天,稱為「晦日」,大月為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而這一天的月亮,就叫做「晦月」。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總結一下。我們在某個農曆月份裡挑出三天,即「第一天」、「中間一天」和「最後一天」,於是,我們就得到了這樣的結論——農曆每個月第一天的月亮,叫做「新月」或者「朔月」,中間一天的月亮,叫做「滿月」或者「望月」,而最後一天的月亮,則叫做「晦月」。
彎月和殘月
至於「彎月」和「殘月」,其實,它們也統稱「蛾眉月」,因為它們呈現的是字母「C」的形狀,就像眉毛一樣,所以得名「蛾眉月」。另外,記得小學時我們在造比喻句的時候,總是喜歡把月亮比喻成「鐮刀」,而月亮在像鐮刀一樣的時候,就叫做「彎月」或者「殘月」。
不過,「殘月」既然突出了一個「殘」字,所以我們就不難明白,人們往往習慣把上半月的「彎月」叫「彎月」,而把下半月的「彎月」,就叫「殘月」了。
以上就是在不同的時間,月亮的不同稱呼了,親愛的小夥伴們,關於這個問題,你又是怎麼看的呢?或者,你還知道月亮其它什麼稱呼嗎?歡迎一起留言討論,來和大家分享吧!
歡迎關注一家爭鳴,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