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內部幾乎全是空的,但為什麼人體是實實在在的?

2020-12-05 騰訊網

如果我們觀察自己的身體是由什麼組成的,在更小、更基本的層面上,我們會發現體內有一個完整的微型宇宙結構。我們的身體由器官組成,而器官又是由細胞組成,細胞含有細胞器,細胞器由分子組成,分子本身是由單個原子鏈連接在一起。原子存在於極其微小的尺度上,直徑只有1埃(1埃等於0.1納米,1埃等於10的負10次方米),但它們由更小的成分組成:質子、中子和電子。

圖註:因為宇宙中束縛態和完全自由的粒子不一樣,所以可以想像,質子穩定性比我們通過測量原子和分子的衰變特性所觀察到的要差,因為質子與電子和其他複合結構結合在一起。然而,我們在所有實驗裝置中觀察到的所有質子,我們從未見過與質子衰變一致的事件。

我們大家都了解組成每個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的微小尺寸為一費米,一費米比埃米小100,000倍。而電子則更小,不超過質子或中子大小的1/10000。這是否意味著原子——或者說,所有由原子構成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空的?事實上,一點也不。讓我們一起看看科學解釋。

圖註:從宏觀尺度到亞原子,基本粒子的大小在確定複合結構的大小方面起著很小的作用。這些構造塊是否真正具有基本或點狀粒子仍不得而知,但我們確實了解宇宙從宇宙大尺度到微小的亞原子尺度。

如果原子是由連續結構組成的,那麼在薄金薄片上發射的所有粒子都將直接通過它。經常出現硬質後座力,甚至使某些粒子從其原始方向反彈的事實,有助於說明每個原子固有一個硬而緻密的核。

根據我們的正常經驗,如果您想知道某物有多大,只需進行測量即可。對於非量子物體,這不是問題,因為測量物體的不同方法都會給您相同的答案。無論您使用量尺(例如尺子),高清成像還是諸如布朗運動或重力沉降之類的依賴於物理的技術,您都將獲得完全相同的解決方案。

但是對於所有最小的物體,例如單個原子,這些技術不再有效。發現放射性後不久,就首次嘗試了探測原子內部的嘗試,並且實際上是巧妙的。通過將放射性物質發射的粒子發射到原子薄板上,歐內斯特·盧瑟福試圖確定當您檢查原子內部時發生了什麼。他發現的一切震驚了世界。

圖註:如果原子是由連續結構組成的,那麼在薄金薄片上發射的所有粒子都將直接通過它。經常出現硬反衝,甚至使某些粒子從其原始方向反彈的事實,有助於說明每個原子有一個硬而緻密的核。

這些快速移動的粒子被發射到一張非常薄的金箔上,金箔被錘打得非常薄,如果用人手觸摸它,它就會散開。當大多數粒子直接穿過時,有一小部分卻被偏轉了,有些甚至以其原始方向的反方向返回。正如15年後盧瑟福自己所說,

「這是我一生中發生過的最不可思議的事情。簡直不可思議,就好像你向一張紙巾發射了一枚15英寸的炮彈,然後彈回來並擊中您一樣令人難以置信。」

這種用於測量粒子尺寸的技術稱為深層非彈性散射,今天用於限制質子和中子內部基本粒子的大小和測量特性。從盧瑟福到大型強子對撞機,一百多年來,這是測量基本粒子尺寸的重要方法。

圖註:當將任意兩個粒子碰撞在一起時,可以探測碰撞粒子的內部結構。如果其中一個不是基本粒子,而是一個複合粒子,則這些實驗可以揭示其內部結構。在這裡,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測量暗物質/核子散射信號。直到今天,深層非彈性散射實驗仍在繼續使用。

但是,在這些高能條件下,常規原子和原子核被接近光速運動的粒子轟擊,這並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原子通常會遇到的條件。我們生活在一個低能量的宇宙中,我們體內的原子以及各種粒子之間發生的碰撞的能量,不到大型強子對撞機所能達到的能量的十億分之一。

在我們的量子宇宙中,我們經常談論波粒二象性,或者說組成宇宙的基本量子具有波狀和粒狀性質的想法,這取決於它們所處的條件。如果我們使用更高的能量,我們正在研究的量子將更像粒子,而在更低的能量下,它們更像波。

圖註:光電效應詳述了光子如何根據單個光子的波長而不是光強度或總能量或任何其他性質來使電子電離。如果一束光以足夠的能量進入,它可以與電子相互作用並使其電離,將其踢出材料並產生可檢測的信號。

我們可以通過檢查光子來說明為什麼:與光有關的能量量子。從超高能量的伽瑪射線到超低能量的無線電波,光都具有多種能量。但是光的能量與波長密切相關:能量越高,波長越短。

