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地球距離1400光年 我們如何徵服?

2020-12-07 快科技

7月23日,整個地球都被震動了,因為NASA又有大發現,這次他們說發現了一個與地球相似度達98%的行星。雖然所用的觀察方法依然是間接方法,而且從理論上說,搜索到與地球相似的行星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不論如何,發現迄今為止與我們的家園最類似的行星依然是一件重要的事,這證明地球並不是宇宙中的「孤兒」,與地球類似的行星在宇宙中是廣泛存在的,進一步說,生命存在的條件在宇宙中也是廣泛存在的。儘管這些想法從概率論角度說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從科學方法角度而言,有實證才能說明理論的正確,其意義依然是很大的。


地球的另一個「兄弟」——克卜勒452b

NASA發現的這顆克卜勒452b行星距離地球1400光年,以我們還停留在化學火箭時代的技術能力,想要到達那裡顯然是不現實的,似乎這個發現只是科學家們吸引人們注意力的小把戲而已。

當然了,它也不是完全沒有現實作用。今天早上筆者在QQ群裡看到一位開公司的科幻愛好者說,他發給員工一封電子郵件:「第二地球的發現和無智慧生物可能是費米·哈特悖論的明證,大過濾極有可能存在,人類只有通過高度集中的快速且不懈的奮鬥,才能找到走出地球逃離過濾的機會,拋棄浮躁的思維和享樂主義,努力工作研發才是文明意志延續的出路。所以,我決定這周六大家加班……」所以你瞧,至少第二地球也不是完全沒有現實意義不是?不過你可能要問:「那貨到底說什麼?」

如果你看到這裡還有興趣,那下面這些內容是寫給你看的。

所謂「費米·哈特悖論」,簡單來說,就是「照理這個宇宙中應該到處都有生命,智慧生命的數量也不會少,形成文明並達到高度階段的也應該很多,那麼為什麼我們看不到他們?」

看過《三體》的讀者們一定已經想起了「黑暗森林」假說:宇宙是一個赤裸裸的叢林社會,總的資源是有限的,但文明對資源的需求是無限的,那麼為了避免其他文明有朝一日威脅自己,無法互相交流的文明之間一旦觀察到別人存在的證據,就會把它們當作對手消滅。根據這個「猜疑鏈」,還有人繪製了一張兩個文明之間關係的表格。

幸好,我們沒發現克卜勒452b上有任何文明存在的證據,所以這張可怕的表格我們還可以暫且放在一邊。

「黑暗森林」假說是一個對「費米悖論」略有點極端的解讀,不過它並非不可思議,霍金也曾在一檔科普節目中表達過類似的觀點,認為冒然接觸其他文明是危險的。最近幾天霍金與俄羅斯億萬富翁合作搞搜尋外星人行動,也主要是通過「聆聽」來搜索外星文明存在的標誌。

其實類似的行動NASA也早已展開,比如他們有一個通過分辨恆星的紅外信號來搜尋是否有「戴森球」存在的項目——所謂「戴森球」也是一個科幻概念,就是文明的造物將恆星完全圍繞起來的「球體」,早期人們設想認為這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恆星的能量,但最近大家認為,如果這樣的造物真的存在,那更可能是為了最大限度擴展可居住空間……

此外,NASA還有一個尋找「人為」幹涉恆星運行軌道的計劃,顯然這樣的文明如果存在,他們的技術能力將超出我們好多個層次。

不過,上述搜索計劃也一樣還沒有結果,這讓「費米悖論」聽起來更加耐人尋味。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所以,「大過濾」理論也就應運而生,簡單來說,它認為文明要走向宇宙,要經過很多個階段,從形成可自我複製的分子到星際殖民擴張,其中一定有一個階段是難以實現的。而在這個階段實現之前,文明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毀滅,或者經歷了很長的時間也無法走出關鍵一步……

……所以,你們要好好加班,人類說不定就因為你的發現突破這一步啦!……好吧,我承認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樣的說話方式是幽默。

那麼,我們還是來說點嚴肅的吧,接下裡的問題就是,既然已經發現了,怎麼去克卜勒452b呢?

