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原子99.999% 的空間是空的,不會因為產生真空而坍塌嗎?

2020-12-05 小虎有話說

薛丁格方程是獨立推導出玻爾的結論的。類似於相對論和經典力學的關係。薛丁格方程不需要強行規定電子軌道是量子化的,但是假如要使方程有意義,那麼其結果必然是軌道是量子化的。這個過程不是湊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數學結論。

把電子原子核看成是基本粒子就大錯特錯了,它們的行為是默契而相互協商相互妥協的,然而無論如何努力卻無法達到理想的境地,時局的變化外部的幹擾更導致了協議的變遷,行為的互動,人們是否知道,蘋果與地球是怎樣通過協議而導航的,這比起人類的導航系統何止靈敏千倍百倍,就更別提導航的精度,大家以為如何呢!

關鍵的問題不是電子運動在那,而是電子的質量與電量不是一個恆定的量,只有自旋質量與電量交替變化才有可能在圍繞原子核運動時能量不會衰減,電子躍遷能量不連續是人們的誤解。

電子不是波也不是粒子,是宏觀世界所沒有的一種類型,只能說有波和粒子的性質。宏觀上波和粒子是天然對立不能統一在同一物體上的,但是微觀世界裡他的的確確是可以都表現出來的,波和粒子的性質不是「正確」「錯誤」這樣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類似「形狀」「顏色」這樣可以同時具有的性質。我們說電子光子等既具有波的性質又具有粒子的性質,可以類比成一部手機既具有高性能又具有低價格的特點。性能和價格這在以前看來是統一的,便宜了肯定性能上不去(是粒子肯定沒有波的性質),性能上去了肯定便宜不了(是波肯定沒有粒子的性質),但是隨著發展我們逐漸認識到了這兩者並不矛盾,手機可以性能高的同時價格低(微觀粒子可以具有粒子的性質的同時具有波的性質)。

單純的類似於太陽系的繞核運動並沒有辦法得到完全相同的氫原子。原因在於電子可以以任意能量繞核運動(類比太陽系不同的行星)。這樣氫原子理論上應該有無限種。化學性質應當迥異。但是實際上氫原子絕大多數均處於所謂的「基態」。

相對論都認為質量和能量可以轉換,什麼是能量,就是場的積分,你認為一個原子不會消失嗎?我認為會的,而且就像躍遷一樣,一下子就消失了。這就是認為的本質,不然黑洞哪裡來的,就是那些大一點的星星的原子同時消失。為啥小的星星不會呢?因為小的星星還沒到他消失的時候就已經被幹掉了。

這是一隻處在生死共存態的貓,這就是薛丁格的貓理論要歸謬的東西。

儘管本來提出這個理論是為了把它歸謬,來證明量子力學是錯的,結果這個例子現階段已經被認為是共識了。可能性應該有兩個,1:若實驗實現,則貓是生死共存態;2:實驗無法實現,因為從微觀到宏觀會產生某種幹涉導致貓的生死態坍縮。

理論上外界條件是可以影響電子軌道的。但是極端低溫下,電子依然具有能量。這就是所謂的零點能。原因是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所導致的。在極端高壓的情況下會出現你說的情況。例如中子星,不過我不是學物理的。只能解釋到這了……

玻爾半徑就是氫原子基態波函數對r的期望值,我還自己積分了一下。所說的極值的圖應該指的是從r到r+dr的體積微元內的概率密度,這個概率密度的極值確實也出現在玻爾半徑處。這裡巧合了[捂臉]但是從物理上來說,軌道半逕取的是期望值,這兩者不是什麼時候都相同的。

突發奇想,如果一個地方是空的就要有東西去填補的話,填補的東西原來的地方不就又空了嗎?不管怎麼填來填去總是有空的地方啊物質就那麼點,空間總是更大,如果想把空間填滿,除非物質均勻分布,但那樣不就是空間總體有一個質量,微分到各個點卻又是同樣的無窮小量。連續性是波,間斷性是粒子?不可思議了。

