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99.9……96%的體積都是空的,那可不可以將原子縮小呢?

2020-12-05 宇宙新思維

答案是可以,實際上把原子縮小的歷程就是恆星演化的歷史,按著縮小程度的不同對應著不同質量恆星的演化。

按照標準模型,原子確實是空的,原子核只佔很少的一點地方,大概是原子體積的兩千億分之一,這已被盧瑟福α粒子轟擊金箔試驗所證實。質子和中子在克服庫倫斥力的強大核力作用下緊緊抱在一起。原子核密度很高,每立方米有10的14次方噸,質量佔原子的99.96%,根據玻爾原子模型,核外電子排布在原子核周圍廣大空間的特定軌道,電子處在一系列分立的穩態上,即軌道量子化,儘管質子和電子之間有正負電荷的庫侖力,但根本不足以抵抗泡利不相容原理產生的斥力(電子簡併壓),電子不會落到原子核上,但是隨著天體物理學的發展和天文觀測水平的提高,人們發現了大量的白矮星(就是人們常說的鑽石星)。

白矮星的鑽石核心

它們密度很大,每立方米有10的7次方噸,遠遠大於普通物質的密度(每立方米22.57噸以下),這說明原子已被大大的壓縮了,但還沒有達到每立方米10的14次方噸的原子核密度,這說明原子中的電子已脫離軌道成為自由電子,這種自由電子氣體將儘可能地佔據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單位空間包含約物質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相當於壓縮了原子。形象點說,這時的原子核是「沉浸在」電子之中,但電子還並沒有進入原子核。

1928年印度裔美籍科學家錢德拉塞卡計算出白矮星的上限為1.44個太陽質量,超出這個上限,恆星自身的引力將大於電子簡併壓(此時恆星熱核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把電子壓進原子核中的質子,使質子變成中子,壓縮掉原子的剩餘空間,整個恆星變成完全有中子緊密組成的中子星,密度大得驚人,達到每立方米為10的14次方噸到15次方噸,此密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

中子星

地球如果被壓縮成中子星,直徑會變為22米。至此原子意義上已經不存在了。原子的空間被全部壓縮掉。恆星收縮為中子星後會因為角動量守恆導致自身高速旋轉並發出脈衝信號,因此中子星又叫脈衝星,由於它具有穩定的頻率和亮度,科學家常常用它來導航和測距,中子星成為宇宙間的「燈塔」。

當然中子還可以壓縮,因為中子還不是基本粒子,1936年原子彈之父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發現中子星的上限為3.2個太陽質量,超出這個上限,恆星的引力大於中子簡併壓而繼續收縮,最終有兩種歸宿,一種是經過無限坍縮形成我們熟悉的黑洞,變成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即體積無限小的「奇點」,至此原子被真正縮小沒了;

