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od 的設計

2021-01-11 仙音燥物

HomePod 上市以來受到的評價與Apple的宣傳相一致,將居家的音樂收聽體驗提升到了一個全新層級。與 Amazon Echo 和 Google Home 定位不一樣,HomePod 首先強調的是音樂,在目前,它的智能與其說體現在語音助手上——發展落後於競爭對手的 Siri,倒不如說通過設備的工具性能表現而出,即對 HomePod 所處的聲學環境自動進行分析並制定播放方案,得益於其圓柱形設計及 7 個高音喇叭的環形排列。HomePod 的出色音質除來自獨特設計的低高音喇叭外,還依賴於 Apple 的 A8 晶片的實時處理。HomePod 小巧的體型及超出預感的重量,在用戶上手的一刻,為其帶來一份紮實和可信賴之感。觸摸交互操作簡單、有限、易記,而繼承之 AirPods 的適配體驗,「快速又神奇」,已是一個標杆性的設計。

HomePod 的設計在 Apple 的網站上只有簡短的介紹,以「Beautiful design with a purpose」(有目的的漂亮設計)為小標題,如果說追求詞藻且意指曖昧的標題文字並無什麼內容含量,那麼在具體的介紹中總能傳遞出一些設計的主要特徵。在這個簡短介紹中提及了兩個設計特徵:一個是小於 7 英寸的高度,可以讓 HomePod 可以放置家中任何地方;另外一個就是無縫網布,既是為了審美——任何角度都非常漂亮,也是為了聲學——它對音樂來說是透明的無阻擋的。

無縫是 HomePod 最為顯著的設計特徵,一下讓它與其他同類產品的設計區別而開,比如Sony 的智能音箱 LF-S50G,以及 Amazon Echo,Google Home 以及 Sonos One。如《Apple 「無縫」設計之歷程》一文所言,無縫不僅僅是指字面意義上的,諸如裝配縫隙或者製造加工留下的痕跡,無縫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從現象層面去探討,用戶看到 Amazon Echo,Google Home,Sonos 與 HomePod,並不會直接地注意到哪個有縫隙哪個無縫隙,而是一個整體形象,這個整體形象的塑造——是否具有一體性——需要無縫的支撐。

Amazon Echo 2 從純工具性和設備化的第一代 Echo 設計上作出改進,減低了高度,去掉了頂部的一條接縫,並且增加了具有不同材質選擇的罩殼,諸如木紋和布紋,使其能夠更加融入家居環境也能削弱它的工具感,Amazon 採取的設計和處理手段仍是程式化,即普遍的手段,並沒有在工藝上作出突破,也沒有在整體形象的塑造上有更進一層的追求,加上一圈 LED

燈效的設計以及頂部物理按鍵及直接安置的麥克風,Amazon Echo 2 仍然是一個工具和設備。Google Home 則直白地表達了對識別性的追求,所以設計了一個獨特的幾何形態,而斜面的設計一方面指示著喇叭的朝向,一方面也能方便手指交互操作(儘管對於一個智能語音設備來說並非主要),從這一點來說這個幾何形態的設計並非過於任意化。但是從Google Home 的拆解圖中可以看出,尤其是上半部分的結構布置,浪費了的空腔結構,它並不具備很強的內外一體性,作為形態導向的設計,Google 並沒有在構造的內外一體性上有更多的追求。而這樣的幾何形態設計就必然會帶來幾條接縫,在破壞產品的一體性,Google

通過對下部罩殼的材料和顏色的設計來弱化這一點,但灰色以外的罩殼設計總是很突兀,加上獨特的幾何形態,讓這個產品過於前臺化,與其產品「隱在」的內涵特徵相背。Sonos

One 則是從傳統的音箱設計上進化而來,剔除了 Sonos Play:1 頂部的物理按鍵設計,以及複雜的頂面內凹形態設計,替換為觸摸式設計,但是觸摸按鍵的符號仍是刻印在表面,加上一組環形麥克風排列,仍傾向於舊時代的工具化設計,儘管設計和工藝都很精緻。

HomePod 在設計上則給人一種符合時代之感,工具感消失,形態符號化,內外一體又不失識別性。視覺能及就只有兩個形態要素,一體化的網布和頂部的玻璃,網格為斜紋,不像

