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學家幫助失明22年盲人重新「看見」,大腦可塑性竟如此驚人

2020-10-30 簡易習慣研習社

神經學家研究大腦中數以億計的神經連接後發現,在一兩歲時,我們的大腦中突觸的數量會達到頂峰,隨後增長趨於平穩,直到青春期時又會有一波爆發增長。

再之後,大腦就會去除一部分突觸。在16歲左右,大腦發育成熟,突觸大約有150萬億個連接。


早期的大腦整體構造,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所以我們俗語所說的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儘管大腦結構的發育長成是在年少之時,但這並不意味神經網絡就會在成年後一塵不變。在2011年的一篇研究論文中,英國一個研究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團隊總結稱:人們的經驗似乎也可以塑造神經網絡的精細構造,而且具備大幅修改的能力。


神經學家保羅·巴赫裡塔開發了一套設備,可以幫助那些感覺器官有損傷的病人。巴赫裡塔的設備能讓病人重拾失去的技能,通過訓練大腦對身體其他部位所受的刺激產生反應,用一套感覺系統取代另一套系統。

他的一位35歲的病人,在13歲時雙目失明。巴赫裡塔給他設計了一套頭戴式設備。頭盔裝有小型攝像機,可以向舌頭髮送脈衝信號。


巴赫裡塔解釋說,其實人們用眼睛看到的東西,是會在大腦中進行解讀分析的。所以,這套設備的原理是讓該病人大腦學會從舌頭上解讀信號,就和視力一樣。

結果非常令人振奮,《紐約時報》的報導稱:病人「找到了房門,接住了滾向他的皮球,20年來第一次和自己的小女兒玩石頭剪刀布。(他)表示,通過練習,替代的感覺器官越來越靈敏了,『就像大腦又重新恢復了功能一樣』」。


小升初的時候,老媽希望我能去城裡讀書,為此交了不菲的借讀費。但城裡的初中不光是交錢就能讀的,還要面試筆試。

我記得當時我去市一中面試的時候,考題很奇葩,要我們一分鐘的時間記憶20個名詞,時間到就複述出來。我第一次碰到這種題目,慌得很,在記的時候瞻前顧後,不知道該怎麼記住這麼多詞。

結果自然很糟糕,我只記住了四五個詞,遺憾被淘汰了。

上大學後,我偶然間接觸了圖像式記憶的內容,其中的定樁法讓我直呼神奇。定樁法就是選取你非常熟悉的,具備一定順序的東西,可以是常坐的公交線路、房間布局或人體構造。


然後把你要記憶的東西與之一一對應,並且用圖像的方式綁定起來。原先半個小時都記不住的內容,現在幾分鐘就能輕鬆記憶,而且還很持久。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知行合一才是個人提升王道。所以我每篇文章的末尾都會寫下自己的實踐計劃,各位不妨也規劃一番。

以下是我的實踐計劃:

