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惱人的物理粒子學

2020-12-02 素之內的文影匯

蘇格蘭有一座本尼維斯山,以多雲而聞名。有一個叫威爾遜(C.T.R. Wilson)的英國科學家常常爬到山頂去看雲。在 1911 年的某一天,他看著看著,突然有一個念頭冒了出來:為什麼不找一個更簡單的方法看雲呢?他馬上返回劍橋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建造了一個人工雲室。這是一個不複雜的裝置,在一個密閉的玻璃容器中,輸入純淨的乙醇或者甲醇蒸氣,通過降低溫度使蒸汽達到過飽和狀態,就可以製造出挺像那麼回事的人工雲來。就是這個發明,讓威爾遜獲得了諾貝爾獎。你還別不信。

這個裝置讓威爾遜得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額外收穫。當他加速一束 α 粒子流穿過雲室時,就留下了一條肉眼可見的痕跡,就好像是飛機的航跡。當時正值發明粒子探測器沒多久,兩者結合,就提供了足以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亞原子粒子確實存在。

後來,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另外兩個科學家發明了更強大的質子加速器。而在大洋彼岸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厄內斯特·勞倫斯(Ernest Lawrence)在差不多同一時間造出了著名的回旋加速器,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機器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也被激動地叫做原子粉碎器。這類奇異的機器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它們的工作原理基本上都差不多。首先把一個質子或者其他帶電粒子沿著環形或者線形的軌道加速到極高的速度,然後引導它去撞擊另一個粒子,人們再觀察撞擊後飛出的碎片,所以人們會叫它原子粉碎器。

物理學家們的雄心壯志和他們建造的機器一同成長,他們直接發現或是推測出的粒子家族也越來越大,似乎沒有止盡:夸克、μ 子、τ 子、π 介子、W 玻色子、膠子等等,多得連物理學家自己也感到有點兒不安。有一次,一個學生問物理學家費米一個粒子的名稱時,他是這麼回答的:「年輕人,如果我能把這麼多粒子的名稱都記住的話,我早就成為一名植物學家了。」

今天,加速器的名字聽起來就像是戰場上的新武器: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大型強子對撞機、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消耗的能量巨大(以至於它們中的有些機器只能在深夜啟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周邊城市的居民不會注意到家裡的電燈在機器「開火」時變暗淡了)。例如,讓一個電子在不到 1 秒的時間內,沿著一根 7 千米的管道跑 47000 圈。甚至有人開始感到了恐懼、害怕,他們害怕這些激情的科學家們無意中製造出一個微黑洞而吞噬整個地球,或是製造一種叫「奇異夸克」的東西,有人認為這種東西會與其他粒子相互作用,產生難以控制的連鎖反應,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當然,這些都是以訛傳訛的瞎擔心,沒有任何真實的理論依據的。

尋找粒子需要大大的集中精神,因為這些粒子不但又小又快,而且常常轉瞬即逝。很多粒子從出現到消失,僅僅只有 10-24 秒。即便是壽命最長的不穩定粒子,也只能存在 10-7 秒而已。

有些粒子極難捕捉。例如,每一秒鐘,就會有 1 萬億億億個幾乎沒有質量的中微子抵達地球(絕大多數來自太陽的熱核反應)。它們幾乎全部穿過地球上的一切東西,也包括你我的身體,就像什麼都不存在一般。為了能捕捉到它們,科學家們需要在地下深處,通常是廢礦井裡面建一個巨大的水池,這樣才能不受別的輻射幹擾。然後在裡面注入相當於 30 個標準泳池的重水,也就是含大量氫的同位素氘的水,你才能偶爾觀察到一次中微子和氫原子核相撞產生出的閃光。

科學家們則耐心地計算著每一丁點兒的能量,以此來逐步增進我們對宇宙基本性質的了解。1998 年,日本的觀測人員報告了中微子確實有質量,但非常非常小,只有電子的一千萬分之一。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電影《2012》,一開場就是在印度的拏迪伽銅礦,那個地底深處的實驗室就是這樣一個中微子探測器,電影中說太陽大爆發,導致中微子似乎變成了一種新的粒子,把地核加熱了。為了表現這個情節,科學家打開了深達 180 米的一大鍋水的蓋子,然後驚訝地看到,那鍋水燒開了。只是中微子的質量實在太小,如果要靠他們攜帶的動能來加熱地核那差的太遠了,除非這些中微子都轉變成了某種反物質那還差不多,但如果是反物質粒子的話,那沒有抵達地核之前也早就和其他物質作用而湮滅掉了。所以,電影中的情節是不可能發生的。增加看科幻電影的樂趣也是聽我這個節目的好處之一。

