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原子中的大部分空間是空的,那麼為何很多物體都是不透明的?

2020-11-26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紐西蘭物理學家盧瑟福於1909年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α粒子散射實驗,實驗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利用α粒子來連續轟擊厚度為微米級別的金箔,結果發現大部分α粒子都能順利通過,方向並未發生改變,只有一小部分發生了偏轉角度較大的方向改變,而被反彈回來的粒子數量更加少。該實驗否定了原有湯姆遜的「棗糕」原子模型,進而確立了原子核式的原子模型,即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所構成,原子核只佔據原子體積的極小一部分,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和幾乎全部的正電荷都集中在原子核區域,核外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擁有較大的空間。

在後來的研究中,科學們在此基礎上又發現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所組成的結論。那麼,有朋友不禁要問了,既然原子核與電子之間的空間那麼大,那麼光線就應該可以順利通過,為何大部分的物體在我們看來並非透明的呢?

根據近現代科學研究的成果,人們對於原子的大小有了一個基本的形象概念,那就是原子的尺寸很小,其直徑為10^(-10)米級別,而原子核的尺寸更小,直徑只有10^(-15)米級別,也就是說原子核與整體原子體積相比,差了15個數量級,原子核與原子從尺寸的直觀比較來看,相當於一隻螞蟻與一個體育場的差別,這也使得人們認為原子可以進行很大程度壓縮的原因。

但是,隨著人類對微觀世界和觀測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量子力學的逐步發展,對原子特別是核外電子的運動規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那就是核外電子的運動遵循波粒二象性的基本規律,即核外電子在繞原子核運動時,並不是固定地佔據一個位置,而是以隨機的方式分布,它會以一定的概率從低能級軌道出發,儘可能地佔據整個原子核外空間,形成所謂的「電子云」。

我們知道,一個物體透不透明,取決於光線是否能順利通過。而光線作為一種電磁波,其本身並不會與原子核發生作用,也不可能穿透原子核,只能與原子核外的電子發生作用,光線所攜帶的能量會有一定機率激發電子的能級躍遷,從而能量被電子所吸收。這裡就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光線的能量被電子吸收的程度很低,那麼大部分光線就會穿透原子,物體呈現出的就是透明的狀態;還有一種是光線的能量有一定的比例被電子吸收,穿透原子以後光線的能量衰減得比較嚴重,但仍有一部分穿透原子,那麼物體就會表現出半透明狀態;最後一種就是大部分的光線都會被電子所吸收,表現出來的就是光線幾乎透不過原子,那麼呈現出來的就是物體不透明。

由此可以看出,物體透不透明的決定性因素,就是光線能量被電子所吸收的程度。即使常規狀態下我們認為金屬的光線透過性很差,但是盧瑟福實驗中應用的是微米級別的金箔,由於物體的厚度極小,光線的能量被電子吸收的效率不是太高,所以大部分光線能夠透過金箔,我們從外界來看,金箔就是透明的。相反,如果我們拿常規狀態下是透明的物體,比如玻璃,雖然在一定厚度以內,光線的透過性很好,但是我們持續增加玻璃的厚度,那麼玻璃組成物質原子中的電子,所吸收光線的總效率就會明顯增加,所能透過原子的光子總量也就越來越少,因此達到一定的厚度以後,玻璃也會變得不透明起來。

下面,再來看一下我們為什麼能夠通過觸碰感覺到物體。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粒子構成的物體,不可能佔據同一量子系統中的同一個量子態,所以任何物質在常規狀態下,構成它的微觀粒子並不能與另外的粒子發生位置重疊或者空間的疊加,這就使得物體對外都表現為佔據一定空間的狀態。

如果我們用身體觸碰一個物體,那麼勢必會產生一個對物體的壓力,物體對人體也會產生一個相互作用力,一開始時這個力非常小,我們或許感覺不出來。當隨著我們身體表面繼續向著物體靠近,一方面根據物體原子間的結構排列方式不同,也就是「鬆散」程度的不一樣,外層原子發生一定形變,與下一層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就會明顯表現出來,這種反推力固體最大、液體次之、氣體最小,我們的身體所受到的反推力通過神經系統就會反饋出固、液、氣態的感覺。

