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植入電極後,失明16年的盲人重新看見

2021-01-10 DeepTech深科技

「那裡(Allí)」,伯納德塔 · 戈麥斯(Bernardeta Gómez)用母語西班牙語說道,一邊指著一臂距離之外白色紙板上的黑線。

對於一個 57 歲的女人來說,這本是舉手之勞,但戈麥斯是個盲人。而且她已經失明十多年了。在戈麥斯 42 歲的時候,中毒性視神經病變破壞了連接她的眼睛和大腦的神經束,導致她完全失明,甚至無法感受到光。

但是在經歷了 16 年的黑暗之後,戈麥斯獲得了六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她可以看到一個低解析度的世界,儘管只是發光的黃白色圓點和形狀。這要歸功於一副經過改造的眼鏡,這副眼鏡被塗黑並配備了微型相機。該設備連接的計算機可處理實時視頻輸入,並將其轉換為電子信號。天花板上懸掛下來的電纜將系統連接到戈麥斯顱骨後部植入的埠,最終將信號傳導到與埠相連的植入在大腦後部視覺皮層中的 100 根電極。

圖 | 戈麥斯戴著裝配有相機的眼鏡。不過,大腦植入裝置已經從她的腦中取出,因為它目前還是一種臨時裝置。(來源:Russ Juskalian)

藉助這一系統,戈麥斯能看到天花板上的燈、字母、印刷在紙上的基本形狀,還有人。她甚至玩了一個類似《吃豆人》的遊戲,這個簡單的遊戲也是直接輸送到她的大腦的。實驗期間,戈麥斯的丈夫每周有四天會把她帶到實驗室,她已經迷上了這個系統。

這個實驗室位於西班牙埃爾切市的米格爾 · 埃爾南德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guel Hernandez)。戈麥斯首次重見光明是在 2018 年底,這是該校神經工程系主任愛德華多 · 費爾南德斯(Eduardo Fernandez)數十年研究的成果。

他的最終目標是讓全世界的 3600 萬盲人重見光明。費爾南德斯的方法十分令人振奮,因為它繞過了眼睛和視神經。

早期研究試圖通過人造眼睛或視網膜來恢復盲人的視力。這些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是像戈麥斯這樣的絕大多數盲人,都是連接視網膜和大腦後部的神經系統受到了損害。因此假眼不能使他們重見光明。這就是為什麼製造出世界首個仿生眼的 Second Sight 公司放棄了 20 年的努力,在 2015 年將工作重心從視網膜轉移到了大腦皮層。2011 年,該公司獲批在歐洲(以及 2013 年在美國)出售一種針對視網膜色素變性疾病的人造視網膜。(Second Sight 公司稱,超過 350 人在使用他們的 Argus II 視網膜假體。)

費爾南德斯表示,植入技術的發展和對人類視覺系統的更精細的認知,使他獲得了直接對大腦進行操作的信息。他說:「神經系統中的信息和電子設備中存儲的信息沒什麼不同。」

通過直接向大腦傳輸信號讓失明患者重見光明,這聽起來確實大膽,但數十年來,主流醫學所使用的植入人體的電子裝置一直都在利用這個基本原理。費爾南德斯舉例說,「已經有許多電子設備與人體交互,起搏器就是其中之一。在感官系統中,我們有人工耳蝸。」

圖 | 愛德華多 · 費爾南德斯(來源:Russ Juskalian)

上面提到的後一種設備是費爾南德斯為戈麥斯製造的聽覺假體:它由外部麥克風和處理系統組成,處理系統可將數位訊號傳輸到內耳中的植入體。植入體的電極把電流傳輸給附近的神經,大腦就能將信號轉換成聲音了。人工耳蝸於 1961 年首次被植入聽覺障礙患者體內,目前協助全球超過 500 萬人順利進行日常生活中的對話。

「戈麥斯是我們的首位病人,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我們將在另外五個盲人中植入電極,」費爾南德斯說道。「我們已經進行了類似的動物實驗,但是貓和猴子無法表達它們看到了什麼。」

戈麥斯可以。

參加實驗需要極大的勇氣。植入電極需要給這個其他方面健康的盲人做開顱手術,而這一手術一直是具有風險的。而且半年後,電極還要再取出來,因為這種假體尚未被批准長期使用。

