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99.999%的空間是空的,那為何它構成的東西,卻是實實在在的?

2020-12-03 騰訊網

一提到原子,很多人想到的是類似於太陽系那樣的原子模型,電子像是行星一樣在外圍,中心有個原子核,而且這個原子核還真的不小。

實際上,原子的真實面貌與大多數人想像中的是完全不一樣的。

上世紀初,科學家盧瑟福就開始著手研究原子結構。他用α粒子轟擊金箔,結果大多數的α粒子都穿過了金箔,有少數的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偏折,極其小數的α粒子偏轉角度超過了90度,有的甚至是直接180度角反彈回來。

那盧瑟福的實驗能說明什麼呢?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原子是很空曠的,並且並不存在一層外殼包裹著;除此之外,原子核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小得多。如果我們把原子看成像足球場那麼大,那麼原子核大概也就是一隻螞蟻那麼大。那麼問題就來了,原子明明是空空如也,為什麼原子構成的萬物都實實在在?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了解一下宇宙中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上世紀,科學家發現,在宇宙存在著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那它們有什麼用呢?

我們所處的宇宙是一個物質主導的宇宙,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基本粒子,比如:夸克、電子、中微子等等,這類粒子也被稱為費米子。如果把一坨基本粒子放一起,它們是很難構成物質的。這就需要有「粘合劑」,而相互作用起到了粘合劑的作用。不同的相互作用的作用範圍不同,強度也不同,起到了不同的「粘合劑」作用。

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確保了原子核結構得以形成。電磁相互作用確保了原子結構得以形成;引力相互作用則是物質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力。那麼問題來了,四大基本作用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實現的呢?

科學家發現,它們依靠的是另外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我們把它們叫做:場。最被人所熟悉的「場」應該就是電磁場了。電磁場可以傳遞電磁相互作用。

如果「場」是一種物質,那麼場應該也有自身的「基本粒子」,我們把這種粒子叫做玻色子。電磁場對應的玻色子就是光子。也就是說,電磁力是依靠傳遞光子來實現相互作用的。同理,強相互作用是依靠膠子來傳遞作用的;弱相互作用是依靠W玻色子和Z玻色子來傳遞作用的。

以上我們說的這套理論被稱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個模型目前已經統一了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部分統一了強相互作用。在這個理論中,科學家還假設了「引力子」是傳遞引力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只不過"引力子」的假設還存在很多問題。

多說一句,除了這些玻色子之外,還有一種玻色子是賦予粒子質量的,這個玻色子被叫做希格斯玻色子,也被稱為上帝粒子。

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開頭的問題:原子明明是空空如也,為什麼原子構成的萬物都實實在在?

很明顯,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必然是電磁相互作用,這是因為原子核外是存在著電子的。所以,本質上應該是原子裡的電子和其他原子裡的電子發生電磁相互作用。

當然,這麼說其實並不嚴謹。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說清楚:電子到底是什麼狀態?

著名的量子力學奠基人海森堡曾經提出一個不確定性原理。這個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電子的位置和動量信息是無法同側測準的,如果你測準了位置信息,就測不準動量信息,測準了動量信息,就無法測準位置信息。那這個理論有什麼用呢?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電子在原子核的狀態和宏觀物體是不同的,它是呈現電子云的形式。具體來說就是,電子出現在原子核外的任意位置,我們只知道它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但我們無法同時知道它的位置和動量信息。你可以理解成電子無處不在,同時存在於任意位置。

也就是說,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實際上是原子核外的電子云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同時它們要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說白了就是電子需要按著某種規則排排坐,狀態不能重疊。這就使得原子即便是空空如也,也不會彼此穿過,原子才能構成物質。

