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無錫物聯網十大應用案例發布
11月1日,2016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新技術新產品成果發布暨產業合作洽談會在無錫舉行。在會上,還公布了2016無錫物聯網十大應用案例評選發布活動。 高科「智慧環保系統」:示範構建全方位、全天候、智能化環保監測網 環境監測監控信息化和環境管理智能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課題。
-
「復興網評」立體種養,為現代農業發展開拓「多維空間」
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寧夏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通過立體種養實現多產融合、提質增效的實踐,就給出了良好的示範。在這裡,田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田,而變成了山水林田湖草的「大合唱」,水稻、魚、鴨、螃蟹、田螺等和諧共生,實現了立體種養、一田多用;空間也不再是單一的耕種空間,通過對原有稻田、魚塘及田園景觀重新規劃設計,稻漁空間將自然生態和農業、漁業、休閒旅遊相結合,讓現代農業有了更廣闊更多維的「空間」。這樣的詩意田園,早已超越傳統的農業概念,形成了跨產業的生產和經營模式。
-
「數字」下田 產業提升 數字農業助推安徽農業現代化
一位沒有任何水稻種植經驗的人,藉助一種技術,不僅能種出優質水稻,還能讓收入翻番;一位發展種養業的農場主,在這一技術幫助下,不僅提高種養效率,還能節省人工和肥料;一位經營果園的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同樣可以運用這樣的技術來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如今,「數字農業」正越來越多地進入這樣的應用場景,在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諸多階段發揮重要作用,把人力從繁雜勞動中節約下來
-
首個農業農村部種養結合重點實驗室落戶南京
日前,由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主管、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承建的「農業農村部種養結合重點實驗室項目」成功通過專家組驗收。農業農村部種養結合重點實驗室(南方農區)是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與模式學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開展種養結合循環系統中碳氮轉化規律及調控、農田土地承載及養分利用、種養結合關鍵技術及模式、適宜南方區域特點的種養結合技術模式構建及示範等方面的研究,將在江蘇農業綠色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支撐作用。
-
種子種苗詮釋「農有道」 錫山形成精品農業示範基地和農業產業化...
從種子到種業,從傳統農業迭代到現代種業,無論是研發還是示範、應用,無錫的農業產業化都走在了全國前列。昨天(11月27日)上午,無錫農博園正式掛上了「錫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這塊國家級牌子,這是今年江蘇唯一獲得掛牌的農業國家級產業園,憑藉的正是無錫在種子種苗領域的重大突破,以及由此推動的農業主導品種的更新換代。
-
德豐富硒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項目開工 助力通江現代農業發展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的德豐富硒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項目於8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巴中市副市長王毅出席在通江縣原至誠園藝場舉行的開工儀式並宣布項目開工。通江縣委書記孫輝在儀式上表示,德瑞集團通江總部經濟建設項目,作為通江農業重大招商引資項目,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
產業新聲向世界講述「無錫智慧」
物聯網從蹣跚起步到蹄疾步穩,「試驗田」裡「長」出了兩個「兩千」:示範區集聚物聯網相關企業超過2000家,涵蓋關聯晶片、感知設備、網絡通信、智能硬體、應用服務等全產業鏈條;去年物聯網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638.7億元,同比增長23.7%。 兩千家、兩千多億元,數字裡多的是推動產業集聚、打造產業高峰的故事。
-
「稻蛙魚鰍」立體種養助脫貧
9月17日,在湘西鳳凰縣巖板井社區11組,湖南醫藥學院教師李鋒雙與同事來到建檔立卡貧困戶龍清飛家中購買稻花魚,並體驗了稻田抓魚的樂趣。 今年,龍清飛在湖南醫藥學院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發展了3畝稻蛙魚鰍,收入近5萬元。龍清飛喜笑顏開地說,「稻蛙魚鰍」立體種養是個好項目,不僅充分利用了資源掙了錢,還真正實現了生態種養、實現了無公害。
-
海豐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空間布局與功能分區
四、「多基地」 與蔬菜產業區域公共品牌創建有機結合,全面完善蔬菜全產業鏈的技術規程標準體系,以龍頭企業為產業帶動,通過各類訂單農業等方式,建設一批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突出基地的優質標準化原料基地示範功能、優質新品種示範與推廣、智能化與機械化示範、有機與綠色高效集成技術應用示範等功能,打造粵東地區優質蔬菜標準化種植典型模式。
-
現代農業這樣在各地蓬勃發展
河北聖丹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油用牡丹苗木繁育、示範種植、產品研發、深加工和觀光旅遊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業務經理張運潭說,公司從2014年以來流轉4000多畝地種植油用牡丹,投資2.5億元的牡丹籽油及牡丹綜合深加工項目已開工建設,計劃開發食用、藥用、保健等牡丹系列產品。在龍頭企業帶動下,柏鄉縣牡丹產業實現了種植、加工、觀賞三產融合發展,提升了經濟效益,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
魚菜和諧種養 綠色循環共生