痙攣和光幻視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戈麥斯的聲音聽起來比她的實際年齡小十歲。她說出來的話是經過斟酌的,她的節奏完全流暢,語氣溫暖,自信且穩定。

戈麥斯非常熟悉實驗室的布局,因此她在小走廊及其相連的房間中行走時,幾乎不需要幫助。

戈麥斯來實驗室是為了進行腦部核磁共振影像(MRI)檢查,以觀察假體取出半年後的情況(她看起來狀態良好)。在我參觀期間,可能參加實驗的第二位患者也在城裡並來到了實驗室,戈麥斯來實驗室的第二個目的就是與這位患者見面。

在會面中,當費爾南德斯解釋硬體設備如何與頭部連接時,戈麥斯打斷了討論,她的身體向前傾,並將那位患者的手放在她腦後——也就是以前連接金屬的地方。那裡目前已經癒合好了,幾乎沒有留下曾經存在創口的證據。她說,植入手術非常順利,以至於第二天她就去實驗室連接了電源,開始實驗。從那以後,她沒有發生任何異常或感受到任何痛苦。

圖 | 伯納德塔 · 戈麥斯(Bernardeta Gómez)大腦的電信號。每個方框代表一個電極,方框內的波浪線表示神經元釋放的電信號。(來源:Russ Juskalian)

戈麥斯是幸運的。在她接受植入手術之前,類似的實驗在過去經歷了曲折的過程。早在 1929 年,一位名為奧特弗裡德 · 弗裡斯特(Otfrid Foerster)的德國神經科醫生在一次手術期間發現,在患者視覺皮質中插入一根電極,患者會看到一個白點。他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光幻視。此後,科學家便開始設想 「相機 - 計算機 - 大腦視覺假體」 的可能性。部分研究人員甚至開發出了初步的系統。

21 世紀初,這個假設成為了現實,一位名為威廉 · 多貝利(William Dobelle)的生物醫學研究人員,在一名自願接受試驗的患者頭部安裝了視覺假體。

令人遺憾的是,作家史蒂文 · 科特勒(Steven Kotler)至今回想起來 2002 年的那一幕,仍然忍不住感到害怕。他看到在多貝利調大電流後,患者倒在了地上,不住地抽搐。原因是電流過高對大腦的刺激過強,結果超出了大腦的承受範圍。多貝利的這位患者也發生了感染。但多貝利聲稱他這個笨重的系統已接近可以日常使用的水平,並發布了一段視頻,內容為一名失明患者慢慢地、不平穩地在一個封閉的停車場內駕駛。多貝利 2004 年過世的時候,他的視覺假體也破滅了。

與多貝利聲稱能使盲人完全重見光明相比,費爾南德斯要保守得多,他一直說的都是,「我們希望開發出可以供人使用的視覺系統,但目前我們只是在進行早期試驗。」

但戈麥斯的確曾重見光明。

「釘床」

戈麥斯能恢復視力背後的原理說起來相當簡單,就是將相機產生的視頻信號傳輸給大腦,但細節要複雜得多。

費爾南德斯及其團隊首先需要解決相機這一部分。

人類視網膜會產生什麼樣的信號?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費爾南德斯從最近去世的人眼中取出視網膜。這得益於他的實驗室與當地醫院的密切關係,器官捐贈者去世時,醫院有時會半夜打電話通知實驗室。

研究人員將取出的視網膜與電極相連,把視網膜暴露在光線下,從而測量電極收到的信號。他的團隊還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將視網膜輸出的電信號與簡單的視覺輸入匹配,這有助於編寫軟體來自動模擬這一過程。

實驗的下一步,是記錄下電信號並將它傳輸給大腦。在費爾南德斯為戈麥斯研製的視覺假體中,一根電纜與一種常見的神經植入體相連,這種神經植入體被稱為猶他電極陣列,略小於 7 號電池凸起的正極。電極上有 100 個長約 1 毫米的微型電極凸起,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微型釘床。每個電極可以向 1 至 4 個神經元傳輸電流。神經電極植入患者頭部後,會穿過大腦表面;電極被取出後,100 個小血滴會填補空洞。

圖 | 植入大腦的電極陣列上有 100 個電極,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微型釘床。(來源:Russ Juskalian)

