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面試試題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
為了方便各位考生參考學習,甘肅中公教育根據考生回憶為大家整理了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試題及答案解析,供各位參考查看:
小學數學《噸的認識》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創設選取恰當的質量單位填空小遊戲,如:一隻小兔大約重3( );一袋蘋果約重5( );一隻蜂鳥重10( )。
順勢引導學生回顧已學質量單位——千克與克。
提問:一頭藍鯨重165( ),應選哪個質量單位?引出課題《噸的認識》。
(二)講解新知
活動一:認識噸(t)。
教師明確: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屏幕展現教材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重點關注圖中的質量信息。預設學生得到貨櫃的質量為2噸,一節火車的質量為60噸。
解決導入問題,一頭藍鯨重165噸。
可設置學生同桌交流活動,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較重的物體,可以用噸作單位。例如大象、輪船、大卡車等。
活動二:間接感受1噸有多重。
提問:1噸有多重?
首先屏幕展示圖片,每袋大米重100千克,請學生計算10袋大米重多少?順勢給出噸與千克的換算關係:1噸=1000千克。
可設置學生小組活動,先測量組內學生體重,互相背一背,先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再算一算、估一估,多少個這樣體重的同學重1噸,充分想像,形成間接經驗。
(三)課堂練習
填上具體數量。
1頭奶牛重500千克,( )頭奶牛重1噸;1桶食用油5千克,( )桶食用油重1噸。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總結噸的概念及符號表示,回顧噸與千克的換算關係。
作業:搜集古代人民測量質量的小故事,並找一找還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噸作質量單位。下節課分享交流。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質量單位有哪些?
【參考答案】
學生在小學階段,會接觸一些基本的質量單位如:克與千克、噸,也會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質量單位如市斤、兩。根據學生理解的難易與生活經驗的客觀情況,學生會先了解克與千克及其換算關係,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了解1克、1千克大約有多重,在此基礎上再學習本節內容「噸」。由於「噸」這樣一個質量單位過大,超出學生的理解範圍,需要老師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間接感受、明確1噸有多重,方便應用多種質量單位對客觀事物進行合理估算與應用。
學生了解的市斤、兩等質量單位也作為一個必要補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客觀事物。
2.在設置學生感受1噸有多重的教學活動時,你有哪些思考?
【參考答案】
學生感受1噸有多重這個教學設計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僅僅讓學生知道概念並不是完整的教學,還需要讓學生具體的感知1噸有多重,但是1噸質量又過於大,因此我設計了一些小活動,讓學生在形成間接經驗的同時,又可以熟悉噸與千克的換算關係。
首先給出圖片展示每袋大米重100千克,請學生計算10袋大米重多少,由此講明1噸=1000千克;然後設置一個小活動,即背一背同學,感受一下,再估一估、動筆算一算,多少個這樣體重的同學重1噸,充分想像,形成間接經驗。
也考慮過用一些歷史典故文學形象等,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金箍棒,古人用的兵器等,限於時間關係,並沒有採用,但以後教學時可以考慮加入。
以上是我的思考,請考官指導。
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回顧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及畫法。
創設王明同學參加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獲獎的故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近幾年參加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隊伍數量的統計表: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表格並讀取表格信息,用條形統計圖進行表示,找學生代表展示製圖結果並說一說統計圖的特點(能夠清晰地看出每年參賽的隊伍數量及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數量變化這一特點更加明顯地表示出來?
