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發展核心技術的大基調下,晶片和量子科技成為硬科技中的明星領域。但凡一個領域過熱,就容易引來渾水摸魚之輩。打著造芯、量子旗號招搖撞騙的案例,已屢見不鮮。
2020 年 7 月 30 日,投資千億的晶片明星項目「武漢弘芯」,被曝出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斷裂風險。這揭開了晶片項目「爛尾潮」的一角。
時間回到 2014 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頒布,同時「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國家大基金」)成立,募資 1387.2 億元。
在國家政策和基金的帶動下,各地方政府紛紛建立產業園,成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金,據華信研究院統計,2013 年到 2018 年底,中國至少成立了 20 只地方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目標規模超過 5000 億元,地方造芯熱潮就此掀起。
在企業資料庫「企查查」中統計「晶片」關鍵詞可發現,2015 年新增註冊企業 0.28 萬家,2018 年新增 0.55 萬家,2019 年新增 0.58 萬家,2020 年前三季度新增 1.28 萬家。
另外據財新網統計,自 2014 年 6 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發布至 2019 年 12 月,共有 50 多個規模較大的晶片項目在江蘇、四川、重慶、福建、廣東、山東、浙江、湖南、甘肅等地上馬,並且以製造類項目為主。以各自號稱的投資規模統計,單個項目平均投資額超 300 億元,總計劃投資額超過 1.7 萬億元。
技術、人才和資金密集型的晶片行業,向來以高門檻著稱。企業蜂擁而上看似積極響應號召,但實際上許多缺乏專業背景,甚至還有從地產、水泥行業轉投過來的。
上文提到的武漢弘芯項目,成立於 2017 年 11 月,宣稱要做 14nm 以及 7nm 以下先進邏輯工藝晶圓製造。
武漢市東西湖區給予了該項目各種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2018 和 2019 年曾位列湖北省級重點建設項目。據《武漢市 2020 年市級重大在建項目計劃》,弘芯項目兩期總投資額為 1280 億元,到 2019 年底已經完成投資 153 億元。
2019 年,武漢弘芯成功說服了蔣尚義出任 CEO。他曾在臺積電任職 10 多年,又在中芯國際擔任過國際獨立董事,是一位有真材實料的行業泰鬥。同年底,弘芯舉辦儀式,高調把一臺「ASML 光刻機」引進廠房,並稱其為「國內唯一能生產 7nm 的核心設備」。
弘芯有錢、有人、有設備,看起來挺靠譜的,但最終卻以因資金缺口導致「爛尾」收場。
武漢弘芯目前的困境,明面上是資金的問題:因為拖欠工程款被分包商訴訟追債,導致項目規劃用地被查封、工程停滯。但再往深挖,武漢弘芯的控股股東「北京光量藍圖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光量)問題更多。弘芯的「爛尾」看似偶然,實則隱隱透露出一絲必然性。
首先是錢的方面,北京光量玩的是空手套白狼的把戲。弘芯由北京光量持股 90%,武漢臨空港經開區發展投資集團持股 10%。
工商資料顯示,弘芯的註冊資金為 20 億元,大股東北京光量實繳資本為 0 元,而武漢臨空投的 2 億註冊資本已經繳清。武漢弘芯 2017 年 11 月 6 日成立,而北京光量同年 11 月 2 日成立,是一家典型的空殼公司。
其次是人的方面。2020 年 6 月,就有傳聞蔣尚義萌生退意,因為弘芯的投資和設備未能及時到位,導致運營困難。7 月底,弘芯項目曝出財務問題後,蔣尚義通過 Linkedin 消息表示:財務責任屬於董事長。
