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3D列印人機互動傳感器

2021-01-19 中關村在線

在機器人研究領域,如何讓機器人擁有更複雜設計和高級功能是實現軟機器人的重點。柔軟的手指制動器可以讓機器人不受束縛地長時間運行,以實現類似於人類的動作邏輯。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近期開發出一種新的3D列印傳感器,使人類擁有能夠與軟機器人系統進行交互的能力。

可植入軟機器人是設備中的3D列印傳感器

該團隊3D列印了一個多功能傳感器,該傳感器能夠檢測單個變形模式並立即將它們全部解耦。該設備本身具有微流體通道,該通道中充滿了離子液體,彈性外殼和導電織物層。

從理論上講,當團隊的設計經受變形時,其通道將充當傳感器並改變其電阻。為了將其付諸實踐,研究人員將他們的設備置於不同的力下,並在模擬過程中部署了機器學習技術以測量其多峰能力。

在施加局部接觸壓力之前,將傳感器從旋轉接頭的中性軸彎曲,以模擬拉伸,壓縮和彎曲。結果表明,設備信號的靈敏度隨施加壓力的位置而變化,表明它可以對外部刺激做出反應。

新的傳感器可對外部刺激作出反應

為了證明其傳感器在人機界面中的潛力,科學家們構建了兩個原型系統。一種是可穿戴設備,使用戶能夠精確控制無人機和機械臂,而另一種則是由四個執行器組成的軟機器人「手腕」,可以對外力產生反作用。

儘管該團隊承認需要進行進一步測試以消除手動生產步驟,但與其他設計相比,他們認為自己的設備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未來,科學家們相信他們的傳感器可以應用於更大的機器人中,從而為他們提供多達十種不同的傳感能力。

(7598020)

