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2020-07-15 《環境與生活》雜誌

◎賀賀

很多人都有「眼冒金星」的經歷,比如因為飢餓或者過度勞累等都會發生這種現象,其實盲人也會「眼冒金星」。科學家把這種情況叫「光幻視」,利用這種原理結合電極和電刺激等前沿技術,有望讓盲人重見光明,目前已用這種技術讓盲人能「看」到簡單的字母和圖形。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人眼結構示意圖

當你久坐或久蹲後猛然起身,或者「嘭」的一聲被飛來的足球砸中腦袋,相信會有「眼冒金星」的感覺。人們常說「眼見為實」,可你眼前這種「金星」和看見別的東西不太一樣,因為「金星」並不實際存在,你卻「看見」了它們,哪怕閉上眼睛還是「依稀可見」,這是眼睛出了問題嗎?

我們是用「大腦」看世界

每天我們用眼睛來看路、看新聞、看朋友圈、看食物、看美景。沒有了眼睛,我們什麼都看不到了。可你確定是「眼睛在看」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保羅·利塔教授的團隊有一個顛覆常識的發現:人類是用大腦在看世界,而不是我們一直以為的眼睛。

我們看見事物的過程分為眼睛成像和視覺信號處理兩個過程。

眼睛成像是一個光學過程,來自無窮遠處的平行光從空氣進入眼睛內,依次通過由淚膜、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組成的凸透鏡屈光介質,最終平行光在視網膜上聚焦成像,物體以光信號的形式傳遞到了視網膜上。接收到光信號以後,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會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隨後,電信號通過視覺神經系統傳遞到大腦的視覺中樞,視覺中樞識別並處理這些包含物體顏色、形狀、大小、遠近等電信號組成的視覺信息,最終大腦反饋並告知我們看到的是人還是狗、朋友還是敵人。

因此,眼睛成像和視覺信號處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我們「看不見」。

當你走到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就會變成「兩眼一抹黑」,這是因為眼睛無法接受光線的刺激,不會發生眼睛成像的過程,視覺中樞便不進行信號處理,大腦自然也就沒有任何信息會反饋給我們,因此我們就什麼都看不見。

然而,有時候某些物體雖然通過光線刺激了我們的感光細胞,但因為視覺神經系統的注意力並不在此,導致我們「看不到」。有一個著名的注意力實驗,主持人要求大家統計在一個約30秒的視頻內總共傳遞了幾次籃球。實驗結束後,大家都可以回答出總共傳遞了幾次籃球,然而當被問到是否看見視頻裡有一隻黑猩猩的時候,結果只有少數人舉手。一隻在平時一定會注意到的黑猩猩,可當大家注意力不在這裡的時候,視覺中樞沒對眼睛接收到的視覺信息進行處理,導致「視而不見」。

因此,保羅·利塔總結說:「眼睛只是負責接收光信號,大腦才是負責看的。」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人類看見東西的過程示意圖

大腦光電信號轉換會出錯

就拿「眼冒金星」來說,為何並不存在的「金星」會讓你有視覺效果?

其實,在人類用大腦「看」世界的過程中,視覺中樞不僅將物體的電信號翻譯成視覺信息,也會將眼前出現的各種異常光感、人腦受到重擊等「翻譯」成視覺信息再反饋給大腦,但神經細胞最終解讀出來的圖像就類似「滿天星光」。

當你久坐或久蹲後突然起身、身體疲憊或飢餓、精神受到嚴重刺激時,眼部供血不足會造成視網膜暫時缺血,從而引起視網膜成像和信號轉換功能異常,最終導致大腦「看」到的是閃光的星星。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在生活中,很多人在久坐後猛然起身,都會出現「眼冒金星」的情況。

此外,在腦部受到撞擊或刺激影響時,會出現短暫的眼冒金星,主要原因是大腦在受到撞擊和刺激後,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發生顫動,並導致光電信號轉換錯誤,同時電信號傳遞過程也受到影響,因此成像紊亂,讓你眼冒金星。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眼冒金星」最早被古希臘哲學家和生理學家阿爾克梅恩描述為「光幻視」

有望幫盲人「看」到世界

眼冒金星這種現象最早被古希臘哲學家和生理學家阿爾克梅恩描述為「光幻視」,他認為這是機械力作用於眼球時,視網膜上的神經細胞產生的光反應。1755年,法國醫生查爾斯勒·羅·伊發現,控制光幻視現象的是大腦的初級視覺皮層(也稱作V1區),這個區域在失明數十年後並不會受到損害,這就為盲人復明提供了可能性。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彼特·希勒博士就帶著這個念頭對光幻視開始了探索。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神經科學教授彼得·希勒

