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水利高等職業教育示範院校和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單位,近年來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堅持開放辦學,通過開放式創新激活辦學體制機制,實現了跨越式的大發展。近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劉延明院長就開放式辦學及相關主題進行了解讀。
新校區建設為開放式辦學奠定硬體基礎
筆者:開放式辦學作為一種機制的創新,依賴於優質的辦學基礎。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優質辦學基礎是什麼?它與開放式辦學有什麼關係呢?
劉延明:首先,每個學校的辦學歷史不同,其依賴的辦學基礎也不同。對於我們學院而言,新校區建設是開展開放式辦學的最重要基礎。新校區建設以前,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雖然擁有50多年辦學歷史,但是,學院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在於校區太小,辦學規模難以擴大,內涵建設缺少更大的平臺。當時我們的校園佔地面積僅217畝,是全國水利類高職高專院校校園面積最小的,也是廣西37所高職高專院校中校園面積最小的學院之一。基於這種情況,我們審時度勢,及時啟動了新校區建設項目。
我院新校區佔地面積900畝,總建築面積約30萬平方米,總投資5.57億元。新校區建設徹底破解了我們辦學的難題,為學院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新校區,就沒有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單位的立項,就沒有開放式辦學創新成果的一系列湧現。
新校區建設不僅提供了學院發展的硬體基礎,同時還對學院內涵建設、對開放式辦學具有得天獨厚的促進作用。說它「得天獨厚」,因為我們的新校區位於國家級別經濟技術開發區——廣西-東協經濟開發區內。它有三大優勢:一是該開發區是中國—東協博覽會的重要載體和廣西發展工業的重點區域和產業發展基地,能夠為學院開展工學結合、實踐性教學、學生就業等提供優良的條件;二是我們學院具有技術實力雄厚、教學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可為開發區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培訓;三是廣西—東協經濟開發區位於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內,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對僑特殊政策和自治區及南寧市政府部門給予的各項特殊優惠政策,發展潛力十分巨大,有利於學院做大做強。隨著2010年新校區的啟用,我院佔地面積由200畝增加至1100畝,建築面積由11萬平方米增加至35萬平方米,專業由38個增加到54個,全日制在校生由6000多人增加至目前的11200多人,穩步跨入萬人大學的行列。
國家骨幹項目為開放式辦學提供重要契機
筆者:剛剛您提到,新校區建設為學院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硬體基礎。如果從軟體與硬體的辯證關係來看,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則賦予了學院發展新的使命和新的目標。請您談談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對學院開放式辦學有哪些推動作用?
劉延明:我院的開放式辦學能力和水平主要是以示範(骨幹)院校建設為主線,不斷積累和逐步增強的。2009年,學校被確立為全國水利高等職業教育示範院校立項建設單位,2011年底順利通過驗收;2010年,被確立為自治區示範高職院校;2012年啟動國家骨幹高職院校項目建設,目前已進入迎接驗收階段。
我院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項目由9個子項目組成,總預算9563萬元。包括水利水電建築工程、發電廠及電力系統、機電一體化技術、建築工程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等6個重點專業(群)建設項目,以及辦學體制機制創新與校企合作制度建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學生職業素質拓展建設等3個綜合建設項目。中央財政資金重點支持水利水電建築工程、發電廠及電力系統、機電一體化技術、建築工程技術等4個重點專業和辦學體制機制創新與校企合作制度建設項目。
據我們理解,國家骨幹高職院校項目的精髓思想就是開放式辦學,在實踐中我們嚴格遵循這一指導思想,同時也在嘗試各種創新措施。通過骨幹建設,我們力爭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即以辦學體制機制與校企合作制度建設創新為突破口,優化辦學資源,增強辦學實力;以「建一個專業、辦一個實體、創一個品牌」的專業建設思路,重點建設6個與水利電力行業發展相對接、特色鮮明的重點專業及專業群;構建技術服務和繼續教育兩個服務體系,增強專業服務產業和社會的能力;構築學生素質平臺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大平臺創新開放式辦學體制機制
筆者:現在很多高職院校都在探索開放式辦學,相比之下,貴學院的開放式辦學成效比較突出。請您介紹一下貴學院在開放式辦學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是什麼?