引出課題《折線統計圖》。
(二)講解新知
教師出示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的折線統計圖,並講解像這樣由點、線連接的統計圖稱為折線統計圖。
小組活動:前後四人一組,5分鐘時間,觀察折線統計圖,思考——從折線統計圖中能夠得到哪些信息,如何畫折線統計圖,並對比條形統計圖,思考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小組代表匯報分享討論結果。預設學生通過觀察折線統計圖,能夠從圖中讀取相關信息(每年參賽隊伍數值,每年較上一年是上升還是下降,整體是上升還是下降)。了解折線統計圖是先將每年的數值描點,再把各點用線段順次連接。
教師補充:通過折線統計圖不僅能看出上升、下降的變換,還能根據兩點間連線的傾斜程度,看出變化的快慢。
通過對比條形統計圖得到:條形統計圖可以直觀地看出各種數量的多少;折線統計圖不僅可以表示出數量的多少,還能清晰地表示出數量增減的變化情況。
教師肯定學生的發現,並引導學生根據統計圖數據思考未來參賽隊伍的變化情況,預測2013年參賽隊伍的大致數量,並說明原因;同時根據參賽隊伍數量的變化,談談感想。
(三)課堂練習
大屏幕出示陳東0-10歲身高的數據,組織學生根據表格數據繪製折線統計圖。
(四)小結作業
小結:總結折線統計圖的繪製方法及特點。
作業:統計近一個月每天的最高溫度,繪製折線統計圖,並向同學介紹近期溫度的變化。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說一說小學階段學習的統計圖。
【參考答案】
小學階段主要學習了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條形統計圖是學生第一個基礎的統計圖類型,它主要的優點就是圖中呈現數據較為清晰,能在圖中看出每組數據的數量;折線統計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基礎上,用描點連線的方式確定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不僅能反映數據的多少,還能反映數據的增減變化情況;扇形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百分比後學習的統計圖,能夠直接看出單個數據與總數據的一個百分比關係。
2.你認為學生學習折線統計圖有什麼意義?
【參考答案】
折線統計圖是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後進行的學習,它幫助學生掌握事物變化快慢以及趨勢。通過對摺線統計圖的學習,培養學生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能力,繪製統計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處理數據,製圖繪圖的動手能力。同時折線統計圖本身也是統計與概率中的較為基礎的部分,通過這節課,幫助學生走進統計概率模塊,為後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小學數學《圓柱的表面積》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創設給圓柱形物體貼裝飾彩紙的情境,提問需要多大面積的彩紙。
帶領學生分析,彩紙需要覆蓋圓柱外表的所有面。
教師提出圓柱的表面積,說明本節課探究如何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引出課題。
(二)講解新知
1.圓柱表面積的組成
組織學生動手操作,把課前準備的圓柱展開。觀察展開圖,思考圓柱的表面積由哪些部分組成。
根據已有知識,學生容易得到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
2.圓柱的表面積
教師請學生說明各部分的面積如何計算。
學生根據展開圖能夠確定底面圓的半徑進而計算兩個底面的面積,但是側面積不能直接得到。
教師組織學生繼續觀察展開圖,可以動手合上再打開幫助觀察,找出展開前後圖形的聯繫。
學生已經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側面積即長方形的面積,長方形面積=長×寬。通過合上又展開的過程容易發現側面的長是底面的周長,寬是圓柱的高。
通過等量代換得到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圓的周長×圓柱的高。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的表面積=底面圓的周長×圓柱的高+兩個底面的面積。
(三)課堂練習
一個圓柱形茶葉筒的側面貼著標紙,圓柱底面半徑是5cm,高是20cm,這張商標紙的面積是多少?
注意帶領學生分析明確題目要求的是圓柱的側面積。
(四)小結作業
小結:提問學生本節課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作業:找身邊的圓柱物體,測量必要數據,計算圓柱的表面積。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什麼?你是如何引導學生突破難點的?
【參考答案】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圓柱表面積計算方法的探究過程。本節課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根據上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已經認識了圓柱,了解了圓柱的展開圖。之前也學習過求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所以對於表面積的概念並不陌生,但是對於怎麼找到圓柱表面積計算方法還是有些困難的,所以我把圓柱表面積計算方法的探究過程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首先我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圓柱的表面積是由哪幾部分組成,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然後再按部分去看,對於底面的面積,學生不難看出是求一個圓的面積,重點是怎麼求圓柱的側面積,再次組織學生觀察圓柱的展開圖,找找底面和側面的聯繫,得到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圓的周長×圓柱的高,這樣圓柱的表面積=底面圓的周長×圓柱的高+兩個底面的面積。一步一步引導學生,知道什麼條件,需要解決什麼問題,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已有的學習經驗自己找到結果。
2.說一說目前為止小學階段學過的立體圖形,以及它們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參考答案】
小學階段學習過的立體圖形有:正方體、長方體、圓柱。
正方體的表面積=6×稜長×稜長;
長方體的表面積=2×長×寬+2×長×高+2×寬×高;
圓柱的表面積=底面圓的周長×圓柱的高+2×底面的面積。