我們知道的最低能量的無線電波長几米甚至幾千米,它們的振蕩電場和磁場有助於使天線內的電子來回移動,從而產生一個我們可以使用和提取的信號。另一方面,伽馬射線的能量是如此之高,以至於即使單個質子也需要數以萬米的波長才能穿過。如果粒子的大小大於光的波長,則光可以測量其大小。

圖註:用光進行的雙縫實驗會產生幹涉圖案,就像對任何你能想像到的波所做的那樣。不同顏色的光的特性被理解為,是由於不同顏色的單色光的不同波長造成的。較紅的顏色具有更長的波長,更低的能量和更多的擴展幹涉圖樣。較藍的顏色具有更短的波長,更高的能量,並且幹涉圖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更緊密地聚集在一起。

但是如果粒子比光的波長小,光就不能很好地與粒子相互作用,表現得像一個波。這就是為什麼像可見光光子一樣,低能光子通過雙縫時會產生幹涉圖樣的原因。只要狹縫足夠大,光的波長可以穿過它們,你就會在另一邊得到一個幹涉圖樣,顯示出這種類似波的行為。

即使一次發送一次光子也是如此,這表明在不同的光子之間並沒有發生這種波狀性質,但是每個單獨的光子都在以某種方式幹擾自身。

即使用電子代替光子,這仍然是正確的,因為即使是大質量的粒子在低能量條件下也能像波一樣運動。即使通過雙狹縫一次發射一個低能電子,也會產生這種幹涉圖樣,顯示出它們的類波行為。

圖註:我們大多數人將原子視為由單個電子繞軌道運動的原子核的集合。儘管這對於某些目的可能是有用的可視化,但對於在任何給定時間理解空間中電子的位置或物理範圍,這是災難性的不足。

當我們描繪一個原子時,我們大多數人本能地恢復到我們都學到的第一個模型:點狀電子繞著一個小而密集的核運行。原子的這種「行星模型」首先是由於盧瑟福(Rutherford)提出的,後來由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和阿諾德·索默費爾德(Arnold Sommerfeld)完善,他們認識到需要離散的能級。

但是在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已經認識到這些模型太像粒子了,無法描述實際發生的事情。電子確實佔據了離散的能級,但不會轉化成類似行星的軌道。取而代之的是,原子中的電子的行為更像云:散布在特定空間體積內的彌散霧。當您看到原子軌道的圖示時,它們基本上是在向您顯示單個電子的波狀形狀。

圖註:每個s軌道(紅色),每個p軌道(黃色),d軌道(藍色)和f軌道(綠色)只能包含兩個電子:一個自旋向上,一個自旋向下。

如果發送一個高能光子或粒子到其中與電子相互作用,當然,我們可以精確地確定它的位置。但是——這就是量子力學讓我們大多數人感到困惑的地方——將高能粒子送入其中的行為從根本上改變了原子內部的情況。它使電子的行為像一個粒子,至少在那一次相互作用的那一刻,它使電子的行為像粒子,而不是波。

但是直到發生這種相互作用之前,電子一直都像波一樣起作用。當我們有一個孤立的室溫原子,或者一個分子甚至整個人體連結在一起的原子鏈時,它們的行為就不會像這些具有明確定義的點的單個粒子。取而代之的是,它們的行為就像波,電子實際上位於整個約1埃體積中,而不是位於一個特定的點狀位置。

圖註:電子在各種量子態下的氫密度圖。儘管三個量子數可以解釋很多,但必須加上「自旋」來解釋周期表和每個原子在軌道上的電子數。

考慮電子的更好方法是像「霧」或「雲」,它散布在原子核周圍的整個空間中。當兩個或多個原子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分子時,它們的電子云就會重疊,並且電子在空間中的分布會更加分散。當我們將手按在另一個表面上時,該表面上的電子產生的電磁力會推向我們手中的電子,導致電子云扭曲和變形。

當然,這是違反直覺的,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根據粒子來思考物質的基本成分。但最好將它們視為量子:在高能條件下表現得像粒子,而在低能條件下表現得像波。當我們在正常的地麵條件下處理原子時,它們就像波浪一樣,單個量子獨自佔據大量空間。

圖註:如果我們捕獲一個束縛一個電子的原子核,則每個電子會看到以下10個概率雲,其中這10個圖對應於電子分別佔據1s,2s,2p,3s,3p,3d, 4s,4p,4d和4f軌道。電子永遠不會在一個特定的時間位於一個特定的位置,而是以雲狀或霧狀存在,並散布在代表整個原子的整個空間中。

每當我們依靠直覺來理解宇宙時,都會遇到一個大問題:直覺來自經驗,而我們自己對宇宙的個人經驗完全是經典的。我們的宇宙是由基本現象中的粒子組成,粒子的集合可以以波浪狀的方式壓縮,稀化和振蕩。

