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壓力疊加,我國中小企業迎來新一輪衝擊。今年以來,南方一些省份中小企業出現的一些困境,如今已傳導到北方地區,不少企業瀕臨破產、倒閉邊緣。記者在吉林調查了解到,在國內通脹壓力加大及國家緊縮貨幣政策大背景下,吉林省十幾萬戶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普遍遭遇「三荒」——由於貸款難、貸款成本太高帶來的「資金荒」;在物價普漲形勢下,原料等價格大幅上漲,又不同程度出現「原料荒」;儘管勞動力總量相對充裕,但結構性短缺、技術工人缺乏又導致不少企業出現「招工荒」。(9月19日《經濟參考報》)
新一輪的中小企業生存困境在歐美債務危機後被一些專家認為是偽命題,在很多人看來,市場終究是會淘汰一批無法適應生存的中小企業,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經得起考驗的企業。特別是在中國不斷有國有大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名單後,中小企業的困境被人為地弱化了。
財政部公開的數據表明,8月份,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企業所得稅增幅出現明顯下滑,從7月的同比增長34.4%下滑到17.9%。如果國有大型企業能夠支撐起國家財政收入中的企業所得稅收入比例數字,那麼8月份的企業所得稅數字下滑也不可能達到50%的驚人數字,不可否認的是中小企業生存困境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了。
南方中小企業從2010年底開始的資金短缺一直未被主流輿論所接受;今年上半年,長三角企業被民間高利貸所左右也不過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討論,各級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層面上並未給出任何實際有效的政策支持;下半年,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吉林企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三荒」的困境,從南到北依次傳遞的信號已經表明中國該是正視中小企業困境的時候了。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中小企業一直無法與珠三角、長三角相提並論,除去地理位置上不具有競爭優勢外,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國有企業規模和能力一直壓制著中小企業的發展。多年來,能夠生存下來的也都是具有極強生命力的中小企業,當東北中小企業高喊「生存難」時,已經是真的到了無路可退的地步了。
中國GDP保持7%以上的增長速度持續了近三十年,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有數據支持的估計是,在未來十年中,中國的GDP增長將繼續保持8%以上水平。最新的數據現實,中國今年財政收入將突破10萬億,「這或許還僅是一個相對保守的估算」,即便是在受金融危機影響較為嚴重的2009年,全國財政收入仍然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國富民窮的擔憂逐漸變成現實。
當下,中國的財政收入之巨令世界矚目,但如何達到合理分配的目標一直被認為是考驗中國人智慧的難題。轉變國富民窮的現狀固然需要通過諸如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減免個人稅收的手段,並且中國也正在按此思路進行財政支出政策調整,但在中小企業的困境問題上,顯然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中國中小企業不僅是中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部分,其吸納就業人口的能力以及改變中國經濟結構乃至社會結構的作用還沒有被政策制定者所理解。中國農村大量的勞動力不可能完全都被城市所接納,中小城市的失業人口也不可能都以自主創業的形式得到工作,中小企業興衰決定了中國勞動力人口的走向。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從珠三角蔓延到長三角,大量的中小企業務工人員被迫返鄉,重新成為農村勞動力和城市失業人口,一度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性話題。
本輪中小企業的困境本質上與歐美債務危機關聯不大,國內通脹壓力以及緊縮貨幣政策作用下的銀行坐視不理導致的資金流斷檔雙重作用下,眼睜睜地看著中小企業走入關門破產的宿命裡,一旦形成風潮,其結果會帶來新一輪企業務工人員返鄉,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就不是簡單的中小企業困境了。(黃水牛)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正式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mai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徵稿啟事。
相關新聞:
吉林大量中小企業瀕臨倒閉 三荒向北方地區蔓延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