另一種歸宿是形成介於中子星和黑洞之間的所謂「夸克星」,這是近年來人們提出的理論上的星體。

相關焦點

  • 原子內部的99.996%的空間都是空的,那可以將原子縮小嗎?
    從理論上來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且要求也不高,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的未來就將成為這樣的物質......!!這是原子核內部的電子運動示意圖,在巨大的壓力下,這些電子是可以非常靠近原子核但仍然和其有一定的距離,與周圍其他原子核相距很近組成電子簡併態物質,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這些粒子並無法佔據同一量子態,因此會形成相互之間的斥力,這也是阻止白矮星的簡併態物質進一步坍縮的重要依據!
  • 原子中空間幾乎都是「空的」,那由原子組成的萬物也是「空的」?
    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氫原子由質子和電子構成)構成。原子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m,質子和中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15)m這一數量級,而電子的直徑在電子10^(-16)m的數量級。
  • 原子內部超過99.9999%是空的,為何大部分固體物質不透明?
    光在穿過物體時,組成物體的原子會選擇性地吸收光子,絕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會把可見光吸收掉,所以這些物質是不透明的。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原子的經典直徑為10^-10米數量級,原子核的經典直徑為10^-14~10^-15米,電子的經典直徑為10^-15米;由此可知,在正常情況下,原子核體積佔了原子體積的千億分之一不到,原子中99.999999999%的體積是空的。
  • 原子中的空間幾乎都是「空的」,那由原子組成的萬物其實也是「空的...
    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氫原子由質子和電子構成)構成。原子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m,質子和中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15)m這一數量級,而電子的直徑在電子10^(-16)m的數量級。 可以看出來質子、中子和電子加起來距離整個原子尺寸還差約10^(5)倍。
  • 原子內部超過99.9999%是空的,為何大部分固體物質不透明?
    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原子的經典直徑為10^-10米數量級,原子核的經典直徑為10^-14~10^-15米,電子的經典直徑為10^-15米;由此可知,在正常情況下,原子核體積佔了原子體積的千億分之一不到,原子中99.999999999%的體積是空的。
  • 原子內部99.9%空空如也,為什麼連光也不可隨意穿過?
    當光穿過物體時,構成物體的原子吸收光子是有選擇性的,每種不同的物質會挑選自己比較喜歡的能量的光子。可見光這個能量範圍的光子是大多數固體物質都喜歡的,所以很多物體在肉眼看來都是不透明的。如果一個物體根本不吸收可見光,那麼我們通常就認為它是透明的,比如水、空氣、普通的玻璃等等。
  • 原子明明是空的,為啥原子構成的我們都實實在在?
    這是否意味著原子——或者說,所有由原子構成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空的?事實上,一點也不。讓我們一起看看科學解釋。圖註:從宏觀尺度到亞原子,基本粒子的大小在確定複合結構的大小方面起著很小的作用。這些構造塊是否真正具有基本或點狀粒子仍不得而知,但我們確實了解宇宙從宇宙大尺度到微小的亞原子尺度。如果原子是由連續結構組成的,那麼在薄金薄片上發射的所有粒子都將直接通過它。
  • 如果把原子比作地球,原子核會有多大?
    大部分人都知道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而且原子核的質量佔了整個原子的大多數,但具體原子核在原子中有多大,和整個原子比較又如何這確實不容易想像!連原子核的概念都沒有,就不用討論這個問題了。緊接著湯姆孫模型出現電子也終被發現,這種模型認為原子是球形膠凍狀。而且電子與原子核的分布實在看不懂、、、。而在盧瑟福模型出現後才有了在原子中心,有一個帶正電的、體積很小的,幾乎集中了全部原子質量的原子核的概念。
  • 為什麼原子的內部大部分空間是空的?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將一個內部結構被填滿的物體定義為「實心物體」,例如實心球、實心棒等等。但如果按照嚴格意義上來講的話,地球上應該不存在絕對實心的物質,因為原子的內部結構就不是實心的,而且還有很多空間都是空的。
  • 原子99.999%的空間是空的,那為何它構成的東西,卻是實實在在的?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原子是很空曠的,並且並不存在一層外殼包裹著;除此之外,原子核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小得多。如果我們把原子看成像足球場那麼大,那麼原子核大概也就是一隻螞蟻那麼大。那麼問題就來了,原子明明是空空如也,為什麼原子構成的萬物都實實在在?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了解一下宇宙中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
  • 既然原子的大部分結構都是空心,為什麼物質不可滲透和空心的呢?
    由於單個原子本身對於世界物質而言已經是非常渺小的,所以即使原子內部存在真空空隙,也不可能會有比原子更大的物質能夠滲透原子內部。同時,原子內部空間存在更細小的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的質量基本就是原子的質量,但是電子會繞著原子核運動,進而產生極其微小空間內的引力場、磁力場,這些能量場會對其他不屬於原子單子而又比原子更加細小的粒子進行力場排斥。
  • 原子99.999%的空間都是空的,為什麼構成的東西實實在在?
    那麼問題就來了,原子明明是空空如也,為什麼原子構成的萬物都實實在在?那它們有什麼用呢?電磁場可以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為什麼原子構成的萬物都實實在在?那這個理論有什麼用呢?
  • 原子裡面那麼空,是真空還是假空?
    我們大家都知道原子%99.99999是空的,真的嗎?其實不然,打個比方,我們在湖裡遊泳,不是很自然,好像有一種力,什麼力呢,你們應該知道,原子內也是一樣,原子內遊蕩的電子也受一種力量的影響,就是引力子的影響,只要是有質量的物質都有引力,也就是引力子,我們是看不到的,!!!!!!太晚了,明天繼續吧!
  • 原子99.9%為空,為什麼大部分物體不透明?我們還能看到物體?
    原子是一個巨大空曠的物質,原子核佔據了原子總質量的99.95%。但是核外電子並不是類似於地球繞太陽一樣的圓周旋轉。 而是以概率形式出現在原子核周圍,科學家用電子云模型描述電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
  • 原子內部%99.9999都是空的,為什麼我們看不穿一張紙?
    我們都知道,原子內部有原子核,電子,它們佔用了原子不到%0.000001的體積,按照道理我們可以看穿的,為什麼我們看不穿呢?我來講一講哦,我們看天空,星雲,星系,為了大家好理解,就拿離我們最近的仙女座星係為例吧!仙女座星系離我們有260萬光年遠,仙女座星系裡的所有恆星,行星,所有物質加起來不到仙女座星系體積的%0.00000001.但是在我們地球上看,也是看不穿的,這是為什麼呢?
  • 既然我們都由原子構成,那原子究竟是什麼呢?答案你不會想到
    不僅如此,原子內部幾乎都是空的。原子核與外層電子云的尺寸對比起來差不多就像是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中央的一顆沙子。圖解:一個勢阱,顯示了要到每一個位置x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如果一個粒子的能量為,則它將會被限制在和之間。
  • 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那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由此可知,原子內的空間大得離譜,我們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都不足以說明原子內部的空曠程度,事實上,我們還應該在小數點後面加上更多的「9」才行。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呢?
  • 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那事實上真是這樣嗎?由此可知,原子內的空間大得離譜,我們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都不足以說明原子內部的空曠程度,事實上,我們還應該在小數點後面加上更多的「9」才行。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呢?
  • 如果原子99.999% 的空間是空的,不會因為產生真空而坍塌嗎?
    關鍵的問題不是電子運動在那,而是電子的質量與電量不是一個恆定的量,只有自旋質量與電量交替變化才有可能在圍繞原子核運動時能量不會衰減,電子躍遷能量不連續是人們的誤解。電子不是波也不是粒子,是宏觀世界所沒有的一種類型,只能說有波和粒子的性質。
  • 把整個宇宙壓縮成一個原子核密度,尺寸會有多大?
    原子是一個虛胖子,某種意義上來說地球物質都是疏鬆的。大家知道,我們地球上所有的物體都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現代研究認為,原子核佔有了整個原子99.96%的質量,但在原子裡佔有的體積卻很小。小到什麼程度呢?原子核在原子中心,被一個巨大的電子外殼包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