根據NASA公布的數據,克卜勒452b距離地球1400光年。顯然,這個數字對於普通人來說實在是沒什麼概念的距離,當你連1光年有多遠都沒概念的時候,1400光年和1400公裡沒什麼區別。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曾經形容過,「大家容易對它冷淡麻木。但我能感觸到它有多長,是很讓人驚恐、敬畏的東西。」劉慈欣說,「你就想光一秒鐘可以繞地球7圈半,如果它在直線中走一年,你能體會到那種廣闊、遙遠嗎?」

那麼,我們能跨越1400光年的漫長時光,最終抵達克卜勒452b嗎?

至少有一種可能性,讓我們能在有生之年抵達那裡。愛因斯坦當年曾說「如果我騎在一束光上,看旁邊的一束光,它看起來會是靜止的嗎?」經過好多年研究,他發現,身邊那束光的速度依然以光速疾馳而去。換句話來說,真空光速不變,變的是時間和空間。簡單而言,速度越快,時間越慢——這就是「鍾慢效應」,要在0.1C以上這個效應才能被顯著觀測到。在《星際穿越》中我們就看到了「雙胞胎效應」的形象演示,女兒已經垂垂老矣,而父親還停留在壯年,多麼神奇的一幕。

這樣一想,似乎坐上一艘亞光速飛船前往克卜勒452b,在有生之年內看到第二地球還是有可能的啊……


克卜勒452b距離地球1400光年

然而即使我們忽略將飛船加速到亞光速需要多少能量的問題,相對論效應也指出,慣性會毀了一切。這已經在粒子加速器上得到了證明,現代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可以將廣島核彈爆炸放出的能量用來加速幾個質子,它們最大可以被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91%。在這麼做的時候,那些質子可能會因為質量的增加而變成微型的黑洞。幸運的是,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微型黑洞的「視界」範圍極小,不足以吞噬其他粒子,同時它會在形成的瞬間就以輻射能的形式「蒸發」掉,所以不必擔心加速器一開,地球就噗嗤一下被吸進了黑洞裡面去。

一個微觀粒子被加速到亞光速後都會出現黑洞這樣驚天動地的現象,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是一個宏觀物體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會是如何?反正我想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你別想從一個已經被加速到亞光速的飛船上平安地走下來。不過霍金在他的《時間簡史》裡說,如果我們能補完愛因斯坦大廈最後缺失的那一塊磚——大一統理論,或許就能找到消除慣性的方法,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嗯,在《星際穿越》裡就實現了不是麼?

既然亞光速都已經如此複雜,那超光速就更是近乎於玄妙的問題了。不過,其實某種意義上說,「超光速」現象在整個宇宙中是廣泛存在的。例如,宇宙膨脹引起兩個銀河系之間互相遠離的速度就超過了光速,這涉及空間扭曲現象。

既然觀察到了空間扭曲,有人就由此想到了一種超光速飛行的方法,即「阿庫別瑞引擎」,它主要是依靠「船」前後的空間被極度扭曲來實現「飛行」,「船」會被前後兩個空間「波」推拉著前進。它是一個「繞過」廣義相對論實現超光速的方法,不過這種「推進」方式並沒有克服慣性的部分,因此不會出現「鍾慢效應」。《三體》中就是用這個概念來實現光速飛行。

這一設想是1991年美國《星際迷航》電影中為了解釋「超光速」飛行而做的一個設定。令人吃驚的是,1994年,一位物理學家成功建立了這個假想的數學模型,也就是說,理論上來說,這還真能實現。科幻和科學現實在這裡奇妙地交織在一起了。

不過,讓科幻迷們失望的是,目前還沒有什麼(哪怕是看起來)合理的方法能夠實現這一切——日本動畫《飛躍巔峰》裡是通過「幾十個超能力者和海豚來改寫飛船前後空間的物理定律」來實現「阿庫別瑞引擎」效果的,聽起來就有點詭異……