相關焦點

  • 卡內基梅隆大學開發在10秒內識別冠狀病毒的3D列印傳感器
    中國3D列印網9月29日訊,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的研究人員3D列印了一個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大約10秒內識別Covid-19抗體。CMU機械工程副教授Rahul Panat領導了開發3D列印傳感器的團隊
  • 人機互動系統現階段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不同的研究部門與設計傳統的交互方式不同,但更多地側重於多模式而不是單模式,並且側重於智能適應性交互而不是基於命令/動作的交互,最終呈現出主動而不是被動的交互。人機互動的定義人機互動有時稱為人機互動。情感水平是一個新出現的問題,它不僅試圖使交互成為令人愉悅的用戶體驗,而且還通過更改用戶的態度和情感來允許用戶繼續使用該機器。本文著重於在物理級別上進行交互的開發,並說明如何組合不同的交互方法(多模式交互),並探討每種方法如何提高性能(智能交互)以為用戶提供最佳界面。現有的人機互動物理技術基本上可以基於設備根據人類的感知進行設計和分類。
  • 奧地利開發3D列印超磁體用於清潔能源設備
    這樣的組件可以潛在地用於風力渦輪機和電動機內的磁性開關系統和傳感器。 「通過增材製造技術,可以生產出具有更複雜設計的零件;然而,獲得功能材料的印刷工藝仍然是研發的主題,」發表的研究介紹說,「在LPBF中,[NdFeB]粉末被完全熔化,導致形成了一種新的微觀結構,從而起到了矯頑作用,增加磁場強度。」
  • NIST科學家在納米尺度上開發3D列印凝膠和軟材料的新方法
    近日,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3D列印凝膠和軟材料的新方法。該研究團隊沒有像大多數現代軟材料3D印表機那樣使用紫外雷射(UV)或可見光來引發其凝膠,而是利用電子和X射線束來固化一系列光敏樹脂。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2020年7月27日,白令三維從外國媒體獲悉,受這種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類似樂高木製玩具的生物支持,能夠更好地修復骨折和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
  • 汽車人機互動設計,業內人士是怎麼看的?
    現在的智能汽車在車轍君看來可以分為七大模塊,傳感器、網絡通信與信息安全、高精度地圖與定位系統、駕駛決策、執行器、整車集成與人機互動,而人機互動現在的技術研究方向又可分為作業系統、語音交互兩個主要子模塊。
  • 法國國家發展研究院使用3D列印技術開發水汙染傳感器
    白令三維9月9日訊,法國國家發展研究院(IRD)使用Formlabs的立體光刻(SLA)3D列印技術開發了一種用於野外的水汙染傳感器。IRD是一個公共多學科組織,在高等教育,研究與創新部以及歐洲和外交事務部的監督下運作。它參與了五十多個國家的環境和地緣政治可持續發展。
  • 「觸摸」未來:人機互動HMI為我們搭建通向新時代的橋梁
    而作為機器與人類之間「溝通」的橋梁,人機互動HMI在當下所扮演的角色正變得日益複雜起來。隨著智能化技術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大到社會層面的工業生產、醫療衛生,小到個人層面的工作生活、交通出行,處處我們都不難發現人機互動的影子。
  • 「前沿技術」溶膠-凝膠-聚合物工藝處理的可穿戴人機互動設備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美國休斯頓大學利用溶膠-凝膠-聚合物工藝,製造出可拉伸電子器件,可用作可穿戴人機互動設備。圖1 可拉伸電子器件穿戴在機器手上可穿戴人機互動設備能收集和存儲人體生理數據,在醫療、訓練等領域有重要應用前景。
  • Nano Energy:基於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的共形壓電傳感器...
    造機器人手的智能觸覺應變傳感器。,通過建立應變感應電壓與特定手部姿勢的映射關係,手指上的應變傳感器陣列可為機械手提供觸覺感測的能力。如圖5所示,手指上的應變傳感器陣列可以使用14個壓電應變傳感器直接轉換手的姿勢,當用手握住不同結構的物體時,應變傳感器會記錄彎曲手指的不同輸出信號
  • 科學家開發出用於生物列印的釋氧生物墨水
    近年來,生物列印領域經歷了多項突破,其中之一就是可以利用生物墨水和3D生物印表機生成生物組織結構的可能性。
  • 美國科學家開發新型生物墨水,能直接「列印」出骨組織
    3D列印技術不僅能用於工業,在醫學上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此前,許多科學家已經在研究利用3D列印技術直接「列印」出人體組織。Gaharwar博士,一名副教授,已經開發出一種高度可列印的生物墨水,作為生成解剖級功能組織的平臺。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的《應用材料與界面》雜誌上。生物列印是一種新興的增材製造方法,它利用水凝膠等生物材料,將它們與細胞和生長因子結合,然後列印出模擬自然組織的組織樣結構。
  • Nano Dimension的AME技術促進REHAU開發3D觸摸傳感器
    (納斯達克,TASE:NNDM)是領先的增材製造電子(AME)/ PE(印刷電子)供應商,而REHAU是全球領先的聚合物製造商,今天宣布他們成功列印了3D觸摸傳感器。藉助3D電子設備,REHAU的優質聚合物產品可以轉變為背光的人機界面表面, 因此提高功能和便利性, 並具有非常時尚的設計。
  • 直接「列印」出骨組織,科學家開發的這款新型生物墨水,厲害了
    3D列印技術不僅能用於工業,在醫學上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此前,許多科學家已經在研究利用3D列印技術直接「列印」出人體組織。近日,Akhilesh K. Gaharwar博士,一名副教授,已經開發出一種高度可列印的生物墨水,作為生成解剖級功能組織的平臺。
  • 【技術】針織產品的3D列印技術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借鑑了3D列印技術,將針織帶入21世紀。他們設計了一種算法,可以將數字3D設計轉換為可以由自動編織機執行的特定指令,這種方法實際上是針對織物和針織物品的3D列印形式。  雖然不是針織服裝領域一個完全新穎的想法,但這項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家的最新創新應該可以被證明是一種更易於使用的技術版本,其算法可以適用於各種不同的針織機器。它側重於創建可在紗圈、鉤形針和平行針床範圍內工作的圖案。
  • 結合3D列印和噴塗技術挑戰常規觸摸觸控 兼容幾乎任何物體表面
    除了傳統的塑料印刷,甚至還可以印刷功能對象,例如使用導電絲的電容式觸摸傳感器,通過印刷壓電材料而製作的揚聲器以及用電介質彈性體印刷的執行器。儘管有大量的新技術,但3D列印顯示器在很大程度上尚未開發。現有的印刷電子設備僅限於實驗室,因為它們依賴於複雜的機制,超出了目前製造空間和最終用戶的科學和經濟範圍,例如納米級印刷技術或Aerosol Jet。
  • 一種新型自修復人機互動水凝膠觸摸板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中國科學院(CAS)寧波材料科技與工業研究所(NIMTE)的Chen Tao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CAS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合作,開發出一種以透明納米複合水凝膠為基材的新型、自修復和自黏附的柔軟人機互動觸摸板。
  • 生物傳感器個性化應用 受全球熱捧
    點擊查看 目前穿戴設備產品在消費者市場熱捧下,生物傳感器的跨界應用會推動消費者慢慢地接受更多的穿戴產品「侵入」。生物傳感器的應用範圍已經涉及醫療診斷、食品毒性檢測、農業檢測、工業過程控制和環境汙染控制等方面。
  • 為什麼人機互動專業現在這麼火?
    首先要辨析:人機互動 ﹙hci﹚ 和互動設計 ﹙interaction design﹚ 的概念人機互動 ﹙hci﹚:人機互動是一個學術領域,是計算機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也可以看作計算機的一個分支學科。由於計算技術是信息化產品的基礎技術,因此,人機互動的模式往往對於人與產品交互的模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與傳統的人機互動領域有所區別的是,互動設計尤其強調新的技術對於用戶的心理需求、行為以及動機層面的研究。通過對於用戶間的各種信息交流以及社會活動的關注,互動設計的目標是建立或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係或啟發產生新的溝通可能。
  • 研究人員使用運動捕捉技術將3D列印傳感器直接安裝在器官上
    中國3D列印網6月22日訊,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穎的方法,可以部署好萊塢式運動捕捉技術,以協助將傳感器3D列印到可擴張和收縮的器官上。直接列印在運動的軟組織上具有挑戰性,因為傳感器需要能夠適應器官不斷變化的參數。另一方面,研究小組的新技術通過使用雙攝像頭實時創建3D列印的工具路徑來克服了這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