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壁壘匯集數據 區域治理三級聯動
「南通大腦」,大城小事都在「腦海」中
中國江蘇網訊 「一個中心」如何「管」起一個設區市,管理者何以增強對城市的感知能力,信息技術怎樣助力治理?12月1日、2日召開的全省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現場推進會上,與會者走進南通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成為這個半歲新機構的第161批參觀者。
吸引省內外眾多來客的,是該中心傾力打造的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平臺,即「南通大腦」。其「腦力」從哪來,如何運轉?
打破「數據壁壘」,讓南通變「智通」
12月2日下午4時,記者看到,南通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平臺上,「總數據量」達到102.02億條,「資源庫」(即數據類別)為4273個。南通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主任、南通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李俊介紹,這些寶貴的「數據資產」主要來自於部門業務系統、12345政府公共服務平臺、網格、水質大氣監測等物聯網設備,以及政務APP等網絡渠道。
南通明確提出,建設指揮平臺的首要基礎工作是數據匯集,在「依法、安全、保密」的前提下,要做到數據「全量匯集」。這個平臺,已經匯集南通10個縣(市、區),64個市級部門及垂管單位的數據。打破「數據壁壘」這個難題,南通是怎麼解的?
一方面,有數據基礎。2017年,南通組建全省首家大數據管理局,系統建設法人、自然人、空間地理、宏觀經濟和城市部件等5大基礎資料庫,打造「五庫合一」的全市數據共享交換平臺。
另一方面,強力推進。南通成立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徐惠民、市長王暉擔任「雙組長」,抽調重點部門業務骨幹成立領導小組辦公室,市縣聯動強力推進。該市既要求市級部門業務系統全部與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對接,又積極爭取省級有關部門的支持,協調上級統建系統開放數據埠,實時、定時匯集數據。
南通市委編辦牽頭,整合市12345政府公共服務中心及市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數字城管、市委政法委網格化服務管理職責,成立南通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該中心與南通市大數據管理局「一體化運行」,挑起具體建設「南通大腦」的重擔。
監測預警,增強管理者感知能力
記者發現,監測預警能力,是建設者對「南通大腦」進行「腦力訓練」的一大重點。他們先後開發了車輛異常駐留、空氣品質異常監測、關停企業復工等100個「預警項」,有效加強危化品、群租房等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事項的監管。
危化品全流程監管模塊,在掌握9個監管部門18個業務系統、3個化工園區數據的基礎上,通過34個預警項,實現監測預警。某路口近一月出現3次車輛異常駐留,但駐留點附近沒有危化品企業、加油站、超市、飯店等。「南通大腦」發出預警信息後,11月4日多部門聯合執法,發現4輛燃油運輸車存在非法流動加油等違規行為。對這些車輛的GPS定位信息分析溯源後,執法人員發現一家企業的10多個燃油儲罐都沒有履行審批手續,而且燃油質量不合格,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半年來,「南通大腦」生成2.7萬條預警信息,更多預警項還在開發。此外,「南通大腦」還能對城市高質量發展、政務服務、行政執法質量等6個專題進行研判,定期生成分析報告,為領導決策提供輔助。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說:「一個城市的管理者,對這個城市應該是有感知能力的。哪方面出什麼情況,會向哪個方向發展,有什麼社會熱點,現在我們可以提前知道、心中有數,使城市治理更有的放矢。」
三級聯動,全市所有指揮中心聯網
除了數據「全量匯集」,「南通大腦」還有一個特點——「全域統管」。在南通市委編辦推動下,半年之內,縣鄉兩級的區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平臺建設陸續到位。今年6月19日,南通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掛牌,全市所有指揮中心正式聯網,「南通大腦」以「三級聯動」模式運行。市級管「大」事預警分析、縣級管「難」事指揮調度、鎮街管「繁」事現場處置,形成閉環。今年5月成為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的南通,以「全市域、全領域」的治理體系,在國內拔得頭籌。
在同一層級,治理聯動性也大為增強。10月26日,南通市海門區區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運用「長江大保護」智能模塊進行江面視頻巡查時,發現江面有一艘漁船長時間停留,看起來船上還有漁網漁具。指揮中心啟動聯動指揮機制,調度農業綜合執法大隊、長航公安前去調查處置。原來,啟東人周某駕駛漁船攜帶「絕戶網」進入長江禁漁區海門段江面,違反了「攜帶禁用漁具進入禁漁區」的規定。執法人員沒收銷毀涉案漁具,並對周某處以罰款。
南通市委副秘書長、南通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黨委書記李學義說:「下一步,我們還要增強信息化基礎,如做實七大基礎資料庫,強化數據安全保障;增強平臺功能的實用性,增加創新應用;完善內部運行、事件受理、外部聯動、督查考核等一系列機制。」作為技術賦能治理的鮮活實踐,初生的「南通大腦」,將在時刻不歇的運轉中越用越靈,為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更大作用。
記者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