克卜勒望遠鏡發現的一系列類地行星

還有一種超光速現象也是廣泛存在的——量子隧穿效應,這就涉及到大家都熟悉的那個「虐貓壞人」薛丁格了,有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方程,用來描述微觀粒子的規律。根據這個方程的描述,單個粒子是根據概率存在於一個範圍內的,也就是所謂「概率雲」。當一個粒子射向一堵牆的時候,它有一定概率出現在牆的另一面。這個粒子會瞬間消失在原位,同時又突然出現在了牆的另一面。

也就是說,我們理論上確實可以穿過牆壁,當然,這需要組成我們的粒子同時實現「穿越」,你覺得可能性有多少?不過量子隧穿效應對於我們的生命有著重要的意義,可別以為它只是理論物理學家們自娛自樂的工具哦。有觀點認為,化學反應中的量子隧穿效應是宇宙中眾多有機分子得以合成的基礎。隧穿效應提供了由簡單的無機原料突破傳統化學反應的禁阻,合成很多複雜的有機化合物的可能性。這些有機分子很可能與生命起源有重要關聯。

所以你瞧,我們今天能夠存在,很可能就是由於某些不安分的粒子「穿越」的結果。至少我是挺享受這個結果的。

看了上面拉拉雜雜關於亞光速的玄妙現象,是不是感覺這些方法聽上去有些過於可怕了呢?或許你更傾向於「傳統」的辦法了。

那麼,最現實的,也是霍金在科普作品裡大力推薦過的,就是「世代飛船」了,造出一個超級巨大的飛船,讓人類可以在上面一邊生息繁衍一邊飛往最終的目的地。這聽起來可靠譜多了,雖然可能有幾千代人都看不到最後的目的地,甚至最後船員們都忘記了自己到底是為什麼踏上這漫漫旅程。

劉慈欣的《流浪地球》裡把整個地球改造成了一艘超巨大的世代飛船,人類坐著它飛往比鄰星——儘管在《三體》裡我們知道比鄰星是一個變幻不定的三體星系,那兒可一點也算不上是理想的目的地。類似的設想在美國黃金年代的科幻小說作品裡屢見不鮮了。近些年的日本動漫作品裡也有像《最終流放》這樣把故事放在超巨大的世代飛船裡的設定。

其實「世代飛船」相對而言技術上還真是比較簡單,只要解決了能源問題就什麼都好辦——「只要」解決能源問題。

但如果能實現容納全人類的世代飛船,那我們何必還要居住在行星上?為什麼不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從此成為宇宙間的「遊吟詩人」呢?說不定走著走著就技術爆炸,成了《詩云》裡的「李白」那樣擁有超級技術的文明了呢?多浪漫!