下周重讀記憶類書籍,再次練習定樁法,就拿《認知天性》中的概念來練習記憶。

相關焦點

  • 大腦植入電極後,失明16年的盲人重新看見
    對於一個 57 歲的女人來說,這本是舉手之勞,但戈麥斯是個盲人。而且她已經失明十多年了。在戈麥斯 42 歲的時候,中毒性視神經病變破壞了連接她的眼睛和大腦的神經束,導致她完全失明,甚至無法感受到光。但是在經歷了 16 年的黑暗之後,戈麥斯獲得了六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她可以看到一個低解析度的世界,儘管只是發光的黃白色圓點和形狀。
  • 無需用眼,大腦直接成像,失明的人也能重新「看見」
    繞過人眼,只需往大腦中植入一個裝置,在電流刺激後,就可以讓失明患者成功復明?對,沒錯,這不是科幻片,這是科學家們對於失明患者重獲視覺的一項研究。這種植入視覺的研究,已經持續了數十年,由於植入裝置上的局限,目前能重現的視覺像素,還非常有限。
  • 你相信腦機接口可以讓盲人看到世界嗎?大腦可塑性改變了我們
    而面對謎就不一樣了,我們只能靠猜,猜不出來就只能幹瞪眼,對找到問題的解決思路沒有任何幫助。打個比方,你參加一場數學考試,你可能會遇到難題,但是你很清楚,它有答案。如果你仔細研究或者問老師,你肯定能找到解題思路,那麼這道難題就屬於問題。另一種情況,你拿到了一張白卷,或者卷子上是完全陌生的符號,你連題都看不懂,這就是謎。
  • 失明患者也能用,這項大腦植入技術不用眼睛也能「看到」字母 | 硬...
    記者 | 譚一凡讓失明患者重新看見世界,這樣的設想在未來可能不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裡。科學家正在研究一種新模式,將電流傳送到大腦,幫助失明者看到不存在的字母。這些植入物與人工耳蝸植入物的工作原理類似,後者是通過電極刺激內耳神經來幫助提高佩戴者的聽力。實驗發起人貝勒醫學院的神經學家麥可·比徹姆和神經外科醫生丹尼爾·約索爾表示:「實驗可以檢測遇到的形狀輪廓,檢測家庭成員形態或者進行更獨立的導航,這對許多盲人來說將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以前的研究者曾經嘗試通過用電流刺激大腦,從而利用產生的磷化氫來製作字母。
  • 科學家將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治癒失明指日可待
    當然,這樣的前沿技術更實際的應用場景,還是幫助盲人和視力障礙者重見光明。而且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已經證明,通過大腦植入物使盲人恢復視力,即將成為現實。,以在盲人大腦中創造出一種可以感知的視覺形式。為了測試這個系統,研究人員將這個電極裝置植入了兩隻猴子的大腦視覺皮層,這些猴子接受了識別特定形狀的訓練,包括字母。然後,同時刺激數百個電極,研究人員通過光幻視創造了猴子能夠感知的視覺形狀,而且實驗結果表明,猴子能夠立即識別出這些特定視覺形狀,就像它們真的通過眼睛看見了一樣。
  • 科學家利用電流產生「星星」在大腦中寫字 讓盲人也能「看見」不...
    盲人最渴望的當然是有一天能重見藍天白雲,行動自如,現在,科學家們用一種特別的方法能讓他們重新「看見佩扎裡斯說,幾個世紀後的1755年,法國內科醫生Charles Le Roy發現用電刺激大腦也可以產生生動的光幻視,即使是盲人。佩扎裡斯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佩扎裡斯說,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開始研究視覺修復術;研究人員將電極植入視覺皮層——大腦中處理來自眼睛的信息的區域——以產生光幻視並將其組合成連貫的形狀。
  • 科學家成功研發「全球革命性創新仿生眼」,以後視障者就能重新看見世界了
    對於眼疾者或盲人來說,重見天明或許將不再遙不可及,最近國外科學家研發了一款能夠協助盲人看見世界的神奇科技產品:仿生眼。
  • 盲人可視:像蝙蝠一樣回聲定位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當電影《超膽俠》裡的馬特·默多克(Matt Murdock)失明後,他的其它感官變得更加敏銳,這使得他可以通過聲振動「看見」事物。而現在,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它是如何在現實中上演的:失明的人 可以通過回聲來「看見物體」。和蝙蝠一樣,這些不可思議的人們可以通過敲擊聲音然後傾聽回聲,從而感知周圍環境。
  • 沒有視覺也能看清字母,大腦中的電極讓盲人「重見光明」
    /Cell撰文丨Nicoletta Lanese翻譯丨賀白編輯丨楊心舟讓盲人看見字母形狀聽起來有點不真實,但最近有科學家真的實現了這一技術。研究利用一種被稱作「視幻覺」的現象,通過植入電極和電刺激,就可以使盲人「看見」研究者繪製的圖案。近期,科學家通過將電信號傳入一些人的大腦中,使他們看到了不存在的字母。
  • 陳娟:類腦智能,挖掘與學習大腦的無限潛能|矽步聽覺篇
    本文將對大腦功能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組,從聽覺角度,進行簡要介紹。人類大腦包含約1000億個神經元,能產生100多萬億個連接,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這樣一個複雜的系統決定了我們人類可以自然流暢地完成各種複雜動作和運動、完成對外部世界的知覺、注意、記憶和思維等認知過程。
