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光速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光速計算方法簡析

2020-09-03 彭曉韜

作者:彭曉韜

日期:2020.06.10

[文章摘要]:通過對與光有關的物理實驗與現象,特別是與光速有關的光行差常數、菲索流水實驗、MM實驗等的研究與分析後發現:光是由帶電體產生的變化的電場與磁場,當光遇到介質後會使介質中的分子與原子成為時變電偶極矩的電偶極子,我們常說的所謂反射或散射、折射或透射、衍射或繞射等光均是由時變電偶極子產生的次生光。基於此,通常情況下,決定光速的主要因素有三:真空中光相對光源的速度C0、介質中的每個分子與原子從被極化到產生次生光的延遲時△t以及觀測者相對光源(含相對次生光源介質)的運動速度U。本文就此作些探討與分析,供有興趣者參考。

一、與光速有關的幾個重要實驗結果簡述

1、反射光存在的半波損失現象

當入射光從光疏介質遇到光密介質並產生反射時,反射光與入射光的相位相差180度的現象即為半波損失現象。該現象表明:反射光不是入射光被介質界面反射而形成的,而是入射光使介質界面中的原子與分子極化後產生的次生光的一部分;

2、法拉第磁光效應

偏振光通過施加了平行與光運動方向的外部強磁場的介質時,偏振方向會發生偏轉,其偏轉方向由外磁場的方向決定,而偏轉量由介質的性質和長度決定的現象被稱作法拉第磁光效應。該效應表明:折射光是由入射光或次生光使分子與原子極化後產生的次生光的一部分;

3、光行差常數現象

當天體位於天頂處時,天體在一年內的視角度變化量為20.5¨左右的現象被稱作光行差常數。該現象表明:無論哪類天體產生的光垂直進入地表大氣層後的速度是恆定的,即大氣層內的星光的速度僅相對大氣層恆定,與入射光的速度無關;

4、菲索流水實驗結果

本實驗結果表明:水的流動速度大小與方向會影響光的傳遞速度。也就是光在水中的運動速度僅相對水本身恆定。當水相對觀測裝置運動時,則觀測裝置測量到的實際光速為光相對水的運動速度與水相對觀測裝置的運動速度的矢量疊加結果;

5、超黑材料單縫實驗結果

本實驗結果沒有衍射條紋表明:衍射光是由單縫邊緣產生的,而不是直射或入射光本身具有衍射或繞射能力。也就是說:衍射或繞射光是縫邊緣產生的次生光的一部分。

以上實驗結果與現象已經充分表明:光遇到介質後的反射和散射、折射和透射光等均是介質極化產生的次生光。因此,次生光的速度與入射光的速度當然就不存在必然聯繫。次生光的速度自然只與次生光源的性質與運動狀態有關。

二、決定光速的主要因素分析

從以上對現有與光速有關的實驗結果分析可知,決定光速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真空中靜止點光源的光速C0;二是介質中的原子與分子被極化並產生次生光所需消耗的時間(以下簡稱為「介質延遲時」)△t;三是觀測者或測量裝置相對光源的運動速度U。

1、真空中靜止點光源產生的光的速度的影響

我們有充分理由認為:在真空中的光速C0僅相對產生它的光源為恆定值。也就是說,真空對任意光源都是平等的、平權的,由光源產生的光都是以恆定的速度遠離產生它的光源的。因為宇宙中每個帶電粒子及其組成的原子和分子都是一個點光源,且彼此並非相對靜止。如果在真空中存在一種介質負責光的傳遞,則只有相對該類介質靜止的點光源產生的光才會速度恆定,在其他非靜止的點光源參照系內,點光源產生的光的速度在各個方向上就是不恆定且不是球對稱的了。特別是在地球上,由於地球不可能是宇宙的中心,負責傳遞光的介質不可能相對地球靜止,則在地球上不同方向上的光速就不應該相等。均勻介質內部的折射光也不會各個方向速度恆定。但事實上,在地球表面,光是各向同性的。均勻介質內部的折射光的速度也是各向同性的。這就從一個側面證明:在真空中,光速僅相對產生它的光源速度恆定;