Sonos One 那樣的罩殼網格設計很容易在傳播的圖片上出現摩爾紋(如上圖所示)。網布要做到無縫並不難,因為現今有各種 3D 針織以及其他技術的支持,但是要將網布應用到產品上,並且讓產品從現象感知上達到無縫就並非易事。通常印象中,以及絕大多數產品上,網布就像是給產品穿一層外衣一樣,很難和產品有合二為一,由於軟性的材質又較難處理,很多設計是將網布粘貼在一個塑膠的罩殼上再套到產品之上,網布在這些設計中更像是發揮它的裝飾性,這勢必導致無法實現現象認知上的無縫,即沒有一體感。HomePod 試圖讓網布形成的形態成為產品的形式代言,而不是裡面的塑料體或者喇叭,對用戶來說,這個物品就是感知到的符號形象,以及這個形象指向的含義,而在工程結構中喇叭在哪或者麥克風在哪對用戶沒有意義,設計要塑造的符號形象往往要封閉起物品的工程特徵。

HomePod 不像Google Home 那樣內部有很多冗餘的空間,如果說 Google 是先有設計師的形態然後工程師來布置結構,是否 HomePod 是先有工程的內部結構然後設計師來包裹一個外殼?不管先後順序,在最終的產品上我們看到的是 HomePod 在結構和形態上有著內外一體性,也能夠發現設計師在形態上的自我追求,以及相互牽制形成的平衡狀態,比如側面輪廓線的形態不只是來自於內部結構件,或者設計師的偏好,它與整體的幾何形態,與網布紋理和大小所形成的視覺效果,及相應的工藝,都有相互的制衡,當然,這種結果是靠不斷的嘗試得到的。

儘管用戶看到的 HomePod 總是關於網布和頂部的球面觸摸玻璃蓋板,但對於設計的整體性來說,它的底部也至關重要,不能因為隱蔽而在這洩了氣。即使翻過 HomePod 來仔細查看的人數佔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它仍關係到每個人的使用體驗,比如搬動和放置等活動。HomePod 的底部使用了一個完整的碗形矽膠緩衝底座,弧面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厚度,結合封閉的碗底形態,帶來了很好的整體感。標籤看上去應是通過雷射雕刻在弧面上(並不簡單),而底部的 Logo 像是《Apple 的 Logo 設計》中介紹的 iPhone 矽膠保護殼的 Logo 製作工藝。這個矽膠碗底與機身相連並不只靠膠水,除了膠水的封閉外,還有一圈 7 個塑膠卡扣,那麼這個矽膠碗底就是將矽膠和塑膠通過 Co-Molding(Overmolding) 工藝裝在一起的,也同 iPhone 矽膠保護殼一樣。(上圖來自於iFixit及其拆解視頻)

HomePod 的電源線按一些評測視頻所說,它外層材質與機身的網布材質一樣,維持了整體性,其他同類產品通常為黑色塑膠,它們通常並不在意這些細節設計,而這些細節是至關重要的。HomePod 的電源線通過一個塑膠環片與機身相連,這個環片有和機身一樣的弧度,而兩條邊的圓角也塑造處一定的厚度感,似乎與矽膠碗底有相承關係。實際上電源線和塑膠環片是裝配在一起的,整條電源線用大力是可以拔出的(但不建議拔出),可以看9to5mac.com 的視頻。HomePod 的電源線設計的考究之處並不只是這個細節,它位置的安排同樣是有意思之處。本文提到的幾個音箱,除了 Amazon Echo 2 之外,其他如 Google Home,Sonos One 和 Sony LF-S50G 的電源線都是插在機身的底部,在機身側面與底面的交接邊緣上挖出一個孔位,而相應的電源線的插頭上作一些設計,在電源線插上機身後,可以讓兩個形態有一定的融合,比如弧面的一致。但是這種看似周全的設計其實是南轅北轍,而且處理地非常粗暴,破壞了產品的整體感,以一種躲藏的方式設法隱匿不加深思的設計。Google Home 的電源線是扁平的,設計師的想法應該和 Google 給出的官方圖一樣,可以完美地貼著桌面,讓電源線不再幹擾用戶的環境,但如果去搜索用戶發的照片,就會發現完全是兩回事。如果去翻看用戶貼出的 HomePod 的照片,電源線在裡面並不完美,通常也是歪歪扭扭,隱藏不了,但比起其他幾個音箱的電源線設計來說,HomePod 的設計更加順暢,尤其電源線通過桌子或臺子的邊緣伸上來,而且不容易被牽絆。而最重要的是,它維持住了產品的整體性,以直白和看似粗暴的方式,通過細緻的處理,優雅地解決了問題。