相關焦點

  • 原子99.999%的空間都是空的,為什麼構成的東西實實在在?
    那麼問題就來了,原子明明是空空如也,為什麼原子構成的萬物都實實在在?,為什麼原子構成的萬物都實實在在?那這個理論有什麼用呢?具體來說就是,電子出現在原子核外的任意位置,我們只知道它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但我們無法同時知道它的位置和動量信息。你可以理解成電子無處不在,同時存在於任意位置。
  • 原子明明是空的,為啥原子構成的我們都實實在在?
    這是否意味著原子——或者說,所有由原子構成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空的?事實上,一點也不。讓我們一起看看科學解釋。圖註:從宏觀尺度到亞原子,基本粒子的大小在確定複合結構的大小方面起著很小的作用。這些構造塊是否真正具有基本或點狀粒子仍不得而知,但我們確實了解宇宙從宇宙大尺度到微小的亞原子尺度。如果原子是由連續結構組成的,那麼在薄金薄片上發射的所有粒子都將直接通過它。
  • 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那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由此可知,原子內的空間大得離譜,我們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都不足以說明原子內部的空曠程度,事實上,我們還應該在小數點後面加上更多的「9」才行。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呢?
  • 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那事實上真是這樣嗎?由此可知,原子內的空間大得離譜,我們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都不足以說明原子內部的空曠程度,事實上,我們還應該在小數點後面加上更多的「9」才行。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呢?
  • 如果原子99.999% 的空間是空的,不會因為產生真空而坍塌嗎?
    關鍵的問題不是電子運動在那,而是電子的質量與電量不是一個恆定的量,只有自旋質量與電量交替變化才有可能在圍繞原子核運動時能量不會衰減,電子躍遷能量不連續是人們的誤解。電子不是波也不是粒子,是宏觀世界所沒有的一種類型,只能說有波和粒子的性質。
  • 原子內部幾乎全是空的,但為什麼人體是實實在在的?
    這是否意味著原子——或者說,所有由原子構成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空的?事實上,一點也不。讓我們一起看看科學解釋。 如果發送一個高能光子或粒子到其中與電子相互作用,當然,我們可以精確地確定它的位置。但是——這就是量子力學讓我們大多數人感到困惑的地方——將高能粒子送入其中的行為從根本上改變了原子內部的情況。它使電子的行為像一個粒子,至少在那一次相互作用的那一刻,它使電子的行為像粒子,而不是波。
  • 原子中空間幾乎都是「空的」,那由原子組成的萬物也是「空的」?
    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氫原子由質子和電子構成)構成。原子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m,質子和中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15)m這一數量級,而電子的直徑在電子10^(-16)m的數量級。
  • 原子中的空間幾乎都是「空的」,那由原子組成的萬物其實也是「空的...
    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氫原子由質子和電子構成)構成。原子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m,質子和中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15)m這一數量級,而電子的直徑在電子10^(-16)m的數量級。 可以看出來質子、中子和電子加起來距離整個原子尺寸還差約10^(5)倍。
  • 原子大部分空間是空的,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
    不過對於我們人來說,組成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物質的,則是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微觀物質,而原子就是這些微觀物質之中的一種。而這種物質,在我們科學家的研究之中,內部有很大的空間都是空的。,處於元素周期表第一位的氫原子就是這樣的結構,當然排在第一位不代表氫原子什麼它是最強的,而是因為該原子的原子半徑是所有原子之中最小的。
  • 原子99.9……96%的體積都是空的,那可不可以將原子縮小呢?
    答案是可以,實際上把原子縮小的歷程就是恆星演化的歷史,按著縮小程度的不同對應著不同質量恆星的演化。按照標準模型,原子確實是空的,原子核只佔很少的一點地方,大概是原子體積的兩千億分之一,這已被盧瑟福α粒子轟擊金箔試驗所證實。