希勒對恆河猴進行了特殊訓練,讓它們在視野中出現兩個點時目光再移向更大更亮的點,隨後將電極嵌入恆河猴的V1區,並產生不同大小的「金星」讓猴們判斷大小。在重複了70多次實驗後,猴子「告訴」實驗者們「金星」的大小約為9~26弧分(60弧分為1度),而且改變電極電流大小對猴子判斷「金星」大小几乎沒有影響。

希勒還做了一個背景轉換實驗,研究了「金星」是什麼顏色。猴子的視野中心預設一個很小的光點作對照點,電極激發產生的光點則作為實驗點出現在對照點下方。不斷改變視野中背景顏色,當背景顏色與實驗顏色不同時,猴子會一直盯著實驗點。一旦背景顏色與實驗顏色相同,實驗點消失,猴子的目光便會上移,看著中心的對照點,這時研究者便知道電極激發產生的光點顏色即為當前的背景色。同樣經過70多次實驗後,研究者發現「金星」色彩多變,包括灰暗的粉色、藍色、綠色、黃色等。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研究人員在受試者大腦皮層上「繪製」圖形的輪廓,他們「看」到了圖形,還能在觸控螢幕上準確再現腦海中的圖形

希勒的終極目標是利用一臺電腦將攝像機和刺激人腦視覺皮層的電極連接起來,將攝像機拍下的景象轉換成刺激人腦的電信號,使產生的「金星」組成相應的圖像,這或許能讓盲人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看見」世界。

視覺殘疾群體日益擴大

很多人都會發現自己的視力不斷衰退,身邊盲人和視覺嚴重受損的病患也日益增加。據相關媒體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約14億人中,視力殘疾的患病率為1.53%,人數高達2142萬人。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盲人3600萬人,研究人員表示,在未來的40年裡全球盲人數量將增兩倍。英國知名醫學雜誌《柳葉刀·全球健康》發文預測,如果不投資改善治療盲人情況,到2050年,全球盲人病例將增加到1.15億。此外,來自188個國家的數據分析顯示,超過2億人患有重度視力障礙,到2050年將上升到5.5億。

隨著盲人的增多和視覺衰減群體的日益擴大,倘若通過人工視覺使得希勒的技術得以實現,盲人眼中的「金星」或許可以照亮他們的世界。

腦海成像術在盲人腦海畫出字母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就提出了人工視覺的想法:他們假設刺激大腦皮層的多個點會出現多個光幻視,這些光幻視會「自動結合」成可被理解的形式,就像電腦屏幕上的多個單像素可以組成特定圖案。可人類大腦遠比電腦顯示器複雜,從光幻視的組合中產生可識別的形式還是非常困難的。美國貝勒醫學院丹尼爾·約瑟教授的團隊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在受試者腦海中呈現出指定圖像的方法。

對絕大多數盲人來說,失明主要是由於眼睛或視神經受損,但他們的大腦與常人沒什麼不同。丹尼爾團隊直接繞過受損的眼睛和視神經,並將圖像信息進行人工處理和編碼後,利用插入視覺皮層的微電極陣列對神經系統進行刺激,從而讓盲人恢復部分視力。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腦機交互示意圖

研究人員在5名受試者大腦皮層放置了電極陣列,其中3人視力受損但沒完全失明,2人完全失明。如果一次激活一個電極,受試者能在其預測區域內看到一個光幻視(針尖狀的光)出現;如果同時激活不同的電極,讓其排列組成字母「Z」,單個的光幻視還有,但受試者僅能看到一些沒有意義的圖形,無法看到字母「Z」。

受在手心書寫的方式會讓患者產生對所寫字母形成連貫感知的啟發,丹尼爾做了嘗試:結合電流轉向和動態刺激通過精準的電流控制,依次激活電極陣列上不同的電極,使得這些電極排列組成字母「Z」,在5名受試者大腦皮層上繪製字母「Z」的輪廓,結果他們都「看」到了字母「Z」的存在,並能在觸控螢幕上準確地再現字母「Z」。

實驗結果表明:盲人可以利用動態激活電極方式直接將視覺信息輸入大腦,以此來重新獲得識別視覺信息的能力。

還有諸多瓶頸待突破

然而,要把丹尼爾團隊的研究應用到人工視覺上,還存在許多挑戰。

研究人員只是刺激了大腦皮層的一小部分神經元,僅實現了字母信息的傳遞。但人類的視覺皮層包含了數十億個神經元,要實現人工視覺就需要成千上萬個電極。要傳遞更加複雜的圖案,成千上萬個大腦皮層電極還需設計成穿透視覺皮層的方案,讓電極尖端更接近位於皮層表面下幾百微米的神經元。