宇宙中的天體也是有相互作用力的,而且主要是萬有引力(微觀粒子間的萬有引力相比於電磁力就小到可以忽略),和宇宙大爆炸時期自帶的向外逃逸的速度,可以想像一下,原本大家都在往外飛,這時候有一些質量較高的天體對周圍的小天體產生的引力使得大家聚在一起,有的天體在飛過這個大天體的時候由於速度較快,被引力拉扯著轉了個彎還是跑掉了(彗星),有的速度不快不慢,恰好被大天體捕捉到,但是由於速度足夠又沒有被徹底扯過來,就會在大天體周圍某個軌道穩定下來成為大天體的衛星,還有的速度不夠的又好死不死經過大天體旁邊的就會被扯下來跟大天體融為一體。直到現在,宇宙中的天體間還在發生這類似的捕捉、逃逸、碰撞這樣的事情。

相關焦點

  • 在原子裡面,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是絕對真空嗎?為什麼?
    先說答案,在原子裡面電子和原子核之間不是絕對真空。因為宇宙中壓根沒有絕對真空。一,一無所有的空間是不存在的空間給人空曠的感覺,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不能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存在,空間的主要特徵就是「空」,「空」也是個物質,如果沒有空間,那連「空」也沒有。
  • 人身體99%都是真空?
    如果以單位體積內粒子數目的多少來衡量真空,人體的粒子數密度尚算比較大。    但如果把微觀粒子視作是經典的實體物質,這些實體佔據的體積與人體總體積的比例,那麼人體幾乎就是「真空」組成。    原子的內部的空間實際非常巨大。
  • 為什麼原子的內部大部分空間是空的?
    但如果按照嚴格意義上來講的話,地球上應該不存在絕對實心的物質,因為原子的內部結構就不是實心的,而且還有很多空間都是空的。學過中學物理的朋友就知道,人類現代原子結構模型是從盧瑟福提出來的原子模型發展而來的。那麼盧瑟福是如何提出這種前所未有的模型呢?
  • 真空真的是空的嗎?
    現代人都有「真空」的概念。例如,熱水瓶為什麼能保溫?因為瓶膽的兩層玻璃之間被抽成了「真空」,其中沒有了大氣,便無法進行熱傳導,所以能保溫。使用鎢絲的電燈泡中是「真空」,燈絲缺乏氧氣,才不會被很快地燒盡。歷史上,從古希臘時代開始,「真空」就是一個備受討論的哲學議題,而在現代科技中,「真空」變成了一種有價值的工業工具和技術,用以達到某種實用的目的。
  • 原子99.999%的空間都是空的,為什麼構成的東西實實在在?
    如果我們把原子看成像足球場那麼大,那麼原子核大概也就是一隻螞蟻那麼大。如果把一坨基本粒子放一起,它們是很難構成物質的。這就需要有「粘合劑」,而相互作用起到了粘合劑的作用。不同的相互作用的作用範圍不同,強度也不同,起到了不同的「粘合劑」作用。
  • 人身體99%都是真空?的確是這樣.而且無法真正觸摸物體
    你的身體99.99999%由真空組成?物理上真的可以這樣說麼?
  • 原子99.9……96%的體積都是空的,那可不可以將原子縮小呢?
    答案是可以,實際上把原子縮小的歷程就是恆星演化的歷史,按著縮小程度的不同對應著不同質量恆星的演化。按照標準模型,原子確實是空的,原子核只佔很少的一點地方,大概是原子體積的兩千億分之一,這已被盧瑟福α粒子轟擊金箔試驗所證實。
  • 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那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由此可知,原子內的空間大得離譜,我們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都不足以說明原子內部的空曠程度,事實上,我們還應該在小數點後面加上更多的「9」才行。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呢?
  • 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那事實上真是這樣嗎?由此可知,原子內的空間大得離譜,我們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都不足以說明原子內部的空曠程度,事實上,我們還應該在小數點後面加上更多的「9」才行。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呢?
  • 原子99.999%的空間是空的,那為何它構成的東西,卻是實實在在的?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原子是很空曠的,並且並不存在一層外殼包裹著;除此之外,原子核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小得多。如果我們把原子看成像足球場那麼大,那麼原子核大概也就是一隻螞蟻那麼大。那麼問題就來了,原子明明是空空如也,為什麼原子構成的萬物都實實在在?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了解一下宇宙中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
  • 原子裡面那麼空,是真空還是假空?