在 HomePod 發布時,Apple 在其網站上介紹頂部可觸摸操作時,說到「在 Siri 聽你說話時,頂部會為你說的每次詞展示 LED 波形」,雖然已經說了是 LED 波形,但是很多人仍認為它是一塊屏幕來顯示,比如是通過 OLED 屏幕,那麼白色面板的效果是如何實現呢?帶來這種錯覺有幾方面的因素:一個就是音量的增減符號「+」和「」是隨著不同場景出現或消失,而且它與中間的動態圖案不是同時出現(也可以同時出現);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波形的顯示色彩豐富,動畫的效果與 iOS 中的 Siri 很相似,而通常人們印象中的 LED 動態效果就像 Google Home 頂部的 LED 環形陣列形成的跑馬燈一樣。

HomePod 的觸摸操作板上並沒有使用屏幕,而是使用了 LED,「+」和「」各自有單獨一片,而波形圖則是通過如上圖所示 19 粒 RGB LED 燈片,通過德州儀器的 TLC 5971 來驅動(見 iFixit 介紹),可控制 RGB 每一粒小燈珠來形成波紋,並且通過擴散膜(LED Diffuser)來形成霧化擴散的動態效果,而且相對應的玻璃蓋板上也有一層擴散膜。形成的波紋圖案和 iOS 上的 Siri 的視覺元素很相似,會讓人誤以為是通過屏幕來實現圖案的顯示的,所以 HomePod 通過軟體和設計,用了簡單有效的硬體來實現了所需的最終效果。(上圖來自於iFixit及其拆解視頻)

無縫網布包裹下的 HomePod 機身有一個一體式的塑膠殼體機身,從iFixit 的拆解中可以看到這個塑膠殼體頂部是通過超聲波焊接到柱身上的(底部和柱身應是一起注塑而出),和此前使用了超聲焊接工藝的 EarPods 和 AirPods 一樣,裝好配件然後來焊住塑膠殼體,對於聲學相關的產品來說,封閉的腔體以及一體化的結構是非常重要的。

HomePod 的塑膠殼體,或者說內膽,它的一體性是關於功能的,殼體上很粗的合模線就是很好的說明,那麼對於消費者來說,HomePod 就是關於無縫網布形成的形態,而 Apple 要做到的就是怎樣讓這個無縫網布形成的形態去代表這這個產品,而不是將網布認為是袖套般的罩殼。

首先須在結構上將網布鎖定機身上,如果在物理上都無法讓網布來緊緊裹住機身,現象感知上的整體性就無從談起。如iFixit 的拆解中可以看到,網布牢牢地固定在機身上之後,再用上端的觸摸顯示組件,以及下端的封口和緩衝構件封住了網布兩端的開口,而且兩端的開口埋很深,比如上端並非是用玻璃蓋板的封住,而是用玻璃蓋板下的 LED 顯示組件,所以無論如何,這個網布的開啟口只是留給製造的,對用戶來說它可以說是不存在的。網布下端通過膠水粘死在機身上,而上部則由收口的拉繩經纏繞由螺釘固定在機身上,此處結構的巧妙是留給裝配和生產的,而不是用戶。

HomePod 的網布有兩層,其中內層為襯底,除了阻擋用戶看到塑膠客體外,應該也有助於包裹和摩擦。而最重要的 3D 紡織的網布其實有三層,在iFixit 的拆解中有詳細的介紹及大圖展示,上下為兩層為網狀,中間有一層線圈織成的夾心層,iFixit 說這樣的機構讓聲波透明無發射,而又能阻擋灰塵。從材料來看,中間的線圈層應亦能夠起到增加網布的剛性性能,如果有很高的彈性,那麼這層網布就是一層封套了,而不是上面說的它可以塑造整個產品的認知形象,由於這三層需要合為一體,所以編制就變得複雜了。有厚度有層次的網布在視覺效果上表現的更明顯,比如與 Amazon Echo 2 相比較,HomePod 的網布形態在不同的距離不同的光影下都有很豐富的效果。

那麼這層網布的網格是怎樣的設計,或者說它是怎樣繪製而成的?