如今,尋找粒子真正要花費的東西就是錢,而且是大量的錢。有意思的是,在現代物理學中,你要尋找的東西越是微小,用於尋找它的設備就越是大。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簡稱 CERN,是歐洲最大的核研究組織,就像一座城市,位於法國和瑞士的邊界處,佔地一平方公裡,有 3000 多名全職僱員,還有 6500 名兼職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全世界粒子物理學家有一半都在這裡工作。CERN 最值得自誇的是它那條周長 27 公裡的地下隧道,還有一根比埃爾菲鐵塔還重的磁鐵。

要敲開一個原子其實並不難,每次打開日光燈就可以了。但是,想要敲開原子核,可就不易了,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巨大的電力供應。如果想要再深入到夸克的級別,也就是構成質子、中子的基本粒子級別,你需要的是數以萬億瓦特的電力和相當於中美洲一個小國家年度預算的資金量。CERN 2005 年啟用的一臺大型強子對撞機,建設花費超過 15 億美元,每次開機需要 14 萬億瓦的能量。

不過,上面這些數字與美國原本計劃建造的一臺機器相比,那又是小巫見大巫了。美國在上世紀 80 年代決定在德州的沃克西哈奇建造一臺超級超導對撞機。但不幸的是,它在建造過程中便與美國國會發生了激烈「對撞」,項目黃掉了。這臺機器原本可以讓科學家們自豪地發現「物質的終極屬性」(這話聽著耳熟,科學家們經常用尋找終極 XX 來籌集資金),並且儘可能重建宇宙在最初的 10 萬億分之一秒時的條件。原計劃是讓粒子在一條周長 84 千米長的隧道中飛馳,消耗的能量達到了驚人的 99 萬億瓦。這真是一個宏偉的計劃,光是建造費用就達到 80 億美金(後來又提高到 100 億美金),每年的運行費用也高達數億美元。

歷史上恐怕找不出更好的例子來詮釋「把錢埋地下」這句話了。1987 年到 1993 年,國會在花費了 20 億美金挖空了一條 22 公裡長的隧道之後,終於受不了了,取消了這個項目。因此,直到今天德州還總是自誇擁有一個宇宙中最昂貴的地洞。不過,從照片來看,那個地方其實就是一片巨大的空地,環形散落著一串失望的小鎮。

建造粒子加速器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貴,超級花錢。去年,在中國的科學界曾經掀起過一輪激烈的爭議。起因是中科院計劃建造一臺超級對撞機,結果遭到了德高望重的楊振寧先生的反對。反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花錢太多,不值得。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計劃是分成二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花費是 400 億和 1000 億人民幣,這個世界恐怕沒有什麼單個工程需要花的錢比這個多了。作為對比,貴州的那個全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FAST 的造價僅僅是 10 多億人民幣。武廣高鐵的總投資是 1166 億人民幣。而一架全新的 C919 客機的售價大約是 3.5 億人民幣左右。

總之,粒子物理學是一項昂貴的事業,同時也是一項多產的事業。隨著 2013 年希格斯玻色子被找到,所有標準粒子模型中的 61 種粒子全部被找到。問題是,標準粒子模型只能解釋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的產生和作用機制,但無法解釋引力。為了解釋引力,物理學家們又提出了很多其他理論模型,在這些模型中還有更多的粒子種類。粒子雖然找到了一大堆,可是用費曼的話來說,「我們很難理解這些粒子之間的關係,大自然為什麼需要它們,又是什麼聯結著這個粒子和那個粒子?」每當我們盡力打開一個盒子,必然又會在裡面發現另一個鎖著的盒子。有人認為存在一種叫「快子」的粒子,運動速度超過光速。有人渴望找到「引力子」——一切引力產生的根源。我們究竟已經到達了多深處,現在很難說。卡爾.薩根在他的名作《宇宙》中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你鑽進一個電子中,你可能會發現電子本身又是一個宇宙。上世紀 50 年代出現了大量的科幻小說描述這種結構,科幻小說家門幻想「數量巨大的更小的基本粒子構成了相當於星系一樣的結構;而每一個這樣的基本粒子又是一個更小級別的宇宙,宇宙中又嵌套著宇宙,如此一級一級往下沒有盡頭;往上是一樣無窮無盡。」只是沒有幾個粒子物理學家會同意這樣的幻想,因為正如我們之前說過的,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運行規則似乎大不相同。而且根據我們的量子理論,物質最小也只能小到 10-35 米這樣的一個級別,不可能再小下去了,這就是普朗克尺度。這是整個量子理論的根基。

