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下田 產業提升 數字農業助推安徽農業現代化

2020-11-28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一位沒有任何水稻種植經驗的人,藉助一種技術,不僅能種出優質水稻,還能讓收入翻番;一位發展種養業的農場主,在這一技術幫助下,不僅提高種養效率,還能節省人工和肥料;一位經營果園的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同樣可以運用這樣的技術來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如今,「數字農業」正越來越多地進入這樣的應用場景,在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諸多階段發揮重要作用,把人力從繁雜勞動中節約下來,一點點改變著傳統農業中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


  不掙錢?試一下標準種植!


  在安徽省蕪湖市峨橋鎮中聯智慧農業示範基地,種植水稻全程只需要很少的人力,卻能實現減肥減藥,增產增效,靠什麼?


  答案在稻田控制室的大屏幕上。


  記者在這個中聯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上看到,農場基本情況、病蟲草害分析、產量預測等功能一應俱全,種植者可以藉此實現水稻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定量決策、精準投入和智能作業。


  該示範基地負責人袁勇富告訴記者,水稻試驗田使用全程機械化作業智能監測技術,基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和物聯網進行農機精準作業,已經形成「網際網路+農機作業」的創新模式。


  中聯智慧農業示範基地是全國首個在主糧領域實現地塊級全程數位化管理的基地,在我國率先實現了智慧(數字)農業賦能的水稻全程標準化種植,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稱之為「大田智慧農業的先行者」。


  為應對當前農村勞動力缺乏、農業從業者年齡偏大等問題,科研人員以大數據為基礎,建立水稻標準化種植體系,將水稻種植過程分成播種、插秧等13個時期、49個關鍵決策環節,全程實時採集數據並分析,支持種植者在最佳時間做出決策。哪怕一個沒有務農經驗的人,只要使用系統,都能根據導引操作種植。


  據測算,基地在「化肥、農藥成本」上,數位化管理比普通管理每畝節約101元,施肥、噴藥的人工成本每畝節約7元,水稻全生育期內減少氮肥用量21.8%。對同一品種測產發現,「機插數位化管理」比「機插普通管理」增產14.3%。


  使用數位化管理不僅減肥減藥,生產出的大米還有品質保證。大米所有參數指標均符合無公害標準,達到國家一級米的水平。


  該數位化管理技術將於明年在蕪湖推廣至50個農場,正式從科研走向商業化運營。


  養不好?用一下智能養殖!


  全椒縣地處安徽東部,素有皖東「魚米之鄉」美譽。近年來,依託滁河得天獨厚的圩區水資源和長三角地區廣泛的市場需求,全椒縣將稻蝦種養作為特色優勢產業。目前,全椒縣小龍蝦養殖面積30萬畝,並採用稻蝦連作模式,養一季蝦,種一季稻,已探索出一條成功的種養模式。


  金順家庭農場1000畝田經營稻蝦種養。最近,稻子剛機收完畢,農場主張臘梅進入農閒階段。磨刀不誤砍柴工,她正聯繫著給部分地塊安裝增氧機。提起稻蝦智能化養殖管理,她很是認同:「以前稻蝦養殖又累效益又一般,觀水、投餌都是憑經驗憑感覺,人工作業慢,僅開關水泵一項,就需要半個多小時。使用了物聯網技術後,一部手機就能操作所有水泵開關,幾秒鐘就能解決問題。」


  運用智能化技術不僅高效省事,還更加科學。小龍蝦生長速度和品質與水質密切相關,稻蝦智能化養殖管理系統可在線實時監測蝦田水質水體狀況,遠程控制多臺增氧設備,能夠進行水體環境信息實時採集、生產設備科學管理,提高養殖水平。張臘梅對此深有感觸:「現在水質乾淨了不少,小龍蝦吃食好,長速快,不僅節約餌料,還大大縮短了上市時間。」


  全椒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晉茂勝介紹說,從2016年起,全縣就開始聯合物聯網企業,將物聯網技術應用於稻蝦生產、倉儲、運輸、加工、營銷產業鏈,探索「網際網路+稻蝦共作」模式,在生產環節重點實施稻田小龍蝦智能化養殖管理。目前,全縣已建成5個智能化示範基地,稻蝦養殖信息化率達46%,促進增收2億多元。


  不放心?掃一掃追溯系統!