2、介質延遲時的影響

由於分子與原子在被入射或次生光極化過程中,主要是原子中的電子改變運動狀態而導致極化。而電子本身是在以一定的速度圍繞原子核運動的,且電子本身具有一定的質量,在入射光或次生光產生的電場與磁場作用下,電子要改變運動狀態是需要一定的響應時間的。只有電子運動狀態改變到一定程度後才能產生次生光。這個過程所需時間的長短與原子或分子的性質、結構、電子受到原子核與鄰近其他原子中的電子相互作用強度等密切相關。因此,不同的分子與原子的介質延遲時是不盡相同的。這也是為什麼同一介質對應不同頻率入射光的折射率不盡相同,以及不同介質對應同一頻率入射光的折射率也不盡相同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說介質延遲時△t與介質性質、成分、結構及入射光頻率等相關。

因此,介質的性質和入射光的頻率將決定介質內部的光速。當介質延遲時越大時,介質內部的光速就越小。這也是為什麼密度越大的介質內部的光速越低。同時,入射光頻率越高時,電子響應難度就越大,介質延遲時也就越大,折射率也就越高,光速也就越低。

3、觀測者或測量裝置相對光源的運動狀態的影響

當觀測者或測量裝置相對光源運動時,實測到的光速就會受到影響而發生改變。當朝光源運動時,實測到的光速會提高;而遠離光源運動時,實測到的光速會降低。

按照真空中靜止點光源參照系中的運動觀測者或測量裝置實測到的實際光速可知:實測光速為靜止點光源參照系內的光速C0與觀測者或測量裝置相對光源運動速度U的矢量疊加結果。同理,根據運動的相對性,相對測量裝置或觀測者運動的光源產生的光的速度也必定遵循經典物理學的速度矢量疊加原理。

三、幾個特定場景下的光速分析

1、真空中靜止光源的光速

如上圖二所示:當點光源位於坐標原點時,則點光源產生的光將以恆定速度以球面形式向各個方向傳遞,其傳遞公式為:

EP(X,Y,Z,t-t0)=EO(0,0,0,t)/R2 (公式一)

其中:t0=R/C0

2、真空中運動測量裝置測量靜止光源的光速

如下圖三所示:當測量裝置以速度U朝X軸正向運動且運動方程為:

M=Ut、N=Ut+MN

設光從M點再到達N點所需時間為△t、實測光速為C1時,則有:

△t=(MN+U△t)/C0

△t=MN/(C0-U)

C1=MN/△t=C0-U (公式二)

由(公式二)可知:當測量裝置相對光源運動時,實測到的光速遵循經典物理學的速度矢量疊加原理。

3、真空中運動光源的光速

如上圖四所示:當光源以速度U沿X軸正向運動時,其產生的光的速度為C2,則有:

C2=C0+U (公式三)

4、靜止介質內部的光速

如上所述,光遇到介質時會使介質成為新的次生光源。因此,介質內部的折射光是由介質內部的原子與分子極化後產生的次生光傳遞到鄰近的其他原子與分子並極化它們,如此反覆。因此,在均勻介質內部傳遞的折射光的速度是由原子與分子極化並產生次生光,再以真空中的光速傳遞到鄰近分子與原子並使其極化的一個周期內所花費的時間與原子與分子間的距離之比值。

如上圖五所示:假設真空中靜止光源的光速為C0,原子間的間距為L0,介質延遲時為△t,則折射光的速度C3為:

C3=L0/(L0/C0+△t) (公式四)

從(公式四)可知:當延遲時△t一定時,介質內部的光速主要由分子或原子的間距決定。這也就是說:單位長度內的原子與分子數量是決定介質內部折射光速度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延遲時△t主要由原子與分子的性質決定,也與入射光或次生光的頻率相關。根據一般材料的折射率與頻率間的關係為正相關可知:延遲時△t也應該與入射光的頻率正相關。

