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有多小?電子又是如何圍繞原子運動?

2020-12-05 月落無涯

你能想到最小的東西是什麼?也許是一顆紐扣或是一角的硬幣?為便於比較,一米等於一百釐米,讓我們看看更小的,一粒鹽。一粒鹽大約是0.3毫米,一米等於一千毫米。再看看更小的,細菌只有幾微米,一米等於一百萬微米。

一個病毒大約是20到300納米,一米等於十億納米,DNA的直徑約為2納米。一個原子只有大約幾埃米,一米等於一百億埃米。

當你想到原子,你腦中可能出現如下畫面:在外層是帶著負電荷的電子,中間是原子核,由不帶電荷的中子以及帶正電荷的質子組成。

這個模型是個很好的開端,但其中有一些內容,不太符合現代科學。例如,際的原子核遠遠小於模型所展現的,如果按真實比例繪製,你甚至看不到它,子也是一樣的情況。另一件不精準的事,就是電子繞原子核軌道運行,就像行星圍繞恆星運行一樣。不幸的是許多教材依然是這麼教的。但是這是不正確的,首先讓我普及一下背景知識:2000多年以前,古希臘哲學家認為,萬物都由微小粒子構成,他們稱這些微粒為原子。直到19世紀,我們才開始用科學去證實原子是真實存在的。起初我們認為原子是這樣的:一個帶正電荷的球體,周圍漂浮著帶負電荷的電子。後來我們意識到,這個帶正電荷的球體實際上要小很多,我們稱它為原子核。雖然緩慢但毫無疑問的,我們認識到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這些電子很狡猾,最開始我們認為它們一定是在做某些事情,所以它們大概是這樣圍繞著原子核轉動。後來的研究發現電子具有不同的能級,我們稱之為殼層。

殼層裡只能容納一定數量的電子,電子越多,殼層越多。很快我們便意識到這些殼層並不能決定電子與原子核間的距離。

事實證明,電子更加變化莫測,那麼如果電子不再圍繞原子核運動,它們會做什麼呢?讓我們從軌道的概念開始,地球圍繞著太陽轉。

如果地球今天在這個位置,我們可以利用物理定理和地心引力,預測三個月後地球的確切位置,我們知道地球的位置及地球將運行到哪裡。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原子,電子的情況略有不同,我們不知道電子的確切位置以及它將去哪,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只能知道電子的一個位置。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可能真正知道電子在做什麼,我們最多能做到,預測電子將會在哪裡被發現。這個區域,通常被稱為電子云。然而,如果想更精確地找到電子,你需要了解軌態,軌態和軌道不同,軌態是電子所在之處特定形狀的空間。如果你在上大學的化學課,你會學習到當電子越來越多的時候,這些軌態是如何被填滿的。

但是,我想讓內容簡單一些,所以簡而言之,電子具有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它們的活動路徑,只有在電子云中才能找到它們。所以現在你知道,儘管這是展現原子的流行方式,但這個模型具有誤導性。

