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區礦泉街瑤臺社區的崗亭配有紅外測溫設備。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靖文、蘇俊傑攝
荔灣區不動產登記中心的測溫儀和專用通道。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多攝
大洋網訊 在天河城,8臺智能測溫儀每日測溫服務超過10萬人次;在荔灣區多個批發市場入口,採購客商出示穗康碼後,不知不覺中就已被智能測溫儀量了體溫;海珠區石溪村、瑞寶村4臺自動測溫儀自投入使用以來共監測人員體溫約50萬人次……
體溫監測,是疫情檢測的第一關口。昨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走訪黨群服務中心、商業綜合體、城中村、專業批發市場、產業園區、農貿市場等公共場所,發現百分百體溫監測和出示「穗康碼」成為廣州市民進入公共場所的標配。其中,智能紅外測溫儀被廣泛應用,避免人工測溫帶來的通行慢、人員接觸情況,既方便又高效,「悄無聲息」地為每位市民健康出行、每處公共場所安全運轉保駕護航。
居民社區:掃碼驗證逢人必檢不留死角
「請出示穗康碼,來這邊測溫……」在越秀區18條街道的941個片區,疫情期間一直持續嚴格管理,共設置近1200個門崗,每天約4000人參與值守。為加強測溫效率和準確率,越秀各大商圈、寫字樓以及部分社區出入口、農貿市場使用紅外線測溫系統。
提前準備好穗康碼,在紅外熱成像測溫一體機前面進行臉部識別,並掃碼驗證,幾秒就完成測溫和登記程序。這是記者在礦泉街瑤臺社區看到的情況。越秀區始終堅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一起抓,嚴格落實出入登記和測溫。全區941個小(片)區全部落實100%封閉管理,適當保留1~2個出入口,對有物業管理小區壓實物業管理方主體責任,無物業管理小區充分運用網格化管理手段,採取多片區聯合管理,分區域、分樓院設置卡點,每天約4000人參與值守。
全部卡口建立「門長制」,設置「一門三崗」(測溫崗、詢問崗、登記崗),每個崗亭不少於2人值守,實行24小時全天候、無縫隙值守,小區人員一律憑證出入。記者在萬福路看到,騎樓街用半隱形的防護網圍起來,只留兩個出入口,都設置有崗亭出入檢測體溫,做到不留死角。
在廣百、新大新、仰忠匯以及白馬、紅棉等商廈,記者看到主要出入口都設置了紅外熱成像測溫設備,進入商廈都要經過測溫。針對零散的顧客,有保安員用手持設備進行測溫。此外,越秀區各個大型寫字樓也配置了紅外熱成像測溫設備,提高通行效率。
批發市場:測溫門悄悄給商客測了體溫
隨著復工復市的逐步推進,荔灣諸多批發市場已恢復經營秩序。昨日下午3時,正是人民南路一帶服裝批發市場忙碌的時候,紅遍天服裝批發市場多個出入口,不少人員進進出出。前來看貨的採購商出示穗康碼後,直接進門,不知不覺中就已經被量了體溫。
記者看到,出入口設置紅外測溫儀,可在三四米的遠距離內自動測溫,兩名門崗人員一名負責查驗穗康碼,一名則坐在連接測溫儀的電腦前,查看有無人員體溫異常。這麼遠測得準嗎?記者體驗一番,36.3℃,還是非常準確的,而且高效、無感。
隔壁的新中國大廈也引入了智能紅外測溫設備,不過是智能測溫門,出示身份證和穗康碼後,進入一道測溫門,把手腕一抬,對準門上的測溫點,「滴」的一下,體溫正常者即可進入,耗時不過幾秒,人員雖然較多,但比較有序。測溫門後還有一名工作人員持紅外測溫槍,作為體溫異常者的二次確認檢測。
在康王路的華林國際玉器城D座藍港珠寶交易中心門口,人氣相對不那麼旺,但也設置了紅外測溫儀,進入人員把臉對準測溫儀上的屏幕,待顯示綠燈後,即可進入,入口的一名門崗人員介紹,如果體溫超37.3℃,紅燈提示則不得入內。
荔灣南片芳村也有諸多專業批發市場、園區及商廈,它們也進行了測溫措施的優化、升級。位於芳村大道中的南方茶葉市場,採用了自動紅外測溫儀為進出商戶、顧客測體溫,而衝口街的新年鴻大廈、七喜園區的唯品會等已在大堂安裝了紅外體溫監測儀,進入大樓的人員只需要正常步行經過儀器,就能實現體溫一秒快速檢測,如發現體溫異常人員,儀器即自動報警並抓取相關圖像,由物管人員跟進處理。