這樣的世界超出了大多數人的理解能力。現如今,即便是閱讀最基礎的粒子物理學指南,你也必須穿過一條布滿專業詞彙的荊棘之路。比如說,「帶電的 π 介子和反 π 介子分別裂變為一個 μ 介子加一個反中微子和一個反 μ 介子加一個中微子,平均壽命約 2.063X10-8 秒。中性 π 介子衰變為 2 個光子,平均壽命約 0.8X10-16 秒。μ 介子和反 μ 介子衰變為……。」

我引用的還是一本專門為普通讀者撰寫的書。作者是那個最能深入淺出講解的物理學家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

到了上世紀60年代,加州理工的物理學家蓋爾曼(Murrary Gell-Mann)嘗試著把雜亂的粒子整理一番,他發明了一種新的粒子分類的方法。這種方法用溫伯格的話來說,就是「再次減少強子的複雜性使它們更清晰」,「強子」這個術語是物理學家給質子、中子這些由強核力支配的粒子的總稱。蓋爾曼的理論主要是說強子也是由一種更小、更基本的粒子組成的。他的同事想給這些最基本的粒子起名為「部分子」(patrons),但被否決了,最後定的名字就是現已知名的「夸克」(quarks)了。

蓋爾曼起的「夸克」這個名字來源於一部小說《芬尼根守靈夜》(Finnegans Wake)中的一句話「向麥克老大三呼夸克」但是夸克的簡潔性也沒保持多久,因為物理學家們對夸克的理解稍一深入,就發現夸克也得繼續細分下去。雖然如此微小的夸克不可能有顏色、味道或是其他我們能感知的物理性質,但物理學家們把它們分成六類,分別起了 6 個有趣的名字:上、下、奇、粲、頂、底,奇怪地把它們統統稱為「味」,然後又進一步地分為紅、綠、藍三種顏色(這些術語產生的年代正是在加州流行迷幻藥的時代,有人懷疑這並不是一種巧合)。

最後,所有這一切被稱作「標準粒子模型」。它實際上是整個微觀世界的「零件箱」。標準模型總共由 36 種夸克、12 種輕子、8 種膠子、2 種 W 粒子,1 種 Z 粒子,再加上光子和希格斯粒子,一共是 61 種粒子組成,另外還要加上三種基本的力:弱核力、強核力和電磁力。(目前物理學中總共有四種力,還有一種是引力)。

在這個模型中,夸克是最基本的「建築材料」。又有一種叫做「膠子」的基本粒子作為夸克之間的「粘合劑」。夸克和膠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它們又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原子核。電子和中微子又是由輕子構成的。夸克和輕子又統稱為費米子。攜帶或產生「力」的基本粒子,例如光子和膠子統稱為玻色子。希格斯粒子則產生質量。完全聽暈了對吧,那幾乎是肯定的,就算換了一個專業對口的粒子物理學家,也很難把這些粒子的名稱都給記全了。不過,我覺得作為我們普通的科學愛好者,最重要的是知道,原子、中子、質子這些我們經常聽到的「子」,其實都不是基本粒子,因為它們不夠基本,它們也都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的。但是電子是一個基本粒子,它沒辦法再分下去了,至少在我們目前的科學理論中,它無法再分下去了。

其實,大多數物理學家都覺得標準模型不夠簡潔。在 1985 年播放的一部電視紀錄片中,萊德曼(Leon Lederman)評論道,「確實太複雜了些,並且充滿了太多臆想的參數。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造物主為了創造我們已知的這個宇宙要不厭其煩地轉動二十個旋鈕來設定二十個參數。」對物理學而言,沒什麼比尋找終極簡潔性更重要的了,然而我們現在離得還很遠,手裡有的只是貌似優雅的一團混亂。正如萊德曼所指出,「有一種深深的感覺,現在這幅圖景並不美麗。」