相關焦點

  • 今日頭條:距離1400光年的「另一個地球」上,我們被發現了!
    《星際穿越》這句經典臺詞是有原因的,因為你不知道第二天早晨睜眼後,這個世界發生過怎樣天翻地覆的事情——比如有著心形陰影的冥王星,再比如,地球失散多年的兄弟找到了!北京時間7月24日凌晨,天文學家做了幾千年的夢「另外一個地球」終於真實地呈現在地球人眼前。據NASA方面稱,這顆行星距離地球1400光年,繞著一顆與太陽非常相似的恆星運行。
  • 距離我們1400光年,號稱是第二個「地球」,但它即將成為永恆
    因為我們很難再找到第二個能和地球這樣幾乎一模一樣的星球了,地球的形成從某種層面來說就完全是一種「巧合」,剛好處在和太陽這樣舒適的距離,剛好從宇宙間獲得了這麼多的微量元素,又剛好形成了這樣的氣候和環境,這種種「剛好」,才最終孕育出了生命。
  • 距離我們1400光年的克卜勒452b真的適合人類居住嗎?
    克卜勒452b是距離我們1400光年的一顆太陽系外行星,網絡上抄的沸沸揚揚,說它與地球相似度達到98%,號稱地球大表哥,甚至有人宣稱科學家判定這顆行星適宜人類居住。那麼這些傳言是真的嗎?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科學家從來也沒有判定什麼星球適宜人類移居。
  • 距離我們1400光年的克卜勒452b真的適合人類居住嗎?
    克卜勒452b是距離我們1400光年的一顆太陽系外行星,網絡上抄的沸沸揚揚,說它與地球相似度達到98%,號稱地球大表哥,甚至有人宣稱科學家判定這顆行星適宜人類居住。那麼這些傳言是真的嗎?克卜勒452b(Kepler 452b)是於2015年7月24日發現的,這顆行星位於天鵝座,距離我們約1400光年,圍繞著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行。NASA宣稱,這顆行星圍繞的軌道和地球與太陽的位置上差不多,質量約地球的1.6倍,可能處於宜居帶,與地球相似指數為0.83。僅此而已。
  • 人類發現第二個地球,就在距離地球1400光年的地方,有生之年系列
    人類發現第二個地球,就在距離地球1400光年的地方,有生之年系列人類發現第二個地球,就在距離地球1400光年的地方,天鵝座男子發現立刻外行星克卜勒452b與地球相似指數達到驚人的98%直徑是地球的1.6倍。
  • 距離地球1400光年外的「蝙蝠」還會拍打翅膀?
    這顆恆星是蛇形星雲的一部分,距離地球大約1400光年,一光年大約是6萬億英裡,約9.5萬億公裡。 根據美國宇航局的一份聲明,這種在404年的間隔時間裡被觀測到的現象,可能是一顆行星拉扯恆星盤並使其扭曲的結果。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克勞斯·龐託皮丹說:「如果一顆恆星,被不平坦的恆星盤包圍,當恆星盤發生膨脹時,光線的照射就會留下陰影。影子會移動,就和鳥兒的翅膀一樣撲騰。」
  • 地球距離太陽有多少光年?或許我們更應該用另一個距離單位!
    如果你對地球太陽距離有個大致的了解,就不會問了。這種問題就好像你準備去果蔬市場買點蘋果回家吃,果蔬店老闆問你:要幾頓蘋果?你是不是一下子就懵了?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用光年表示太「浪費」光年這個詞語了!而且地球與太陽距離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並不是正圓,距離太陽最遠為15210萬千米(遠日點),最近為14710萬千米(近日點)!而通常人們所說的地球太陽的距離是指的評論距離,為14960萬千米,也就是一個天文單位,近似情況下可以認為是1.5億千米,大約8.3光分,因為太陽光到達地球時間約為8分18秒!
  • 系外行星克卜勒452B,有水和大氣層,距離地球1400光年
    ,但在現實中,尋找第二地球的夢想或許有些不切實際了,因為人類並不知道宇宙究竟有多浩瀚、多危險,貿然乘坐飛船去尋找宜居星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還有人認為克卜勒452B這顆星球比火星環境更好,這顆距離地球約1400光年的星球,是一顆系外行星,而讓人好奇的是
  • NASA發現新地球 距地球1400光年相似指數達0.98
    美國宇航局發布最新消息稱,天文學家們發現了迄今「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一顆圍繞恆星Kepler 452運行的行星,並且其距離適中,因而其地表有可能存在液態水。這顆系外行星編號Kepler 452b,其直徑約為地球的1.6倍,與恆星之間的距離與日-地距離相近。恆星Kepler 452距離地球大約430秒差距(約合1400光年),位於天鵝座。天文學家稱,這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接近地球的「孿生星球」,跟地球的相似指數為0.98,並且有可能擁有大氣層和流動水。
  • 距離地球1400光年的天鵝座,有跟地球相似行星,或為2級文明
    距離地球1400光年的天鵝座,有跟地球相似行星,或為2級文明 對於人類而言,宇宙浩瀚無比,即使是整個太陽系,在宇宙當中,也如同一粒塵埃,當然,人類雖然敬畏宇宙,但是從未停止對於宇宙的探索,尤其是在尋找地外文明上面,人類似乎急切地想要證明,人類本不是宇宙當中孤獨的存在
