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濠東村「殘疾人之家」活動室裡,幾位殘障人士在志願者幫助下,在各種健身器材上做著康復訓練。 於從文 攝
中新網南通12月2日電 題:南通崇川:「鄰裡+」激活基層治理「一池春水」
中新網記者於從文
12月1日,星期二,江蘇南通室外最低氣溫6℃,街上的行人和騎行者已經被防寒衣物「全副武裝」,溼冷讓江城人感受到冬日的「威嚴」。然而,在崇川區和平橋街道北濠東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裡,卻是融融「暖意」:「東村劇場」文藝室裡,五六個老年人身著戲劇服,一字一板地學唱著越劇;「殘疾人之家」活動室裡,幾位殘障人士在志願者幫助下,在各種健身器材上做著康復訓練;「有事好商量」東村議事廳裡,五位社區居民圍坐在方桌前,商議著小區環境保潔;而在另一間活動室裡,坐著三排老年人,在一個志願者的指導下,學著操作智慧型手機……
「有事好商量」東村議事廳裡,五位社區居民圍坐在方桌前議事。 於從文 攝
北濠東村社區「90後」黨委書記肖瀟說,是鄰裡制度讓城市裡的老百姓找回了久違的「鄰裡情」,找到了家的感覺。
鄰裡,延伸基層社區治理的觸角
肖瀟所說的「鄰裡」不僅是樓上樓下左鄰右舍的「群體代稱」,更是崇川首創的基層自治的「最小單位」。
北濠東村一間活動室裡,老年人在志願者的指導下,學著操作智慧型手機。 於從文 攝
「城市基層一般以每平方公裡3000戶設一個社區,這個規模太大,往往不便於精細化治理。」崇川區民政局局長張建國介紹說,2013年起,崇川區在社區居委會下進一步劃出更小的治理單元,以150—300戶為單位,組建新型自治單元—鄰裡,每個鄰裡設1名理事長和若干名理事,門對門、面對面了解居民訴求,一起商議解決的辦法,為居民提供服務,形成「大事小事議一議,鄰裡有事齊出力」鄰裡自理模式。
「東村劇場」文藝室裡,居民們身著戲劇服,一字一板地學唱著越劇。 於從文 攝
肖瀟所在的北濠東村是南通較早的安置小區,3000多戶12000名居民,是個大型社區,而居委會只有13名工作人員。「13個人要承擔上級下派的各項任務,還要解決這麼大的小區居民層出不窮的鄰裡瑣事,實在是分身無術。」肖瀟說,有了「鄰裡」後,居民自己的身邊事一起商量一起辦,事情解決得快也好,居民滿意,也解決了社區人手不足的窘境。
疫情期間,北濠東村社區民兵國旗班班長王祥參與疫情防控。 北濠東村社區供圖
幾個月前,北濠東村94幢前一塊空地建了一個健身區,這本來是件利民好事,但對住在二樓的居民溫建偉來說,樓下整天的嘈雜聲打擾了原本安靜的生活。身為樓長的溫建偉向鄰裡理事長顧思義提出搬遷健身區的提議。顧思義作為3個樓棟居民推舉出來的理事長,向社區建議召集「議事會」討論健身區搬移事宜,經過5次討論,形成共識後,將健身區搬移安置到另一處空地。溫建偉滿意,其他居民也贊成。
北濠東村社區居民志願者把一塊荒蕪地打理成小花園。 北濠東村社區供圖
在南通市委常委、崇川區委書記劉浩看來,對於溫飽已不成問題的城市居民而言,公共服務是否健全方便、社會服務是否豐富多彩,是大家更多關心的事情,這就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崇川在社區以下設鄰裡單元,就是延伸社區治理觸角,動員社會成員參與自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自理「共同體」。
鄰裡+,凝聚基層社區治理的合力
基層社區自理,關係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柴米油鹽茶,衣食住行用,過去,居民有訴求往往單向向上反映,而今,在崇川,社區自理依託小單元「鄰裡」,「鄰裡+自治」「鄰裡+服務」「鄰裡+信息」「鄰裡+社團」,加出社區治理的「合奏曲」。
學田街道學田苑社區「528紅管家」志願服務隊修理樓道電燈。 顧陳英 攝
學田街道果園社區南川園新村79—81幢樓建於2000年後,近幾年,當地對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進行停車位改造,這幾幢樓不在改造之列。今年6月份,大部分居民萌生自主改造停車位的想法,果園社區鄰裡理事長王金秋牽頭分批召開議事會,白天老年人開,晚上上班族開,幾經討論,大家形成自主改造停車位的共識。8月份,小區停車位改造終於完工。