網格的成型,尤其這些形態上有漸變的幾何形態,通常會想到使用算法,比如通過 Grasshopper 等軟體來繪製,但是無論使用怎樣的方式,首先需要去發掘生成的機制,如果確定了生成機制,在 Grasshopper 或者其它基於算法的成型軟體上,只要控制不同的參數輸入即可。而 HomePod 的網布網格無需使用到算法成型,因為它是通過簡單的圓周陣列而來,只需要知道其中一條線是如何成型幾何。

是否可以投影?但任何時候,在圓柱體或類似形態上通過投影來得到一個曲線或形態需要慎重,通常是不可取的。即使是先將圓柱面展開成矩形平面(Rhino 中的 UnrollSrf),再在矩形平面上作線條和圖案,再包裹到原先的圓柱面上(Rhino 中的 FlowAlongSrf),也因為算法問題,會出現線和面質量的瑕疵,而且這個方法通常只適用於圓柱面等可展開面上,而如 HomePod 上下兩端的曲面就無法使用。

如果從另一角度來思考,問題就變得很簡單了,就是通過扭曲(Twist)來完成,繪製好一條基礎線條,然後沿著柱體軸線作扭曲,那麼問題關鍵在於怎麼確定這條基礎線條,以及確定曲線扭轉的角度。

我們可以通過 Apple 的官方圖片來獲取這些數據。

通過官方圖片可以數出網格由 128 組即 256 根線條編制而成,一組兩條具有鏡像關係的線在頂部相交,一條順時針方向扭曲,另外一條逆時針方向扭曲,在頂部形成的角度約等於 50°。通過前視圖,如上圖右所示,可以計算出線條的扭曲角度,一條假設的線 a,扭曲後成為了 a』,從 a 到 a』 可以數出經過了 28 個間隔,那麼扭曲的角度就是 (28 / 128) × 360° = 78.75°,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數據來繪製出網格圖形。

如上圖所示,用 15° 夾角的藍色直線線在柱身上投射出一條交線,為什麼是 15°,因為經過嘗試後發現用此角度形成的曲線經扭曲後可以達到接近 25° 的夾角,即滿足上面說的 50° 夾角的要求。在這裡我們柱身先只用半邊形態,可以後續鏡像完成。

對投影形成的藍色交線進行扭曲(Twist)操作,以 Rhino 為例,注意扭曲軸需要是柱身全長,如上圖左所示的紅線,Infinite 選項選 Yes,控制扭曲後的另外一端達到 78.75° 處,然後鏡像柱身下半部分,接著鏡像整條扭曲線,成為一組,接下來只需要將這組扭曲線陣列

128 個即可。

陣列之後的效果。

這是我們逆向去繪製的結果,那麼在設計時,諸如 50°,128 組,78° 之類的數字是如何確定,最簡單方法就是不斷嘗試來比較,而 Apple 似乎也是這樣作的,因為:

在 HomePod 官方頁面第一版(archive.org 存檔)中有一張技術參數的圖,即上圖,繪製的網格與其他圖形不一致,目前官方圖片以及上市銷售版的 HomePod 的網布的網格都是 128

組(即共 256 條線),而上圖是 100 組(200 條線),而且一組兩條線在頂端形成的夾角將近有 80°。

而且目前上市 HomePod 的外包裝使用的圖案都是上面這個與實際產品不符的圖片,猜測這個版本的網格是嘗試方案中一個,畢竟這個圖案如果由平面設計自己來繪製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前視圖。

而 Apple 提交給香港知識產權署的 HomePod 外觀專利,裡面的圖案網格數量更多,有 144 組(288 條線)。

最終 Apple 選定的是 128 組版本的網布。如果僅是通過圖片上的比較,很難辨別多少數目的網格數更合適,不過網格的夾角,產品上的版本(約 50°)比如包裝上的版本(約 80°)更優秀,有漸變的層次,而且符合形態擴張和收縮的趨勢,更具動態。

