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因為最近這句流行語,原本只是1~5歲兒童偶像的小豬佩奇,迅速徵服了眾多年輕人,成為中國社交網絡的超級IP。一隻粉色的二維小豬,不僅憑藉萌萌噠的外表徵服了2-5歲的兒童,還憑藉獨特的「社會氣息」徵服了一群中國年輕人。小編來告訴你,「社會人小豬佩奇」為啥這麼火!
小豬佩奇到底什麼來頭?
小豬佩奇 又名粉紅豬小妹(英文名:Peppa Pig),是由英國人阿斯特利貝加戴維斯(Astley Baker Davis)創作、導演和製作的一部英國學前電視動畫片,也是歷年來最具潛力的學前兒童品牌。故事圍繞她與家人的愉快經歷,幽默而有趣,藉此宣揚傳統家庭觀念與友情,鼓勵小朋友們體驗生活。
由英國E1 Kids於2004年5月31日發行首播後,其動畫片已於全球180個地區播放,至今共播出4季;中國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目前也在熱播之中,極簡的動畫風格,幽默的對話語調,深具教育意義的故事情節,不僅能讓學齡前兒童學習知識,更能讓小朋友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體驗生活,深受全球各地小朋友們以及其家長們的喜愛。
這隻粉色小豬豬有多火?
從「60後」到「泛00後」,不少明星也競相追逐小豬佩奇的「社會人」潮流。不止如此,人們還開始爭相購買各種衍生產品,一款小豬佩奇的手錶,成為今年最火爆的時尚單品,帶上它你就是真正的「社會人」,就連國內的明星們,也開始紛紛加入了「社會人」的行列…
楊冪和歐陽娜娜直接穿在身上…
白敬亭、林更新用的是小豬佩奇的手機殼…
戚薇、譚維維則直接戴上了「社會人」手錶…
趙麗穎這兩天戴上了小豬佩奇的頭飾,雖然日常性拍糊,但還是很搶鏡
林允就更厲害了,過生日的時候,直接上了一個小豬佩奇的蛋糕,畢竟星爺坐在旁邊,肯定很「社會」
就這樣,一股小豬佩奇潮流,風一樣的在席捲整個網絡,直到現在也依舊在持續著,周邊產品瘋狂衍生的盛況,代表小豬佩奇在國內擁有著巨大的市場。小豬佩奇的流行風,已經刮進朋友圈了,不少喜歡「蹭熱點」的成年人,開始發佩戴小豬佩奇手錶的照片。這起源自快手、抖音等平臺的「風尚」,註定是屬於95後以及00後們的一場年輕人的狂歡。
小豬佩奇為啥這麼火?
這隻來自英國的粉紅色小豬,不僅人氣超高,而且身價不菲,是最賺錢的動畫人物之一。據媒體報導,《小豬佩奇》2017年在全球範圍內帶來的零售收入達到12億美元(約75億人民幣)。那麼,小豬佩奇為啥這麼火?背後有著怎樣的商業邏輯?掌聲響起來,來了解這隻腦袋長得有點像吹風機的小豬。
圖片來自央視新聞。
小豬佩奇在國內火起來的過程
簡單來說,小豬佩奇在國內火起來的過程可以總結成這樣:
動畫先電視臺後網絡平臺播出,打好兒童基礎;之後在社交平臺炒作話題吸引成年人注意;最後靠著兒童向家庭安利和短視頻平臺話題炒作雙管齊下,完成最終的引爆;火起來之後迅速進行合作授權變現。
這當然不全是自覺自發形成的傳播,版權方有意的營銷行為起了很大作用。
兒童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除此之外,據國家統計局及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我國兒童室內樂園市場規模呈現不斷增長趨勢,平均每年同比增長30%。2020年中國兒童消費市場規模將突破5萬億元,其中兒童娛樂消費市場將達到1.5萬億元,兒童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投資界報導稱,今年3月eOne公司宣布奧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了小豬佩奇在中國的IP合作方。雙方對於小豬佩奇展開一系列產業合作包括玩具組合、角色塑像和角色扮演玩具等,並將在2018年第四季度全面推向市場。
