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 哪裡能看到最澄澈的星空?

2020-08-13 小麥資訊

來源:科學大院

被困在城市中的我們,希望仰天尋找繁星來獲得慰藉的時候,看到的多半是高聳入雲的大廈。偶爾有未被遮擋的天區也往往泛著五顏六色的光,嚴重的光汙染籠罩著整片夜空。時機好一些可以看見月亮,而大部分時候則是一顆星星都看不到。

這樣的地方肯定不是觀星的好去處,普通的天文愛好者們都會對這樣的地點避而遠之。若想要建設新的天文臺,人口密集區幾乎會被直接pass掉(除非特別有錢)。除了避開城市的光汙染,要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我們不光要對空氣透明度、大氣湍流、空氣密度的穩定性進行評估,還要考慮該地區每年晴朗的天氣如何,如果從事射電觀測,還要兼顧到周邊無線電信號的幹擾程度。

綜合以上考慮,天文臺的建址都是選在遠離城市的偏遠地區,或在不知廬山真面目的高山裡,或在只能靠望梅止渴續命的沙漠中,也可能在地白風色寒的極地處。

位於智利阿塔卡瑪沙漠(世界「幹極」)的歐南天文臺(圖片來源:國家地理)

那麼,地球上有沒有最好的觀測地點呢?如果有,那又在哪裡呢?

冰穹A-最澄澈的星空!

近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商朝暉研究員團隊的一項研究,已知證據表明,地球上的最佳天文觀測點就是位於南極大陸上的冰穹A。

冰穹 A在南極大陸的位置 (圖片來源:wikipedia.org)

南極按地理可被分為東南極和西南極,冰穹A的地理位置接近東南極的中心。冰穹A之於南極相當於珠峰之於地球,它是南極洲上最高的冰蓋。之所以說它是冰蓋而不是山,是因為它並不像山那樣直插雲霄,看起來與平地無異。它的海拔為4,093 米,但是由於南極大陸整體是個高海拔地區,其相對高度也只有1,639 米。

「企鵝」登陸冰穹 A -源自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任務 (圖片來源 :新華社)

對我們普通民眾來說,想要親自來看一看這裡的星空確實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情。因為光是南極就離我們足夠遙遠的了,更何況冰穹 A還深入南極內陸1,200多公裡,相當於從北京駕車前往上海的距離。同時,高海拔稀薄的大氣也會讓你退卻,稍有不慎就會缺氧。還要留心的是,這裡的嚴寒簡直讓人毛骨悚然。夏日溫度為-40攝氏度左右,每年的冬天,冰穹A的溫度時常會低於-80攝氏 度,甚至還曾有過低達 -98 攝氏度的極端溫度(目前學術界對此低溫尚存爭議)。除了一些人工建設的實驗室,這裡幾乎就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人類最寒冷的城鎮是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奧伊米亞康,最低溫度是-71攝氏度,還不及冰穹A 冬季的平均溫度。

人類生存最冷的城鎮-奧伊米亞康 (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所以距離、海拔、溫度這三大因素(或許還有第四大因素:億點點錢)讓冰穹A 良好的觀測環境只能為少數人見證。令人自豪的是,這一絕妙的地點首先是被我們中國人造訪的。15年前,也就是2005年,我國南極科考隊的成員從中山站跨越了1,228公裡到達了冰穹 A。

那麼,這裡的星空澄澈在哪裡呢?

這就要考慮一個重要的可度量指標——視寧度

為什麼大炮射不中星星?

關於視寧度我先賣個關子,大家來看個腦筋急轉彎——為什麼大炮射不中星星?先別說什麼炮彈出膛的速度達不到第二宇宙速度所以射不中星星云云,那樣玩腦筋急轉彎只會被氣死……答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是因為星星會「閃」。

不過,星星可不止會「閃」而已。地球是有大氣的,由內而外逐漸稀薄。遙遠的星光想要被我們捕捉到就得穿過這些密度不一的空氣介質。折射定律告訴我們,光線通過的時候還會發生偏折。要命的是,大氣不是像鋼板一樣,溫度不均的空氣會帶來各種湍流,並且大的湍流裡還有小湍流,把空氣攪拌得像糨糊,這團糨糊還是時時刻刻變化的。如果我們將未被大氣「汙染」的星空比作4 K 120幀的視頻,那麼我們在普通條件下看到的就是480 p 30幀的糟心畫面。

