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文|IMS李檬
非常時期,有人給我提供一個很好的建議:看新聞不要超過30分鐘,你是要掌握必要的信息,不是那些悲觀、恐慌氛圍的消費者。
有人認為,現在是經濟寒冬,老闆們特別不好過。餐廳不能開業,工廠不能滿員,生意少了很多,但是租金、稅金、員工工資、財務費用是剛性的,老闆們被迫面對一個無底洞。
商圈冷清了,製造業必然受到衝擊,接著,物流、電商以及各種服務業都不能倖免。
所有人都在蒙受損失,廣泛的心理衝擊可能更容易引發系統性的經濟寒冬。
以上都是事實,但都是局部的事實。
你是否想過:眼下的經濟寒冬將是你完成逆襲的絕佳機會。
我想說的,是寒冬之中,你能否最先抓住積極的、有利的因素,用你的微觀努力抵消宏觀大環境的影響。
邱吉爾說「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也許這是你脫穎而出、跑贏市場的一個轉機。
比如,商業銀行是否會放開更加靈活的小額貸款服務?線上遠程辦公是否可以大大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教育行業、娛樂行業是否可以更大程度線上運營?
外部的環境壓力,將迫使各行各業探索更加靈活、更高效率的商業模式。
這次疫情是很多公司的一次壓力測試
這次疫情,可以被視作很多公司的一次壓力測試。
如果一些中小企業、創業公司,害怕無法及時開工還要付工資,從而提高成本。這本來就說明,這些企業中相當一部分是靠簡單的低勞動力成本來支撐的增長,無論有沒有疫情,早晚會淘汰出局。
壓力測試的強度,甚至決定了一些家庭、一些個體、一些公司、一些機構的存在價值。
眾所周知,身體的活性源於運動。
可是,你知道運動的真正價值在哪裡嗎?很多CEO(比如王石)要去攀登珠穆拉瑪峰,為何要那樣折磨自己的身體?
運動帶來的好處很小很小是減肥,更多是「壓力測試」。
很多極限運動,相當於讓身體的各種器官都接受壓力測試,讓它們適應壓力到來的時候,身體應該如何保證正常工作,這樣隨時有一個備戰的狀態就有利於健康。
真正的好公司,每天都在接受壓力測試。
2008金融危機,美國很多百年歷史的大型金融機構(包括花旗銀行、雷曼兄弟等等)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摩根大通反而策略主動,大膽進行市場收割,逆勢成了大贏家。
摩根大通時任CEO傑米·戴蒙可謂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銀行家,在他的領導下,摩根大通每周會做100多個壓力測試,關於地緣政治、經濟衰退、戰爭威脅、疫情危機等等,對每一項威脅都去做最壞的準備。
「壓力測試」儘管是一種危機應對措施,但平常歲月也不會放鬆,反而使你在逆風突襲時抓住戰機。
那些真正的一流人物,懂得尋找事物的脆弱性,並在它的反方向下注。
華爾街的對衝基金經理,早就看透美國社會方方面面的脆弱性,比如,美國聯邦的稅法,總頁數超過74000頁,也就是說,整個美國沒有人知道這個國家到底是怎麼收稅的。
比如金融業,一款金融理財產品,經過反覆包裝、銷售之後,誰也搞不懂它是什麼了。這個產品在什麼時候,可能引爆多大的金融危機,誰也不知道。
基金經理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能夠意識到某件事存在嚴重的脆弱性,於是他會提早在另一端資產上下注,一旦出事,必然導致他下注的資產上升,進而大賺一筆。
最好的IT工程師最擅長運用壓力測試。
很多APP的後臺,都有一個叫「混沌猴」的測試軟體,它工作的方式就像一隻上躥下跳的潑猴,專門負責給App製造混亂、挖坑。
這軟體每天晚上開工,工作八小時,隨機點擊一款App所有按鈕,點擊速度非常快,而且眼花繚亂,沒有任何路數。
這樣一通胡來,直到APP崩潰,然後記錄所有能讓APP崩潰的操作,引導程式設計師跟進修改,強化APP效能。
騰訊、阿里巴巴這種大型平臺,還會專門養一支藍軍程式設計師,就像軍事演習一樣,專門想盡一切辦法,攻擊自己公司的系統,找到bug,然後修復。
哪怕沒有外部的危險因素、危機環境,那些聰明的公司、一流的人物也會自己給自己找虐,即壓力測試。你的悲觀情緒、恐懼心理,恰恰是他們的戰機。
所以,眼下的疫情衝擊、經濟寒冬,完全可能成為一把「進化剪刀」,考驗你在各種極端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幫你找到自身的bug和缺陷,是你的進化助力。
如何將危機化作逆襲機會
此次疫情受傷最重的,無疑是餐飲行業。
哪怕是國內第一梯隊的餐飲品牌——西貝和海底撈也十分煎熬。其中,西貝餐飲在全國60多個城市有400家門店,2萬多員工。現在堂食的店基本都停了,只有一部分店在做外賣,勉強維持,但是外賣的量非常小,只能達到正常營收的5%-10%。
這樣下去,西貝的現金流按照發工資的極限,即使貸上款發工資,也撐不過三個月。
第一梯隊尚且如此,二線、三線品牌的那個艱難,完全可以想像。
這裡,我想到日本餐飲企業小林魚店。這個店主要賣海產品,在關西地區有數十家分店,員工數百人。在2018日本大海嘯(遇難人數超過8800人)中,小林魚店居然能夠做到盈虧平衡。這是怎麼做到的?
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震級在3級以上的每天平均發生4次,海嘯更是不計其數。所以,很多日本公司幾乎每天都做危機儲備。小林魚店的備貨設施,可以保證45天不斷貨。
很多日本餐飲、零售公司會把客戶服務做得特別「複雜」。
海底撈、西貝的顧客服務做得再精細,主要還是在店裡,而日本很多餐飲店的主戰場,在顧客家裡。小林魚店不僅送餐上門,甚至上門傳授廚藝,以及各種海產品的烹飪方法。
而且,日本餐飲店(比如味千拉麵、小林魚店)會像IT公司那樣,模塊化+分層協作。
每個人只負責其中的一個模塊(產品模塊、顧客區塊),然後層層疊加,構成一個高效的服務網絡——快速鎖定顧客需求。
就算地震、海嘯,顧客也是要吃東西的。
即使發生了很大的天災,顧客需求會下降,但不會消失。
你鎖定得牢、服務得好,就不會流失多少。
我相信,這次疫情會促使很多公司、很多行業強化自身的服務體系,當消費市場回溫之時,那些強者可以具備有利的條件,去爭奪更多的資源、市場和人脈。
宏觀上看,很多長期想發展、而沒有機會發展的那些行業,也將凝聚共識,獲得發展機會。
我們講「新經濟」講了多年,但真正的發展瓶頸是基礎設施不行。這次防疫暴露了城市基礎設施、信息化設施的缺口,可以預期,未來的萬物互聯、5G將獲得更多投資機遇。
2019網紅帶貨很火,但主要火的,是一些美妝、服飾產品。這次防疫讓人們認識到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未來一年,農業產業鏈、農資品牌化將獲得升級,未來會不會有更多的農資品牌、農品網紅引爆網絡,也可以拭目以待。
這次防疫,很多人更多時間呆在家裡了,休養生息、增加親情的同時,線上教育、網絡大電影也可獲得發展,至少是低成本培育市場,培育用戶習慣。
一定要堅持,熬到總有一天上帝會摸你的頭的,一定要等那一天。
可以預期,疫情過後的經濟復甦將會特別強勁,那時只要你在,機會永不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