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被禽畜糞便變成優質的有機肥?
日前,在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召開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畜牧業氨排放汙染高效控制技術』項目」示範現場會上,盤灣鎮桂花蛋雞養殖場主人王貴花算了一筆帳:「我家雞場存欄4萬羽,每年有1000多噸雞糞,堆在那裡臭氣燻天,光請人把雞糞拉去處理中心就要花6萬多元。現在裝了這套『一場一罐、原位處理』設備,不僅沒有了難聞的氣味,省了清運雞糞的錢,而且生產的有機肥還能用在自家地裡,能賣出去掙錢。」
隨著我國牲畜存欄量快速增加,數以萬噸計的禽畜糞便高效處理成為難題。傳統的處理方法分為槽式和條垛堆肥發酵,但是這種方法耗時長、佔用土地面積大、氣味難掩蓋,還會產生汙染物——氨。
「氨排放雖然佔比不大,但危害可不小。」該項目跟蹤專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說,在我國大約有70%—80%的氨排放來自畜牧養殖業。
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春勝、馬林帶領的研究團隊,開展了重點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技術示範;研發了基於優化施肥方式與肥料類型的農田高效控氨減排關鍵技術和基於禽畜圈舍—糞便儲存—綜合處理利用等多環節的固氨減排技術;構建了基於氨排放通量測定技術、同位素源解析技術和數學模型的高精度氨排放清單與減排效果評估技術;在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內開展綜合示範,形成了農畜牧業氨排放調控技術體系。
較傳統堆肥技術,該項目的核心技術裝備「智能堆肥反應器」可將禽畜糞便的無害化處理時間縮短60%—70%,堆肥過程減少氨揮發53.70%以上,與氨回收技術結合,可有效減少氨揮發達78%—80%,同時對禽畜糞便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去除率超過90%以上。
該項目已形成可複製、可推廣、可考核的汙染治理技術方案。射陽縣副縣長陳剛介紹,目前射陽縣已在全縣推進畜牧業氨減排技術運營模式,針對小規模養殖戶,採取「政府建設—企業運營—農戶配合」的「分散收集、集中處理」模式,建成鎮級集中處理中心11家;針對具有一定規模的養殖戶,新建或改造規模養殖場35家,形成了「一場一罐、原位處理」模式。
根據統計,該處理中心已與80個養殖戶籤訂糞汙處理協議,日處理糞汙40至50噸,佔射陽縣糞汙總量的65%—80%,年產有機肥1500噸;同時,處理糞汙的成本約為56元/噸,有機肥生產成本約為150元/噸,氨減排技術成本約為6.7元/公斤。
「我們在射陽縣已形成了『一場一罐、原位處理』和縣域『統一收集、集中處理』減排模式。」胡春勝說。
王自發表示,該項目創造的「射陽模式」找到了一條適合我國的農業氨減排技術路線,既符合廣大農村地區養殖業多為農戶散養的實際,又為集約化大型養殖場提供了高效環保的解決方案。王自發建議,該項目要因地制宜擴大項目實驗範圍,讓「射陽模式」走向全國。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馬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