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裕琨在工作中。網絡供圖
燒得好更環保 他把燃煤「徵服」了 ——記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秦裕琨院士
他是我國著名熱能工程、燃燒學專家,長期從事煤的高效清潔利用和燃煤汙染物減排方面的研究工作。人們稱他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燃燒了自己的青春,為祖國能源事業照亮前進的路,為後輩能源人帶來溫暖與能量。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秦裕琨。
半路「改行」
開始研究鍋爐
1953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秦裕琨被分配到哈工大做師資研究生。1954年秋季學期,在前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哈工大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的青年學者在我國率先創建了鍋爐、熱力渦輪機、水力機械3個專業。這群年輕人裡就有21歲的秦裕琨。
秦裕琨來哈工大原本要繼續學機械設計,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上完一年俄語預科後,學校研究決定抽調他跟隨新來的前蘇聯專家馬克西莫夫去學新成立的鍋爐專業。「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雖然打亂了之前的安排,但秦裕琨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無條件服從分配。
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哈工大急需教師隊伍。1955年春季學期,研究生在讀的秦裕琨正式成為「小教師」,連續三年分別為57、58、59屆學生講授「鍋爐與鍋爐房」課程。那一年,22歲的他開始了教書生涯,和其他「小教師」一起奮鬥在教育科研的最前線。他們這群人,就是日後聲名顯赫的哈工大「八百壯士」。
改造鍋爐「神器」
「玩轉」燒煤絕技
1974年,秦裕琨首次提出自然循環熱水鍋爐的改造方案,並給出了一套自然循環熱水鍋爐的水動力計算方法,也由此掀開了我國採暖鍋爐製造歷史上的新一頁。鑑於秦裕琨的出色表現,哈工大校內鍋爐房改造的任務也落到了他肩上。秦裕琨成功地對哈工大鍋爐房中9臺2噸的燃用煙煤的手燒爐進行了改燒褐煤的改造,將原有鍋爐改造成帶旋風燃燼室的工業流化床鍋爐,取得了良好的燃燒效率,填補了國內空白。上述兩項研究均被列為國家「六五」攻關項目,並雙雙獲航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上世紀70年代末,國內最大的流化床鍋爐——130t/h燃煤矸石流化床鍋爐出現堵灰、磨損甚至燒毀等現象,許多專家認為已經沒有改造的可能,然而「另起爐灶」不僅耗資巨大,國家還將損失一個多億的固定資產。為此,國家科委委派經驗豐富的秦裕琨到電廠進行詳細考察和調研,組織鍋爐製造廠家和電廠等有關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實驗,找出了問題的原因。經過反覆思考和研究,他提出了「播煤風」的思想,徹底解決了該爐型存在的關鍵問題,同時也為我國劣質燃料的大規模應用開拓了廣闊前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秦裕琨綜合「風包粉」和「濃淡燃燒」思想,針對不同燃燒方式和煤種,發明了系列濃淡煤粉燃燒技術——水平濃淡煤粉燃燒技術、水平濃淡風燃燒技術、徑向濃淡旋流煤粉燃燒技術、不等切圓牆式布置直流煤粉燃燒技術等,提高了鍋爐低負荷穩燃燒能力,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防止結焦及高溫腐蝕,並保持相當高的燃燒效率。以上成果覆蓋了電站鍋爐的主要燃燒方式和煤種,除用於電廠改造外,我國各大鍋爐廠都已用於產品設計和技術改造,經濟效益突出,社會效益明顯。
年近古稀當選院士
新技術屢獲大獎
2001年2月1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了建國以來科技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年近古稀的秦裕琨鄭重地從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手裡接過200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證書。同年,秦裕琨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進入新世紀後,由秦裕琨力促落實的燃煤汙染物減排國家工程實驗室於2008年11月獲國家發改委批准立項建設,2011年7月揭牌成立。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新的成果不斷湧現,基本覆蓋所有的煤粉燃燒方式。2016年1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秦裕琨參與、弟子李爭起負責的「高性能中心給粉旋流煤粉燃燒技術」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