這樣一來,星星不光會「閃」,還會「糊」,反映在我們望遠鏡中看到的結果類似下面這樣子。

這是一張長時間曝光某顆星星得到的照片,反映了在一段時間內星星在望遠鏡的視野裡的位置有變化。我們平時用業餘望遠鏡也可以看到出現在目鏡中的星星有些晃動,那多半是你的支架不穩,提醒你該加錢升級三腳架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詞條-視寧度)

(圖片來源:britastro.org)

同一望遠鏡在不同的視寧度下看木星的對比圖,可見右邊較差的條件下只能依稀看到條紋,大紅斑幾乎不可見是的,與望遠鏡價格無關,再貴、再精密的鏡子也會有模糊的情況。我們用視寧度來評價這種模糊度。所謂視寧度,其科學上的定義是描述天文觀測的目標受大氣湍流的影響而看起來變得模糊和閃爍的程度的物理量。它通常用角度來表示,角度越小說明視寧度越好,我們就能理所當然的看到更澄澈的星空。嚴格來說,探究視寧度屬於大氣科學研究的範疇,天文研究者們通常只管測數值,而很少去建立氣象模型來專門分析它。

了解一些解析度概念的同學應該知道,望遠鏡的口徑越大,它的解析度就越高,就愈能將遠處兩個相鄰的物體分辨開來,我們看到的畫面就更加清晰。

望遠鏡的解析度公式,λ指代光的波長,可見光一般是300-800 nm之間,D是望遠鏡的直徑,θ就是望遠鏡所能看到的最小分辨角了

如此一番算下來,那些大型望遠鏡理論上可以達到毫角秒的解析度(1度=3600角秒),但是由於大氣的作用,理論解析度總是達不到的。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望遠鏡集中在夏威夷和智利北部優良的臺址上,那裡的視寧度一般為0.6-0.8 角秒,可惜離窮盡望遠鏡本身的性能還是差的很遠。

面對這樣的難題我們通常有兩條路,一條是走哈勃望遠鏡那樣的太空路。可惜太空路又複雜又燒錢,萬一儀器出了事故維修起來很麻煩,要不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怎麼現在還不上天呢。另一條路則是立足於地面,走自適應光學這條路,來嘗試補償大氣抖動帶來的誤差。不過這套從90年代應用到天文上的技術畢竟只能做到補償,不可能完全消去誤差,所以繼續開展探索地球上最佳觀測點的任務也在情理之中了。

事實上,視寧度的概念離我們並不遙遠,普通天文愛好者們也常和它打交道。只要隨便下載一個晴天鍾這樣的app,裡面就會出現視寧度這一欄信息。圓圈越小,說明視寧度數值越小,觀測效果越好。

軟體顯示的國家天文臺密雲站有關信息

背後的考察工作

南極這一與世隔絕的地方沒什麼人類活動的痕跡,整體海拔高,光害小,只要能解決嚴寒情況下的設備運行問題,自然是一個建造天文觀測臺址的好地方。並且在高緯度條件下,利用特有的極夜場景,可以讓我們連續24小時追蹤某些我們感興趣的天區。

這一回對冰穹A 的探測發現,這個地方視寧度最低可以達到0.13 角秒,長期測量測到的平均視寧度也為0.31 角秒,比我們以往的選址地實在好太多。在冰穹 A最優結果出來之前,一直是冰穹 C視寧度數據處於相對領先的地位,平均數值在0.23-0.26 角秒左右。

其實很久之前學術界就猜測冰穹 A應當是地球上的最佳觀測地點了。從2005年開始,我國科考隊就踏足這一區域,完成了對冰穹 A 的考察,並為在此建站做了準備工作。2009年,我們在此建立了我們的第三個南極科考站-崑崙站,同時,它還是國內首個南極內陸科考站,位居整個南極之巔。往後的科考隊開始陸續在此建立觀測設備。

這次關於冰穹A的觀測結果,還得依賴於2019年第35次科考所做的工作。商朝暉研究員負責天文這部分的事務,並部署了新的崑崙望遠鏡(全名為崑崙差分圖像運動監視器,英文簡稱為 KL-DIMM)。崑崙望遠鏡的主要任務還是來測視寧度,可以讓我們定量評估這一位於冰穹A 的崑崙站天文臺址特性。

有趣的是,它並不是被直接固定在地面上,而是被放置在了8 m的高塔架上。這是因為這裡的大氣邊界層厚度低,大約只有13.9 m,只要在這個高度之上,就可以避免地面的湍流,從而得到極其優異的視寧度。同時,塔架的架設也是極為巧妙,能夠在8 m/s 的風速下,讓頂部平臺的晃動小於3 mm,要觀測的星星就會被牢牢地限定在我們的視野裡,不會再「閃沒」了。

