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侵刪
以前飛機上不能使用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已經成了大家的共識。至於具體原因,十有八九得到的答案是,模糊的一句:手機會干擾飛機。
這個理由很符合人的直覺,但遺憾的是我要告訴你,飛機上禁用手機,是歷史人類頒髮禁令的大烏龍之一。
經不起推敲的禁令
飛機上的手機禁令是在1991年由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AA)最先頒布的,理由是:手機通信時產生的電磁波,會影響飛機聯絡機場的塔臺。隨後不久,各個國家也陸續效仿。
這條禁令從邏輯上推論就是漏洞百出。
最簡單的一個邏輯:
是在飛機上使用手機的人多,還是候機大廳裡用手機的人多?毋庸置疑必然是候機廳,而且數量會多幾倍,甚至更多!
是候機大廳離塔臺近,還是飛機離塔臺近呢?肯定是候機大廳離得更近啊!
按理說,候機大廳才是最應該禁用手機的地方,可偏偏可以。
還有更奇怪的,既然把飛機上用電話風險預估得這麼高的,但禁令頒布開始,從發射功率,到頻率,到通訊協議,跟現在通信技術完全是天差地別,可是禁令的細節幾乎一直沒變。
為什麼邏輯這麼不嚴謹的禁令會被頒布呢?
90年代初,是美國行動電話開始普及的時候,很多人對移動通訊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很表面的基礎。所以,當人們知道飛機上的通訊和移動手機的通訊都是電磁波為傳播載體時,本能的下意識就會產生,兩者會不會相互幹擾。
有這種質疑的不乏很多飛機的機長,要知道基本上大型的航空公司都是非常注重,機長反饋的飛行記錄,對涉及飛行安全的事宜也會徵求機長的意見。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各大航空公司開始遊說國會,推行禁令的頒布。
另一方面,美國的老百姓更願意接受通俗易懂的版本:都是電磁波肯定有幹擾,再說以防萬一也沒什麼。
禁令頒發得非常順利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件了。
那麼手機禁令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在禁令頒布的前後,都有科學家在反對,其中不少科學家拿出了電子設備幹擾報告:
多份報告證明,乘客們手持的任何電子設備的電磁場,發射功率遠遠低於我們飛機上那些通訊設備。
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是,飛機飛到800米上空後,任憑你手機天線再好,也都和地面基站失去聯繫了,但是飛機上所有通訊系統都要時刻和地面保持正常通信,原因就是這兩者的功率相差了上百倍。
但是航空公司和航空局給出的解釋可能說是因為手機上打電話的人太少,幹擾的機率太小。不過實際情況是,乘坐飛機不關手機的人大有人在,到底有多少人在飛機上沒關手機呢?
美國FAA還真坐過幾次匿名調查,問得還很巧妙,為了獲得被問者的真實答案,所以他們是這樣問:
您乘坐航班時有多大概率不小心忘記關閉手機?
統計結果讓人吃驚,大約是35%-40%的乘客沒有關機。可是二十幾年下來,沒有一例是因為手機幹擾造成的航空事故。
飛機上接解除手機禁令
2000年後開始出現很多商務人士希望在飛機撥打電話,他們只好考慮自己開車,或者做提速的火車,航空公司的業績受到衝擊,他們不得不開始考慮飛機上開始提供通話服務。
時代往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需要用微博、twitter、Facebook、微信的時候,多到了連當初參與制定禁令的人都覺得很不方便的時候,禁令才有了解禁的希望。
2013年11月,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宣布,在一定條件下,用戶可以在飛機上使用電子設備和通訊設備。
中國也在2018年開始解禁。
飛機的手機禁令,之所以能成為大烏龍事件,其實底層映射的是人性的通病。全球人民骨子裡對經驗的崇拜高於對科學依據的尊重。他們更願意相信由經驗匯聚成的直覺,而不願意去相信客觀的科學數據。
大家聽到最多的是,家裡的老人常說的:「我活了大半輩子還不知道嗎?」「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你還小,你懂什麼?」!正是因為如此,老人才會成為謠言傳播的重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