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七日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七夕,同時七夕又被稱為雙七或重七。在七夕這天,天上牛郎織女會來到鵲橋上相見,因而近代又將七夕作為中國版的情人節。實際上古代的七夕節和婦女節差不多,是女性專屬的節日。
牛郎和織女分別是天上的星辰,牛郎是位於西邊的牽牛星(河鼓三星),織女是位於東邊織女星(鼎足三星)。它們兩顆星在西周時期還是兩顆普通的星星,它們之間也沒有任何聯繫,唯有文人們對牽牛星、織女星充滿了浪漫的幻想。
牛郎織女為夫妻的傳說出處不可考,不過戰國時期的秦簡雲夢睡虎地《日書》中就有牛郎織女是夫妻的記載,例如「乙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罔」。
到了漢代,牛郎織女已經擁有完整的設定了,也有許多同人作品,班固的《西都賦》中就曾描寫過牛郎織女(「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大量的作品確立了牛郎織女的形象,讓其成為七夕的象徵。
因為牛郎織女每年到了七夕才相會,所以在古代七夕這一天是不會舉行婚禮的,否則會和牛郎織女一樣兩分離。這個說法最先出自於《日書》,《日書》的功能和黃曆相差無幾,通常是用來佔卜的,因此七夕在古代通常不作為情人節,而是作為女生節存在的。
七夕節又被稱為乞巧節,是獨屬於女孩子的節日,在這一天女孩子們會像織女祈禱擁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和高超的女紅技巧。筆記小說《天寶遺事》(五代 王仁裕)中記載了唐代女子們是如何渡過乞巧節的。
唐宮中過乞巧節要先用綢帶錦緞裝飾宮殿,再用花果酒菜來祭祀牛郎織女,妃子和公主們還要向織女祈求智巧,最後通宵達旦地歌舞歡唱來度過這個節日。民間也開始爭相效仿宮裡的行為,久而久之乞巧節的習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一到了七夕節,人們就會躲到葡萄藤下偷聽牛郎織女在鵲橋(河)上談話。
牛郎織女所站立的鵲橋(河)在《淮南子》中有過記載,《淮南子》雲鳥鵲填河而渡織女。
不論古今,七夕都是一個受歡迎的節日,希望大家能度過一個愉快的七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