像 HomePod 無縫網布這樣的設計也只有Apple想到做和能做到,這是 Apple 這麼多年在設計上積累和發展的結果。Apple 在產品的設計和製造上作出了突破和革新,當然是通過投入大量的資源和研發精力,大到引起產業變革的創新,小到用戶都無暇顧及的一處處細節工藝,這些突破和革新經過一兩年或者更短的時間,都能影響或者說惠及整個業界,在競爭激烈的領域尤其快速,比如手機,像消費品上的 CNC 加工或者是 Unibody 工藝等等,一波接著一波。Apple 作為一波接一波的浪潮發起者,蓄積了很多優勢,並且持續加固並作為屏障,通過資金和精力的持續投入,而在一些缺少競爭的產品上,似乎預見不到後來者身影的出現,像 Apple Watch,或者是 AirPods 這些產品,還包括像 HomePod 上一處又一處的細節設計。如果循著 Apple 的道路前進,那麼它就像一位極有天賦、極努力有極有錢的競爭對手,或許在一兩處能追上或戰勝,如想全面追趕則像是要炸開一道道保險庫鐵門一樣。但是幸運的是,世界異彩紛呈,並非只有一條路,好的產品和設計並非處處都要高精尖,就像

HomePod 用 LED 就實現了 Siri 的動態波形。

*原文發表於 [ i D 公 社 ] 的鮮榨專欄

相關焦點

  • 豐田C+ pod發布,究竟是實用主義至上還是抄襲「老頭樂」?
    車見萬宜訊——豐田於近期發布了一款微型電動汽車,從外觀來看,和我國某些廠家生產的「老頭樂」非常相似,這款車被命名為C+ pod,預計將在2022年面向個人客戶上市銷售。外觀方面,C+ pod顯得非常「迷你」,側面和奇瑞「小螞蟻」很像,軸距僅有1780mm,其長寬高分別為2490mm/1290mm/1550mm。C+ pod為減輕整車質量,其在車身外部材料的使用上選用了大量特質塑料板材。新車提供有多種不同的車身顏色可供選擇,並支持「拼色」的個性化定製。
  • 愛信為豐田C+pod推出新電驅動單元 體積超小
    1月14日,EV視界從愛信精機有限公司獲悉,新開發的超緊湊型電驅動器單元已搭載於豐田全新微型電動車C+pod中。此前,我們報導過愛信將推出超小型電驅動器單元,未來也將搭載除豐田C+pod的其他車型。C+pod是一款全新微型電動車,其採用雙門雙座設計,電動機最大功率9.2kW,WLTC續航裡程150km。提供兩個版本,起售價16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0.4萬元。基於變速箱開發中積累的技術儲備,愛信集團開發了支持混合動力變速箱和多種電力驅動裝置,以支持汽車的電氣化。
  • 美國森林河房車R-pod 176:6米左右提供4個睡眠位還帶拓展
    美國森林河之家的汽車Forest River R-POD 176是一個R-OD輕型拖車系列,之前在國內有13種車,當時由於合理實用的配置,受到了國內汽車愛好者的好評,今天來看了2020 R-pod176。
  • 豐田微型電動汽車C+pod曝光:採用永磁同步電機
    去年年底,豐田在日本市場發布了一款名為C+pod的小型電動汽車,該車定位純電動微型車,與五菱宏光NINI EV同級,不過僅提供2個座位,售價區間為10.4-10.8萬元。目前,愛信精機宣布新開發的超緊湊型電驅動器單元已搭載於豐田全新微型電動車C+pod中。
  • 這個獲得大獎的辦公室設計太適合疫情時期了
    Egyptian architect and designer Mohamed Radwan created a system of office pod for the post-COVID-19 workplace, for a project called "Q.workntine."
  • 蘋果HomePod拆解和IC用料
    應用處理器 圖4:Apple HomePod主板上的Apple A8處理器 根據蘋果自己的說法,HomePod是基於自己的A8處理器設計的 與2010年年初設計的亞馬遜Echo中的TI DM3725CUS100 DSP和2012年的Google家庭內的Marvell 88DE3006 DSP設計相比Apple A8更新,擁有最大的裸片面積。
  • 「到家」是「arrive home」還是「reach home」?區別是什麼?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小知識點,那就是「到家」,是「arrive home」還是「reach home」?我們先看一個例句:What time did Mr. Black arrive home?Mr. Black幾點到家的?這裡為什麼是「arrive home」而不是「reach home」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原因吧!