回顧一下我們所學到的:所有物體都由原子構成,原子非常小,原子核更小,電子不是繞著原子核按軌道活動,電子的運動路徑是不可預測的。

相關焦點

  • 電子會像行星和太陽一樣圍繞原子旋轉嗎?
    電子會像行星一樣圍繞圍繞原子旋轉嗎?其實不是,我們知道,原子「是」質子、電子和中子的集合,其中質子和中子形成中心核,電子以固定路徑或能級圍繞原子核旋轉,這是原子的傳統觀點。現代量子力學的觀點是電子佔據的概率軌道「雲」。電子在固定軌道上運動的概念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嚴重的缺陷,一個移動的電荷會產生磁場並耗散能量,很快就會坍縮成原子核。
  • 電子繞原子核運動和行星繞太陽運動是不是相通的?
    在牛頓時代,科學家知道了行星是圍繞著太陽轉動的,並且知道了是太陽對行星的萬有引力拉著行星運動。牛頓還給出了萬有引力的表達式,兩個物體間的萬有引力與兩者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上個世紀初,盧瑟福通過α粒子的散射實驗發現原子的中間有一個很小的核,這個核集中了原子的所有正電荷以及幾乎全部的質量,帶負電的電子就像行星繞著太陽轉那樣繞著原子核轉動。這就是原子的行星模型。這個模型在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包括之後玻爾的氫原子模型也是在此基礎上完成的。
  • 網友問: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運行速度是光速嗎?
    電子的靜止質量不為零,所以電子是不可能達到光速的;電子繞核運行的速度,和電子所在軌道有關。經典力學原子的經典物理模型,是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電子的向心力由電子和質子間的庫侖力提供,我們使用庫倫定律和向心力公式,根據氫原子數據就可以進行計算。
  • 原子內部有什麼秘密?科學家:原子內部隱藏著宇宙的秘密
    經過科學家幾百年的研究,從道爾頓原子模型到波爾原子模型,再到現代量子力學模型,可以說,原子定義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物理學水平。在高中化學裡,我們學習到原子是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所有物質都有原子組成。而原子又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其中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中子不帶電。每一種元素的質子數量和相對原子質量均不相同。
  • 在原子中,處於穩定(非過渡)原子態的電子,是靜止的嗎?
    顯然,處於狀態之間轉換的電子從一種狀態移動到另一種狀態,該狀態下的電子肯定是運動的。那麼,處於穩定(非過渡)原子態的電子會運動嗎?對於僅在原子中保持穩定狀態的電子來說,這個問題非常複雜,也非常有趣。它會運動嗎?它是如何運動的?
  •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什麼是電子云和原子軌道?
    一、電子云1、核外電子運動的特徵⑴ 核外電子質量小(只有9.11×10-31 kg),運動空間小(相對於宏觀物體而言),運動速率大(近光速);電子在出現的概率圖小黑點的疏密表示電子在核外空間內出現的機會的多少,小黑點越密,表明概率密度越大,電子云只是形象地表示
  • 自由電子雷射拍攝物質狀態改變時內部原子運動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期望能夠觀察到物質狀態改變時的內部原子運動,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使用0.1萬億分之一秒(0.000 000 000 000 1秒,即100飛秒)的慢成像技術來拍攝這樣的超快速運動,這種技術還必須能夠捕捉比原子間距更小的細部(相當於一根頭髮厚度的百萬分之一)。
  • 為什麼電子不會被原子核吸過去?
    在該模型中,原子結構被認為與恆星系擁有類似的結構,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而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太陽系周圍是行星、衛星和其他太空天體,而原子核外面是電子,無論是行星還是電子,都圍繞著它們的中心在作圓周運動。
  • TED科普:原子究竟有多小?
    你也許已經知道所有的東西都是由微小的原子組成。你可能還知道每一個原子是由更小的叫做質子,中子和電子的微粒組成And you've probably heard that atoms are small.也許你聽說過原子很小。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他認為原子是肉眼看不見的,但它們確實有幾何形狀;它們總是在運動,被真空隔開,單個原子是不可摧毀的——非常接近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真實情況。儘管有一些哲學家仍將原子論記於心中,但在後來的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德謨克裡特斯的原子論基本上被置之度外,尤其是當它被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忽視的時候。
  • 材料內部直接觀察到運動原子