費爾南德斯必須一個電極一個電極地校準,逐步加大電流,直到戈麥斯可以指出她何時和在哪裡產生了光幻視。費爾南德斯花了一個多月才完成全部 100 個電極的校準。

費爾南德斯說,「我們這個方法的優勢在於,電極陣列的電極穿進大腦,緊靠神經元」。因此植入體產生視覺所需的電流遠低於多貝利的系統,大大降低了發生痙攣的風險。

這種視覺假體的一大缺陷在於,沒有人知道電極最長能使用多久,超過這個期限則可能發生電極自身或對使用者腦部的損害,這也是戈麥斯試驗期限不能超過六個月的主要原因。費爾南德斯說,「人體免疫系統會開始攻擊電極,在電極周圍產生瘢痕組織,因此會削弱信號。」隨著人的活動,電極彎曲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動物實驗以及戈麥斯使用電極序列的狀況預計,費爾南德斯認為當前的裝置可以使用 2-3 年,甚至長達 10 年都不會有問題。他希望,經過微調後,電極序列使用壽命可以延長到數十年,因為對於需要進行有創性的腦手術才能使用的醫療設備來說,使用壽命是重要的先決條件。

像人工耳蝸一樣,視覺假體最後要真正普及,就需要將信號和電能無線傳輸經頭骨到達電極。但目前,該團隊在實驗中使用的假體還需要使用有線連接。這樣,在最終確定設計前最便於更新硬體設施。

在 10 X 10 像素的解析度下,這也可能差不多是戈麥斯試用的系統的最大解析度,人能識別基本的形狀,例如字母、門框和人行道。但臉部輪廓要複雜得多。因此費爾南德斯使用圖像識別軟體增強了他的系統,軟體能識別房間內的人,同時向戈麥斯的大腦發送一種她能識別的光幻視。

費爾南德斯展示了一個 PPT,其中他寫道,解析度達到 25 X 25 像素後,「是可能恢復視力的」。他說,由於當前使用的猶他電極陣列尺寸非常小,而且只需要很小的電流,在大腦每側安裝 4-6 個猶他電極陣列,對他的團隊來說不存在什麼技術障礙,這樣就可以為患者提供 60 X 60 像素,甚至解析度更高的視野。但一個問題是,目前還沒有搞清楚大腦能接受電極傳輸的信號上限是多少,才不過載,也不變會成電視的「雪花屏」。

系統使用體驗

圖 | 費爾南德斯和他指導的研究生,將一款初版相機與計算機相連 (來源:Russ Juskalian)

戈麥斯表示,如果有機會的話,她會一直使用費爾南德斯的視覺假體。如果將來有新的版本,她將申請成為第一批試用者。戈麥斯打算,在費爾南德斯完成對她試用的電極陣列的分析後,她想把電極裝裱起來掛在客廳牆上,留作紀念。

在費爾南德斯的實驗室,他給了我一次機會來試用他用來給患者做檢查的無創設備。

戈麥斯去年參加這個具有重大突破意義的實驗時,就坐在我現在所坐的真皮椅子上。一位神經學家手持一根帶有兩個圓環的棒,將圓環貼在我頭部兩側。這個裝置被稱為「蝴蝶線圈」,與一個可以發出電磁脈衝、刺激神經元的盒子相連——這種現象就是經顱磁刺激。第一次刺激給我的感覺是好像有人在敲我的頭皮,我的手指不由自主地蜷縮了起來。費爾南德斯笑著說,「你看,起作用了!剛才刺激的是你的皮層運動區。現在我們將嘗試讓你產生光幻視。」

神經學家調整了那根棒的位置,讓機器快速發出脈衝。當她開始後,我感受到了強烈的電流 「滋滋」 聲,好像是有人把我的後腦殼當作門環一樣。雖然我睜著眼,但還是看到了一條明亮的水平線划過我的視野的中心,和兩個閃爍的三角形,三角形內部像電視屏幕沒信號時的雪花。這些幻視可謂來去匆匆,只留下一點殘光。

費爾南德斯說,「這跟戈麥斯能看到的東西很像。」區別在於只要信號傳輸到她的大腦,她所 「看到」 的世界就穩定了。戴著眼鏡的時候,她也可以轉過頭環顧房間。而我所看到的僅僅是電刺激大腦在腦內產生的幻像。實際上,16 年來,戈麥斯終於可以第一次伸手觸摸她看到的這個世界了。