    我們大家都知道原子%99.99999是空的,真的嗎?其實不然,打個比方,我們在湖裡遊泳,不是很自然,好像有一種力,什麼力呢,你們應該知道,原子內也是一樣,原子內遊蕩的電子也受一種力量的影響,就是引力子的影響,只要是有質量的物質都有引力,也就是引力子,我們是看不到的,!!!!!!太晚了,明天繼續吧!
  • 原子內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有絕對實心的物質嗎?
    其實盧瑟福原子模型已經非常接近現代原子模型了,除了電子還有明確的軌道以外,其它都沒有毛病,儘管我們認為原子內部空或者不空跟原子是軌道運行還是以電子云模式運行並沒有差別,但事實上兩者差異就大了去了!一、原子內部除了原子核以外真的是空的嗎?從宏觀上來理解並沒有毛病,但我們要理解一個信息,電子與電子之間存在同電荷相斥的特性,另外還有簡併力的存在,使得原子內部看起來很空,但卻一點都不空的原因!
  • 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是真空嗎?真空未必真空,它充滿了反物質
    有人計算過,如果原子核直徑是1米,那麼電子大約就在原子核100公裡開外的位置上運動。形象地比喻,原子核如果是一個在北京的成年人,那麼遠在天津就有一群小屁孩圍繞著他在運動著。原子核和電子之間就留下來了巨大的真空帶。按照100年前科學家的理解,電子繞原子核是規律地做著圓周運動,這樣才符合牛頓力學。但是科學家隨後還發現,電子會發出電磁波,也就意味著電子在不斷輻射著能量。
  • 真空不空,真空裡到底有什麼?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之外就是虛空。(矽原子結構)17世紀笛卡爾提出以太說,認為空間充滿了以太1930年,狄拉克提出真空是充滿了負能態的電子海。最後現代量子場論的觀點認為:真空是沒有任何場量子被激發的狀態,或者說真空是量子場系統的基態。
  • 既然原子的大部分結構都是空心,為什麼物質不可滲透和空心的呢?
    由於單個原子本身對於世界物質而言已經是非常渺小的,所以即使原子內部存在真空空隙,也不可能會有比原子更大的物質能夠滲透原子內部。同時,原子內部空間存在更細小的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的質量基本就是原子的質量,但是電子會繞著原子核運動,進而產生極其微小空間內的引力場、磁力場,這些能量場會對其他不屬於原子單子而又比原子更加細小的粒子進行力場排斥。
  • 在原子內的空間裡,除了原子核和電子之外,還有其他東西嗎?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那事實上真是這樣嗎?由此可知,原子內的空間大得離譜,我們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都不足以說明原子內部的空曠程度,事實上,我們還應該在小數點後面加上更多的「9」才行。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呢?
  • 原子中的這些「真空區」是由什麼組成的?
    既然大多數原子都是氫原子,那我們就從氫原子開始說起。在氫原子中,一個電子佔據了一個軌道空間,這個軌道空間創造出到達質子的第一道屏障。這個電子是一個體積如此小的點狀粒子,以至於它僅有的作用就是其負電荷能阻擋其他原子的電子。假設質子是個嬰兒,那麼電子就在四公裡之外。
  • 原子內部超過99.9999%是空的,為何大部分固體物質不透明?
    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原子的經典直徑為10^-10米數量級,原子核的經典直徑為10^-14~10^-15米,電子的經典直徑為10^-15米;由此可知,在正常情況下,原子核體積佔了原子體積的千億分之一不到,原子中99.999999999%的體積是空的。
  • 原子中空間幾乎都是「空的」,那由原子組成的萬物也是「空的」?
    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氫原子由質子和電子構成)構成。原子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m,質子和中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15)m這一數量級,而電子的直徑在電子10^(-16)m的數量級。
  • 原子坍塌現象首次現身 70年前已預言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系的Mike Crommie教授與他觀測到的原子坍塌圖像「原子坍塌」所說的並不是原子會碎一地。這讓原子坍塌所要求的原子核電荷量也小了很多。這樣一來,當石墨烯中摻有帶大量電荷的雜質時,就會產生相當於原子坍塌的現象。Crommie的實驗組用掃描電鏡(STM)把石墨烯上的五個鈣二聚體(calcium dimers)放到一起,組成超大「原子核」,繼而通過STM來觀測由此產生的原子坍塌態——也就是電子螺旋地繞近又繞出原子核,並且有空穴的產生(對應於正電子)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