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為什麼總繞著原子核轉動?會有停止的一天嗎?

2020-12-05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當然會有停止的那一天,而且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宇宙中似乎充滿了這樣的天體.....中子星就是電子不再繞原子核運動,而是因強大的壓力墜入了原子核,與其中的質子中和成了中子!儘管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發而來的,但內部模型轉變就是由這樣的過程!

比較符合實際的原子內部模型,原子核內是質子與中子,而電子則在原子核的外圍以概率雲的方式存在著!它並沒有一條確定軌道,並且根據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它的位置與速度是不可能同時測得的!

我們地球上所接收到的大部分輻射都是由電子的能級跌落所釋放的光子散發出來的,電子在獲得能量時會躍遷到更高的能級,但在那個能級它並不穩定,很快就會釋放出一個光子重新跌落到低能級,並且周而復始重複這個過程,因此我們曬到的陽光就是不斷的有電子躍遷到高能級-釋放光子-跌落到低能級.....

不同能級的電子所釋放出來的光子波長是不一樣的!

電子在受到外力作用時還能形成自由電子(比如電流形成),或者裂變或者衰變時也會發生轉移等(或者核反應堆內部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如此事件)!但電子似乎永遠都沒有停下腳步的那一天,即使是到絕對零度,電子的熱運動似乎將停止,但在不確定性原理下,它又存在則量子力學下的運動......

它的能量來自於宇宙大爆炸,繼承於那一次量子漲落......它的運動將一直到宇宙的盡頭,比如無限膨脹的宇宙趨向於絕對零度!