劉延明:我們對開放式辦學的理解和認識偏重於「開放」這個詞。什麼是開放?怎樣做才算開放?在辦學過程中,我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主要是通過搭建三大平臺來詮釋「開放式辦學」。
第一個平臺是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與發展理事會。理事會由行業企業、科研院所、中高職院校等組成,聘請中國工程院王浩院士為顧問,副理事長包括廣西水利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廣西電網公司副總經理、廣西水利學會秘書長,廣西水利電業集團公司黨委書記、中銳教育集團總經理、深圳寶鷹建設集團股份公司副總裁等行業企業精英,行業佔理事會成員的45%,行業企業成為合作與發展理事會的主力軍。理事會成立以來,通過了《合作與發展理事會章程》、《合作與發展理事會議事制度》等制度,召開了理事大會3次,校企合作推進會1次,舉辦各種交流學習、專家講座17次。通過學院發展理事會平臺,邀請各方專家參與學院專業發展規劃編制和學院章程制定等重大決策,使學院逐步向理事會指導下的現代法人治理轉型,極大地激發了學院的辦學活力。
第二個平臺是區校協同發展理事會。學院充分利用新校區的地理優勢,與廣西—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成立了「區校協同發展理事會」,構建了「政府統籌、區校協調、校企合作」多元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在合作中,我院主動承接了開發區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培訓任務,目前已完成對10家企業員工的技能競賽培訓;與開發區內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與廣西武僑大都混凝土有限公司聯合完成了《在商品混凝土中以石灰石粉取代部分水泥的試驗研究》項目,與南寧市創宇茶葉機械有限公司合作研發了集視頻圖像識別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技術於一體的智能揉捻機,與廣西九通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發了木薯場曬物料翻滾機等設備;為廣西紅太門業有限公司、南寧雙騰橡膠機械有限公司、廣西中盟機械有限公司、南寧美年食品機械有限公司等開發區企業的設備檢修、維護等,成為園區中小型製造類企業的「技術保姆」;此外,還與開發區開展「手拉手」結對共建、文化交流活動,促進社區文化繁榮。
第三個平臺是成立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教育集團。為充分發揮行業辦學特色,我院牽頭組建了由企事業單位、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學會共同參與、成員達134家的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教育集團,成立了師資隊伍建設委員會、專業指導委員會等七個專門委員會。三年來,開展了2次集團職業教育合作項目推進活動,舉行了50次大中型人才供需見面會,校企開發課程102門,共建「校中廠」7個和「廠中校」10個,聯合舉辦校企合作訂單班20個。學院水利設計所、水工試驗研究所、機電設備廠等與行業企業協同開展技術研究120項,技術服務到款額1500多萬元,年均500多萬元,有效促進了產學研結合。
上述三大平臺的建設及其順利運行,不僅產生了如中銳汽車學院、「寶鷹建築學院」等一批校企合作辦學成果,體現了開放式辦學的魅力,同時表明我院開放式辦學能力和水平進入了新的階段。
開放式辦學:永無止境的開拓之路
筆者:開放式辦學是職業教育的新課題與新方向。作為學院發展的頂層設計者,請您談談貴學院在推進開放式辦學方面未來的思考和打算。
劉延明:開放式辦學是一個大課題。除了上述三大平臺建設,學生職業技能競賽也是開放式辦學的重要內容。近3年來,我們每年開展的競賽項目多達70項以上,覆蓋全院56個專業,參加校內外技能競賽的學生佔在校生人數的80%以上。除了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技能大賽,學院還堅持做主場,承辦全國性大賽,如2014年就先後承辦了全國第三屆載貨汽車裝調工職業技能競賽總決賽和第八屆全國水利高等職業院校「紅水河杯」技能大賽等多項活動,提升了對外交流水平。
總的來說,開放式辦學是永無止境的開拓之路,我們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是在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難題需要破解。如怎樣適應新的要求,構建隨時可以出去就業和隨時進來學習的職業教育「立交橋」體系;怎樣實現職業教育發展與網際網路的創新融合;如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達到人與職業的和諧等問題,還需要我們繼續探索。我們相信,只要開放式辦學的大方向正確,我們就能更加自信地鞏固已有成果,繼續大膽探索,全力深化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的綜合改革,進一步延伸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的內涵,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示範性高職名校。 (劉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