今年初,在農技專家的幫助下,章華嘗試「魚菜共生」標準化種養。「一個養殖桶有40立方的水,可承擔3000尾魚,相當於一畝地的魚塘產量。」章華告訴記者,高密度養殖方式,魚類不僅不會缺氧,反而因為頻繁遊動使得水體流動,溶氧量高,更符合魚生存環境。「最關鍵的是,這些水實現綠色循環利用,魚類產生的糞便、殘餘飼料等廢水,作為養分循環至具有過濾功能的蔬菜栽培系統,吸收過濾後的水又流回魚池供魚生長。」章華說。
-
信陽發文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到信陽毛尖、河南華英等品牌
,信陽毛尖、河南華英等品牌價值顯著提升,信陽茶油、信陽弱筋麥、信陽稻蝦米、信陽水庫魚等成功創建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省級以上農業品牌發展到80個以上;農民收入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
文昌文城許環豐魚攤魚不合格被罰5000元
近日從文昌市場監管局獲悉,文昌文城許環豐魚攤銷售的魚,呋喃唑酮代謝物項目不符合農業農村部公告第250號《食品動物中禁止使用的藥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單》要求,恩諾沙星項目不符合GB31650-2019《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獸藥最大殘留限量》要求被處人民幣5000元的罰款。
-
溼地上建起農業複合生態系統新模式
2015年,該區與山東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攜手,開展溼地生態環境監測、友好型溼地農業開發模式構建的研究。2016年9月11日,該所在這裡掛牌設立溼地農業博士科研工作站。 山東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濤說,一年來,該所溼地農業科研團隊本著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應用生態學的生物共生與物質循環原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
農業農村部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數字農業...
面向農業農村發展重大需求,聚焦數字農業農村「卡脖子」技術,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協同攻關,加強試點示範與集成應用,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智能化和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 ——多方參與,合力共建。加快建設農業病蟲害測報監測網絡和數字植保防禦體系,實現重大病蟲害智能化識別和數位化防控。建設數字田園,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在大田種植和設施園藝上的集成應用,建設環境控制、水肥藥精準施用、精準種植、農機智能作業與調度監控、智能分等分級決策系統,發展智能「車間農業」,推進種植業生產經營智能管理。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種養加工複合模式 該種養模式是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為核心的種、養、加工複合循環農業經濟模式(簡稱種養加工複合模式),其採用清潔生產來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加工增值和副產品的綜合利用。
-
安康有好水,好水出好魚 ——安康市生態漁業強勢發展觀察
旬陽綠富地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響應政府號召,2018年在旬陽縣雙河鎮流轉土地2000餘畝,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2019年成功創建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該公司負責人袁慎穩介紹,稻漁綜合種養不用化肥和農藥,減少面源汙染,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畝雙收」,既提高稻米和水產品的質量安全,也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
安康有好水,好水出好魚——陝西安康市生態漁業強勢發展觀察
旬陽綠富地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響應政府號召,2018年在旬陽縣雙河鎮流轉土地2000餘畝,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2019年成功創建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楊忠表示,將繼續助力安康生態漁業發展,進一步發揮安康市漁業協會職能作用,加強行業自律,提高行業組織化程度,支持成員單位開展水產健康養殖,創建生態循環養殖示範園區,開展水產品綠色認證、有機認證,努力實現「好水養好魚,好魚賣出好價錢」。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
(十四)鼓勵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面向市場需求,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開展優質飼草料種植推廣補貼試點,引導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提高種植比較效益。加大對糧食作物改種飼草料作物的扶持力度,支持在乾旱地區、高寒高緯度玉米種植區域和華北地下水超採漏鬥區、南方石漠化地區率先開展試點。統籌考慮種養規模和環境消納能力,積極開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試點示範。
-
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種養加工複合模式該種養模式是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為核心的種、養、加工複合循環農業經濟模式(簡稱種養加工複合模式),其採用清潔生產來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加工增值和副產品的綜合利用。該模式依託並整合當地優質的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的循環經濟,延伸價值鏈條,促進當地特色農業發展。種養加工複合模式主要在我國水稻產區、小麥產區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