還有,大腦皮層電極的激活需要強電場,可讓穿透大腦皮層的電極產生精確的光幻視所需要的電場就弱得多。為了激活不同的電極,就要製造出適應大腦皮層和穿透皮層需所需的不同強度的電場。此外,讓人工視覺長久運轉,還要發明能長時間與腦組織相容的新電極。然而,目前傳輸電信號到大腦的電極不僅會造成大腦損傷,而且作用時間不夠長。另外,不同失明患者所需要的電極不同,有些患者可能更適合植入深層電極,有些患者可能更適合大腦皮層電極。

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的人工視覺設備實驗中所使用的電極是插入式直接接觸大腦,會造成腦組織損傷、大腦炎症以及留下傷疤等,都會導致電極與腦細胞之間電流傳輸效率降低。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植入大腦的電極陣列上有100個電極,看起來就像一個微型釘床。

新型線圈克難攻堅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哈佛大學醫學院開啟了一項全新實驗:給猴子大腦中包裹一連串毛髮狀的微型線圈持續產生定向磁場,以刺激腦組織中的特定區域,向猴子大腦中不斷傳輸數據。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電極刺激大腦示意圖

首先,不同於電極產生的電場,由線圈磁力刺激產生的電場極其不對稱,科學家可以選擇性地激活所需神經元,而不會干擾到其他神經元。其次,線圈磁場很容易穿過生物組織,即便是在線圈被牢牢包裹的情況下也會持續發揮作用,微型線圈的刺激效果十分穩定。還有,微型線圈和神經組織之間沒有直接的電流接觸,大腦也就不存在腦組織損傷、大腦炎症和結巴等風險,微型線圈更加安全。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圖中所示的微型線圈可以刺激腦組織內的電流活動

發明這一微型線圈的施樂凱公司帕克研究中心預期,新型線圈將極大提升實驗對象的空間定位能力,受試者在物體識別、運動檢測、複雜區域導航和躲避障礙物的能力都會得到改善。

靠譜的軟體更重要

要使人工視覺設備真正對盲人有用,除了優化物理電極及操作方式,科學家還必須開發出可靠的軟體,改進刺激算法,幫助過濾和處理用戶視覺信息,來實現大腦和軟體的交互,從而讓盲人「復明」。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大腦的電信號:每個方框代表一個電極,方框內的波浪線表示神經元釋放的電信號。

西班牙米格爾·埃爾南德斯大學完成了一項腦機交互的實驗,57歲的伯納德塔·戈麥斯在經歷了16年的黑暗之後,終於能看到發光的黃白色圓點和形狀——一個低解析度世界。戈麥斯佩戴一副塗黑且配備微型攝像機的特製眼鏡,這副眼鏡連接的計算機系統可處理實時視頻輸入,並將其轉換為電信號。電信號先通過連接計算機系統與戈麥斯的電纜和埠,然後傳輸到與埠相連的植入在腦後視覺皮層的100根電極。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57歲的伯納德塔·戈麥斯在經歷了16年的黑暗之後,終於可以看到一個低解析度的世界。

藉助這一系統,戈麥斯能「看」到天花板上的燈、字母、印刷在紙上的基本形狀,還有人。她甚至還玩了一個類似《吃豆人》的遊戲,這個簡單的遊戲也是直接輸送到她的大腦的。

通過腦機交互直接向大腦傳輸信號能讓失明患者重見光明,這聽起來確實大膽。想像一下,未來的某一天,一位盲人走進一間手術室,然後醫生在他大腦中植入電極,所有電極的植入速度和效率都如做雷射近視眼科手術時一樣快。手術結束後,通過一款簡單的手機軟體將攝像頭採集的視頻通過無線信號傳輸至大腦電極,盲人就可以看到色彩繽紛的世界。當然,實現這一步,還需要各國科學家長期的努力。

(本文寫作中參考了美國《科學美國人》雜誌、英國《柳葉刀》雜誌等網站,以及我國《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的信息,在此一併致謝!)