另一方面,當身體表面組織的原子與觸碰物體表面的原子進一步接觸,雙方原子的距離較近時,原子核外的電子之間,由於都具有負電荷,就會發生一定的排斥力,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原子與原子的靠近,所以我們的身體就通過神經系統反饋出受到阻擋,於是出現了觸覺。因此,我們能夠感受得到物體,並不是說我們身體表面的原子與物體表面的原子發生了碰撞,實際上距離這個「目標」還相差甚遠,只是原子核外的電子之間相互排斥的結果。

相關焦點

  • 原子內部超過99.9999%是空的,為何大部分固體物質不透明?
    光在穿過物體時,組成物體的原子會選擇性地吸收光子,絕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會把可見光吸收掉,所以這些物質是不透明的。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原子的經典直徑為10^-10米數量級,原子核的經典直徑為10^-14~10^-15米,電子的經典直徑為10^-15米;由此可知,在正常情況下,原子核體積佔了原子體積的千億分之一不到,原子中99.999999999%的體積是空的。
  • 原子內部超過99.9999%是空的,為何大部分固體物質不透明?
    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原子的經典直徑為10^-10米數量級,原子核的經典直徑為10^-14~10^-15米,電子的經典直徑為10^-15米;由此可知,在正常情況下,原子核體積佔了原子體積的千億分之一不到,原子中99.999999999%的體積是空的。
  • 為什麼原子的內部大部分空間是空的?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將一個內部結構被填滿的物體定義為「實心物體」,例如實心球、實心棒等等。但如果按照嚴格意義上來講的話,地球上應該不存在絕對實心的物質,因為原子的內部結構就不是實心的,而且還有很多空間都是空的。
  • 原子99.9%為空,為什麼大部分物體不透明?我們還能看到物體?
    所以說原子看似是空的,但是並不空,核外空曠地帶都是電子的「家」。如果以電子大小的空間為單位,那麼電子就有無數個家,不能因為電子某一刻不在某一個「家」裡,就認為某個「家」是無人區。
  • 玻璃為什麼會透明?所有物體原本應該透明,不透明才是有原因的
    玻璃是日常很常見的東西,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有跟我一樣的想法,為什麼玻璃會是透明的呢?我們知道,人的眼睛能看到東西,是因為我們看到了這個東西反射出去的光線。也就是說,如果物體要透明,這個物體不能吸收光線,也不能反射光線。
  • 原子中空間幾乎都是「空的」,那由原子組成的萬物也是「空的」?
    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氫原子由質子和電子構成)構成。原子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m,質子和中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15)m這一數量級,而電子的直徑在電子10^(-16)m的數量級。
  • 原子中的空間幾乎都是「空的」,那由原子組成的萬物其實也是「空的...
    似乎原子絕大部分都是「空的」。而由原子組成的萬物卻並不是「空的」。 原子核與電子之間存在大量「空白空間」的說法是錯誤的,或至少有誤導性。這個概念來自玻爾模型。
  • 原子大部分空間是空的,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
    不過對於我們人來說,組成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物質的,則是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微觀物質,而原子就是這些微觀物質之中的一種。而這種物質,在我們科學家的研究之中,內部有很大的空間都是空的。,處於元素周期表第一位的氫原子就是這樣的結構,當然排在第一位不代表氫原子什麼它是最強的,而是因為該原子的原子半徑是所有原子之中最小的。
  • 既然原子的大部分結構都是空心,為什麼物質不可滲透和空心的呢?
    由於單個原子本身對於世界物質而言已經是非常渺小的,所以即使原子內部存在真空空隙,也不可能會有比原子更大的物質能夠滲透原子內部。同時,原子內部空間存在更細小的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的質量基本就是原子的質量,但是電子會繞著原子核運動,進而產生極其微小空間內的引力場、磁力場,這些能量場會對其他不屬於原子單子而又比原子更加細小的粒子進行力場排斥。
  • 原子明明是空的,為啥原子構成的我們都實實在在?