據了解,奧飛娛樂自2003年切入動漫製作成為了中國動漫第一股,旗下擁有超級飛俠、萌雞小隊、喜羊羊與灰太狼等一系列精品IP。
思考1:再社會也不能逾越規則和底線
以作品捧紅一個形象,甚至帶起一波跟風熱潮,小豬佩奇並非孤例,但能夠進入社交空間,並成為獨特的網絡現象,恐怕並不多見。網上就有一些人,以精緻的「豬豬女孩」自居,在短視頻平臺上,「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的調侃,也變成了更多人所熟知的梗。從小朋友界的大佬,成為網絡社交紅人,有人曾這樣總結小豬佩奇走紅背後的套路:先是動畫片播放打好受眾基礎,然後以表情包、短視頻等進入社交流行符號,再通過明星大V成為現象級話題。的確,被不同群體賦予不同內涵,小豬佩奇受到熱捧,雖然不乏跟風炒作的成份,但不得不說,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帶來的傳播方式、營銷模式變革,也是捧紅小豬佩奇的重要原因。
當然,在「社會人」的路上越走越遠,不少人也擔憂:「小豬佩奇會被玩壞了」。時下,不少中小學生以此標新立異,一些人以穿戴小豬佩奇的服飾、手錶等互相攀比,更有甚者,少數不法商家假冒仿製相關產品,攫取利益,這些不利於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因素,需要警惕。畢竟,小豬佩奇再社會,也不能毀掉了孩子的童年,不能逾越規則和底線。
思考:2:網絡亞文化成為新型文化形態
小豬佩奇手錶的走紅,離不開短視頻的熱捧和傳播。「社會人」與小豬佩奇的反萌差激發了部分人的玩梗心理,在網民不斷解構和二次創作中,一隻卡通人物小豬成為全民狂歡的噱頭,構成了一種亞文化力量。這個事件將網絡上分散的、隱藏的群體召喚和集結起來,潛伏在網絡世界中的一撥人共同發力,最終呈現出一種無法忽視的力量。這表明,亞文化是有群體構成的,亞文化不是一個人的文化,而是一個群體或者一個部落的文化,這個群體多是年青一代網民。抖音短視頻「小豬佩奇身上文」的搞怪娛樂背後,其實是一種網絡青年亞文化現象。
思考3:獵奇還是創新?
有人認為,小豬佩奇的走紅,本身是一場無意義的傳播,反映了當下的獵奇、圍觀、窺私、惡搞的社會文化心理,可能會對優秀傳統文化造成侵蝕。也有觀點認為,大多數網絡青年亞文化固然逃不過「偶然創造—突然流行—日益淡化—漸被遺忘」的命運,但新媒體為各種文化的存在提供了更包容的空間。認可亞文化的存在,就是允許青年群體以自己的方式和主流文化對話,顯示了社會的包容性和開放度。
思考4:小豬佩奇被玩壞 流行不應沒文化
那麼小豬佩奇的流行,究竟是諂媚、妥協,還是一種青春期式的叛逆呢?這也恰恰是年輕一代在多變語境下,所製造的一個語言與觀點迷局——他們牢牢掌握著對自己所創造的流行話語的解釋權,同時通過創造含糊的、紊亂的、煙霧般迷離的價值體系,來為自己的話語權提供一種安全保障。歸根結底,他們還是希望能夠在卡通所象徵的簡單、輕鬆以及自我、有秩序的環境下生活。
小豬佩奇的流行熱會過去,年輕人之後會換一個流行文化密碼。只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有文化深意的流行元素。通俗點說,你這樣做,問過小豬佩奇麼?又有幾個人真正知道它的作者是誰。
(據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央視新聞、濟南日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