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檸兒【原創內容,歡迎個人收藏轉發】
昨天跟朋友琳琳聊天,她說有了孩子才發現,自己在家裡永遠都是個外人。她說,生孩子前感覺公婆對自己挺好的,客客氣氣,沒讓她感覺不舒服,反而讓她覺得少了父母的嘮叨和管束,特別自在。可是,生完孩子她發現,還是自己的父母最親。
就拿帶孩子來說吧,婆婆主要就是白天幫忙抱一下孩子,或者推孩子到樓下曬曬太陽。等到了晚上,就完全交給琳琳帶了,孩子再哭鬧婆婆也不管。琳琳就說:「半夜孩子哭婆婆裝聽不見,老公說太吵睡不著,她立馬來哄孫子。」
也就是說,孩子哭鬧,琳琳整晚都睡不安穩,她婆婆一點也不關心。但是,如果她老公一說孩子吵得他睡不好,婆婆就會心疼兒子,立馬來幫忙哄孫子。看到兩種不同的待遇,琳琳覺得,兒媳帶娃再累,婆婆都覺得是應該的,不會心疼別人家閨女。但是,自己的兒子不帶娃,只是被吵得睡不著,婆婆都心疼得不行。
聽了琳琳的講述,我只想說:「瞎說什麼大實話?當然是自己的媽媽疼自己的孩子啊?作為兒媳,跟婆婆的兒子爭寵,這不是給自己添堵嗎?」
婆婆並非不疼兒媳,而是作為母親內心確實有親疏遠近
或許,很多人會像琳琳這樣想,自己累死累活帶娃,婆婆假裝看不見,但是自己的兒子受一點影響,婆婆就心疼得不行,然後抱怨婆婆不疼兒媳。其實,這樣想就錯了。婆婆跟兒媳又不是親母女,在帶娃上能幫一把手就不錯了,指望她像心疼自己的孩子一樣大包大攬,確實想多了。
畢竟,當母親的,只會更心疼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兒肉。兒子和兒媳,不用說,老人肯定是心疼自己的兒子。如果當母親的不心疼兒子,反而去心疼兒媳,說出來你相信嗎?肯定不信。
所以,作為兒媳、作為寶媽,我們對婆婆的要求,差不多就得了,沒有必要去跟她兒子比,也沒有必要跟她女兒比,那樣比到最後,不過是讓自己心裡難受罷了。
帶娃不是老人的義務,老人白天已經幫忙了,寶媽就別再要求晚上了
從另一方面說,帶娃不是老人的義務,婆婆帶娃算是給寶媽幫了大忙了。而且,老人年紀大了,白天幫忙帶娃已經很累了,我們就不要再要求她晚上也幫忙帶了。人都有累的時候,孩子奶奶也不例外,她們晚上也想有自己的空閒時間休息一下。所以,我們作為兒媳要理解。
至於,婆婆不心疼兒媳,反倒心疼兒子,那不過是被一股母愛強撐著。要不然,誰願意白天帶娃,晚上繼續帶?所以,寶媽們,都是為人母親,婆婆可以為了讓兒子睡好覺去強撐著帶娃,我們為了我們自己的孩子,也要忍受煎熬。如果覺得太虧,那就找跟你一起生孩子的人鬧,不要拉扯婆婆。
婆媳相處靠磨合,少一些對比,多一些將心比心,才能「兩好合一好」
最後,說一點婆媳相處,大家不要總是你要求我怎樣,我要求你怎樣,而是要先反思自己做的到位不到位?要知道,婆媳不是親母女,之前沒有在一起生活過,猛地在一起相處,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所以需要磨合。
在磨合的過程中,我們要少一些對比,多一些將心比心。比如,我們不要跟自己的老公和小姑子比,因為永遠也比不過。而是要拿出真心對待婆婆,而婆婆也會拿出真心對待我們。當然,都說「前十年看婆婆,後十年看兒媳」,如果婆婆先示好,我們也會做得更好。
今日話題:寶媽們,你有沒有發現,你家婆婆平時心疼自己兒子多過兒媳呢?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