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探秘,我們和古人看到的星空,真的是同一片星空嗎?
物換星移,朝代更迭,人們居住的建築物換了又換,人們的穿著變了又變,唯一不變的就是那神秘莫測的星空。可能不少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日月在移動,星辰在變幻,我們和古人看到的星空,真的是同一片星空嗎?其實,為了更好地觀測天象和認識星空,每一朝每一代都有專門觀測星空的愛好者,他們經常聚集在一起探討,這群人被人們稱為「星官」。
-
我們和千年前的古人共享的是同一片天空嗎?
古往今來,璀璨星空總是勾起無數人的追問與好奇,寄託著人們的萬千情感。古代詩人們或有「手可摘星辰」之感,或有「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之嘆。現代人對星空的熱情依舊不減,天文學家不斷探尋每一顆星的奧秘,觀星愛好者跋山涉水找尋最佳觀賞點。不一樣的時空下,當下的人們看到的星空和古人的是同一片嗎?
-
天文學家崔辰州:與公眾和天文愛好者分享同一片「星空」
如果可以整合和分析這些數據,讓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都能訪問和使用,那將對科學的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當此之時,圖靈獎獲得者、美國資料庫專家詹姆斯·格雷提出「網際網路是世界口徑的『望遠鏡』」,虛擬天文臺的概念在天文學家和網際網路專家的「會心」合力之下呼之欲出。「我是2003年畢業的,我的博士論文就是虛擬天文臺研究。」
-
天文學家崔辰州:與公眾和天文愛好者分享同一片「星空」
分享同一片「星空」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崔辰州引用蘇軾《赤壁賦》的名句,來表達自己的「宇宙觀」。 萬古一片月。
-
覽浩瀚星空,從星辰開始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聰明的古人通過天象觀測,結合地球上的風、雨、雲、雪等天氣變化,從而判斷農業生產時令,並靈活應用於生產 ,這也成為了人類對星空最早的認識。」鬥轉星移「,星空「變換莫測」,但終有規律可循,日,月,星,辰,升降復始,古人依據其可循之規律,編排出所謂的「曆法」 ,年、月、日的概念由此而來,但古人對於月的劃分十分模糊,甚至出現了13月、14月、15月等情況,順應曲折發展之規律,古埃及人經過了長期觀測,終於產生了「季節」的概念,並將一年劃分為了365天,從而產生12個月的陽曆。由此,人類對星空認識更近了一步。
-
仰望星空,我們能看到什麼?——讀譯林出版社《望向星空深處》
美國科普作家蒂莫西·費裡斯(Timothy Ferris) 所作《望向星空深處》一書,是獻給世界各地觀星者的科普讀物,但它不僅僅是一本通俗的觀星科普作品,作者實地走訪了很多天文臺,講了一批熱愛觀星的人,引用了很多先哲的語言,提到了神話與科學、自然與社會、星空與人生,從這本文筆生動的書中,你能看到一個多彩的世界,仿佛銀河一般燦爛的星空。
-
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同一片星空下共話國際合作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又恰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下簡稱IAU)成立100周年,圍繞「同一片星空」這一主題,本次論壇邀請了海內外六位知名天文學家共聚一堂,交流天文學前沿進展,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世界格局下開展國際合作的更多可能性。本次論壇分為主論壇和專題論壇兩個環節進行。在主論壇環節,四位來自海內外的知名院士進行了主題演講及圓桌討論。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共話「同一片星空」
國際合作在我們了解宇宙的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10月20日,海內外6位專家齊聚江蘇盱眙,圍繞「同一片星空」,交流天文學前沿進展,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世界格局下開展國際合作的更多可能性。圓桌討論廣袤的宇宙空間,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不懈探索浩瀚宇宙,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蓬勃發展的天文科學,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
為什麼四季星空不一樣——冬季星空那些期待的流星雨……
《十萬個為什麼之遨遊宇宙》系列內容由「科學維他命」獨家原創,用語言、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帶你認識地球,了解星星,探索宇宙,每天幾分鐘有趣有料的知識,幫你成為科學小達人。人在地球上任何位置,只能看到半個星空,另一半星空在地平線下。在南北兩極,地球自轉軸通過頭頂,星空怎麼轉也還是那些星,而在一般緯度的地方,人們可以看到星空隨季節不同而有規律地變換。四季星空的變換原因和地球公轉有關。
-
地心說、二十八星宿、步天歌……中國古人是如何研究星空的?
在無盡的星系中,我們坐落在太陽系裡地球這顆行星上,從零開始一步步搭建起人類社會。而人,在成長的同時,便從未放棄對星空的探索。身居於華夏這片大地上的中國人便是這樣,早早就解讀著星空的秘密。所以,今天就讓小編帶你走進古人的天文史,讀一讀古人寫給星空的情書吧!
