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學家研究大腦中數以億計的神經連接後發現,在一兩歲時,我們的大腦中突觸的數量會達到頂峰,隨後增長趨於平穩,直到青春期時又會有一波爆發增長。
再之後,大腦就會去除一部分突觸。在16歲左右,大腦發育成熟,突觸大約有150萬億個連接。
早期的大腦整體構造,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所以我們俗語所說的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儘管大腦結構的發育長成是在年少之時,但這並不意味神經網絡就會在成年後一塵不變。在2011年的一篇研究論文中,英國一個研究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團隊總結稱:人們的經驗似乎也可以塑造神經網絡的精細構造,而且具備大幅修改的能力。
神經學家保羅·巴赫裡塔開發了一套設備,可以幫助那些感覺器官有損傷的病人。巴赫裡塔的設備能讓病人重拾失去的技能,通過訓練大腦對身體其他部位所受的刺激產生反應,用一套感覺系統取代另一套系統。
他的一位35歲的病人,在13歲時雙目失明。巴赫裡塔給他設計了一套頭戴式設備。頭盔裝有小型攝像機,可以向舌頭髮送脈衝信號。
巴赫裡塔解釋說,其實人們用眼睛看到的東西,是會在大腦中進行解讀分析的。所以,這套設備的原理是讓該病人大腦學會從舌頭上解讀信號,就和視力一樣。
結果非常令人振奮,《紐約時報》的報導稱:病人「找到了房門,接住了滾向他的皮球,20年來第一次和自己的小女兒玩石頭剪刀布。(他)表示,通過練習,替代的感覺器官越來越靈敏了,『就像大腦又重新恢復了功能一樣』」。
小升初的時候,老媽希望我能去城裡讀書,為此交了不菲的借讀費。但城裡的初中不光是交錢就能讀的,還要面試筆試。
我記得當時我去市一中面試的時候,考題很奇葩,要我們一分鐘的時間記憶20個名詞,時間到就複述出來。我第一次碰到這種題目,慌得很,在記的時候瞻前顧後,不知道該怎麼記住這麼多詞。
結果自然很糟糕,我只記住了四五個詞,遺憾被淘汰了。
上大學後,我偶然間接觸了圖像式記憶的內容,其中的定樁法讓我直呼神奇。定樁法就是選取你非常熟悉的,具備一定順序的東西,可以是常坐的公交線路、房間布局或人體構造。
然後把你要記憶的東西與之一一對應,並且用圖像的方式綁定起來。原先半個小時都記不住的內容,現在幾分鐘就能輕鬆記憶,而且還很持久。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知行合一才是個人提升王道。所以我每篇文章的末尾都會寫下自己的實踐計劃,各位不妨也規劃一番。
以下是我的實踐計劃:
下周重讀記憶類書籍,再次練習定樁法,就拿《認知天性》中的概念來練習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