一對崑崙望遠鏡和塔架 (圖片來源:商朝暉)

和我們搭積木一樣,摞得越高越容易倒。我們的塔架想要在14 m的高度下保持穩定會比較難,但要和隔壁冰穹C 比起來,就容易多了。冰穹C 處邊界層的厚度大約為30 m,要想在此處達到和我們類似的觀測效果,需要搭一個三十多米的高穩定塔架,這項工作實在又費腦子又費錢。

此前我們一直認為冰穹A 觀星好,但是具體好在哪裡還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撐。通過這一次積累的視寧度數據,結合附近一起工作的多個氣象觀測設備,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冰穹 A是最好的,我們離在此建設望遠鏡也不遠了。

隨行布置的 多層自動氣象站KLAWS-2G(左) 和兩臺 雲量極光監測儀KLCAM(右箭頭所指) (圖片來源:商朝暉)

一點點展望

在南極搭鏡子確實比在太空方便很多,不過即便是後期維護方便,如此低溫的情形下讓人長期駐守也不現實。所以在南極尤其是冰穹A上建設新的望遠鏡時,一定要保證良好的穩定性,使其可以適應超低溫工作,讓我們在家中就能操控終端進行觀測。

事實上,我們現在就是這麼幹的。崑崙望遠鏡的工作壓根不需要有人在現場值守,它被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在零下80度的條件下工作。至於供電方面我們也不需擔心,南極嚴寒日照能量低,用太陽能面板又貴又麻煩,能量還不一定能滿足需要,所以我們乾脆就在望遠鏡旁放上一個充滿蓄電池的貨櫃,又方便又穩定。一個箱子包用一年,反正每年都會有科考任務,到時候直接來這換電池就好了,也不會費太多時間。

崑崙站天文工作場地 (圖片來源:國家天文臺)

要是專門派人員在這裡看著,物資補給是個問題,整日與冰雪為伴也確實無聊了點。畢竟,沒有誰願意一年四季都挨凍,難道全程自動化它不香嗎?

其實,冰穹A這個地方以後不僅適合可見光學望遠鏡,極其乾燥的氣候環境伴隨著乾淨的電磁環境,也尤為適合射電望遠鏡的工作。在太赫茲波段的環境測量可以讓這裡的射電望遠鏡觀測到更多的電磁波段......