但是在原子、光子和單個電子的量子領域中,波行為與粒子行為一樣基本,只有實驗、測量或相互作用的條件才能確定我們觀察到的東西。在非常高的能量下,實驗可以揭示出我們非常熟悉的類粒子行為。但在正常情況下,就像我們在自己身體中不斷經歷的那樣,即使是單個電子也會擴散到整個原子或分子上。

綜上所述,在低能量的地球上,由原子構成的身體是實實在在的。因為我們被一系列電子云充滿,而這些電子云都由控制整個宇宙的量子規則束縛在一起。

青少年科學家培養中心深圳站

相關焦點

  • 原子明明是空的,為啥原子構成的我們都實實在在?
    這是否意味著原子——或者說,所有由原子構成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空的?事實上,一點也不。讓我們一起看看科學解釋。圖註:從宏觀尺度到亞原子,基本粒子的大小在確定複合結構的大小方面起著很小的作用。這些構造塊是否真正具有基本或點狀粒子仍不得而知,但我們確實了解宇宙從宇宙大尺度到微小的亞原子尺度。如果原子是由連續結構組成的,那麼在薄金薄片上發射的所有粒子都將直接通過它。
  • 為什麼原子的內部大部分空間是空的?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將一個內部結構被填滿的物體定義為「實心物體」,例如實心球、實心棒等等。但如果按照嚴格意義上來講的話,地球上應該不存在絕對實心的物質,因為原子的內部結構就不是實心的,而且還有很多空間都是空的。
  • 原子99.999%的空間都是空的,為什麼構成的東西實實在在?
    真實的原子模型一提到原子,很多人想到的是類似於太陽系那樣的原子模型,電子像是行星一樣在外圍,中心有個原子核,而且這個原子核還真的不小。那麼問題就來了,原子明明是空空如也,為什麼原子構成的萬物都實實在在?
  • 原子99.999%的空間是空的,那為何它構成的東西,卻是實實在在的?
    一提到原子,很多人想到的是類似於太陽系那樣的原子模型,電子像是行星一樣在外圍,中心有個原子核,而且這個原子核還真的不小。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原子是很空曠的,並且並不存在一層外殼包裹著;除此之外,原子核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小得多。如果我們把原子看成像足球場那麼大,那麼原子核大概也就是一隻螞蟻那麼大。那麼問題就來了,原子明明是空空如也,為什麼原子構成的萬物都實實在在?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了解一下宇宙中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
  • 原子中空間幾乎都是「空的」,那由原子組成的萬物也是「空的」?
    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氫原子由質子和電子構成)構成。原子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m,質子和中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15)m這一數量級,而電子的直徑在電子10^(-16)m的數量級。
  • 原子中的空間幾乎都是「空的」,那由原子組成的萬物其實也是「空的...
    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氫原子由質子和電子構成)構成。原子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m,質子和中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15)m這一數量級,而電子的直徑在電子10^(-16)m的數量級。 可以看出來質子、中子和電子加起來距離整個原子尺寸還差約10^(5)倍。
  • 原子內部超過99.9999%是空的,為何大部分固體物質不透明?
    光在穿過物體時,組成物體的原子會選擇性地吸收光子,絕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會把可見光吸收掉,所以這些物質是不透明的。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原子的經典直徑為10^-10米數量級,原子核的經典直徑為10^-14~10^-15米,電子的經典直徑為10^-15米;由此可知,在正常情況下,原子核體積佔了原子體積的千億分之一不到,原子中99.999999999%的體積是空的。
  • 原子內部超過99.9999%是空的,為何大部分固體物質不透明?
    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原子的經典直徑為10^-10米數量級,原子核的經典直徑為10^-14~10^-15米,電子的經典直徑為10^-15米;由此可知,在正常情況下,原子核體積佔了原子體積的千億分之一不到,原子中99.999999999%的體積是空的。
  • 原子內部99.9%空空如也,為什麼連光也不可隨意穿過?
    當光穿過物體時,構成物體的原子吸收光子是有選擇性的,每種不同的物質會挑選自己比較喜歡的能量的光子。可見光這個能量範圍的光子是大多數固體物質都喜歡的,所以很多物體在肉眼看來都是不透明的。如果一個物體根本不吸收可見光,那麼我們通常就認為它是透明的,比如水、空氣、普通的玻璃等等。
  • 塑造宇宙的力量(4)宇宙萬物幾乎都是空的?
    微觀尺度下 - 空曠的世界通常的萬物都由原子構成,直到20世紀初,人們認為它們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的構件。原子(atom)這個詞源於希臘語atomos 即「不可分割」的意思。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原子由更小的物質組成。