而那臺「國內唯一能生產 7nm 的核心設備」—— ASML 光刻機,還沒來得及啟用,就已經被抵押給了武漢農村商業銀行東西湖支行。《財新》通過抵押信息查明,實際上這是一臺 DUV(光源為深紫外光),而不是外界認為的 EUV(光源為極紫外光),雖然確實能做到 7nm 工藝,但要再升級極其困難,且型號也不是最先進的。同樣的型號並非只有武漢弘芯持有,有多年半導體經驗的行業人士表示,中芯國際有 10 臺一樣型號的機器。
據《證券時報·e公司》報導,他們在仔細觀看某總包方起訴武漢弘芯的庭審實錄後發現,龍偉和曹山是兩個關鍵的人物。龍偉、曹山曾是弘芯成立初期的董事長和董事,後於 2019 年 5 月退出。
除了發起弘芯項目,曹山目前還是多家晶片企業的實際控制人。他作為大股東的泉能先進集成電路產業研究院,被人在其官網發現,創始人是劉德華,郭富城、黎明、張學友是副總裁。這個事情被曝光後沒多久,其官網就打不開了。
如果說泉能研究院是一個鬧劇,那下面這些公司則是有實打實的投入。曹山在離開弘芯前,於 2018 年 11 月設立「珠海逸芯」。該公司在 2019 年 1 月與濟南高新區合作,成立了「濟南泉芯」。項目計劃建設 12 英寸 12nm/7nm 工藝節點的晶圓製造線。總投資額為 590 億元,分兩期進行。
據《證券時報·e公司》報導,珠海逸芯最初對濟南泉芯持股 80%,後減持為 41.18%,退居二股東。除了泉芯,珠海逸芯還在 2018 年 12 月與兩家濟南國資,共同成立「雲芯國際」,且該公司地點與濟南泉芯相鄰。
品玩通關整合相關資料發現,珠海逸芯、濟南泉芯和雲芯國際的操盤手法,和武漢弘芯驚人相似。
首先,泉芯的註冊資本為 59.5 億元,但實繳資本只有 5.1 億元,且均是濟南方面出資,而珠海逸芯實繳出資額為 0。
其次,在人員操作上,珠海逸芯再次祭出挖來行業知名老將、利用名人效應這一招,請夏勁秋當泉芯的高管,同時讓他擔任雲芯國際的董事。夏勁秋之前在臺積電任職,是高級技術人才。2017 年 10 月,臺積電前研髮長梁孟松跳槽到三星,帶走 6 員大將,夏正是其中之一。
珠海逸芯、濟南泉芯和雲芯國際的實際進度還不得而知,但正如《證券時報·e公司》所陳述,通過重重線索,至少從 2017 年開始,一個專注於半導體領域四處出擊的小團隊隱隱浮現……藉由空殼公司將風險轉嫁給當地政府、金融機構和各級工程承包方,然後自己套利。
事實上,在全國造芯狂熱的氛圍中,類似的操盤手段在各地方屢屢上演。
2019 年,江蘇淮安的德淮半導體項目,因為資金不足,陷入斷糧危機。2020 年 6 月,南京德科瑪項目同樣因為資金不足,進入破產清算和資產移交程序。
這兩個項目背後,都有著兩個人的影子:李睿和夏紹曾。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李瑞因先後在淮安、南京、寧波三地參與創辦半導體公司,被稱為「投機分子」,而夏紹曾則曾經在中芯國際擔任過廠長——這路數是多麼熟悉,弘芯和逸芯的戲碼在不同地方、以大同小異的方式重複著。
巧合的不僅有人員組合,就連出資比例,也是如此雷同。《中國新聞周刊》採訪到參與了德科瑪項目的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副主任沈吟龍,他說「德科瑪最初希望政府出資二三十億元,我們說這是不可能的」,這也是德科瑪後來轉戰淮安的重要原因。
而據財新報導,對於德淮項目,淮安政府承諾出資 60 億元,夏紹曾則負責引入一期投資的另外 60 億元。但最終,淮安市政府出資 30 多億元後,夏紹曾引入的社會資本僅有數億元。
目前,全國已經有 6 個百億級別的半導體項目陷入困境,除了上面提到的武漢弘芯、南京德科瑪、淮安德淮,還有成都格芯、陝西坤同半導體、貴州華芯通。
隨著美國斷供華為、中芯國際上市、光刻機等事件和名詞在輿論場發酵,晶片行業的熱度只增不減。2019 年 10 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成立,註冊資本為 2041.5 億元,兩倍於一期的註冊資本,更加助推了這個行業的吸引力。