    原標題:材料內部直接觀察到運動原子  科技日報訊 (記者房琳琳)美國能源部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第一次直接在大塊材料的內部觀察到原子的擴散現象。這項研究可被用來對新材料的有效期和特性等,進行史無前例的洞察研究,相關成果發布在最新的《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他認為原子是肉眼看不見的,但它們確實有幾何形狀;它們總是在運動,被真空隔開,單個原子是不可摧毀的——非常接近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真實情況。儘管有一些哲學家仍將原子論記於心中,但在後來的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德謨克裡特斯的原子論基本上被置之度外,尤其是當它被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忽視的時候。
  • 原子如何輻射出光子?光子竟然能在原子勾引出另一個光子
    ,電磁波頻率等於電子繞核旋轉的頻率,隨著不斷地向外輻射能量,原子系統的能量逐漸減少,電子運動的軌道半徑也越來越小,電子輻射的電磁波頻率也在連續地變化,因而所呈現的光譜應為連續光譜。由於電子繞核運動時不斷向外輻射電磁波,電子能量不斷減少,電子將沿螺旋形軌跡逐漸接近原子核,最後落於核上,這樣,原子應是一個不穩定系統。但是在實際實驗裡原子的表現卻並不是這樣的,在實驗中原子表現出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即使受到外界幹擾,不易改變原子的屬性;且氫原子所發出的光譜為線狀光譜,與經典電磁理論得出的結論完全不同。
  • 為什麼人看不到只有一個電子和質子的原子卻能看到沒有中子的原子
    根據我的理論,原因很簡單,單獨的一對電子和質子做同心圓高速運轉形成的場不具備穩定性,至少需要兩對電子和質子做同心圓運動形成的場才有可能形成原子層面的穩定性。所以說沒有一個電子和質子形成的原子。那麼沒有中子的原子又是怎麼回事呢?我的理解與過去人們的理解不一樣,我的理解是原子核只有中子,而質子和電子是由中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分解而來的,是中子的另一種存在形式。
  • 如何「稱」一個原子的重量?
    只要在你的秤上放一個原子,絕對是最靈敏的原子,你有你的測量結果!那死皮細胞呢?它們有數萬億個原子那麼厚,從你的手上剝落下來,飄落到天平上,把你的原子埋在一堆原子二重身裡。與此同時,其他大氣粒子正在四處噴射,在你的機器上來回彈跳,讓它的原子敏感針像雨刷一樣來回擺動。所有這些都會阻礙測量,對吧?傳統的天平無法測量這麼小的質量真實的。
  • 比髮絲還細100萬倍,一粒原子這麼小,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它的?
    原子的直徑那麼小,幾乎只有頭髮絲直徑的百萬分之一,科學家們是怎麼發現它的呢?那我先反問你,如果給你一個包子,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這個包子是什麼餡兒的呢?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答案不就是用手把它掰開看看嗎?沒錯,其實科學家們發現原子也是這麼簡單的方法。但這個方法放在包子上簡單,用在原子上可就沒那麼簡單了。首先科學家們需要粒子加速器將一種粒子加速,使其具有能量。
  • 高一原子結構原子說
    「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墨子:物質被分割是有條件的,物質不能被分割的最小單位稱為「端」;德謨克利特:古典原子理論——物質只能分割到原子為止(1)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原子核;(2)原子的全部正電荷且幾乎全部質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內,帶負電的電子在核空間進行繞核運動;(3)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波爾原子模型: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的一定軌道上作高速圓周運動。
  • 把原子放大到公交車那麼大,拿工具刮原子壁,能刮出什麼?
    確實是有電子,但電子實在是太小,即使是把原子放大到足球場那麼大,你還是看不見電子,它們的位置大約是在足球場看臺的位置,比灰塵小多了。體育場太大,咱們縮小一點,把原子縮到公交車大小,原子核比原子筆筆尖的小滾珠還要小,電子更是看不見。也就是說,這個公交車大小的原子幾乎是空的。
  • 原子有多大?原子的形狀是怎樣的?
    首先,原子的大小肯定是不一樣的。其次,原子的大小取決於如何定義原子半徑,這並非一個確切的物理量。原子的組成分為原子核以及核外電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通過強核力結合在一起(組成質子和中子的夸克也是受到強核力的束縛),質子和中子數越多,原子核也就越大,這樣原子核外的電子層數以及所容納的電子數也會越多。那麼,作為原子的最外圍,電子的邊界即為原子的邊界。由於電子的範圍要比原子核大得多,所以電子的邊界範圍大小就決定著原子的大小。
  • 如何稱出一個原子的重量?
    原子構成了地球上的一切物質,而原子本身又由更小的亞原子粒子組成——質子、中子和電子(除了不包含中子的氕原子之外),不同的原子包含了不同數量的亞原子粒子。那麼,原子究竟有多小呢?人類又是如何「稱出」一個原子的重量呢?原子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