大型商圈:精準測溫避免顧客停留等待
「疫情剛發生時,我們集團不少員工都要下來幫忙拿額溫槍為顧客測量體溫,後來有了紅外測溫儀,大家的工作強度降低了,顧客們進入商場也更加舒適了!」在天河區天河城,如今每天客流量已恢復到疫情前的六成以上,日均客流量超10萬人次,在設置了8臺紅外測溫儀後,為顧客帶來了很好的購物體驗。
昨日雖非周末,但在有華南第一商圈之稱的天河路商圈,依然有不少顧客前來光顧。在體育西地鐵站出口的天河城,人流量更加大。
粵海天河城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安全服務部副經理高小章告訴記者,手持額溫槍檢測很不方便,需要顧客停留不說,有時候還會在檢測時出現誤差:「測體溫時太遠了測不準,太近了又容易挨到顧客皮膚,讓人很不舒服。」2月26日,天河城投入使用熱成像測溫設備。「在天河城共設置了8臺測溫儀,每個崗位只需要一個人即可,大大節省了人力。」高小章說。
熱成像測溫設備提高了測溫排查效率,實現顧客不停留測溫,避免顧客停留等待測溫,節省顧客的時間。
記者了解到,目前,天河城的客流量已恢復至疫情前的六成以上,8臺測溫儀每天服務超10萬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這8臺紅外熱成像測溫設備還可自動保存人員臉部數據,追溯歷史記錄,便於開展防控工作。「比如我們這兩天在南門有一位高溫者,達37.5℃,設備報警後我們第一時間進行了核實,用額溫槍再次檢測體溫,發現並沒有問題。複查監控後發現,原來他當時是邊打手機邊進入商場,可能是手機溫度較高導致數據異常。」高小章一邊說,一邊調出監控記錄,記者發現,測溫儀中不僅顯示出紅外圖像,還有正常拍攝的圖像,非常方便進行比對。
黨群服務中心:測溫儀有溫馨提示
昨日上午11時,記者在番禺區鍾村街繽紛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看到,入口處設置「黨員志願崗」,有兩名工作人員在現場值崗,一個紅外測溫儀正在工作,「請主動測量體溫」的紅色提示牌尤為顯眼。當有市民進入黨群服務中心大廳時,測溫儀發出提示聲:「請靠近一點」「體溫正常,請進入。」看到人員進入,工作人員還提醒入內市民登記個人信息,「您要辦理什麼業務」「現在大廳人員有點多,請稍等再進入。」
繽紛匯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陳釗華說,之前黨群服務中心使用手持式測溫儀對前來辦理業務的市民測量體溫,今年3月引入紅外測溫儀,「紅外測溫儀既尊重了彼此隱私,也減少了近距離接觸和交叉感染的風險。」
陳釗華表示,目前,每天前來繽紛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辦理業務的市民有100多人次,「我們在地上標註了黃線,要求大家相距1米遠排隊等候辦理業務。由於大廳空間有限,儘量不許大廳裡有超過10人同時辦理業務,如果人員超了,就要暫時限制人員入內。」
村社、創意園:自動測溫提高效率
復工復產以來,海珠區多個村社、創意園裡多了不少忙碌的身影。佩戴口罩、測量體溫、酒精消毒……要想進村,須經過一番嚴格檢查才可進入,一套全自動熱成像體溫篩查系統尤為引人注目。該套設備通過非接觸的溫度測量方式,初步對人體表面溫度進行檢測。據介紹,這套系統在海珠區的石溪村設置了3臺,瑞寶村設置了1臺,自投入使用以來共監測了約50萬人次,該設備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
「只要有人經過指定測溫區域,電腦就會立刻顯示體表溫度,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也降低了檢測人員感染病毒的風險。」值守村口的工作人員說,「如果有人體溫異常,系統會立刻報警,並自動拍照,再採用體溫計進行複測,確保不遺漏發熱人員。」
【來源:大洋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