停車難問題解決了,小區居民嘗到了自治的甜頭。大家又從便捷管理、安全出行的角度出發,再次進行協商議事,在小區內道路上安裝減速帶,在出入口安裝反光鏡,為居民做好出行安全保障。
狼牙山鎮街道軍山社區新港花苑也是南通市區較大的拆遷安置小區,有81幢住宅樓12000多名居民。幾年前,軍山社區黨委書記陳秀清在工作中發現,新港花苑有幾個年青人喜歡踢足球。陳秀清就與領頭的張新華談心,鼓勵他組建足球隊,在社區的扶持下,組建了兩支「新港揚帆足球隊」,人員規模30多人。
陳秀清說,足球隊的成員都是青壯年,是家庭中的頂梁柱,說話有分量,通過他們做居民的工作往往事半功倍。
學田街道果園社區南川園新村79—81幢樓居民通過鄰裡議事,自主改造的停車位。 豐宇翔 攝
隨著車輛人員增多,新港花苑需要開個西門,正好就在足球隊長張新華家樓下,陳秀清把開西大門的想法與張新華一說,張新華二話沒說,就回去動員家人支持開門,很快就把西大門開下來了,「要是社區直接與居民談,沒這麼容易。」陳秀清說。社區還通過足球隊、老兵公益營等社區社團對困難群體進行幫扶,開展公益活動、應急救援等活動,實現鄰裡自治。
學田街道學田苑社區有支「528紅管家」志願服務隊,面向空巢老人、失獨老人、失能人員、低保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5大類人群提供志願服務,聚焦居民需求,定製服務項目清單,以結對幫扶、廣場服務、上門入戶等方式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特色志願服務深深植入居民腦海中,形成了「有問題就找紅管家」的習慣。
「在崇川鄰裡常年活躍著1300個各類社會服務組織,每年完成4000多個幫困助殘、為老為小、文化體育等各類服務項目,將醫療、家政、就業、治安、助困等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惠及當地居民逾百萬人次。」張建國說。
狼山鎮街道軍山社區新港花園在社團支持下新開的西大門,方便居民出入。 於從文 攝
鄰裡+,加出小康生活的幸福溫度
今年78歲的章國炎是北濠東村社區53棟居民,五年前中風在家,幾年都下不了樓,去年參加社區「康伴計劃鄰裡行」活動,志願隊負責人、39棟樓居民丁茂琴帶領志願服務隊隊員,每周一到周五輪班來陪老人做鍛鍊和康復,現在,章國炎身體恢復得很好,都可以自己上下樓了。
記者見到章國炎時,他在社區「殘疾人之家」活動室,正跟社區志願者們圍坐在一起做著「手指操」和「扔拋球」。當說起志願者陪他康復鍛鍊時,老人嘴中一個勁地說「好,好,好」,幸福洋溢在臉上。
李漢林是青龍橋社區居民,患有輕度智力障礙,以前除了在家種地沒有別的工作,缺乏收入來源,曾是當地掛了號的貧困戶。幾年前,李漢林在鄰裡理事幫助下進入葡萄園做工。現在,李漢林成了園裡的種植能手,年收入已超兩萬元,過上幸福小康生活。他還手把手地輔導其他殘疾人種葡萄,幫助更多的人實現了「小康夢」。
王祥是北濠東村社區民兵國旗班班長,曾在北京服役,退役後,就職於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從事計算機編程教學和管理工作。今年春節,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越來越大,他主動請求奔赴社區防控一線,為疫情防控出力。
狼山鎮街道軍山社區新港花園的「新港揚帆」足球隊在比賽中。 陳秀清 攝
肖瀟說,正是有許多像王祥一樣的社區志願者主動參與疫情防控,築起了社區防控的「銅牆鐵壁」,確保了社區安全,北濠東村也獲得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殊榮。
南通市委常委、崇川區委書記劉浩表示,平安、和諧、幸福是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崇川的鄰裡自理實踐,打通了社區服務群眾的最後50米,讓百姓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幸福溫度。
對此,有當地居民曾作詩曰:相鄰幾幢樓,親近三百戶。有個理事長,還有九大員。互助又互愛,幸福一家人。家長裡短日日侃,孤老病殘人人幫。大事小事議一議,鄰裡有事齊出力。居民代表動動嘴,鄰裡社幹跑跑腿。志願團隊擼擼袖,溫馨家園事事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