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沒有任何水稻種植經驗的人,藉助一種技術,不僅能種出優質水稻,還能讓收入翻番;一位發展種養業的農場主,在這一技術幫助下,不僅提高種養效率,還能節省人工和肥料;一位經營果園的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同樣可以運用這樣的技術來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如今,「數字農業」正越來越多地進入這樣的應用場景,在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諸多階段發揮重要作用,把人力從繁雜勞動中節約下來,一點點改變著傳統農業中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
不掙錢?試一下標準種植!
在安徽省蕪湖市峨橋鎮中聯智慧農業示範基地,種植水稻全程只需要很少的人力,卻能實現減肥減藥,增產增效,靠什麼?
答案在稻田控制室的大屏幕上。
記者在這個中聯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上看到,農場基本情況、病蟲草害分析、產量預測等功能一應俱全,種植者可以藉此實現水稻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定量決策、精準投入和智能作業。
該示範基地負責人袁勇富告訴記者,水稻試驗田使用全程機械化作業智能監測技術,基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和物聯網進行農機精準作業,已經形成「網際網路+農機作業」的創新模式。
中聯智慧農業示範基地是全國首個在主糧領域實現地塊級全程數位化管理的基地,在我國率先實現了智慧(數字)農業賦能的水稻全程標準化種植,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稱之為「大田智慧農業的先行者」。
為應對當前農村勞動力缺乏、農業從業者年齡偏大等問題,科研人員以大數據為基礎,建立水稻標準化種植體系,將水稻種植過程分成播種、插秧等13個時期、49個關鍵決策環節,全程實時採集數據並分析,支持種植者在最佳時間做出決策。哪怕一個沒有務農經驗的人,只要使用系統,都能根據導引操作種植。
據測算,基地在「化肥、農藥成本」上,數位化管理比普通管理每畝節約101元,施肥、噴藥的人工成本每畝節約7元,水稻全生育期內減少氮肥用量21.8%。對同一品種測產發現,「機插數位化管理」比「機插普通管理」增產14.3%。
使用數位化管理不僅減肥減藥,生產出的大米還有品質保證。大米所有參數指標均符合無公害標準,達到國家一級米的水平。
該數位化管理技術將於明年在蕪湖推廣至50個農場,正式從科研走向商業化運營。
養不好?用一下智能養殖!
全椒縣地處安徽東部,素有皖東「魚米之鄉」美譽。近年來,依託滁河得天獨厚的圩區水資源和長三角地區廣泛的市場需求,全椒縣將稻蝦種養作為特色優勢產業。目前,全椒縣小龍蝦養殖面積30萬畝,並採用稻蝦連作模式,養一季蝦,種一季稻,已探索出一條成功的種養模式。
金順家庭農場1000畝田經營稻蝦種養。最近,稻子剛機收完畢,農場主張臘梅進入農閒階段。磨刀不誤砍柴工,她正聯繫著給部分地塊安裝增氧機。提起稻蝦智能化養殖管理,她很是認同:「以前稻蝦養殖又累效益又一般,觀水、投餌都是憑經驗憑感覺,人工作業慢,僅開關水泵一項,就需要半個多小時。使用了物聯網技術後,一部手機就能操作所有水泵開關,幾秒鐘就能解決問題。」
運用智能化技術不僅高效省事,還更加科學。小龍蝦生長速度和品質與水質密切相關,稻蝦智能化養殖管理系統可在線實時監測蝦田水質水體狀況,遠程控制多臺增氧設備,能夠進行水體環境信息實時採集、生產設備科學管理,提高養殖水平。張臘梅對此深有感觸:「現在水質乾淨了不少,小龍蝦吃食好,長速快,不僅節約餌料,還大大縮短了上市時間。」
全椒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晉茂勝介紹說,從2016年起,全縣就開始聯合物聯網企業,將物聯網技術應用於稻蝦生產、倉儲、運輸、加工、營銷產業鏈,探索「網際網路+稻蝦共作」模式,在生產環節重點實施稻田小龍蝦智能化養殖管理。目前,全縣已建成5個智能化示範基地,稻蝦養殖信息化率達46%,促進增收2億多元。
不放心?掃一掃追溯系統!
安徽碭山酥梨已有千年歷史,不僅酥脆爽口,營養價值也很高。2017年公布的全國百強名單中的水果產區品牌名單中,碭山酥梨是安徽省唯一上榜品牌。
品質是品牌的基礎。碭山縣在果樹種植過程中引入數字果園管理系統,將數位化技術逐步應用於果園,對果園光照、土壤、空氣等環境參數進行實時採集記錄,可以實現在生產的各個環節對土壤墒情、水肥、蟲害、溯源等進行精細化管理,嚴格保證水果的品質。
三聯果蔬專業合作社300畝的果園,主要種植碭山酥梨,理事長劉超剛2016年開始使用數字果園管理系統,「我家的梨口感好,生長環境消費者都能掃碼看得到,每年都不愁賣。」劉超剛所說的是每個果實的專屬二維碼,消費者掃碼便可看到這枚水果的管理信息,包括生長、採摘、加工、運輸全程,與食品安全物聯網追溯平臺相對接,實現了生產可記錄、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質量可追溯。
碭山縣農業農村局市場信息股負責人孫亞介紹說,數字果園管理普遍比傳統果園增產5%-10%,在農資、人工、管理等方面成本可節約15%-25%,果園收益提高20%-35%。
據悉,安徽省2019年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達到41.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2個百分點,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正成為數字農業創新高地。
轉自:中國農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