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問: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運行速度是光速嗎?

2020-12-05 艾伯史密斯

電子的靜止質量不為零,所以電子是不可能達到光速的;電子繞核運行的速度,和電子所在軌道有關。

經典力學

原子的經典物理模型,是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電子的向心力由電子和質子間的庫侖力提供,我們使用庫倫定律和向心力公式,根據氫原子數據就可以進行計算。

(1)氫原子基態時,電子軌道半徑r1=0.53*10^-19米;

(2)電子質量m=0.9*10^-30kg;

(3)氫原子處於n=2的電子能級時,軌道半徑r2=2.12*10^-19米

庫倫力提供向心力:

ke^2/r^2=mv^2/r;

可以得到氫原子的基態電子,繞核速度v1=2.2*10^6m/s;同樣的辦法,我們可以得到電子處於n=2的能級時,繞核速度v2=1.1*10^6m/s。

電子繞核速度是非常快的,但還是無法達到和接近光速;對於多個質子的原子,電子的繞核運行將更為複雜,經典力學模型計算出來的速度,會有很大偏差。

量子力學

在量子力學中,電子以電子云的形式圍繞著原子核,其實電子已經沒有了運行速度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電子在空間中的出現概率。

在電子軌道附近,電子出現的概率是最大,距離軌道越遠的地方,電子出現的概率越低,而電子的運動受量子力學規律支配,甚至庫侖力本身也是可以量子化的。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相關焦點