  安徽碭山酥梨已有千年歷史,不僅酥脆爽口,營養價值也很高。2017年公布的全國百強名單中的水果產區品牌名單中,碭山酥梨是安徽省唯一上榜品牌。


  品質是品牌的基礎。碭山縣在果樹種植過程中引入數字果園管理系統,將數位化技術逐步應用於果園,對果園光照、土壤、空氣等環境參數進行實時採集記錄,可以實現在生產的各個環節對土壤墒情、水肥、蟲害、溯源等進行精細化管理,嚴格保證水果的品質。


  三聯果蔬專業合作社300畝的果園,主要種植碭山酥梨,理事長劉超剛2016年開始使用數字果園管理系統,「我家的梨口感好,生長環境消費者都能掃碼看得到,每年都不愁賣。」劉超剛所說的是每個果實的專屬二維碼,消費者掃碼便可看到這枚水果的管理信息,包括生長、採摘、加工、運輸全程,與食品安全物聯網追溯平臺相對接,實現了生產可記錄、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質量可追溯。


  碭山縣農業農村局市場信息股負責人孫亞介紹說,數字果園管理普遍比傳統果園增產5%-10%,在農資、人工、管理等方面成本可節約15%-25%,果園收益提高20%-35%。


  據悉,安徽省2019年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達到41.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2個百分點,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正成為數字農業創新高地。