  • 移居首選的幾顆星球,最遠的一顆離地球1400光年,飛過去要千萬年
    或許是為了子孫後代尋找一個移居的家園,又或是為了滿足科學探索欲,人類真的非常熱衷於尋找「另一個地球」,每發現一點蹤跡就歡欣鼓舞。細數下這些我們發現過多少地球的表親,又有幾顆是真的可以移居呢?「HD69830」,距離太陽約41光年,質量約為地球的16倍,它的獨特點在於它是一顆恆星,與太陽十分類似,這就意味著在它的宜居帶內的行星有在表面維持液態水的可能,而已有的觀測顯示它有3顆行星,其中「HD69830d」有一層稀薄的氧氣層環繞星球,被科學家認為極有可能存在液態水。
  • 第二地球克卜勒452b,距地1400光年是地球的1.6倍
    在科技不斷的發展的同時,地球能夠被人類利用的資源也在不斷地枯竭,於是尋找第二個宜居的星球勢在必行。
  • 抵達1400光年外的「克卜勒-452b」需要多久?一瞬間,或者1400年
    抵達1400光年外的「克卜勒-452b」需要多久?一瞬間,或者1400年我們知道科學家之前在1400光年外的地方,發現了一顆和地球的環境非常相似的星球,這顆星球被科學家們命名為「克卜勒-452b」。於是許多人紛紛產生了將來能夠「星際移民」的幻想,在未來太陽系走向滅亡的時候,人類能夠避免自身滅絕的命運,抵達宇宙當中1400光年外的遙遠星系,繼續繁衍生息。那麼這個1400光年的距離,說實話對於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說,確實是個不可抵達的「天文數字」。那麼假如有一天人類能夠實現光速飛行,那麼人類要用多久的時間,才能夠抵達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 Kepler-452b:相隔1400光年又怎樣
    ——1.59倍地球半徑,這個差別並沒比地球和火星的差別更大。這真的已經和地球很像了!24日凌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發現了新的外行星Kepler-452b,為地球直徑的1.6倍,位於距地球1400光年的天鵝座。Kepler-452b上的一年大約385天,其圍繞運行的是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恆星,使得Kepler-452b成為到目前為止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
  • 另一個地球在哪裡?
    60%,屬於「超級地球」類系外行星,距離地球1400光年,繞著一顆與太陽非常相似的行星運行,公轉圈為385天,其所在星系恆星的質量比太陽多4%,亮度要多出10%,而Kepler452b到這顆「類太陽」恆星的距離和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一樣的。
  • 發現「另一個地球」:克卜勒452b
    預告稱「天文學家們已經接近幾千年來我們所夢想的目標——發現另一個地球。」這個預告一下子吸引了全球新聞界特別是科技媒體的關注。新聞發布會準時開始,以視頻形式向全球直播,克卜勒望遠鏡團隊宣布發現了迄今為止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克卜勒452b(Kepler 452b)。
  • 距離地球1400光年外的蝙蝠還會拍打翅膀?科學家觀測到奇妙的太空現象
    這顆恆星是蛇形星雲(Serpens Nebula)的一部分,距離地球大約1400光年,一光年大約是6萬億英裡,約9.5萬億公裡。根據美國航天局NASA的一份聲明,這種在404年的間隔時間裡被觀測到的拍打,可能是一顆行星拉扯恆星盤並使其扭曲的結果。
  • 「另一個地球」到底有幾顆?
    最後一個是我們的地球。這顆行星距離地球1400光年,體積比地球大60%,壽命60億年(太陽壽命45億年),圍繞一顆恆星旋轉,公轉周期為385天。它和繞轉的母星之間的距離和日地距離差不多,它的母星和太陽也差不多,它從母星接收到的能量比地球從太陽接受到的能量多10%。
  • NASA發現「另一個地球」 實在太像了
    當我們還在對著新視野號抓拍的冥王星美照流口水的時候,霍金和俄富豪的外星生命搜索計劃驚掉了我們的下巴,而今天凌晨美國宇航局放出的重磅炸彈,則讓大家徹底失眠了。美國宇航局在國際標準時間7月23日16時(北京時間7月24日00:00)召開電話會議,對外發布有關太陽系外類地行星搜尋方面「令人興奮」的新消息: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接近「另一個地球
  • 人類發現「另一個地球」
    天文學家稱,這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接近地球的「孿生星球」,與地球的相似指數為0.98,可能擁有大氣層和流動水。距離地球1400光年,有60億年歷史  克卜勒-452b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1400光年,繞著一顆與太陽非常相似的恆星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