但渾水摸魚的機會,往後越來越少。2020 年 10 月 20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網上方式舉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孟瑋釋放出了明確的信號:個別地方對集成電路發展的規律認知不夠,盲目上項目……(發改委)將按照「誰支持、誰負責」原則,對造成重大損失或引發重大風險的,予以通報問責。
相比晶片,量子科技的前沿性有過之無不及,需要更多資金、更深入的專業知識,以及基礎科學上的突破。因此,在量子科技領域渾水摸魚之輩,大多是蹭一下量子科技的熱度,又或者掛「量子」的旗號,做一些毫無科學根據、但包裝得十分玄乎的事,以忽悠缺乏辨識能力的普通人。
10 月 19 日國內股市一開盤,多隻量子科技概念股漲停。火熱的行情,引來了一些業務與量子科技關係不大、但又想蹭這個熱點的公司。
據果殼旗下的科技媒體《放大燈》報導,多家公司在互動平臺上自稱業務與量子科技相關,或進行過量子科技方面的投資,比如達華智能、金信諾和金卡智能。
以金卡智能為例,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是智慧燃氣和智慧水務的解決方案。可就是這麼一家看上去跟量子科技八桿子打不著的公司,通過旗下一家控股公司,持有國科量子 0.74% 股權。
國科量子與前段時間剛上市的國盾量子師出同門,業務聚焦於量子保密通信網絡設施的規劃、建設、推廣和維護,目標是成為國際領先的量子通信綜合服務提供商。
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問金卡智能,公司是否看好量子科技技術發展?金卡智能回應稱,該項投資有助於公司與國科量子在探索物聯網大數據領域的量子加密技術應用方面達成合作,通過產業協同提升公司物聯網綜合解決方案能力 。
智慧燃氣、智慧水務還能和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糾纏在一起?還是說,這只是金卡智能蹭量子科技熱點的一點伎倆?只有時間能解開謎題了。
相比資本市場對量子科技的趨之若鶩,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量子騙局更加諷刺。
2019 年,量子波動速讀被媒體廣泛報導後,揭露了「量子」概念被濫用的現象:只要加上「量子」,再怎麼離譜的事情都有人信。
某些培訓機構稱,讀者只需要高速翻動書本,就能 「直接以心靈感應的方式高速獲取信息」。為使給這種現象一個「科學的解釋」,這些機構會將原理闡釋為「物理學的量子糾纏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有媒體進行調查,發現北京、深圳、廣州、杭州等地都有類似的機構,並且培訓價格不菲,一期課程動輒幾萬元人民幣。類似的騙局,還有量子項鍊、量子襪、量子水、量子藥、量子防輻射手機貼……
為什麼這些一看就是收割「智商稅」的事物,總會有人上當受騙?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量子」這一概念的複雜性。普通人要準確理解「量子」並不容易,加之商家的刻意誤導,普通人更容易對扯上量子的事物感到信任。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博士林梅表示,目前除量子通信應用於金融安全等領域,其他量子技術都在研發階段,根本沒有應用於民用領域,而且量子技術對試驗環境要求相當苛刻,一般民營企業根本無法達到,因此標榜 「量子」 的產品都是打著量子旗號的虛假宣傳。
短時間內,晶片、量子科技的熱度還會持續,也還會有一些動機不純的人和公司,想通過包裝概念、資本手段掙上一筆。但隨著監管和問責層面的強化,相信「李鬼」會越來越少,或者更容易、更快地顯露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