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丁格方程是獨立推導出玻爾的結論的。類似於相對論和經典力學的關係。薛丁格方程不需要強行規定電子軌道是量子化的,但是假如要使方程有意義,那麼其結果必然是軌道是量子化的。這個過程不是湊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數學結論。
把電子原子核看成是基本粒子就大錯特錯了,它們的行為是默契而相互協商相互妥協的,然而無論如何努力卻無法達到理想的境地,時局的變化外部的幹擾更導致了協議的變遷,行為的互動,人們是否知道,蘋果與地球是怎樣通過協議而導航的,這比起人類的導航系統何止靈敏千倍百倍,就更別提導航的精度,大家以為如何呢!
關鍵的問題不是電子運動在那,而是電子的質量與電量不是一個恆定的量,只有自旋質量與電量交替變化才有可能在圍繞原子核運動時能量不會衰減,電子躍遷能量不連續是人們的誤解。
電子不是波也不是粒子,是宏觀世界所沒有的一種類型,只能說有波和粒子的性質。宏觀上波和粒子是天然對立不能統一在同一物體上的,但是微觀世界裡他的的確確是可以都表現出來的,波和粒子的性質不是「正確」「錯誤」這樣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類似「形狀」「顏色」這樣可以同時具有的性質。我們說電子光子等既具有波的性質又具有粒子的性質,可以類比成一部手機既具有高性能又具有低價格的特點。性能和價格這在以前看來是統一的,便宜了肯定性能上不去(是粒子肯定沒有波的性質),性能上去了肯定便宜不了(是波肯定沒有粒子的性質),但是隨著發展我們逐漸認識到了這兩者並不矛盾,手機可以性能高的同時價格低(微觀粒子可以具有粒子的性質的同時具有波的性質)。
單純的類似於太陽系的繞核運動並沒有辦法得到完全相同的氫原子。原因在於電子可以以任意能量繞核運動(類比太陽系不同的行星)。這樣氫原子理論上應該有無限種。化學性質應當迥異。但是實際上氫原子絕大多數均處於所謂的「基態」。
相對論都認為質量和能量可以轉換,什麼是能量,就是場的積分,你認為一個原子不會消失嗎?我認為會的,而且就像躍遷一樣,一下子就消失了。這就是認為的本質,不然黑洞哪裡來的,就是那些大一點的星星的原子同時消失。為啥小的星星不會呢?因為小的星星還沒到他消失的時候就已經被幹掉了。
這是一隻處在生死共存態的貓,這就是薛丁格的貓理論要歸謬的東西。
儘管本來提出這個理論是為了把它歸謬,來證明量子力學是錯的,結果這個例子現階段已經被認為是共識了。可能性應該有兩個,1:若實驗實現,則貓是生死共存態;2:實驗無法實現,因為從微觀到宏觀會產生某種幹涉導致貓的生死態坍縮。
理論上外界條件是可以影響電子軌道的。但是極端低溫下,電子依然具有能量。這就是所謂的零點能。原因是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所導致的。在極端高壓的情況下會出現你說的情況。例如中子星,不過我不是學物理的。只能解釋到這了……
玻爾半徑就是氫原子基態波函數對r的期望值,我還自己積分了一下。所說的極值的圖應該指的是從r到r+dr的體積微元內的概率密度,這個概率密度的極值確實也出現在玻爾半徑處。這裡巧合了[捂臉]但是從物理上來說,軌道半逕取的是期望值,這兩者不是什麼時候都相同的。
突發奇想,如果一個地方是空的就要有東西去填補的話,填補的東西原來的地方不就又空了嗎?不管怎麼填來填去總是有空的地方啊物質就那麼點,空間總是更大,如果想把空間填滿,除非物質均勻分布,但那樣不就是空間總體有一個質量,微分到各個點卻又是同樣的無窮小量。連續性是波,間斷性是粒子?不可思議了。
宇宙中的天體也是有相互作用力的,而且主要是萬有引力(微觀粒子間的萬有引力相比於電磁力就小到可以忽略),和宇宙大爆炸時期自帶的向外逃逸的速度,可以想像一下,原本大家都在往外飛,這時候有一些質量較高的天體對周圍的小天體產生的引力使得大家聚在一起,有的天體在飛過這個大天體的時候由於速度較快,被引力拉扯著轉了個彎還是跑掉了(彗星),有的速度不快不慢,恰好被大天體捕捉到,但是由於速度足夠又沒有被徹底扯過來,就會在大天體周圍某個軌道穩定下來成為大天體的衛星,還有的速度不夠的又好死不死經過大天體旁邊的就會被扯下來跟大天體融為一體。直到現在,宇宙中的天體間還在發生這類似的捕捉、逃逸、碰撞這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