  • 盲人的夢裡會「看見」什麼?
    我們可以閉上眼睛,用手玩鬧著亂摸幾條盲文;或者戴著眼罩伸手摸黑試著感受周圍環境,但這些都是很膚淺蒼白的體驗。我們只能傾聽盲人的見聞與感受,並點頭表示同情與理解,但永遠無法感同身受。一樣的道理,我們明眼人也是無法想像盲人的夢是怎麼樣的。就像睡夢裡欲潛入深海底三萬裡,醒來發現自己還停留在馬裡亞納群島的海溝裡一樣。
  • 科學家創造了一種「仿生眼」大腦植入物,可以使盲人看見
    這是治癒盲人的新方法「仿生眼」視力障礙是一種疾病,一旦不能立即治癒,就會變成完全失明。這是世界上科學家們首次開發出一種旨在治療人的失明的大腦晶片設備。 定製頭飾包括以下內容:帶無線發射器的攝像頭,視覺處理器單元和軟體,以及一組植入到大腦中的9x9毫米瓷磚。
  •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1755年,法國醫生查爾斯勒·羅·伊發現,控制光幻視現象的是大腦的初級視覺皮層(也稱作V1區),這個區域在失明數十年後並不會受到損害,這就為盲人復明提供了可能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彼特·希勒博士就帶著這個念頭對光幻視開始了探索。
  • 10件盲人能看到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
    閉著眼睛看不見的東西,就是盲人看不見的東西。TOP9 光1923年,哈佛大學的學生克萊德·基勒(Clyde Keeler)發現,盲鼠的瞳孔在暴露於光線時會變小。到那時,我們已經知道人類和小鼠使用位於視網膜內部的兩個感光器(稱為視網膜感光器)檢測到光。但是,對於小鼠而言,因為小鼠是盲人,所以感光體不應該具有活性。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閱讀連結:4,天生缺少了胼胝體的兒童: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來源:煎蛋在我們左右腦半球之間有一個充滿液體的空隙,僅由胼胝體相聯:那是一座神經纖維的橋梁,負責溝通兩側的信息。然而,有些人天生就沒有胼胝體,但他們的大腦竟然在如此不利條件下,開闢出了一條適應之路。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神經科學家Vanessa Siffredi和同事揭示出,缺乏胼胝體的兒童的大腦可塑性甚至更深。研究表明,在那些缺少胼胝體的人中,大腦會重新布線,並創建全新的連接路徑,通過其他大腦區域重新分配信號,通過中腦和前腦保持通信流過鴻溝。
  • ...大腦活著?這項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揭秘大腦驚人「可塑性」
    一半的大腦被移除後,大腦還能正常運作嗎?又如何重新自我連接?加州理工學院開展的一項新研究的掃描結果顯示,兒童時期經歷過大腦半球切除術的人,大腦是如何繼續運作的。加州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該研究第一作者多裡特·克裡曼(Dorit Kliemann)說:「大腦非常具有可塑性。」「它可以彌補大腦結構的急劇喪失,在某些情況下,其餘的網絡幾乎可以支持典型的認知。」這項研究部分由瓊斯夫人和她的丈夫成立的非營利組織資助,該組織倡導幫助其他需要手術來阻止癲癇發作的人。這項研究的發現,可能會為那些在幼兒期以後進行半腦切除術的人提供鼓勵。
  •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無論是對經驗、學習技能的反應,還是從損傷中恢復,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處於一種持續不斷的變化狀態,這一過程被稱為可塑性,這種狀態會貫穿一生。 神經可塑性,或稱大腦可塑性,是大腦修改其連接或自我重新連接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大腦將無法從嬰兒期發育到成年期,也無法從腦損傷中恢復。 大腦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同時處理感覺和運動信號。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4,天生缺少了胼胝體的兒童: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 來源:煎蛋 在我們左右腦半球之間有一個充滿液體的空隙,僅由胼胝體相聯:那是一座神經纖維的橋梁,負責溝通兩側的信息。
  • 科學家利用動態電極繞過眼睛直接刺激大腦,在盲人腦海畫出字母
    而對於絕大多數盲人來說,失明主要是由於眼睛或者視神經受損,而大腦與常人無異。長期以來,科學家研究和開發一種被稱為視皮層視覺假體(visual cortical prosthetic)又名「仿生眼」的設備,希望直接繞過受損的眼睛和視神經,直接將視覺信息傳遞給大腦,從而使盲人恢復視力。
  • 將圖像直接「推送」到大腦後,六名盲人恢復了部分視力
    但實際上,大部分關於「視力」的工作都是在大腦中完成的。投射到視網膜上的光線的脈衝被轉換成神經信號,這些信號沿著視神經傳播到部分大腦。從理論上講,如果我們在大腦中有數十萬個電極,就可以產生豐富的視覺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