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有諺語云:「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字面上翻譯為「魔鬼就在細節裡」,也就是「細節定成敗」。在我的文章《語言學習雜談四:淺談」英語能力的自我評估 「Self – evaluate your own English level"》裡,我提到了英語能力的四個層級,其中最後兩級——advanced和native 級別的最關鍵區別就是「details」。就像漢語是母語的我們可以輕易分辨南方和北方口音,名詞前該用什麼量詞信手拈來一樣,要想讓自己的英語水平有質的飛躍,不關注細節,只是滿足於別人能大致聽懂你的意思(get your ideas across)是遠遠不夠的。
今天在我的 「Learn or Leave」(不學就離開)微信英語一群裡,一位同學寫下了如是一段話:「Getting up early is a happy thing, because we can breathe fresh air」。可以想見,她的本意是「早起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因為我們可以『呼吸新鮮空氣』」。這句話已經達到了「get the idea across」的目的,然而筆者認為,這裡面有個小小的detail是需要注意的,就是「breathe fresh air」表述的意思。稍後我做了兩個小實驗:
讓native speakers來用英語說「呼吸新鮮空氣」,得出的答案是「take a breath of fresh air」或者是"breathe in some fresh air」;讓Chinese speakers來用英語說「呼吸新鮮空氣」,得出的答案是跟這位同學一樣的「breathe fresh air」。要搞清楚為什麼「breathe fresh air」不夠地道,咱們需要從細節上來看breathe這個單詞:
大家知道,動詞分為及物(transitive)和不及物(intransitive)兩大類,(有關它們的詳細的分析我會專門寫一篇語法專輯來匯總的,敬請關注)。而而「breathe」這個單詞橫跨這兩大類。
大家比較常見的是它作為不及物動詞來用,比如:我不能呼吸了。I can't breathe.
從「呼吸」的本意引申出「短暫的休息或停頓」之意,比如:How about giving me a chance to breathe?
以及材料的「透氣」之意,比如:The jacket is really comfortable because the fabric breathes.
在廣告裡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它的形容詞形式:breathable material,尤其在體育服裝材料裡常見。現在來看它作為及物動詞的用法。實際上,漢語裡的「呼吸」是兩個動作,包括「呼出」和「吸入」。
作為及物動詞的「breathe」,一般強調「呼出」,也就是「exhale」這個動作。比如:Dragons breathe fire. 龍會噴火。
從這個意義上,引申出「注入」,同樣的,方向是「只出不進」,比如:She breathed life into the party.
這裡有必要提一句俚語,「吐出最後一口氣」,也就是去世的意思,在英語裡就是:Breathe one’s last: He breathed his last and was buried in the churchyard.
作為及物動詞的Breathe還有一個意思,這也是不及物變及物的一個小伎倆——「使動用法」,也就是「make…breathe」,比如:To breathe a horse. 讓馬歇口氣。
這麼一番分析下來,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麼呼吸新鮮空氣應該是「breathe in fresh air」了吧,你可以「吸入」新鮮空氣,但是卻不能「呼出」新鮮空氣對不對?You are welcome.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和關注。每天寫一點,每天學一點,在學英語的同時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好好學習,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