相關焦點

  • 無需用眼,大腦直接成像,失明的人也能重新「看見」
    繞過人眼,只需往大腦中植入一個裝置,在電流刺激後,就可以讓失明患者成功復明?對,沒錯,這不是科幻片,這是科學家們對於失明患者重獲視覺的一項研究。這種植入視覺的研究,已經持續了數十年,由於植入裝置上的局限,目前能重現的視覺像素,還非常有限。
  • 失明患者也能用,這項大腦植入技術不用眼睛也能「看到」字母 | 硬...
    記者 | 譚一凡讓失明患者重新看見世界,這樣的設想在未來可能不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裡。科學家正在研究一種新模式,將電流傳送到大腦,幫助失明者看到不存在的字母。這項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研究表明,這種方式對於視力正常的人和成年後失明的參與者都有效。儘管該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但植入的設備在未來有可能用於刺激大腦並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人們的視力。該實驗將一種被稱為視覺修復術的植入物放置在視覺皮層上(大腦區域,該區域負責處理來自眼睛的傳入信息)進行刺激,進而「追蹤」到參與者能夠「看到」的形狀。
  • 沒有視覺也能看清字母,大腦中的電極讓盲人「重見光明」
    /Cell撰文丨Nicoletta Lanese翻譯丨賀白編輯丨楊心舟讓盲人看見字母形狀聽起來有點不真實,但最近有科學家真的實現了這一技術。研究利用一種被稱作「視幻覺」的現象,通過植入電極和電刺激,就可以使盲人「看見」研究者繪製的圖案。近期,科學家通過將電信號傳入一些人的大腦中,使他們看到了不存在的字母。
  • 科學家利用電流產生「星星」在大腦中寫字 讓盲人也能「看見」不...
    盲人最渴望的當然是有一天能重見藍天白雲,行動自如,現在,科學家們用一種特別的方法能讓他們重新「看見根據5月14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這一實驗對有視力的人和成年後失去視力的盲人都有效。雖然這項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但植入的設備未來可能會被用來刺激大腦,並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人們的視力。這種植入物被稱為視覺修復,它被放置在視覺皮層上,然後以一種模式進行刺激,以「追蹤」出參與者可以「看到」的形狀。
  • 科學家將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治癒失明指日可待
    而且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已經證明,通過大腦植入物使盲人恢復視力,即將成為現實。人工植入視覺以往在人類和動物身上進行的實驗表明,當電流刺激通過植入電極傳遞到大腦特殊位置時,大腦就會在視覺空間的特定位置產生一個光點,這被稱為 「光幻視(phosphene)」。
  • 盲人可以「看到」科學家在其大腦上用電極繪製的字母
    對於大多數失去視力的成年人來說,失明的原因是眼睛或視神經受損,而大腦卻完好無損。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都希望開發一種設備,可以繞過受損的眼睛,將視覺信息從攝像頭直接傳遞到大腦,從而恢復視力。在5月14日發表在《Cell 》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休斯頓貝勒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報告說,他們離這個目標又近了一步。
  • 通過大腦植入晶片 恢復盲人的視力將有可能成為現實
    打開APP 通過大腦植入晶片 恢復盲人的視力將有可能成為現實 陳根 發表於 2020-12-08 16:28:34   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 科學家利用動態電極繞過眼睛直接刺激大腦,在盲人腦海畫出字母
    長期以來,人們將視覺皮層假體(VCP)作為恢復盲人有用視力的一種策略,前提是假定通過視覺皮層的電刺激產生的小光斑的視覺感知將合併為視覺的連貫感知形式,例如視頻屏幕上的像素。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以動態順序刺激電極來在視覺皮層表面上追蹤形狀。無論是有視力的還是盲人,動態刺激都能準確識別大腦的視覺世界空間圖所預測的字母形狀。
  •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1755年,法國醫生查爾斯勒·羅·伊發現,控制光幻視現象的是大腦的初級視覺皮層(也稱作V1區),這個區域在失明數十年後並不會受到損害,這就為盲人復明提供了可能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彼特·希勒博士就帶著這個念頭對光幻視開始了探索。