    圖註:因為宇宙中束縛態和完全自由的粒子不一樣,所以可以想像,質子穩定性比我們通過測量原子和分子的衰變特性所觀察到的要差,因為質子與電子和其他複合結構結合在一起。然而,我們在所有實驗裝置中觀察到的所有質子,我們從未見過與質子衰變一致的事件。我們大家都了解組成每個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的微小尺寸為一費米,一費米比埃小100,000倍。而電子則更小,不超過質子或中子大小的1/10000。
  • 水和空氣均無色透明,為何我們能夠看見水,卻看不見空氣?
    一些在可見光下不透明的物體,在波長更短、頻率更高的X光照射下就透明。比如木材在可見光下不透明,但在X光下便是透明的。不管是x光還是可見光,或者是紅外光、紫外光,它們本質上都是電磁波,唯一的區別就是頻率或者波長的不同。
  • 生命都是由原子組成,既然原子可以永生,為什麼生命卻不行?
    ,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是由原子組成的,不管是石頭、樹木、動物還是人類,本質上都沒有區別,因為它們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原子,在我們的認知中,原子這種物質在宇宙中任何角落都存在,任何物質的最終歸宿都變成原子,所以我們認為原子是永生的,既然原子可以永生,那麼生命也是由原子組成的,為什麼生命卻無法實現永生呢?
  • 生命都是由原子組成,既然原子可以永生,為什麼生命卻不行?
    神奇的地球根據進化論思想,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包括人類都是由非生命物質通過長時間的演變和進化出來的,換句話說,普通的一粒沙子如果給予它足夠的時間,它就可以變成一個人,而隨著科學的進步,科學家發現一粒沙子變成一個人並非不可能,因為沙子的最基本單位是原子,而人類的最基本單位也是由原子組成的,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是由原子組成的,不管是石頭、樹木、動物還是人類,本質上都沒有區別,因為它們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原子
  • 原子內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有絕對實心的物質嗎?
    人類一直到了原子時代早期都還認為原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心小球,這就是著名的原子棗糕模型,但這一切在盧瑟福和他的學生用α粒子(氦4原子核)轟擊僅有幾個原子厚度的金箔時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穿透金箔而去,只有極少的α粒子被彈開,這個出乎意料的結果不得不讓盧瑟福陷入沉思,當然最終他認為原子並非像道爾頓所描述的實心小球,也不是湯姆遜的原子模型,而是盧瑟福的原子模型!
  • 原子內部99.9%空空如也,為什麼連光也不可隨意穿過?
    當光穿過物體時,構成物體的原子吸收光子是有選擇性的,每種不同的物質會挑選自己比較喜歡的能量的光子。可見光這個能量範圍的光子是大多數固體物質都喜歡的,所以很多物體在肉眼看來都是不透明的。如果一個物體根本不吸收可見光,那麼我們通常就認為它是透明的,比如水、空氣、普通的玻璃等等。
  • 既然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不可能超過光速,那宇宙中的非物體呢?
    那麼宇宙中有沒有運動速度超過光速的非物體?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呢?相對論的光速限制原理指的是傳遞能量或信息的物質的最高速度不能超過光速,那些不傳遞信息的物質以及非物體並不在此限制。比如說量子糾纏、空間的膨脹、意識等等。
  • 原子中的這些「真空區」是由什麼組成的?
    既然大多數原子都是氫原子,那我們就從氫原子開始說起。在氫原子中,一個電子佔據了一個軌道空間,這個軌道空間創造出到達質子的第一道屏障。這個電子是一個體積如此小的點狀粒子,以至於它僅有的作用就是其負電荷能阻擋其他原子的電子。假設質子是個嬰兒,那麼電子就在四公裡之外。
  • 為什麼有的物體透明?為什麼有的物體不透明?
    為什麼有的物體透明?為什麼有的物體不透明?關於這個問題我想過很多次,但都不得要領,今天突然發現一個規律,一般導體都不透明(發生化學反應而導電的不算,如生理鹽水),而透明的往往都是絕緣體,這是為什麼呢?我的結論如下:1、導體內都有自由電子,光是變化電場和磁場的複雜結合體,當一束光照進導體時,光子內的電場會被自由電子吸收轉化為其動能,光子消失。
  • 原子99.999%的空間是空的,那為何它構成的東西,卻是實實在在的?
    一提到原子,很多人想到的是類似於太陽系那樣的原子模型,電子像是行星一樣在外圍,中心有個原子核,而且這個原子核還真的不小。 實際上,原子的真實面貌與大多數人想像中的是完全不一樣的。
  • 原子99.999%的空間都是空的,為什麼構成的東西實實在在?
    真實的原子模型一提到原子,很多人想到的是類似於太陽系那樣的原子模型,電子像是行星一樣在外圍,中心有個原子核,而且這個原子核還真的不小。如果我們把原子看成像足球場那麼大,那麼原子核大概也就是一隻螞蟻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