  • 在原子內的空間裡,除了原子核和電子之外,還有其他東西嗎?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那事實上真是這樣嗎?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氫原子是宇宙中最簡單的原子,在處於最低能級(基態)時,它的原子半徑最小,大約為0.528 x 10^-10 米,氫原子的原子核其實就是一個質子,其半徑大約為 0.833 x 10^-15 米,除此之外,氫原子的內部還有一個電子,關於電子的半徑目前我們還沒有確切的數值,但可以肯定的是,電子的半徑不會超過 10^-16 米的數量級。
  • 既然原子中的大部分空間是空的,那麼為何很多物體都是不透明的?
    該實驗否定了原有湯姆遜的「棗糕」原子模型,進而確立了原子核式的原子模型,即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所構成,原子核只佔據原子體積的極小一部分,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和幾乎全部的正電荷都集中在原子核區域,核外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擁有較大的空間。在後來的研究中,科學們在此基礎上又發現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所組成的結論。
  • 原子內部超過99.9999%是空的,為何大部分固體物質不透明?
    光在穿過物體時,組成物體的原子會選擇性地吸收光子,絕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會把可見光吸收掉,所以這些物質是不透明的。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原子的經典直徑為10^-10米數量級,原子核的經典直徑為10^-14~10^-15米,電子的經典直徑為10^-15米;由此可知,在正常情況下,原子核體積佔了原子體積的千億分之一不到,原子中99.999999999%的體積是空的。
  • 原子內部的99.996%的空間都是空的,那可以將原子縮小嗎?
    這是原子核內部的電子運動示意圖,在巨大的壓力下,這些電子是可以非常靠近原子核但仍然和其有一定的距離,與周圍其他原子核相距很近組成電子簡併態物質,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這些粒子並無法佔據同一量子態,因此會形成相互之間的斥力,這也是阻止白矮星的簡併態物質進一步坍縮的重要依據!
  • 為什麼原子的內部大部分空間是空的?
    但如果按照嚴格意義上來講的話,地球上應該不存在絕對實心的物質,因為原子的內部結構就不是實心的,而且還有很多空間都是空的。學過中學物理的朋友就知道,人類現代原子結構模型是從盧瑟福提出來的原子模型發展而來的。那麼盧瑟福是如何提出這種前所未有的模型呢?
  • 原子內部超過99.9999%是空的,為何大部分固體物質不透明?
    光在穿過物體時,組成物體的原子會選擇性地吸收光子,絕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會把可見光吸收掉,所以這些物質是不透明的。
  • 原子中的這些「真空區」是由什麼組成的?
    既然大多數原子都是氫原子,那我們就從氫原子開始說起。在氫原子中,一個電子佔據了一個軌道空間,這個軌道空間創造出到達質子的第一道屏障。這個電子是一個體積如此小的點狀粒子,以至於它僅有的作用就是其負電荷能阻擋其他原子的電子。假設質子是個嬰兒,那麼電子就在四公裡之外。
  • 我們或許能造一個速度可達99.999%光速的火箭
    一位挪威教授經過深入的理論研究後,在《宇航學報》期刊上提出存在人類能夠建造速度可達99.9999%光速(300,000千米/秒 [186,000英裡/小時])的光子火箭的可能。若是如此,那麼儘管人類在短期內無法做到,但是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掌握了必要技術之後,我們就有可能建造出稍慢於宇宙終極速度的火箭。
  • 世界的萬物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答案竟然是:什麼都沒有?
    那你知道原子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嗎?讓小編來告訴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只佔到整個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而電子比原子核還要小1000倍。打個比方,整個原子就像一個足球場那麼大的一個氣泡,原子核就是當中的一粒沙子,而電子就像一小顆灰塵一樣在氣泡裡飛來飛去。
  • 原子不是實心粒子,內部像太陽系一樣空曠?那存在實心的物質嗎?
    物質的存在會佔據一定的空間,當空間中沒有任何實物時,便稱之為空。如果用宏觀世界中的經驗來看,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可從微觀角度來看,由於物質的存在方式與我們所看到的宏觀現象不一樣,因此並不能認為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