標準模型不但笨拙,而且也不完整。有一樣重要的東西該理論沒有納入,就是引力。把一頂帽子放在桌子上,為什麼它不會自己飛到天花板上?這個道理,你搜遍標準模型,也找不到合理的解釋。費曼為此苦笑道,「我們現在陷在這樣的一個理論中。這個理論真的不知道是對還是錯,但我們能肯定它現在不是完全正確的,至少是不完善的。」為了把所有的物理規律統一到一個理論中,物理學家又發明了一種理論,稱之為超弦理論。(科學有故事-汪潔老師)

相關焦點

  • 惱人的測量問題:意識真的能夠決定物質的存在嗎?
    量子系統沒有一個確定的物理量,科學理論只能預測每一種測量結果的概率;一旦發生測量事件,量子系統的物理量就確定了。這裡有一個惱人的「測量」問題:測量為什麼會將不確定的狀態變成了確定的狀態呢?測量是哥本哈根解釋的核心。根據哥本哈根解釋,對某個物理量進行測量之後,波函數就坍縮成了一個確定值。
  • 一個惱人日常效應背後的嚴肅科學
    最近,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特文特大學和薩克森應用科學大學的一組科學家就對這種惱人的「茶壺效應」發起了挑戰。他們通過將水噴射到垂直的圓柱體上,觀察到液體可以附著在圓柱體上(就像茶水附著在茶壺上一樣),並且觀察到了水在這種附著效應下會圍繞圓柱體旋轉,從而盤旋成螺旋狀。通過對螺旋形狀和它的形成進行建模,研究人員首次預測出了確切的附著行為。
  • 終極粒子模型——粒子物理在此終結
    索維爾會議的一眾物理大咖們 可以認為,包括牛頓,愛因斯坦在內的所有物理大咖們都屬於「物質群」,他們的思維皆被深困在物質的牢籠之中,他們屬於物質時代! 於是,歷經數代物理大咖們的努力和心血,構建了一個物質粒子的:標準粒子模型!
  • 高能物理實驗中的核電子學
    1 高能物理與高能物理實驗高能物理,就是利用高能量下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研究比原子核更小的微觀物質結構,探索物質結構和性質的科學。我們熟知的是物質最小顆粒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但在高能物理領域,又將組成物質的最小顆粒進一步細分為6種夸克、三種帶電輕子和三種中微子。其中質子和中子就是由夸克組成。高能物理實驗裝置包括輻射源、探測器、電子學系統和計算機數據獲取系統等部分。
  • 中國粒子物理理論界的一面旗幟—新聞—科學網
    ——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
  •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政國:原子核和粒子物理的研究是產生尖端技術的...
    1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政國以《微觀世界與現代技術》為題,揭開科學的神秘面紗,妙語闡述微觀世界與尖端技術的關係。會上,趙政國圍繞基本粒子與宇宙,特點、方法和裝置,粒子物理實驗舉例,關鍵科學問題和尖端技術等方面展開分享。「科學是關於物質世界和現象的知識體系。它需要沒有偏見的觀測和系統的實驗來證實。」
  • 粒子對撞機歷史回顧與展望 | 「小粒子 大宇宙」科學公開課
    歡迎來到「小粒子 大宇宙」系列課程。這裡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我是高傑。今天我們講的這一堂課,題目是《粒子對撞機歷史回顧與展望》。大家知道宇宙的構成有三大部分,它是由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構成。其中物質大約佔百分之五,暗物質佔百分之二十幾,還有接近百分之七十是暗能量。
  • 改寫基本粒子分類,第三類粒子出現了 | 環球科學
    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物理學家首次獲得了實驗證據,證明任意子不能被歸類進另兩個粒子王國中。「我們有玻色子和費米子,現在我們有了第三個王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的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表示,「這絕對是一個裡程碑。」在認識任意子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玻色子和費米子。
  • 粒子還是波?只要學過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
    科學的魅力就在於永無止境,總會有那樣一批人前僕後繼,追本溯源,為了尋求真相而奉獻一生。光的本質,是十七世紀科學家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當時,有兩種學說,光的粒子說和光的波動說。粒子說認為,光的本質是一種粒子,1638年,法國數學家皮埃爾.伽森狄更提出,光是由大量堅實粒子組成的;之後的幾年中,牛頓對皮埃爾提出的粒子說也進行了研究,通過光的直線傳播規律以及光的偏振現象,1675年牛頓提出了假設,認為光是一種從光源發出的粒子,在均勻介質中以一定的速度傳播。
  • 粒子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舉行揭牌儀式
    1月8日上午,我校舉行「粒子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校黨委書記許武、校長助理朱長飛、物理學院執行院長劉萬東和中心主任趙政國教授共同為中心揭牌。   許武書記在總結髮言中肯定了中心的定位和建設中國大科學工程的「黃埔軍校」目標,表示學校將會積極支持中心的建設,