5、運動介質內部的光速

由光行差常數和菲索流水實驗結果可知:運動介質內部的光速為靜止介質內部的光速與介質相對觀測者或測量裝置的運動速度的矢量疊加結果。

總之,光速在真空中僅相對產生它的光源速度恆定;在均勻介質中僅相對介質本身速度恆定;相對運動的觀測者或測量裝置測量到的光速則遵循經典物理學的矢量疊加原理。

相關焦點

  • 光速是設計出來的嗎?怎麼測量光速?
    通過長期的觀測計算,萊德雷計算光速為:299930km/s,此時的測量值相對比較精確,與現在通用的光速數值也比較接近。在當時機械設備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測量光速,往往都是利用天文現象計算,需要長期的觀測記錄,誤差也比較大。
  • 為何光速是30萬公裡每秒?是什麼限制了光速?
    大家都知道,光線是現在宇宙所有物質中,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快的(排除量子糾纏和宇宙膨脹現象,因為它們都不能傳遞信息),這個速度值為299792458米每秒,為了便於記憶和計算的方便,人們通常將光速近似看作30萬公裡每秒。
  • 為何光速是30萬公裡每秒?是什麼限制了光速?
    大家都知道,光線是現在宇宙所有物質中,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快的(排除量子糾纏和宇宙膨脹現象,因為它們都不能傳遞信息),這個速度值為299792458米每秒,為了便於記憶和計算的方便,人們通常將光速近似看作30萬公裡每秒。那麼,有朋友不禁要問了,為什麼光速不是每秒35萬公裡、40萬公裡,只能是30萬公裡每秒,是什麼限制了光速呢?
  • 決定材料折射率的主要原因分析
    這此特點說明決定材料折射率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因素到底是什麼呢?經長時間研究發現:決定折射率(介質內部的光速)的主要因素有二: 一是介質中分子團、分子和原子被外場極化並產生次生光過程中所需消耗的時間(△t0),簡稱為「極化時間△t0」;二是單位長度內分子團、分子和原子被外場極化並產生次生光的次數(N),簡稱為「極化次數N」。
  • 為什麼說光速是人類的意志決定的?答案比你想的簡單
    光既然可以在空氣中進行傳播,那它自然也是有運動速度可以計算的。稍微有點物理知識的人都會知道,光速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大約是每秒30萬千米。這可是宇宙中的最快速度。很多物理定律也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計算和發現的。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科學家們發現了比光速還快的速度,那麼估計愛因斯坦的理論將會被徹底顛覆掉了,我們之前在書本上學的許多內容應該都要改寫了。
  • 有三種方法可讓光速慢下來,但並不否定光速最快光速恆定的性質
    光速最快光速恆定是現代物理學基本槓槓,自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定下了這個槓槓,歷經100年檢驗越來越牢不可破。但不少人有這樣一個疑問,有沒有辦法讓光速慢下來呢?當然有,如果不設定條件,起碼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太容易了,不同的介質就能夠得到不同的光速。光速常量的精確值為299792458m/s,就是每秒約30萬公裡。但這種速度是指在真空中,在不同的介質中 ,光速有不同的速度,但都是會慢一些。因此,要讓光速慢下來,在不同的介質中就可以實現。
  • 光速是不可能達到的!為什麼《三體》裡的飛船達到光速沒人質疑?
    有靜止質量的物體無法達到光速,這大家都知道!那麼《三體》中是不是留下一個超級BUG了?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仔細看,據我了解是《三體》中人類的飛船和三體人的飛船都沒有達到光速,只是非常接近光速而已,真正達到光速的飛船是創造出「死線」的超級文明飛船!
  • 從測量光速到計算光速,光速不變原理是怎麼被發現的?
    光速不變原理是狹義相對論中的一個基本假設,並被大量實驗證實;光速不變原理的發現是一個曲折的過程,也有不少物理學家走了彎路。早在18世紀,科學家就利用光行差的原理來測量光速,但是由於測量精度有限,所以結果可以用牛頓的經典時空得到合理解釋,數值大概在每秒30萬公裡左右。
  • 光速是怎麼算出來的?
    光速定義值:c=299792458m/s=299792.458km/s;光速計算值:c=(299792.50±0.10)km/s (一般取300000km/s)人類為了測量光速經歷了艱難的歷程。羅默用天文方法測光速1675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默(O.Roemer)對木星各衛星的運行周期進行了測量。幾個月後,當他再次測量時發現,兩次測量的結果不同。羅默能得出的惟一的邏輯結論,就是木衛蝕所推遲的時間正好相當於來自木星衛星上的光穿過地球軌道直徑這段額外距離所用的時間。
  • 光速每秒30萬公裡,這個數值是巧合嗎?