相關焦點

  • 原子有多小?電子又是如何圍繞原子運動?
    一個原子只有大約幾埃米,一米等於一百億埃米。當你想到原子,你腦中可能出現如下畫面:在外層是帶著負電荷的電子,中間是原子核,由不帶電荷的中子以及帶正電荷的質子組成。這個模型是個很好的開端,但其中有一些內容,不太符合現代科學。
  • 太陽系真的是一個巨大的原子嗎?
    在初中階段學過原子的行星模型,該模型勾勒出這樣一副景象:帶負電的電子圍繞著帶正電的原子核轉動,就像行星繞著太陽轉那樣。這個模型影響很廣,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時候,經常有人拿原子的行星結構模型當作科學的標誌。
  • 宇宙在加速膨脹,會有停止的一天嗎?最後的結局會如何?
    同時,宇宙的加速膨脹也讓很多人擔憂,未來的宇宙有可能會停止膨脹,然後走向毀滅。那麼宇宙會停止膨脹嗎?最後的結局會如何?要揭開這些謎團,首先我們先要來了解一下宇宙從時空奇點演化到現在的一個大體過程。138億年前,宇宙還沒有誕生,它只是一個時空奇點。而這個時空奇點則聚集了一鍋巨大的能量,當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後,奇點就發生了大爆炸。
  • 電子繞原子核運動和行星繞太陽運動是不是相通的?
    上個世紀初,盧瑟福通過α粒子的散射實驗發現原子的中間有一個很小的核,這個核集中了原子的所有正電荷以及幾乎全部的質量,帶負電的電子就像行星繞著太陽轉那樣繞著原子核轉動。這就是原子的行星模型。這個模型在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包括之後玻爾的氫原子模型也是在此基礎上完成的。
  • 電子會像行星和太陽一樣圍繞原子旋轉嗎?
    電子會像行星一樣圍繞圍繞原子旋轉嗎?其實不是,我們知道,原子「是」質子、電子和中子的集合,其中質子和中子形成中心核,電子以固定路徑或能級圍繞原子核旋轉,這是原子的傳統觀點。現代量子力學的觀點是電子佔據的概率軌道「雲」。電子在固定軌道上運動的概念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嚴重的缺陷,一個移動的電荷會產生磁場並耗散能量,很快就會坍縮成原子核。
  • 既然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那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裡?
    那麼「為什麼電子不會掉進原子核」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解釋嗎?答案是否,因為電子是帶電粒子,它在運動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產生電磁輻射,從而降低自身的動能,如果電子真的如地球圍繞太陽一樣運行,那電子將會因不斷的失去動能而掉入原子核裡。
  • 你可能理解錯了,電子的自旋並不是自轉,電子也沒有繞原子核轉動
    盧瑟福通過他的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原子內部存在一個很小的帶正電的核,這個核集中了原子的幾乎全部質量,帶負電的電子就被盧瑟福安排在原子核外圍繞著原子核轉動,就像行星圍繞著太陽轉動那樣。這就是盧瑟福給出的原子的行星模型。
  • 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如果失去電子,氫核會「裸奔」?
    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如果失去電子,氫核會「裸奔」?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似乎我們只需要了解氫原子模型就能回答,然而這個問題涉及到宇宙的由來,物質的誕生。關於萬物起源的問題一直是人類最渴望知道的,我們現在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 ,分子是由原子組成,而原子是由什麼組成?
  • 在原子中,處於穩定(非過渡)原子態的電子,是靜止的嗎?
    顯然,處於狀態之間轉換的電子從一種狀態移動到另一種狀態,該狀態下的電子肯定是運動的。那麼,處於穩定(非過渡)原子態的電子會運動嗎?對於僅在原子中保持穩定狀態的電子來說,這個問題非常複雜,也非常有趣。它會運動嗎?它是如何運動的?
  • 為什麼電子不會被原子核吸過去?
    實際上在科學家做研究的過程中他們會根據已有的現象來推測未知的事物,例如原子的內部結構。縱觀人類研究宏觀物理和微觀物理的歷史,這兩個領域的進展幾乎是同步的,因為有時候微觀領域的一些發現可以應用在宏觀領域中,同時宏觀領域的現象也可以對微觀領域的現象進行解釋和推測,原子結構差不多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被提出來的。
  • 電子的自旋使得表面速度大大超過光速,為何沒有違背相對論?
    1911年,盧瑟福通過α粒子的散射實驗給出了原子結構的核式行星模型。這種模型認為原子幾乎所有的質量都集中在很小的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上,帶負電的電子像行星繞著太陽轉那樣繞著原子核轉動。這個模型很有影響力,在這個模型中電子也好原子核也罷,都被不自覺地當作一個個粒子(或者小球)去處理。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到原子核內?
    #了不起的基礎科學#我想大家都對中學學到的原子結構很熟悉,也就是說原子內有個原子核,核外有電子繞著原子核轉,而原子核內還有質子和中子。原子核是帶正電的,而電子是帶負電。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原子核和電子是異種電荷,為什麼不會相互吸引?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
    在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中,真正意義上,我們發現可以發生衰變的,其實只有原子和中子。質子的半衰期有假說,但還沒有被驗證,電子則認為是和宇宙同齡的存在。我們來具體說一說:原子和中子的衰變原子的衰變,實際上和原子核是有關的,說白了就是原子核的衰變。
  • 人類會有一天認識到宇宙的所有嗎?當然會,但不可能是全部!
    似乎一切盡在掌握之中,那麼吃瓜群眾有一個問題,請問人類有一天會認識到宇宙的所有嗎?一、我們能宇宙運行所有的規律嗎?重點來了,在數學與天體物理結合的事業上,將牛頓經典力學發揮到極致的拉普拉斯在1814年提出了一個假說,如果有一個惡魔知道宇宙中每一個原子的位置和動量,請他記錄下來,那麼大神拉普拉斯先生就能計算出整個宇宙事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原子放大會成為一個宇宙嗎,為什麼?
    有人問:原子放大之後很像宇宙,我們的宇宙會不會就是其他宇宙的一個原子?你怎麼看?我不怎麼看,因為原子根本不像宇宙,說原子像宇宙的人根本不知道宇宙為何物,也不知道原子為何物,只憑著一些直觀的原子示意圖就胡思亂想。
  • 世界有完全靜止的物質嗎?答案出乎你想像!
    世界上真的沒有靜止不動的物體嗎!有什麼方法能讓它靜止不動嗎!這裡就要說到微觀世界,在微觀世界裡,一顆原子只有頭髮絲的億億倍大小,這還不是最小的。而原子又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這裡打個比方,比如把一顆原子擴大到一個足球場那麼大,而它的原子核只有足球那麼大。而電子是沒有質量的,它就像我們地球圍繞著太陽轉一樣。
  • 兩個原子的原子核為什麼距離那麼遠?電子怎樣維持原子的體積?
    二、電子的軌道其實最困擾科學家的,不是原子體積的問題,而是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到核上的問題。無論從傳統力學上,還是從傳統電磁學上,電子都應該瞬間掉到核上去,但它就是不會掉下去,這是違反科學常識的。最早幫我們解釋這個問題的是波爾,一個跟愛因斯坦齊名的科學家。
  • 科學界頭疼的問題:為什麼電子不會被原子核吸過去?
    實際上在科學家做研究的過程中他們會根據已有的現象來推測未知的事物,例如原子的內部結構。縱觀人類研究宏觀物理和微觀物理的歷史,這兩個領域的進展幾乎是同步的,因為有時候微觀領域的一些發現可以應用在宏觀領域中,同時宏觀領域的現象也可以對微觀領域的現象進行解釋和推測,原子結構差不多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被提出來的。
  • 為什麼磁鐵只對鐵情有獨鍾而不吸其他金屬?
    能吸鐵是由於磁石能使鐵內部的電子重新排序,由此產生相似電磁鐵的原理,因而能相互之間吸引。磁石的四周產生了磁場,在磁場範圍內,一些本來沒有帶磁的物體會變為帶有磁性的物質,這叫磁化現象,比如鐵在磁場裡會被磁化成為「新磁鐵」。磁石是有極性的,並且相同磁極相互排斥,不同磁性則相互吸引。
  • 原子內部,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怎麼解釋β衰變?
    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而質子是帶正電,中子不帶,這就意味著原子核其實是帶正電的。那問題就來了,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帶負電,根據異種電荷相吸引的原則,照理說電子應該會墜入到原子核當中才對,事實上,並沒有。那究竟是咋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