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原子,很多人想到的是類似於太陽系那樣的原子模型,電子像是行星一樣在外圍,中心有個原子核,而且這個原子核還真的不小。
實際上,原子的真實面貌與大多數人想像中的是完全不一樣的。
上世紀初,科學家盧瑟福就開始著手研究原子結構。他用α粒子轟擊金箔,結果大多數的α粒子都穿過了金箔,有少數的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偏折,極其小數的α粒子偏轉角度超過了90度,有的甚至是直接180度角反彈回來。
那盧瑟福的實驗能說明什麼呢?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原子是很空曠的,並且並不存在一層外殼包裹著;除此之外,原子核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小得多。如果我們把原子看成像足球場那麼大,那麼原子核大概也就是一隻螞蟻那麼大。那麼問題就來了,原子明明是空空如也,為什麼原子構成的萬物都實實在在?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了解一下宇宙中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上世紀,科學家發現,在宇宙存在著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那它們有什麼用呢?
我們所處的宇宙是一個物質主導的宇宙,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基本粒子,比如:夸克、電子、中微子等等,這類粒子也被稱為費米子。如果把一坨基本粒子放一起,它們是很難構成物質的。這就需要有「粘合劑」,而相互作用起到了粘合劑的作用。不同的相互作用的作用範圍不同,強度也不同,起到了不同的「粘合劑」作用。
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確保了原子核結構得以形成。電磁相互作用確保了原子結構得以形成;引力相互作用則是物質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力。那麼問題來了,四大基本作用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實現的呢?
科學家發現,它們依靠的是另外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我們把它們叫做:場。最被人所熟悉的「場」應該就是電磁場了。電磁場可以傳遞電磁相互作用。
如果「場」是一種物質,那麼場應該也有自身的「基本粒子」,我們把這種粒子叫做玻色子。電磁場對應的玻色子就是光子。也就是說,電磁力是依靠傳遞光子來實現相互作用的。同理,強相互作用是依靠膠子來傳遞作用的;弱相互作用是依靠W玻色子和Z玻色子來傳遞作用的。
以上我們說的這套理論被稱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個模型目前已經統一了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部分統一了強相互作用。在這個理論中,科學家還假設了「引力子」是傳遞引力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只不過"引力子」的假設還存在很多問題。
多說一句,除了這些玻色子之外,還有一種玻色子是賦予粒子質量的,這個玻色子被叫做希格斯玻色子,也被稱為上帝粒子。
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開頭的問題:原子明明是空空如也,為什麼原子構成的萬物都實實在在?
很明顯,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必然是電磁相互作用,這是因為原子核外是存在著電子的。所以,本質上應該是原子裡的電子和其他原子裡的電子發生電磁相互作用。
當然,這麼說其實並不嚴謹。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說清楚:電子到底是什麼狀態?
著名的量子力學奠基人海森堡曾經提出一個不確定性原理。這個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電子的位置和動量信息是無法同側測準的,如果你測準了位置信息,就測不準動量信息,測準了動量信息,就無法測準位置信息。那這個理論有什麼用呢?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電子在原子核的狀態和宏觀物體是不同的,它是呈現電子云的形式。具體來說就是,電子出現在原子核外的任意位置,我們只知道它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但我們無法同時知道它的位置和動量信息。你可以理解成電子無處不在,同時存在於任意位置。
也就是說,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實際上是原子核外的電子云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同時它們要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說白了就是電子需要按著某種規則排排坐,狀態不能重疊。這就使得原子即便是空空如也,也不會彼此穿過,原子才能構成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