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兩大利器:
「顯微鏡」和「放大鏡」高瞻遠矚和細緻入微,從來不矛盾。在解剖第一具人類屍體前,人類對自身身體器官構造的認識從來沒有如此直觀過。
「顯微鏡」就是從最小最細節處著眼。
而「放大鏡」,通過分解,由大觀小,看到事物的結構。從結構出發,探究事物內在聯結,推導它是如何運行的。
寫作也是。有結構、有內容,還有故事填充,並伴隨邏輯性。分解後,它的組成是簡單可見的:字,句,段,標點符號。
是什麼連接著全身,讓人體可以精妙地運作?是血液循環。而是什麼讓一段文字給你印象?是情緒。最典型例子是咪蒙。
人存在世間,需要理智行事,往往最後都是感性因素佔據大部分。調動了情緒的文字,就成功了一半。同樣,沒有血液循環的人體也喪失的生物性能。
基礎認知前,我們就該帶著「顯微鏡」和「放大鏡」,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測。看看它的結構、構造,拆開到細節中的細節。然後再從大的視角去看。它是如何運作起來的,原理是什麼,不可少的是什麼。如果你去創造,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