總之,這是一塊寶地,以後是少不了為我們國內的天文事業添磚加瓦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地球上能看到星空,但是在月球不可以?
    因而在月球,理論上無論白天黑夜都應該能直接看到大量的星星,然而從阿波羅登月的照片中我們並看不到,例如這張,背景是無比乾淨的黑,因而有很多人拿這個、或這類照片說阿波羅登月是攝影棚拍攝,太假,沒有布景星星。但實際上,這恰好是說明阿波羅登月是真的證據。原因:月球被地球潮汐鎖定,公轉和自轉一樣,永遠只有一面對著地球,白天和黑夜是各14天。
  • 為何地球上能看到星空,登月照片中卻看不到?看科學家怎麼說
    按照常理,月球基本上是沒有大氣的,所以就不存在所謂的「天空」,也就不會和地球上一樣,因為大氣的散射導致白天很亮看不到滿天星星所以從理論上看,月球應該時時刻刻都能夠看到滿天繁星才對,那麼現實卻和理論相反呢?
  • 從地球上看到的星空裡的星星都是星球嗎?
    我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宇宙的一種景象,但不是宇宙真相。生存在宇宙中不同層次級別的生命,由於能力的差異,所看到的宇宙景象也會有所不同。對於我們地球陽人來說,因為我們受陽性載體的限制,我們只能看到表象。但當我們轉換為陰人後,不同層次級別的陰人看到的宇宙景象就有所不同。
  • 火星上能看到藍色的地球嗎?
    如果未來人類可以登陸火星,那麼,在火星上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不是呈現為藍色的球體,而只是一個小亮點,就像我們在地球夜晚看到的星星那樣。美國宇航局(NASA)的好奇號火星漫遊車當年在火星執行任務期間拍攝到的地球照片如下圖所示:雖然地球的直徑達到了火星的兩倍,但火地之間的距離仍然太遠了,最近也有5460萬公裡,這是地月距離的145倍,所以在火星上看地球,地球的視直徑極小,遠小於人眼或者普通相機的極限分辨角。
  • 丁真:那份澄澈和純真,讓我看到了……
    藍天,碧水,雪山,草原,丁真,咧嘴一笑,藏民特有的黝黑面孔上那澄澈的眼睛閃著光,閃著靈動的光。丁真就像一隻潔白的鳥,在川西高原上飛翔,突然飛進了我們的視野,原來生命可以寧靜成這樣,沒有任何現代化的汙染,可以純淨成這樣,不帶一點功利的雜質。丁真就像一面鏡子,從他身上,映照出這個日益功利化社會的喧囂浮躁、焦慮不安。
  • 仰望星空,我們能看到什麼?——讀譯林出版社《望向星空深處》
    美國科普作家蒂莫西·費裡斯(Timothy Ferris) 所作《望向星空深處》一書,是獻給世界各地觀星者的科普讀物,但它不僅僅是一本通俗的觀星科普作品,作者實地走訪了很多天文臺,講了一批熱愛觀星的人,引用了很多先哲的語言,提到了神話與科學、自然與社會、星空與人生,從這本文筆生動的書中,你能看到一個多彩的世界,仿佛銀河一般燦爛的星空。
  • 手機「追星族」:3D效果顯示 地球上瞬移看星空
    2015年6月5日 晴朗的夜晚,一邊看著天上的星星一邊與好友談理想,這是許多人對童年最美好的回憶。藉助手機,人們現在依然能很方便地看星空,甚至能在地球上「瞬移」,換個地方看自己頭頂上的星星。將這款應用下載到手機上以後,人們就可以擺脫過去看星空必須抬頭望天的問題了,因為整個星空已經握在手中。將手機指向天空或者觸按指南針圖標,該程序能對手機進行定位,手機屏幕上就會匹配相應的天空星系。對於那些天文知識不是很豐富的小白用戶來說,將天上密密麻麻的行星連接在一起變成星座,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 那些在圖片上看到的星空,是真的可以看到的
    那些在圖片上看到的星空,是真的可以看到的從小在城市長大,那時候的天空很少見到星星,於是,在每一次的旅行中,每到一個地方,都想看看當地的天空如何,想一覽那邊的星星有多少。作為世界上最好的夜間保護區,提卡普湖的麥肯齊國際夜間保護區是南半球唯一的恆星保護區,也是唯一一個擁有永久人口的保護區。包括庫克山國家公園,蒂卡普湖,特雷茲特威澤爾,都包含在保護區。世界上只有11個國際夜空保護區。2016,麥肯祁向紐西蘭交通管理局提交了一份報告,該公路連接Fairlie-Twizel,Twizel-Mt Cook改名為Starlight Highway。
  • 因為這些照片,讓我們重新發現你不曾看到的廣西星空
    當你在夜晚中尋找夜空中最亮的那一顆星時,可曾想過我們每個人的頭頂,舉頭皆繁星。拿著一張有喀斯特地貌的星空照片,大部分人可能第一感覺會是「在廣西能看到這樣的星空?不可能吧?在哪裡能看到?」剩下的,就是等待一切都剛剛好的「天時地利人和」了,肉眼看見繁星較多、對比度足夠、大氣通透、月光對星空的幹擾少,沒有太多城市的光汙染,就像地球上剛剛好出現的生命必備元素,水、氧氣和溫度。▲ 大年初一的星空,即使受到光害影響,獵戶還是非常醒目。圖為王晉拍攝於廣西崇左市岜盆鄉。
  • 凝視星空,我們能在其中看到什麼?
    在黑夜中駕車從雷西登西亞酒店駛往帕拉納爾山的山頂絕對是充滿挑戰的一件事,在日落後,這條崎嶇的公路上除了車燈以外將不會有任何燈光。在上面這幅照片的中央,獵戶星座可以被清楚地觀察到。天文觀測可以讓我們了解黑夜中我們在什麼地方以及天空是什麼樣的景象。地球是一個不斷移動的觀景平臺,當它移動的時候,我們所觀測到的景象也在不斷變化。隨著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帶來的季節變化,我們所觀察到的夜空也在不斷變化。
  • 人類探索宇宙星空的鑰匙在哪裡?
