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眉宇原創2026:人身上的原子來自哪裡?人死後,原子又會去哪裡?
自擬標題:人體由大量原子組成,這些原子從哪來?人逝世後原子又會去哪?
引言:原子是什麼?原子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發揮著巨大作用,地球內幾乎所有事物都由原子構成,那麼,大量原子是從哪裡來的呢?
說到原子,相信大家對它既熟悉又陌生,它廣泛存在於生活各處,但我們無法以肉眼看到它,也無法直接觸摸到它。從定義上來看,它是構成化學反應的最基本微粒,不可以再被分割。生活中,不管是無生命體還是生命體,皆由原子組成,事物的特性及功能與原子結構、原子排列等息息相關,生物特性亦是同理。
據科學家推算,人體應至少由6000億億個原子組成,元素種類至少為60種。由此可見,原子雖小,但至關重要。可以理解為,原子能夠單獨存在,不依附於任何物體,但世間事物卻無法如此,幾乎所有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哪怕是獨特而又強大的生命體也無法脫離原子獨立存在。
說到這,部分朋友或許十分困惑,一個成年人便需由6000億億個原子作為支撐,地球內生活著幾十億人,同時還有其他生物,還有各種不具生命的事物,那麼多原子從哪來?它們又能存在多長時間?若未來它們湮滅或消失,人類是否能藉助科技力量製造出新的原子?
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我們來看看原子的內部組成。我們知道,在化學反應之外,原子其實還能被細分,原子由核外電子與原子核組成,而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對於不同微粒的組成過程,研究人員解釋到,強核力是質子和中字的「媒人」,在它的撮合下,質子和中子緊緊抱在一起,共同組成了上一級微粒——原子核。除強核力,空間中還有另一位「媒人」——電磁力,它的工作是撮合原子核與電子。在電磁力的努力下,原子誕生。
值得一提的是,決定元素種類的關鍵是質子數。簡單地說,質子數反應了元素種類,不同質子對應不同號元素。例如,2號元素只擁有2個質子,20號元素則擁有20個質子。
至於原子能否被人為製造,目前我們知道的是元素能被人為製造,因為元素周期表已給出明確答案。很多人或許以為出現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都是自然存在的元素,但事實上,前94號元素來自於自然界,而往後的95號至118號元素都是人類的智慧結晶。舉個例子,101號元素便是人工合成元素,它由α粒子轟擊鑀製得。
另外,簡單介紹原子的關係,原子是元素的基礎,數個原子構成了一類元素。相反地,元素好比是一個集合,它包含著一類原子。作為基礎微粒,很多人都很關心原子的出處及未來發展趨勢,根據已知研究情況來看,地球上的多來自於太陽星雲。
太陽星雲中,含量佔比最高的氫,佔比率高達75%,剩下的25%幾乎全被氦佔有。事實上,不管是太陽星雲中還是宇宙空間內,氫和氦都是佔比較高的元素,它們的含量較其他元素而言豐富得多。因儲量豐富,氫氦元素地球能直接從太陽星雲中獲得,而其他元素,例如鐵,便需通過恆星獲得。恆星內部會發生核聚變反應,恆星本身也可能遇上超新星爆發、中子星對撞等狀況,這些都可能產生新的原子及元素。
除以上兩種方式,不可忽略的是,部分原子來自於氫與氦。氫氦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能各自反應或相互反應,由此也能產生新的元素。看到此,你對原子的認識是否更加深刻,你有什麼想法或啟發?歡迎留言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