本刊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環境與生活》雜誌社。

責編:季江雲

網編:庹解語

相關焦點

  • 沒有視覺也能看清字母,大腦中的電極讓盲人「重見光明」
    /Cell撰文丨Nicoletta Lanese翻譯丨賀白編輯丨楊心舟讓盲人看見字母形狀聽起來有點不真實,但最近有科學家真的實現了這一技術。研究利用一種被稱作「視幻覺」的現象,通過植入電極和電刺激,就可以使盲人「看見」研究者繪製的圖案。近期,科學家通過將電信號傳入一些人的大腦中,使他們看到了不存在的字母。
  • 科學家將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治癒失明指日可待
    而由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Pieter Roelfsema 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使用全新解析度的植入物和植入技術、尖端材料工程、微晶片製造和微電子技術,開發出比以前的植入物更加穩定和耐用的設備。當然,這樣的前沿技術更實際的應用場景,還是幫助盲人和視力障礙者重見光明。
  • 科學家利用動態電極繞過眼睛直接刺激大腦,在盲人腦海畫出字母
    長期以來,人們將視覺皮層假體(VCP)作為恢復盲人有用視力的一種策略,前提是假定通過視覺皮層的電刺激產生的小光斑的視覺感知將合併為視覺的連貫感知形式,例如視頻屏幕上的像素。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以動態順序刺激電極來在視覺皮層表面上追蹤形狀。無論是有視力的還是盲人,動態刺激都能準確識別大腦的視覺世界空間圖所預測的字母形狀。
  • 動態電極繞過眼睛直接刺激大腦,在盲人腦海畫出...
    新智元報導來源:Cell等編輯:嘯林、雅新【新智元導讀】最新研究繞過眼睛,通過動態電極刺激大腦,直接讓天生的盲人腦海中出現字母!「智子倒計時」、「缸中之腦」、「黑客帝國」,讓人分不清虛擬還是現實的直接意識輸入,或許真的離我們不遠了。
  • 科學家用電極在大腦「畫」出字母 美媒:或可助盲人恢復視覺
    參考消息網5月15日報導美媒稱,科學家利用植入大腦表面的電極對大腦進行刺激。他們向大腦中發送電刺激信號,從而誘使人們的大腦看到不存在於那裡的字母。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5月14日報導,根據《細胞》雜誌5月14日發表的研究論文,這項實驗在視力正常者和在成年後失去視力的盲人身上都有效。
  • 可以重見光明?澳大利亞開發仿生眼球幫助盲人復明
    可以重見光明?澳大利亞開發仿生眼球幫助盲人復明 時間:2015-12-19 22:05:13 來源:3DM新聞組-pannds
  • 通過大腦植入晶片 恢復盲人的視力將有可能成為現實
    打開APP 通過大腦植入晶片 恢復盲人的視力將有可能成為現實 陳根 發表於 2020-12-08 16:28:34   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 香港科大研發3D人造眼球,5年內有望讓盲人重見光明
    近日有媒體報導,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公布,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3D人工眼球。這款人工眼球和以往的人工義眼完全不同,如果順利的話,5年之內,可以讓數百萬人重見光明。然而,每年全球都有數十萬人因為疾病或者不幸而失去了視力,重見光明成為了很多盲人這輩子最大的心願。
  • 【科學闢謠】高密度人工視網膜,讓盲人重見光明、實現超級視力又近...
    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如是說。視力對人至關重要,一旦失明,生活質量就會大受影響。而仿生眼的誕生,給失明患者帶來了新希望;新的技術進展,亦不斷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最近,《自然》雜誌報導了一項革命性進展:通過高密度的人工視網膜製造工藝,讓仿生眼成像性能超過了人眼。如果能解決眼、腦協作問題,讓盲人重見光明、甚至實現超級視力將指日可待。
  • 3D列印的眼睛真的可以讓失明人士重見光明嗎?
    智能醫療將會在未來各個方面影響到我們,比如如何讓一名失明人士重見光明,聽起來你可能不太相信,但現代醫學已經給出了一份相對比較滿意的答卷。近日科學家朝打造世上首隻仿生眼又邁進了一步。一旦研製成功,成百上千萬的盲人將有機會重見光明。
  • 科學家利用電流產生「星星」在大腦中寫字 讓盲人也能「看見」不...
    盲人最渴望的當然是有一天能重見藍天白雲,行動自如,現在,科學家們用一種特別的方法能讓他們重新「看見」:以電流的形式在他們的大腦中寫字,誘使大腦去「看」那些不存在的字母。
  • 高密度人工視網膜,讓盲人重見光明、實現超級視力又近了一步