    廣袤無垠的宇宙充滿著無數的秘密,令多少人無限嚮往,人類向宇宙星空探索已經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宇宙的距離是以光年來計算的,以目前我們最快的運載工具,還是太過遙遠,不要說超光速,接近光速的工具我們現在都沒有。但要想探索廣袤宇宙必須解決超光速的問題,那麼如何解決,目前得到大多數科學家認同的就是通過黑洞摺疊空間實現超遠距瞬間到達,原理建議大家看電影星際旅行。
  • 肉眼能看到的最遠的星球,離地球有多少光年?
    據科學家們統計,夜空中用肉眼能夠直接觀測到的星星大約有6000多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恆星,而且距離地球普遍沒有超過1000光年。那麼,我們人眼所能看到的最遠星球,距離地球會達到多少呢?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時,你看到的月亮距離我們384000公裡遠;看到的金星最近時距離我們也有4000多萬公裡。你要是看見了土星,那就看到了13.5億公裡遠了。
  • 肉眼能看到的最遠的星球,離地球有多少光年?
    據科學家們統計,夜空中用肉眼能夠直接觀測到的星星大約有6000多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恆星,而且距離地球普遍沒有超過1000光年。那麼,我們人眼所能看到的最遠星球,距離地球會達到多少呢?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時,你看到的月亮距離我們384000公裡遠;看到的金星最近時距離我們也有4000多萬公裡。你要是看見了土星,那就看到了13.5億公裡遠了。不過天空中肉眼可見的星星只有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這幾顆之外,大多數的星星都是恆星,而且距離我們都十分的遙遠。遙遠到不能再用公裡計算距離了,要用光年了。
  • 逃避旅行的人潮,到一個靜美的地方邂逅星空
    康德說過,世界上只有兩件東西能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你還記得小時候無意抬頭一看就能見到的星空嗎?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已經很難再看到這樣璀璨的夜空了。
  • 地球上用肉眼能看到的三個星雲,能看到礁湖星雲的視力非常厲害
    在我看來星雲是宇宙中最美麗的天體。不過在地球上如果不藉助天文望遠鏡,單憑人的肉眼,大多數的星雲是看不到的。我們在地球上憑藉肉眼能夠看到的星雲有三個。我們肉眼可見的最著名的星雲就是獵戶座大星雲。獵戶座是冬天星空中容易辨認的星座。在獵戶座中間斜排的三顆恆星的下方又有三顆豎著的小星星,其中中間發出紅光的那顆不是恆星而是獵戶座大星雲。
  • 為什麼地球上能看到星星,月球上是一片漆黑?
    一直以來就有一個謠言,相信的朋友還不少,大意說的是阿波羅11號登月後太空人回地球後緘口不言,因為他們發現月球上根本就看不到星星,所謂的星空就是太陽系皮殼層透鏡和銀河系皮殼層透鏡投影給地球看的,事實上是否真的是這樣,我們來做個簡單分析即可知道。
  • 科學探秘,我們和古人看到的星空,真的是同一片星空嗎?
    原來,宇宙中除了能夠看到的星星,還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星辰。由於地球每時每刻都在公轉和自轉,因此,同一天的不同時刻,我們看到的星辰位置都是不一樣的。除此之外,夏季的星空也和冬季的星空不一樣。地球圍繞著太陽運轉,太陽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銀河系圍繞著更大的星系群運轉,因此每顆星辰的位置都是在變化的。
  • 科學探秘,我們和古人看到的星空,真的是同一片星空嗎?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璀璨星空永遠會引起人們的好奇。人們研究星空,分析星空,希望能夠解開宇宙起源和萬物誕生的秘密。物換星移,朝代更迭,人們居住的建築物換了又換,人們的穿著變了又變,唯一不變的就是那神秘莫測的星空。可能不少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日月在移動,星辰在變幻,我們和古人看到的星空,真的是同一片星空嗎?
  • 地球上可以看到星星,為什麼到了月球上卻是漆黑一片?
    我們在地球上可以仰望星空,一顆顆明亮的星在黑夜的映襯下閃閃發光,那你有想過去月球看一次星空嗎?但是事實上,月球上看不到星空,只是漆黑一片,這是為什麼呢? 曾經有一張被登月造假者拿出來炒作的照片,這張照片就是阿波羅登上月球後所拍攝的月球表面照,照片上的月球沒有星空。
  • 地球今晚熄燈,能看到這個天上怪物嗎
    類似的故事也曾發生在多倫多,2003年的一次北美大停電,使當地人看到了夢中的銀河與星海。2007年,澳大利亞雪梨市,開展了一項活動,全市約有超過220萬戶的家庭和企業關閉燈源和電器一小時。這一小時節省下來的電足夠20萬臺電視機用1小時,5萬輛車跑1小時,而且很多市民反映,當晚看到的星星比平時多了幾倍——這就是「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活動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