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媒報導,近期有天文科學家通過望遠鏡觀察到金星的酸性雲層中探測到一種名為磷化氫的氣體,從而推測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跡象。
但目前金星存在磷化氫只是觀察結論,尚未收集到任何樣本,該推測尚有待證明。
金星大氣中發現磷化氫氣體
這項發現被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研究團隊首先使用夏威夷的James Clerk Maxwell望遠鏡發現了磷化氫,然後使用智利的Atacama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射電望遠鏡對其進行了確認。
麻省理工學院分子天體物理學家、研究的合作者克拉拉·索薩·席爾瓦(Clara Sousa-Silva)教授表示:「就我們目前對金星的了解而言,對磷化氫的發現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有生命的存在,雖然這聽起來有些難以置信。」
金星,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除了水星,離太陽第二近,且大多數時候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
太陽系
中國古代稱其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臘神話中叫「阿佛洛狄忒」,古羅馬人稱作「維納斯」。
清晨,它是「啟明」星,出現在天空的東方;傍晚,它是「長庚」星,處於天空的西側。
在日出前或日落後達到亮度最大,其亮度為-3.3至-4.4等,在夜空中僅次於月球,排名第二。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其質量與地球類似,有時也被人們叫做地球的「姐妹星」。從結構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金星的半徑約為6073公裡,只比地球半徑小300公裡,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於地球。雖說如此,但兩者的環境卻有天壤之別,金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表面溫度很高,不存在液態水,加上極高的大氣壓力和嚴重缺氧等殘酷的自然條件,金星很難存有生命。
金星和地球
20世紀50年代後期,天文學家用射電望遠鏡第一次觀測了金星的表面。
從1961年起,人類向金星發射了40多個探測器,從近距離觀測,到著陸探測,為人類逐漸揭開了金星的神秘面紗。
1962年8月27日,美國發射了「水手2號」飛船,它於1962年12月14日到達金星附近,測量了金星大氣溫度和磁場輻射。
「水手2號」
1967年6月12日,蘇聯發射了「金星」4號飛船,同年10月18日進入金星大氣層。「金星」4號的著陸艙進入大氣層後展開降落傘,當著陸艙下降到距離金星表面為24.96公裡時信號停止發射,估計是著陸艙被金星的高氣壓壓癟了。
1970年8月17日,蘇聯發射了「金星」7號,並於1970年12月15日到達金星。該飛船的著陸艙能承受180個大氣壓,因此成功地到達了金星表面,成為第一個到達金星實地考察的人類使者。傳回的數據表明,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70攝氏度。大氣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還有少量的氧、氮等氣體。
1973年11月3日,美國發射「水手10號」水星探測器,1974年2月5日路過金星,從距離金星5760千米處通過,對金星大氣作了電視攝影,發回上千張金星照片。
「水手10號」
1978年9月9日和9月14日,前蘇聯發射了「金星11號」和「金星12號」,兩者均在金星成功實現軟著陸,分別工作了110分鐘。特別是「金星12號」於12月21日向金星下降的過程中,探測到金星上空閃電頻繁、雷聲隆隆,僅在距離金星表面11公裡下降到5公裡的這段時間就記錄到1000次閃電,有一次閃電竟然持續了15分鐘!
金星上的閃電
1981年10月30日和11月4日先後上天的「金星13號」和「金星14號」,其著陸艙攜帶的自動鑽探裝置深入到金星地表,採集了巖石標本。研究表明,金星上的地質構造仍然很活躍,金星的巖漿裡含有水分。
1983年6月2日和6月7日,「金星15號」和「金星16號」相繼發射成功,二者分別於10月10日和14日到達金星附近,成為其人造衛星,它們每24小時環繞金星一周,探測了金星表面以及大氣層的情況。
1984年12月前蘇聯發射了「金星-哈雷」探測器,向金星釋放了浮升探測器——充氦氣球和登陸艙,它們攜帶的電視攝像機對金星雲層進行了探測,發現金星大氣層頂有與自轉同向的大氣環流,速度高達320千米/小時,登陸設備還鑽探和分析了金星土壤。
1989年5月4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帶上太空,並於第二天把它送入金星的航程。「麥哲倫」號裝有一套先進的電視攝像雷達系統,可透過厚厚的雲層測繪出金星表面上小如足球場的物體圖像,其清晰度勝過迄今所獲金星圖像的10倍!
「麥哲倫號」
2005年11月9日,歐洲「金星快車」探測器搭乘俄羅斯「聯盟」運載火箭從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前往金星探秘。探測器於2006年4月份進入金星極地軌道,每24小時圍繞金星飛行一圈,對金星進行為期486天的探測。
「金星快車」
在金星大氣中發現磷化氫氣體,讓人類對金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通過此也許能從中證明出地球並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