  • 原子有多小?電子又是如何圍繞原子運動?
    另一件不精準的事,就是電子繞原子核軌道運行,就像行星圍繞恆星運行一樣。不幸的是許多教材依然是這麼教的。但是這是不正確的,首先讓我普及一下背景知識:2000多年以前,古希臘哲學家認為,萬物都由微小粒子構成,他們稱這些微粒為原子。直到19世紀,我們才開始用科學去證實原子是真實存在的。起初我們認為原子是這樣的:一個帶正電荷的球體,周圍漂浮著帶負電荷的電子。
  • 光子與電子到底是什麼關係?
    本文就跟你講明白,光子與電子究竟是什麼。電子的客觀存在電子是一種基本物質粒子,它在原子核的外圍高速運行。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都無法將電子打散,它被認為是不能分割的粒子。我們通常會將原子核想像成太陽,將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想像成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比如水星、地球或木星,但事實上並不如此。
  • 電子繞原子核運動和行星繞太陽運動是不是相通的?
    在牛頓時代,科學家知道了行星是圍繞著太陽轉動的,並且知道了是太陽對行星的萬有引力拉著行星運動。牛頓還給出了萬有引力的表達式,兩個物體間的萬有引力與兩者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上個世紀初,盧瑟福通過α粒子的散射實驗發現原子的中間有一個很小的核,這個核集中了原子的所有正電荷以及幾乎全部的質量,帶負電的電子就像行星繞著太陽轉那樣繞著原子核轉動。這就是原子的行星模型。這個模型在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包括之後玻爾的氫原子模型也是在此基礎上完成的。
  • 電子帶負電荷,原子帶正電荷,為何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
    因為在量子力學中,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這個條件限制了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軌道,使得一般情況下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原子的經典模型1897年湯姆生發現電子,經典物理學對原子的模型,就是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行,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由庫侖力提供向心力。
  • 電子會像行星和太陽一樣圍繞原子旋轉嗎?
    電子會像行星一樣圍繞圍繞原子旋轉嗎?其實不是,我們知道,原子「是」質子、電子和中子的集合,其中質子和中子形成中心核,電子以固定路徑或能級圍繞原子核旋轉,這是原子的傳統觀點。現代量子力學的觀點是電子佔據的概率軌道「雲」。電子在固定軌道上運動的概念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嚴重的缺陷,一個移動的電荷會產生磁場並耗散能量,很快就會坍縮成原子核。
  • 為什麼電子不會被原子核吸過去?
    首先是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學生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了原子內部並非完全空心,他們進而根據宇宙中天體的運行規律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在該模型中,原子結構被認為與恆星系擁有類似的結構,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而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太陽系周圍是行星、衛星和其他太空天體,而原子核外面是電子,無論是行星還是電子,都圍繞著它們的中心在作圓周運動。
  • 引力波是什麼,它的運行速度到底有多快,會超過光速嗎?
    網絡上常見一些說引力波速度超過光速的說法,這不有位網友問我:引力波超過光速10000倍,你信嗎?我當然不信,但我不知道這位網友憑什麼這麼說,我只能反問:你自己信嗎?憑什麼?如果你自己相信引力波比光速快10000倍,依據又是什麼,哪來的底氣?
  •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嗎?有四種速度比光速還要快
    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有質量的物體在宇宙中的速度只能無限接近光速而無法達到,更無法超越。如果物體的速度被限制在了光速以內,那人類能夠探索的星空就非常有限了,我們將永遠不可能探索銀河系,探索整個宇宙。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人類發展太空科技還有什麼意義?那麼光速真的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嗎?
  • 元素周期表最後元素的上限是137號嗎?
    例如,根據經典定律,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必須落在原子核上。既然原子存在,就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原子的經典物理定律被違反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古典法則是不可動搖的,電子不會落在原子核上,因為電子不是微粒。正是由于波粒二元論的存在,電子才不會落在原子核上。如果電子是一個微粒,也就是說,有一定半徑的粒子,它將不可避免地落在原子核上。
  • 光速並不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而這些東西都超越了光速
    我們都知道光的速度是非常快,那麼在如此浩瀚的宇宙當中有沒有一種速度可以超越光速?超越光速原理(光速是指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為299792458m/s)愛因斯坦曾經在狹義相對論中提出過,靜止狀態下存在質量的任何物體,若是以接近光速運行的話,其物體的質量會隨著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 科學界頭疼的問題:為什麼電子不會被原子核吸過去?
    實際上在科學家做研究的過程中他們會根據已有的現象來推測未知的事物,例如原子的內部結構。縱觀人類研究宏觀物理和微觀物理的歷史,這兩個領域的進展幾乎是同步的,因為有時候微觀領域的一些發現可以應用在宏觀領域中,同時宏觀領域的現象也可以對微觀領域的現象進行解釋和推測,原子結構差不多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被提出來的。
  • 為什麼引力波會以光速傳播?
    這是盧瑟福原子的最初模型,伴隨著一場巨大的生存危機。當負電荷穿過空間時,它會經歷一個不斷變化的電場,並因此而加速。但是當帶電粒子加速時,它必須將能量輻射出去,而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電磁輻射。在原子的盧瑟福模型中,電子繞帶正電荷的原子核運動,但會發出電磁輻射,並看到軌道衰變。
  • 決定光速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光速計算方法簡析
    基於此,通常情況下,決定光速的主要因素有三:真空中光相對光源的速度C0、介質中的每個分子與原子從被極化到產生次生光的延遲時△t以及觀測者相對光源(含相對次生光源介質)的運動速度U。本文就此作些探討與分析,供有興趣者參考。
  • 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現在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分為原子核以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其中原子核還可分為質子和中子。也就是說,我們眼前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其實都是密密麻麻的微小粒子,通過各種奇妙的方式堆疊而成。於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出來了,微觀世界中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 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光速,它自身動力從何而來?為什麼能一直運行?
    光速每秒30萬公裡,身為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它的動力來自哪裡?在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莫過於是光速了,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超過它,通過相對論我們能夠了解到,宇宙中的事物只能接近它,不能超過它,因為接近光速的一瞬間,物質就會不斷開始擴大,慢慢就開始爆炸,所以這個時候想要再接近光速的時候,簡直是太難了,這也是在宇宙中沒有超光速物質的原因,讓很多人比較鬱悶,難道在宇宙當中真的沒有超過它的物質嗎?
  • 電子為什麼總繞著原子核轉動?會有停止的一天嗎?
    當然會有停止的那一天,而且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宇宙中似乎充滿了這樣的天體.....中子星就是電子不再繞原子核運動,而是因強大的壓力墜入了原子核,與其中的質子中和成了中子!儘管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發而來的,但內部模型轉變就是由這樣的過程!
  • 電子的能級與能帶
    電子的能級與能帶一、什麼叫能級上面我們提到,電子圍繞原子核是按層分布的,每個電子的能量(或運轉的軌道)是固定的。在原子中,最外層電子離原子核最遠,原子核對它的吸引力最小而靠近原子核的那層電子,原子核對它的吸引力最大。所以,如果第一層的電子要跳到第二層,它就必須花去一定的能量來克服原子核對它的引力。如果這個電子的能量很小不足以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那它只能在第一層運轉。可見,只有能量較大的電子才能從第一層跳到第二層。所以第二層上電子的能量大於第一層上電子的能量。依次類推,越是外層上的電子能量越大。
  • 電流的傳輸速度真是光速嗎?你錯了
    電流的速度不是光速。下面我們來說說為什麼。通常對電流的定義:電流通常是指在電場或電勢的作用下,電子或其它電荷載體通過導體的有規則定向運動。電子漂移速度極低。於是我們覺得電流的速度很快,它等於光速。實際上,點亮電燈的是電場或電磁波,真正電荷在電場作用下的移動速度很低。甚至可以說,當你按下開關後,開關裡的電子基本不會離開開關。是不是大吃一驚?這怎麼可能?!我們不妨來計算一下。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為什麼電子不墜入原子核?
    在經典的原子模型中,電子圍繞原子核繞行,由帶負電荷的電子和帶正電荷的質子間庫侖力提供向心力,但是這個模型有很多缺點。比如在電磁學中,電子繞核運動會向外輻射電磁波,從而損失能量,使得電子墜入原子核,理論計算整個過程就是一瞬間,原子不可能穩定存在,這顯然和事實不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