  • 人體由原子組成,為什麼原子沒有智慧,而人類卻能產生智慧?
    引言: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人體由各種器官和組織構成。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人體實際上是由各種細胞構成,甚至是各種基本粒子構成。也許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原子是最普通的存在,而且沒有智慧,卻構成了有智慧的人類,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 原子內部%99.9999都是空的,為什麼我們看不穿一張紙?
    我們都知道,原子內部有原子核,電子,它們佔用了原子不到%0.000001的體積,按照道理我們可以看穿的,為什麼我們看不穿呢?我來講一講哦,我們看天空,星雲,星系,為了大家好理解,就拿離我們最近的仙女座星係為例吧!仙女座星系離我們有260萬光年遠,仙女座星系裡的所有恆星,行星,所有物質加起來不到仙女座星系體積的%0.00000001.但是在我們地球上看,也是看不穿的,這是為什麼呢?
  • 人體由大量原子組成,這些原子從哪來?人逝世後原子又會去哪?
    (高)眉宇原創2026:人身上的原子來自哪裡?人死後,原子又會去哪裡?自擬標題:人體由大量原子組成,這些原子從哪來?人逝世後原子又會去哪?引言:原子是什麼?原子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發揮著巨大作用,地球內幾乎所有事物都由原子構成,那麼,大量原子是從哪裡來的呢?說到原子,相信大家對它既熟悉又陌生,它廣泛存在於生活各處,但我們無法以肉眼看到它,也無法直接觸摸到它。從定義上來看,它是構成化學反應的最基本微粒,不可以再被分割。
  • 原子大部分空間是空的,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
    不過對於我們人來說,組成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物質的,則是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微觀物質,而原子就是這些微觀物質之中的一種。而這種物質,在我們科學家的研究之中,內部有很大的空間都是空的。,處於元素周期表第一位的氫原子就是這樣的結構,當然排在第一位不代表氫原子什麼它是最強的,而是因為該原子的原子半徑是所有原子之中最小的。
  • 原子不可再分割,內部會是空心的嗎?每顆原子都藏著一個黑洞
    盧瑟福的原子模型其實已經非常接近現代原子的模型了,除了電子還有明確的軌道外,其他的都與現代原子模型相差不大了,雖然我們認為原子內部是空還是不空與原子是軌道運行還是電子云模式運行並沒有太大的出入,但是實際上兩者的差異可以說是天差地別的。
  • 原子內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有絕對實心的物質嗎?
    人類一直到了原子時代早期都還認為原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心小球,這就是著名的原子棗糕模型,但這一切在盧瑟福和他的學生用α粒子(氦4原子核)轟擊僅有幾個原子厚度的金箔時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穿透金箔而去,只有極少的α粒子被彈開,這個出乎意料的結果不得不讓盧瑟福陷入沉思,當然最終他認為原子並非像道爾頓所描述的實心小球,也不是湯姆遜的原子模型,而是盧瑟福的原子模型!
  • 原子內部的99.996%的空間都是空的,那可以將原子縮小嗎?
    這是原子核內部的電子運動示意圖,在巨大的壓力下,這些電子是可以非常靠近原子核但仍然和其有一定的距離,與周圍其他原子核相距很近組成電子簡併態物質,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這些粒子並無法佔據同一量子態,因此會形成相互之間的斥力,這也是阻止白矮星的簡併態物質進一步坍縮的重要依據!
  • 宇宙很空曠,原子內部也一樣,但空曠處並非一無所有
    溫度的本質就是運動,而物質的運動永不停止,即使一塊冰冷的石頭,它內部的原子也始終處於運動之中,只不過它們的運動並不是很快,所以石塊的溫度並不是很高。如果運動完全停止,那麼溫度就會降到最低,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絕對零度,即-273.15攝氏度。由於溫度的本質是物質的運動,所以在一個空間之內,物質的密度越低,空間的溫度也就越低,而宇宙的溫度為-270.42攝氏度。
  • 宇宙很空曠,原子內部也一樣,但空曠處並非一無所有
    溫度的本質就是運動,而物質的運動永不停止,即使一塊冰冷的石頭,它內部的子也始終處於運動之中,只不過它們的運動並不是很快,所以石塊的溫度並不是很高。如果運動完全停止,那麼溫度就會降到最低,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絕對零度,即-273.15攝氏度。由於溫度的本質是物質的運動,所以在一個空間之內,物質的密度越低,空間的溫度也就越低,而宇宙的溫度為-270.42攝氏度。
  • 分子原子內部不停地在高速運動,需要的能量來源於哪裡?
    》原子內部和分子內部不停的在運動,只是物質的存在形式。 138億年前宇宙還是一個起點,大爆炸剛剛開始只有能量沒有物質。大爆炸形成的火球冷卻下來以後,才形成了質子、中子、電子等各種基本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