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到最小的東西是什麼?也許是一顆紐扣或是一角的硬幣?為便於比較,一米等於一百釐米,讓我們看看更小的,一粒鹽。一粒鹽大約是0.3毫米,一米等於一千毫米。再看看更小的,細菌只有幾微米,一米等於一百萬微米。
一個病毒大約是20到300納米,一米等於十億納米,DNA的直徑約為2納米。一個原子只有大約幾埃米,一米等於一百億埃米。
當你想到原子,你腦中可能出現如下畫面:在外層是帶著負電荷的電子,中間是原子核,由不帶電荷的中子以及帶正電荷的質子組成。
這個模型是個很好的開端,但其中有一些內容,不太符合現代科學。例如,際的原子核遠遠小於模型所展現的,如果按真實比例繪製,你甚至看不到它,子也是一樣的情況。另一件不精準的事,就是電子繞原子核軌道運行,就像行星圍繞恆星運行一樣。不幸的是許多教材依然是這麼教的。但是這是不正確的,首先讓我普及一下背景知識:2000多年以前,古希臘哲學家認為,萬物都由微小粒子構成,他們稱這些微粒為原子。直到19世紀,我們才開始用科學去證實原子是真實存在的。起初我們認為原子是這樣的:一個帶正電荷的球體,周圍漂浮著帶負電荷的電子。後來我們意識到,這個帶正電荷的球體實際上要小很多,我們稱它為原子核。雖然緩慢但毫無疑問的,我們認識到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這些電子很狡猾,最開始我們認為它們一定是在做某些事情,所以它們大概是這樣圍繞著原子核轉動。後來的研究發現電子具有不同的能級,我們稱之為殼層。
殼層裡只能容納一定數量的電子,電子越多,殼層越多。很快我們便意識到這些殼層並不能決定電子與原子核間的距離。
事實證明,電子更加變化莫測,那麼如果電子不再圍繞原子核運動,它們會做什麼呢?讓我們從軌道的概念開始,地球圍繞著太陽轉。
如果地球今天在這個位置,我們可以利用物理定理和地心引力,預測三個月後地球的確切位置,我們知道地球的位置及地球將運行到哪裡。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原子,電子的情況略有不同,我們不知道電子的確切位置以及它將去哪,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只能知道電子的一個位置。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可能真正知道電子在做什麼,我們最多能做到,預測電子將會在哪裡被發現。這個區域,通常被稱為電子云。然而,如果想更精確地找到電子,你需要了解軌態,軌態和軌道不同,軌態是電子所在之處特定形狀的空間。如果你在上大學的化學課,你會學習到當電子越來越多的時候,這些軌態是如何被填滿的。
但是,我想讓內容簡單一些,所以簡而言之,電子具有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它們的活動路徑,只有在電子云中才能找到它們。所以現在你知道,儘管這是展現原子的流行方式,但這個模型具有誤導性。
回顧一下我們所學到的:所有物體都由原子構成,原子非常小,原子核更小,電子不是繞著原子核按軌道活動,電子的運動路徑是不可預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