  • 蘋果HomePod mini正式發售,iPad mini 6或採用全面屏設計!
    最新的消息稱,iPad mini 6的外觀設計將與iPad Air 4接近,但尺寸上要更小一些。其將採用集成Touch ID的電源鍵方案,這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快速的解鎖體驗。同時,全新的iPad mini 6還有望配備橫向模式的雙揚聲器、USB-C接口以及1200萬像素廣角攝像頭。
  • 蘋果發布HomePod mini:售749元「小圓球」設計_要聞_科技頻道首頁...
    HomePod mini官方宣傳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外觀設計方面,HomePod mini為「圓球體」設計,體積大概只是HomePod的三分之一,外部依然是織物材質構成
  • 動點汽車:極星 2020、豐田 C + pod、領跑新車 C11
    LG 與麥格納(Magna)籤署合資協議,以擴大電氣化動力總成市場技術先行,極星 2 先進照明技術無懼極夜考驗全速前進,沃爾沃集團開始向客戶交付全電動產品創新突破,Micro Mobility 提供了電動泡泡車的最新信息極星的 2020:與機遇同行,實現迅猛發展動點汽車:豐田汽車在日本推出 「 C + pod」 超緊湊型電動汽車戴姆勒與 Infosys 宣布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空客展示用於燃料電池飛機的可拆卸推進艙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輪渡船隊世界上最新一代的四座氫燃料電池飛機
  • 北京蘋果售後服務中心:HOME鍵失靈,那麼如何開啟虛擬HOME鍵?
    home鍵在高頻率的使用下實際上是非常脆弱的,時間久了它就不能再繼續使用了,雖然重置成本不高,但是高的損壞率也是很痛苦的。 那麼讓我們來談談小圓點的功能都有哪些演變。  什麼是「小圓點」?iOS7虛擬按鍵的設計  其 實對於小圓點的功能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它能取代Home鍵,不久前一位朋友找到我,興衝衝的要求幫忙激活iPhone5s,激活完第一件事不是 想安裝應用,而是要打開Assistive Touch小圓點。
  • 您知道home是什麼意思嗎?
    說到home這個單詞,很多人都非常熟悉。這個單詞最常見的意思是家、住所。今天,我們就看一下home的用法。首先,我們看一下home做名詞的用法。1、We are not far from my home now.我們現在離我家不遠了。
  • 抖音way back home原唱是誰 抖音way back home完整歌詞
    抖音way back home原唱是誰最近抖音上名為《way back home》的歌曲非常火,雖然歌詞是韓文,但是音樂無國界,裡面甜蜜的旋律和男歌手富有磁性的聲線,瞬間融化了無數抖友的心。抖音上的《way back home》原唱名叫shaun,是韓國很有名的電音男歌,同時也是韓國THE KOXX樂隊的成員。shaun在韓國還是一個很有名的EDM DJ,曾參與過韓國EXO、防彈少年團、f(x)等組合的歌曲創作,在今年的首爾冬奧會閉幕式上還和EXO同臺演出。
  • iPhone 8 或許有一顆能自動調整大小的 home 鍵
    今天稍早由開發者 Steve Troughton-Smith 發布的一條推文向我們預告了 iPhone 8 的 home 鍵的部分情報。Troughton-Smith 稱,iPhone 8 上的虛擬 home 鍵能調整大小,而在不需要用到的時候還會隱藏。之前凱基證券的報告指出,iPhone 8 下方可能是一條功能區,類似 MacBook Pro 上的 Touch Bar。
  • iphone7開始用的home按鍵震動是什麼技術
    iphone7home鍵震動小馬達,按著可舒服嘞,安卓還未實現,在追求全面屏的浪潮下可能並不出現在iPhone 7之前我們已經看到不少手機將Home鍵改成了無需按壓式的,但這次iPhone 7或許想讓你找到那種沒有物理結構但會有「讓你覺得按下去了」的感覺。
  • Englishpod 79 Funky Galaxy Battles(科幻,星球大戰)
    公眾號後臺回復 englishpod 獲取往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