  轉自:中國農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在浙江桐鄉看見「數字三農」的未來 烏鎮智慧農業發展咖薈成功舉行
    據了解,本次咖薈是探討建立數字農業跨區域發展聯盟,推廣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促進三產融合發展,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持和創新路徑。咖薈上,眾多數字農業新技術得到發布。 近年來,隨著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在農業中越來越多的應用,數字農業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在應對今年疫情衝擊時,數字農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科迪華農業科技攜三大新品亮相雙交會 數位化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新網重慶新聞11月16日電(馬佳欣)11月13日至15日,第36屆中國植保信息交流暨農藥機械交易會(下稱「雙交會」)在重慶舉辦。科迪華農業科技攜殺線蟲產品深力保、種子處理劑路明衛、小麥除草劑銳快立三款全新產品在本屆雙交會上亮相,同時科迪華還引入數位化農業發展技術和理念,賦能中國農民增產增收,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 民生智庫 | 從中國數字鄉村發展,看智慧農業未來走向
    發布《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組織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初見成效,農業生產數位化水平不斷提高,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鄉村治理數位化水平大幅提升,鄉村信息服務更加完善,智慧綠色鄉村建設穩步推進,鄉村科技創新邁上新臺階,網絡扶貧取得明顯成效。
  • 華南農業大學產業學院成立,多對多物聯平臺成為副理事長單位
    通過發揮各自優勢,華南農業大學產業學院與多對多物聯平臺將共同加速物聯網商業與智慧農業跨界融合,加快物聯網農業人才培育,賦能提升農業價值。兩者有機結合打造數字農業合作共同體,以校企聯動研究及推動物聯網賦能升級轉型構建「物聯網+農業」的數字新生態,助推農業數位化建設及現代化發展。同時,以數字農業發展轉型升級資源融合、資源共享等,多對多物聯平臺將與華南農業大學推動數字農業升級的物聯網實施標準,為數字農業發展創造新渠道、新模式和新競爭力,發揮最大價值典範。
  • 人民星雲數字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全國百城普惠項目正式發布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農村信息化事業。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強調數字鄉村要注重建立靈敏高效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要著力發揮信息化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支撐作用。
  • 推進「數字+農業」發展,「三鄉工程網」等11個項目重點建設!
    農業數據採集體系建立健全,5G、區塊鏈、人工智慧、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數位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融合,農業數字經濟比重大幅提升,鄉村數字治理日系日趨完善。、標準化、市場化轉型,助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 農業農村部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數字農業...
    展望今後一段時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將迎來難得機遇。從國際看,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物聯網、智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應用,深刻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引發經濟格局和產業形態深度變革,形成發展數字經濟的普遍共識。大數據成為基礎性戰略資源,新一代人工智慧成為創新引擎。
  • 遙感博士的農業夢,麥飛科技劉龍:視覺光譜在數字農業中的應用
    麥飛主要做數字農業方面的事情,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視覺光譜在數字農業中的應用。整個農業,我們認為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傳統農業,是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採用的方法。二是機械農業,建國之後中國一直倡導實現農業機械化,現在的話這個進程還是沒有完全,還在進行中。三是數字農業,是在地學空間和信息技術支撐下的集約化和信息化的農業技術。
  • 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有利於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增強我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
  • 枝純Candy Tomato盛大發布 海升集團再創現代化農業新高度
    核心提示: 11月9日,在中共甘肅平涼各級政府領導,中國果品流通協會,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水果分會,亞果會,和鑫榮懋、百果園、金果源、源興、佳農、鮮豐、首楊、遠東、大唐、鑫東、叄拾加、果婆婆等果蔬流通領域諸多知名企業,以及眾媒體和所有來賓的共同見證下,中國高端果蔬第一品牌、中國現代蘋果產業領航者海升集團旗下設施農業領域第二大力作
  • 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 加快建設「數字鄉村」
    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 加快建設「數字鄉村」 2019年10月19日 13:28:47 來源:四川新聞網 成都農交所德陽所總經理姜華、副總經理焦罡陪同參觀,廣漢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剛作現場講解。廣漢市數字鄉村運營支持中心是廣漢市人民政府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政策的重要舉措,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新興產物,擁有強大的數據信息監測、管理、整合能力。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系統收集並掌握全市18個鄉鎮的新型職業農民學歷、年齡、性別的構成情況,家庭農場的培育情況。
  • 吳惠芳代表: 2022年率先實現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
    作為中國農村最早實現小康夢想的永聯村,下一步的方向是什麼?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黨委書記、永鋼集團常務副總裁吳惠芳表示,永聯村提出,2022 年率先實現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爭做標杆樣板。
  • 農業農村部:將推動黑龍江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近日,農業農村部在其網站公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885號建議的答覆》中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整合現有政策和資金項目,加大對黑龍江省的支持指導力度,夯實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現代設施裝備水平,提高農業質量效益,推動黑龍江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 睢寧縣雙溝鎮官路數字農業示範園開門迎客
    「這種植物叫孔雀木,原產於澳大利亞和太平洋群島,樹形和葉形優美,為名貴的觀賞植物;這是地湧金蓮,民間利用其莖汁解酒、解毒,製作止血藥物;這些芹菜、生菜,用的是無土栽培技術……」1月1日,睢寧雙溝鎮官路數字農業示範園開門迎客,
  • 農業農村部: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達36.0%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獲悉,《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在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數字鄉村發展論壇上發布。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達36.0%,較上年提升3個百分點。該評價工作由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會同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共同開展,是第二年發布評價報告。
  • 2020年中國農業遙感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 農業轉型中的重要地位
    遙感衛星結合GIS與GPS技術,可以快速準確獲得地面信息,了解農業生產現狀,及時預報各種災害問題,幫助農業向精準化、高效化、現代化發展,在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我國是農業大國,國土面積廣闊,各地區氣候、土壤、水、生物存在差異,農業生產狀況較為複雜,在此情況下,農業遙感技術應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 科技創新: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機遇
    讓現代產業、科學技術、資源、政策、資本要素進入傳統農業領域,從根本上提升傳統農業,建立新型產權-產業-利益關係和生產組織形態。這就是現代農業系統工程。 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我國農村人口6.1886億,佔全國總人口比重45.23%。
  • 借「大數據」東風 東方集團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運營新模式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推進物聯網試驗示範和遙感技術應用;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 科技賦能農業,綠色高質高效
    借入圍長三角一體化「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示範創建名單春風,全國三大優質糯稻主產區之一的鳳臺以基地建設為基礎,以科技賦能現代農業,推廣綠色種植方式和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開展種植全程託管、訂單收購、分級加工,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做強鳳臺糯米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度實施。今年全縣30萬畝糯稻再獲豐收,總產量超20萬噸。
  •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農業院士專家呼籲,用科技讓農民富起來
    2020數字農業50人論壇「現代農業是多元產業融合、多功能拓展。怎麼做到?要靠科技創新,要靠全社會協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在近日舉行的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上表示。該論壇聚集了國內數十位農業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和首席科學家,他們來自於動植物遺傳育種、植物保護、土壤肥料、農業工程等多個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