    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如是說。視力對人至關重要,一旦失明,生活質量就會大受影響。而仿生眼的誕生,給失明患者帶來了新希望;新的技術進展,亦不斷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最近,《自然》雜誌報導了一項革命性進展:通過高密度的人工視網膜製造工藝,讓仿生眼成像性能超過了人眼。如果能解決眼、腦協作問題,讓盲人重見光明、甚至實現超級視力將指日可待。
  • 大腦植入電極後,失明16年的盲人重新看見
    戈麥斯首次重見光明是在 2018 年底,這是該校神經工程系主任愛德華多 · 費爾南德斯(Eduardo Fernandez)數十年研究的成果。他的最終目標是讓全世界的 3600 萬盲人重見光明。費爾南德斯的方法十分令人振奮,因為它繞過了眼睛和視神經。早期研究試圖通過人造眼睛或視網膜來恢復盲人的視力。
  • 科學家成功修復小白鼠關鍵視神經 欲助盲人恢復光明
    科學家讓小鼠的視神經(負責將視覺信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在被完全切斷之後,成功實現了再生,並發現視神經可以重新沿襲之前的路徑,重建與大腦合適部位的聯繫。這項前無古人的修復工作或能幫助盲人重見光明。科學家首次成功修復小鼠受損視神經:或幫助盲人重見光明鼠的症狀類似於人類的青光眼,這是除白內障之外的第二大致盲原因。
  • 盲人也能「看到」光幻視 新大腦植入技術或助其恢復視力
    本文轉自【網易智能】;5月20日消息,《細胞》雜誌5月14日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們通過電流刺激人們大腦,成功誘使他們的大腦看到並不存在的字母。這項實驗在視力正常的人和成年後失去視力的盲人身上都獲得了成功。雖然這項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大腦植入物未來可能會被用來刺激大腦,並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人們的視力。
  • 人類回聲定位能力或助失明者重「見」光明
    健康一線(vodjk.com)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專家博·申克曼(Bo Schenkman)正在嘗試開發人類的「回聲定位」能力並開發相應的教學方法,幫助後天失明者重「見」光明。雖然人類的回聲定位能力不如蝙蝠,且需要通過訓練才能運用,但對後天失明的人來說仍然是一種重「見」光明的可能性。
  • 盲人可以「看到」科學家在其大腦上用電極繪製的字母
    對於大多數失去視力的成年人來說,失明的原因是眼睛或視神經受損,而大腦卻完好無損。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都希望開發一種設備,可以繞過受損的眼睛,將視覺信息從攝像頭直接傳遞到大腦,從而恢復視力。在5月14日發表在《Cell 》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休斯頓貝勒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報告說,他們離這個目標又近了一步。
  • 失明患者也能用,這項大腦植入技術不用眼睛也能「看到」字母 | 硬...
    記者 | 譚一凡讓失明患者重新看見世界,這樣的設想在未來可能不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裡。科學家正在研究一種新模式,將電流傳送到大腦,幫助失明者看到不存在的字母。實驗發起人貝勒醫學院的神經學家麥可·比徹姆和神經外科醫生丹尼爾·約索爾表示:「實驗可以檢測遇到的形狀輪廓,檢測家庭成員形態或者進行更獨立的導航,這對許多盲人來說將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以前的研究者曾經嘗試通過用電流刺激大腦,從而利用產生的磷化氫來製作字母。磷化氫是人們有時會察覺到的細小光針刺,但實際上沒有任何光進入眼睛。
  • 基於特殊大腦植入物,盲人可「恢復視力」?
    雷鋒網註:盲人能夠通過受到動態刺激的大腦刺激來「看到」M、N、U 和 W 等字母在古早時期,人類以打獵為生,視覺系統也因此不斷進化——當人類盯著靜態的風景時,大腦不會出於興奮狀態;也就是說,神經系統對運動尤其重視,這可能也是盲人恢復視力的關鍵。雷鋒網獲悉,基於這一設想,科學家們已經提出了將視覺皮層假體(VCP)作為恢復盲人有用視力的手段,前提是假定通過對視覺皮層(磷)進行電刺激而產生的小光斑來達到視覺感知的目的,並將其合併為連貫的視覺感知形式,例如視頻屏幕上的像素。
  • 陳崗:深耕視覺領域,助盲人重見光明
    這是全球首次使用磁共振成像手段在清醒受試者的大腦中定位全部六層腦皮層結構、揭示亞毫米功能構築和獲得超高空間精度下百微秒級時間解析度的功能圖像。陳崗的研究結果表明超高磁場磁共振的成像精度遠高於一般醫用磁共振系統能達到的空間和時間精度,顯著拓展了這種無損的腦成像技術——磁共振腦成像在基礎科學研究和臨床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範圍和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