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早起出門去北湖溼地看鳥,結果被烏桕的秋日絕景吸引,完全忽視了鳥。
北湖溼地是一個蓄洪區,每年雨季都會開閘蓄洪,水漫金山。因此在蓄洪範圍內,只有極少數耐水淹的樹木能夠生長,烏桕就是其中之一。
也是因此,北湖溼地裡的烏桕樹都不高大,而是長成一團一團的。獨特的環境造就了眼前的絕妙秋景:在萬頃黃蘆灘上,一團團烏桕樹就像星星點點的燎原之火,將清晨的濃霧穿透。
山上的烏桕樹要高大許多
不只在溼地,山間、田地,都有烏桕生長。少了洪水侵襲,烏桕樹也能長的高大,樹姿婀娜,如躍動的焰火。
烏桕之赤,比之楓林霜葉,比之香山的黃櫨紅葉,不輸一絲一毫。
烏桕Triadica sebifera,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葉片的形狀,在各式各樣的秋葉中獨樹一幟,大致上是個菱形,葉尖長,有些像海裡的鰩魚。微風一吹,滿樹葉子都在左右輕輕晃動。
仔細可以看到樹枝上有許多白色種子
叫「烏桕」,則是因為 「烏喜食其子。」(《本草綱目》)
秋季,烏桕果實成熟後外殼裂開,露出內部三枚並生的白色種子。白色,是種子表面覆蓋的蠟質層,可以用來製作肥皂和蠟燭。含油量也比較高,熱量充足,確實是許多鳥類喜愛的過冬口糧。
烏桕種子
這不是我撕的,果殼自然剝落就是這樣
當然,烏桕種子也非常美觀,鬱達夫在《江南的冬景》裡寫到:「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紅葉落後,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一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
說像梅花或許有點牽強,但要是遇上冬天下雪,可真分不清枝頭掛著的是積雪還是種子。
經過漫長的冬季,直到四月中旬烏桕才開始發新芽,新葉是麥芽糖一樣的黃色。
到五月中旬,葉片換上綠色正裝。六月上旬,烏桕開花,長條狀黃綠色花序掛滿枝頭。如果從樹下經過,可得淋上一場碎花雨。
夏季,花朵已經長成綠色果實。總是在左右輕輕晃動的葉子,伴著一刻不停的蟬鳴。
這就是江南的烏桕,四季皆美的烏桕。
作者:蔣某人
圖片:蔣某人
本作品採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