  • 精確人工智慧――核物理與粒子物理領域的新生力量
    粒子物理學中的標準模型,已經成功描述了所有已知基本粒子以及控制整個宇宙的全部四大基本力中的三種(除重力以外)。而這三種基本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簡稱強電力行業)與弱相互作用力(簡稱弱力)——不僅控制著粒子的形成,也決定了粒子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逐漸衰減。
  • 10分鐘讀懂粒子物理到底是如何誕生的
    探秘粒子世界粒子物理是研究最基本粒子的一門學科,換句話說它是從最小尺度說明了物質構成的問題。 在物理界,一般獲取粒子的方法是通過加速器,讓粒子以極高的能量相互碰撞,從而將粒子「打碎」,直到碎片在我們現有的條件下不能再碎,我們就認為那就是目前我們已知的最小粒子。 除此之外,更多的粒子則來源於高能宇宙射線。也因為粒子的獲取需要極高的能量,因此它還有一個別稱——高能物理。
  • 粒子對撞機
    早期,科學家們用使用運動的粒子撞擊靜止的粒子,操作簡單方便,但後來粒子學家發現,單是以運動的粒子去撞擊靜止的粒子,會發生動量傳遞,動碰靜的粒子撞擊產生的能量不足以擊碎原子核,難以進一步探索質子的內部結構。於是上世紀50年代,挪威的科學家提出同時加速兩束粒子讓它們在一處相撞可以實現更高能的對撞實驗。
  • 中國粒子物理理論界的一面旗幟——追憶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院士
    戴元本長期從事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理論的研究,把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粒子物理事業。但老師的勸說並未打消戴元本的疑問,反而引起他更強烈的好奇心,並有了學物理學的想法。中學畢業後,他不顧親友勸告,放棄畢業能找到待遇更好工作的機電系,毅然踏上了物理的學習和研究之路。
  • 為什麼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存在巨大缺陷?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作為現代物理學的最高成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今世界各種粒子加速器中,粒子之間的碰撞行為都在標準模型的預測之中。粒子加速器越強大,實驗值和理論值越接近。那麼,什麼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套理論是如何創立的?它有多強大?在自然界中,無論力的作用是怎樣的,從根本上都可以歸咎為四種基本力:主宰天體的引力、主宰帶電粒子的電磁力、主宰原子核的強核力和弱核力。
  • 「自旋波電子學物理、材料與器件」香山科學會議在京召開
    2016年2月23~24日,香山科學會議第553次學術討論會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此次會議以「自旋波電子學物理、材料與器件」為主題,潘建偉教授、沈保根研究員、李樹深研究員和俞大鵬教授擔任會議執行主席
  • 科學+特別活動: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遊戲物理 趣味科學
    1992年8月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成立後曾任所長,並曾出任中華民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任。2007年轉任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以及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研究員。2011年1月17日借調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擔任館長。
  • 精英記憶|潘建偉:我想學物理,但曾擔心難以養家餬口
    當時我糾結的是學經濟管理還是學物理,我想學物理,又怕將來難以養家餬口。父母安慰我說:「我們有退休工資,你不用擔心。」於是我報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進入了物理學的殿堂。牛頓力學、電動力學、統計力學等學科我都學得不錯,但是大三的量子力學把我搞糊塗了。傳統的牛頓力學有點像決定論,原則上一切東西可以計算出來,比如一旦確定了初始條件,你可以預知物體的位置、月亮的軌跡等。
  • 這個研究粒子的科學,發揮的作用超乎想像
    今天有小夥伴問我,量子力學是一門研究微觀尺度粒子行為的科學,它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嗎?這個問題非常有價值,因為一定有很多小夥伴想知道它的答案,我也希望藉此機會給大家澄清一下,對量子力學的誤解。
  • 「上帝粒子」獲諾貝爾物理獎 臺灣團隊有功
    「上帝粒子」獲諾貝爾物理獎 臺灣團隊有功   中新網10月9日電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研究團隊去年利用大強子對撞機(LHC)實驗觀測,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證據,成為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和比利時學者恩格勒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