-
《星空詞典》:一本書裝下宇宙星辰的奧秘和人類精神的榮耀
康德說:「有兩件事物我越是思考越覺神奇,心中也越是充滿敬畏,那就是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其實,不止「道德準則」,人對一切從自身出發,所獲得的知覺,感受,知識和智慧,幾乎都來自於頭頂的星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一切進步都是從星空開始的,科學如此,人文也是如此。
-
肉眼看見的星空,是真正的星空嗎?看完這個悖論恍然大悟
肉眼看見的星空,是真的星空嗎?奧伯斯是19世紀的天文學家,他因為提出了彗星尾的形成原理而被人們熟知。在今天的我們都知道,彗星尾巴是由於彗星進入太陽系內側軌道,受到逐漸增高的來自太陽的光和熱的影響,自身許多原本呈固態的物質成分,變成液態和氣態,釋放到太空中而形成的。這個原理在科學普及的今天看來很好理解,但是對於19世紀的人來說,彗星尾巴卻是神秘莫測的,奧伯斯也因為成功解釋了彗星尾原理而成為著名天文學家。
-
你看到的漂亮星空照片,是真實的嗎?
在這裡,我們帶你了解天文知識、觀測天文現象、酷玩天文設備,帶你體驗不一樣的天文趣事。 很多小夥伴在看到那些漂亮的星空作品時,幾乎都會問一個問題:這些星空,是真實的嗎? 比如,有些小夥伴搬出一些「相機直出RAW圖像」「沒有任何後期處理」的圖,說這就是真實的星空照片。就像這張「原始的」昴星團:那麼這張圖,真的就是「真實」的星空照片嗎?
-
抬頭望月,古人的星空情懷,或許正是低頭思故鄉
,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對於西方人而言,當他們抬頭看到星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宇宙,而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抬頭看星空,第一時間想到的則是故鄉。千年之前,被譽為「詩仙」的李白曾揮筆寫下這麼一首五言絕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今時隔千年,依然被人傳頌,將其視為思鄉詩歌中的典範。
-
那些在圖片上看到的星空,是真的可以看到的
那些在圖片上看到的星空,是真的可以看到的從小在城市長大,那時候的天空很少見到星星,於是,在每一次的旅行中,每到一個地方,都想看看當地的天空如何,想一覽那邊的星星有多少。提卡普湖在星空下非常安靜,我肯定這裡不會有水怪。如果你對天文學感興趣,或者想找一個更好的地方去看星星,你不要錯過的地方就是這裡。詹森山天文臺是真正的黑暗保護區,而不是牧羊教堂。詹森山天文臺是名古屋大學與Canterbury大學的合資企業,是紐西蘭重要的太空研究基地,距提卡湖只有15分鐘車程。
-
你了解星空嗎?天空:人類的時間管理
你抬頭仰望過星空嗎?對我們來說夜空是令人著迷,但是對於我們的祖先來說,夜空則是生存的鑰匙。古人們如何利用對宇宙的觀察來改變他們的生活的呢?今天我們將揭開天空的奧秘。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在這方面也有自己的建樹。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建立在這些古代文明之上。
-
因為這些照片,讓我們重新發現你不曾看到的廣西星空
當你在夜晚中尋找夜空中最亮的那一顆星時,可曾想過我們每個人的頭頂,舉頭皆繁星。拿著一張有喀斯特地貌的星空照片,大部分人可能第一感覺會是「在廣西能看到這樣的星空?不可能吧?在哪裡能看到?」我們身在廣西可能都沒發現或者沒想過,除了山山水水的風景,廣西也有純淨而璀璨的星空,它不只是存在於電影和照片中。
-
[學習時報]王利明:仰望那遙遠的星空
也許正因為此,它才如此充滿魅力,吸引著無數探求科學真理者去思考、去求索……燦爛星空還是每一個晴朗夜晚的最美風景,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抬頭仰望,都會立即被那星空的璀璨吸引,讓人無限神往。我小時候也總愛仰望浩瀚的星空,尤其是在故鄉的明月夜。記憶中故鄉的月亮像一塊彎彎的、晶瑩剔透的白玉,鑲嵌在漫無邊際的夜空,皎潔的月光與群星交相輝映,繁星點點,若隱若現,似乎在向我們傳達某種「天機」。
-
古風 星空 壁紙:說星星很亮的人,一定沒見過你的眼睛!
手機壁紙是我們每天都要用、都會看到的,壁紙也是有很多種的,下面我們來看的就是古風的星空壁紙那美景真的不是語言可以表達的,特別的震撼人心,但是大部分的人也只能是在網絡上才能看到的吧?別說是極光,就算是上面這種唯美的星空你又有多少年沒有見到過了?
-
【2021冬令營⑥┃天文科學啟蒙冬令營】「仰望星空」走進天文臺:天文觀測、科學實驗,自然探索,中國航天、探秘神奇的宇宙
寒假四天三夜天文營 開營在即修博士將帶你玩轉科學仰望星空,探秘整個宇宙!——休伯特.裡夫斯《星際塵埃》和廣袤的宇宙相比,我們的地球可算是滄海一粟;和天體的年齡對照,人類的歷史僅僅是瞬間。幾千年來,人類從未停止探索自己棲居的世界和望見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