    光傳為宇宙中傳播速度最快的物質,現在已經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腦海中,我們通常說的光速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每秒30萬公裡,實質上是一個近似值,通過多年來的精密測量,光速的真實速度為299792458米每秒,之所以取30萬公裡,一方面是為了方便記憶,另外一方面是為了計算的簡捷。
  • 決定光與介質作用後的光速變化規律主因及物理意義初探
    而透射光也是介質表面上的極化元產生的次生光,進入另一種介質或真空時,則透射光的速度由另一種介質決定或相對介質表面極化元速度恆定。這就是決定光與介質相互作用後產生的次生光速度的主因。 二、決定介質內部折射光速度的主要原因分析1、法拉第磁光效應證明折射光不是入射光而是次生光
  • 兩束反向光,相對速度竟然不是光速+光速=2倍光速,也不是光速?
    關於光速,記住一句話足以:順風的光速不會更快,逆風的光速也不會更慢,光速是恆定不變的。光速不變我們在來看看這個題,我們拆分一下,慢慢推進。一般來說看到光速問題,很多人會直接祭出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然後用論中洛倫茲變換直接代入計算,看起來好像so easy,然而卻忽略了一個問題。洛倫茲變換或者說《狹義相對論》是由兩個公理推導而出的,除了光速不變,還有相對性原理。
  • 要有光:人類是怎麼測量光速的?
    羅默還推算出光速大約為220000千米/秒。太陽系示意圖,紅色為木星公轉軌跡,藍色為地球公轉軌跡(動圖)(wikipedia)這個數值和今天我們知道的光速(約299792千米/秒)相差甚遠,但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結果。要知道,當時人們連太陽離地球有多遠都不知道。而且,羅默光速的誤差,更多的要歸咎於當時計算水平的不足,他的方法是非常準確的。
  • 光速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但由於光速傳播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以至於光在兩英裡內傳播所需要的時間遠遠小於人的反應時間,所以這種方法根本行不通。但伽利略的實驗揭開了人類歷史上對光速進行研究的序幕。最初在科學界,各個物理學泰鬥們對於光到底有沒有速度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克卜勒和笛卡爾都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是在瞬時進行的。
  • 光速太慢了?即使人類達到光速1千倍,也飛不出宇宙邊界
    而光速,是人類一直想要的速度。如果按照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飛行器的速度對比光速來說,還有著非常大的差距。人類現在只能突破音速,但也只是進行超音速飛行而已。想要達到光速的話,還有許多科學難題擺在人類面前。人類至今發射過許多探測器,就是為了探索宇宙,但由於速度的限制,幾十年過去了,美國NASA發射的星際探測器才剛剛飛出太陽系。隨著人類太空科技的進步,飛行器的速度也有了進步。
  • 光速的本質是什麼,光速為什麼不變?
    也就是光速的多少與時空性質有直接關係。更具體的的來說是真空磁導率和真空介電常數,引力場共同決定了光的速度。各位這就是引出了我們要介紹的兩個概念了。先說說磁導率和真空磁導率。磁導率是表徵磁介質磁性的物理量。表示在空間或在磁芯空間中的線圈流過電流後,產生磁通的阻力或是其在磁場中導通磁力線的能力。
  • 光速測量路上的裡程碑
    勒麥向法國科學院解釋了他的理論並且計算出光穿過地球的時間大約為22分鐘,當然,今天用準確的光速計算得到的結果為16分36秒。勒麥的光速測定法的基本原理如下圖所示,地球從L轉動到K時,第一個木衛食出現的時間比從平均運轉周期中計算出的時間遲幾分鐘,勒麥認為這是由於額外增加的行程多費了時間;當地球從F運轉到G時,木衛食出現的時間比平均值要小,勒麥認為這是由於光線少走的行程引起的。
  • 漫談真空中光速的精密測量
    惠更斯根據他提出的數據和地球的半徑第一次計算出了光的傳播速度:214000 km/s。雖然這個數值與目前測得的最精確的數據相差甚遠,但它啟發了惠更斯對波動說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這個結果的錯誤不在於方法的錯誤,只是源於羅麥對光跨越地球的時間的錯誤推測,現代用羅麥的方法經過各種校正後得出的結果是298000 km/s,很接近於現代實驗室所測定的精確數值。
  • 如何肉眼測光速?
    想要知道這些貼地飛行的摩託車到底有多快,我們有許多方法。 也就是光速——299792458米每秒。
  • 光速不變理論遭質疑(組圖)
    但其中一些常數之所以比別的更「基本」,是因為我們不能藉助現有理論去計算它們。因此基本常數的精確測定便成了物理學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所常用的基本常數包括萬有引力常數、真空光速、基本電荷、普朗克常數等,世界各地有大量科學家在從事這些常數的精確測定工作,其中如光速和基本電荷等常數,其有效數字已達12位(一般而言,有效數字越多表明測定越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