  • 盲人也能「看到」光幻視 新大腦植入技術或助其恢復視力
    本文轉自【網易智能】;5月20日消息,《細胞》雜誌5月14日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們通過電流刺激人們大腦,成功誘使他們的大腦看到並不存在的字母。這項實驗在視力正常的人和成年後失去視力的盲人身上都獲得了成功。雖然這項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大腦植入物未來可能會被用來刺激大腦,並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人們的視力。
  • 將圖像直接「推送」到大腦後,六名盲人恢復了部分視力
    但實際上,大部分關於「視力」的工作都是在大腦中完成的。投射到視網膜上的光線的脈衝被轉換成神經信號,這些信號沿著視神經傳播到部分大腦。從理論上講,如果我們在大腦中有數十萬個電極,就可以產生豐富的視覺圖像。
  • 動態電極繞過眼睛直接刺激大腦,在盲人腦海畫出...
    視頻解說:一位盲人受試者根據對視覺皮層的動態刺激,繪製出腦海中呈現的字母圖像下一步:缸中之腦?在將該技術應用於臨床之前必須克服一些障礙。Beauchamp說:「植入電極的主要視覺皮層包含十億個神經元。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僅用少數電極刺激了這些神經元的一小部分。」
  • 欺騙大腦產生圖像 仿生眼成功讓失明者復明
    它由一個微型攝像機和一片植入盲人患者眼球底部的人造視網膜組成。微型攝像機安裝在失明患者佩戴的眼鏡上方,而攝像機拍攝到的外部動態圖像信號將通過一個無線發射器發送出去。而在植入患者眼球的人造視網膜中,裝有一塊超薄電子接收器和60個電極,可以將由發射器接受到的圖像信號,轉換為電脈衝信號。
  • 科學家用電極在大腦「畫」出字母 美媒:或可助盲人恢復視覺
    參考消息網5月15日報導美媒稱,科學家利用植入大腦表面的電極對大腦進行刺激。他們向大腦中發送電刺激信號,從而誘使人們的大腦看到不存在於那裡的字母。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5月14日報導,根據《細胞》雜誌5月14日發表的研究論文,這項實驗在視力正常者和在成年後失去視力的盲人身上都有效。
  • 科學家成功研發「全球革命性創新仿生眼」,以後視障者就能重新看見世界了
    對於眼疾者或盲人來說,重見天明或許將不再遙不可及,最近國外科學家研發了一款能夠協助盲人看見世界的神奇科技產品:仿生眼。
  • 神經學家幫助失明22年盲人重新「看見」,大腦可塑性竟如此驚人
    神經學家研究大腦中數以億計的神經連接後發現,在一兩歲時,我們的大腦中突觸的數量會達到頂峰,隨後增長趨於平穩,直到青春期時又會有一波爆發增長。再之後,大腦就會去除一部分突觸。在16歲左右,大腦發育成熟,突觸大約有150萬億個連接。
  • 科學家創造了一種「仿生眼」大腦植入物,可以使盲人看見
    這是治癒盲人的新方法「仿生眼」視力障礙是一種疾病,一旦不能立即治癒,就會變成完全失明。這是世界上科學家們首次開發出一種旨在治療人的失明的大腦晶片設備。 定製頭飾包括以下內容:帶無線發射器的攝像頭,視覺處理器單元和軟體,以及一組植入到大腦中的9x9毫米瓷磚。
  • 全球首次仿生眼將人體臨床試驗,將智慧型手機與大腦植入微型電極相結合
    與非網 9 月 21 日訊,澳大利亞墨爾本莫納什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稱,經過 10 年的努力,他們成功研製出了一種仿生裝置,可以通過腦部植入物幫助盲人恢復視力。該裝置在羊身上進行的非人類試驗中顯示出了效果。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為將在墨爾本進行的、全球首次仿生眼人體臨床試驗做準備。
  • 重磅研究為盲人復明提供新的可能
    科學家們將一枚晶片植入猴子大腦的視覺皮層、施加電刺激後,猴子們能夠「看到」真實世界中並不存在的光信號,並能辨別出這些「人造幻覺」的形狀與運動信息。一項 12 月 3 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們將一枚搭載著 1024 個電極的晶片植入猴子大腦的視覺皮層、施加電刺激後,猴子們能夠「看到」真實世界中並不存在的光信號,並能辨別出這些「人造幻覺」的形狀與運動信息。
  • 仿生眼讓失明女子重獲光明 可向大腦發送移動影像
    參考消息網11月2日報導 英媒稱,科學家們正接近於通過向大腦直接發送移動影像來恢復盲人的視力。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0月31日報導,在世界首例此類手術中,外科醫生在一名30歲女子的大腦中植入了視覺刺激器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